摘 要:新課標背景下,教師在實施英語教學時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啟發為原則,設置問題和情景,讓學生參與探索語法規則。本文依托高一名詞性從句教學,探究了如何以學生為主體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的能力,引導其理解語法規則和結構化所學到的知識。
關鍵詞:學生主體地位;語法教學;名詞性從句
作者簡介:梁鵬,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在讀教育碩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針對語法教學建議教師設計豐富的語境、多樣化的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以達到讓學生在實際情景中理解和運用語法知識的目標。要達到上述目標,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然而,語法教學形式單一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學生在課堂上很少有機會對語法規則的來源及其體現的思維進行思考、討論以及表達個人見解。語法教學的“應試化”剝奪了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的機會。
二、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法教學原則
(一)讓學生探索語法規則產生的過程
每個單元的語法知識看似獨立成章,但實質上存在緊密聯系,這就是某些語法規則產生的由來。比如,狀語從句在本質上就是用一個句子擔當另一個句子的時間、地點和原因狀語。教師應當讓學生了解這些聯系。教師通過創設語境、提出問題,或者通過語篇,讓學生先在情景中感知語言規律,再布置相關任務,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和提問等,在自主學習和協作中發現語法規則。在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能力的時候,教師要適當給予指導。在傳統的語法教學中,學生在行為上參與了課堂教學,比如聽、記、練等。但是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教師更應該重視學生在思維上參與課堂教學,比如分析、總結、歸納等。
(二)語法教學要結合語篇,在情景中進行
語法教學要結合有意義的語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新課標倡導以語言運用為導向的“形式—意義—使用”三維動態語法觀,強調要讓學生在語境中理解和運用語法知識。通過一定數量的例句解釋語法規則一直是語法教學的主要形式之一。單句固然有其簡潔明了的優勢,但是脫離具體語境的句子往往讓學生理解句子的難度增大。一些語法規則從句子層面和語篇層面兩個不同角度來看待的話,會有不同表現形式。
三、案例描述
本案例是一節高一年級下學期的名詞性從句語法課。學生首次正式地、全面地和系統地學習名詞性從句。本次課是將過去所學的碎片化的名詞性從句知識加以整合,教學目標為探索名詞性從句的本質,概述基本的連接詞的使用方法。
(一)提出問題,激活已有知識
在課堂導入階段,問題或情景的設置應該根據課型和學生特點來實施。該班是理科班,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呈現出偏重理性分析、偏愛分析句子結構和解題過程的特征,所以教師設計類似小測驗的導入方式,希望能迅速引起學生的注意。
【教學活動1】
請寫出英語的五種基本句型
答案:1.主語+系動詞+表語;2.主語+謂語;3.主語+謂語+賓語;4.主語+謂語+間接賓語+直接賓語;5.主語+謂語+賓語+賓語補足語。
【教學活動2】
請指出下列短文中的復合句,并解釋原因。
【教學活動3】
教師通過圖式,引出本次課的學習目標:學習名詞性從句。
【設計意圖】
教學活動1讓學生回顧所學的相關語言知識,開始逐步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
教學活動2中,學生在理解語境后再聚焦特定的語言現象,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要說出理據,即引用了哪些相關的語法知識來得到結論。
教學活動3中,教師用圖式形象描述相關的句子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系,讓學生明白自身目前的知識水平。
(二)自主探究,理解本質
語法學習中,學生可在教師引導下自主探究語法規則的起源,在觀察文本后歸納總結語法規則。這樣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能加深學生對語法規則的理解。
【教學活動4】
問題:名詞性從句的本質是什么?
【設計意圖】
教師在提出問題后,沒有直接解釋概念,而是通過句子成分分析,讓學生逐步掌握名詞性從句的本質。教師通過提問“句子當中斜線部分充當什么成分”,讓學生嘗試去理解充當句子成分的單位從詞到句的演變過程。列表中第一和第二個例句的解釋是教師親自演示作為例子,其余例句的解釋均由學生完成。
【教學活動5】
請對括號里的句子調整后放到空白處以構成正確的句子。
1. ___________ is important to me. (Does she come?)
2. I wonder _________ . (Should we wait for him?)
3. I can't remember ________. (How much does it cost?)
4. Do you know _______? (Whose pen is this?)
5. _________ wasn't true? (What did she say?)
6. He wants to know _______. (Will people live on the moon someday?)
7. There is a popular saying ______. (Family instability causes social instability.)
總結:簡單句轉化成名詞性從句的方式有:
1.語序的變化:名詞性從句的語序一律為陳述句語序。
2.添加連接詞:保留疑問句原有的疑問詞,如what、how等。
【設計意圖】
教學活動4中,學生通過模仿教師給出的例子,進行句型轉換練習。學生經過討論總結出相應的變化規則。教師根據情況提示學生注意句子變化后在語序、連接詞等方面的區別。自主研究不等于完全讓學生自己探究,教師要給予適當的指導,否則學生會有挫敗感,從而影響其學習積極性。
(三)對比歸納,加強認識
【教學活動6】
在空白處填入一個適當的連詞。
【設計意圖】
該文本是一名教授寫給他的一名學生的電子郵件,內容是教授要求學生對近來頻繁請病假而作出更合理的解釋。郵件內容接近學生的學習生活,能較好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學活動7】
【設計意圖】
教師評估學生表現的時候,要注意不能只憑集體回應來判斷學生對題目有無異議。鑒于從眾心理以及部分學生羞于在公眾場合暴露個人的問題,很多時候學生會附和他人。選擇題帶有較多的猜測或運氣成分,選了正確答案的學生未必能提供正確理解。教師可讓學生用言語表述其解題過程,比如推理過程、所運用的語法規則等。
【教學活動8】
學生小組合作繪制思維導圖,總結名詞性從句中連接詞的用法。
【設計意圖】
就學習效率來說,個人積極主動構建知識比被動接受專家或他人已有的知識總結效率更高。這一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認知策略,落實了新課標提出的“通過觀察、比較、分類和總結等手段,概括具體語言形式的結構、意義和使用規律”要求。
四、結語
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英語語法教學意味著教師從選擇課堂導入的材料到具體的教學活動設計,都要考慮班級學生的總體性格特點、學習方式、興趣愛好和認知水平?;镜慕虒W模式為“提問——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和表達——教師點評”。衡量教學效果的標準不是一節課里教師講了多少內容或學生做了多少道題目,而是學生在各種思維練習中是否充分得到了鍛煉。學生的適應能力較強,教師只要在開始階段奠定基礎,注重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和發言的習慣,后期的語法課堂教學就會效率更高。
參考文獻:
[1]高瑤琴.優化高中英語語法教學的策略探究[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9(12):30-36.
[2]張獻臣.基于核心素養目標的中學英語語法教學原則和策略[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2(6):12-17.
[3]楊華堂.英語語法教學中的幾個誤區與對策[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6(6):48-51.
[4]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