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以三則典型的講述中國故事的自媒體視頻為研究對象,基于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法、Kress和Van Leeuwen的視覺語法、張德祿的多模態話語分析框架,從文化、語境、內容和表達層面分別進行話語意義構建分析。通過分析、總結中國形象他塑的策略,以期為自媒體創作者講好中國故事提供啟示。
關鍵詞:多模態話語分析;視覺語法;自媒體;講好中國故事
作者簡介:鄔麗婷(2001-),女,廣東深圳人,華中師范大學,英語師范專業,本科,研究方向:語言學;鄭洪娉(2001-),女,廣東汕頭人,華中師范大學,英語師范專業,本科,研究方向:語言學;劉文慧(2003-),女,湖北襄陽人,華中師范大學,英語師范專業,本科,研究方向:語言學;張欣雅(2002-),女,湖北武漢人,華中師范大學,英語師范專業,本科,研究方向:語言學。
一、前言
20世紀70年代,R. Barthes首次在書中討論圖像和語言在表意功能上的相互作用,打破了以往語言學界以語言為研究對象的局限。近年來,學者們拓寬語言學研究的范疇,從語言、聽覺、視覺等多感官出發進行研究。近年國內學者對模態之間組合、協同關系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論和綜述層面。張德祿在前人基礎上,基于系統功能語言學及其五維框架,從文化、語境、內容和表達層面構建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本文基于該分析框架,對三則代表性自媒體視頻進行多模態話語分析,為自媒體時代講述中國故事提供新啟示。
自媒體(We Media)意指進入門檻低,可以自由選擇的媒體形式。代玉梅認為自媒體平臺讓信息傳播趨向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文字、聲音或圖像均可作為傳播載體。自媒體的興起為講述中國故事提供了新選擇,如何利用自媒體視頻的多模態特質提高傳播效果、探析講好中國故事的創新策略成為值得思考的問題。
二、分析框架
本研究基于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法、Kress和Van Leeuwen的視覺語法、張德祿多模態話語分析體系,構建了自媒體時代中國形象他塑的分析框架,詳見圖1。
三、研究設計
本研究從中國當代生活、風土人情和傳統文化三個角度切入,以視頻播放量為標準,選取Youtube平臺上三則由外國自媒體博主制作的自媒體視頻為研究對象。三則視頻主要內容分別為:德國博主阿福與陌生司機完成的一次“回家鄉”挑戰;博主Jordan游覽麗江古城的實錄;從孩子恒少的視角展開的少林寺習武歷程記錄。視頻涉及聽覺、視覺、語言等多個模態。本研究旨在解決兩個問題:1.分析視頻中各模態的使用情況及關系;2.探究視頻如何利用多模態協同關系完成中國形象的意義建構。
四、多模態視角下對自媒體視頻的分析
(一)文化層面
文化層面是使多模態交際成為可能的關鍵層面。沒有這個層面,情景語境就沒有解釋能力。文化是物質和精神的統一。三則視頻中,物質文化表現為視頻中客觀存在的內容,如中國美食和名勝古跡等。精神文化則是視頻中彰顯的中國精神,如的士司機小周萬里歸家的思鄉情,麗江人民熱情好客的美好品質,以及少林寺習武過程中呈現出“天人合一”的禪宗文化。三類視頻在文化層面的共性表明: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載體,在中國形象他塑的過程中,視頻創作者應當以物質文明為基礎,以呈現燦爛的中國精神文明為目標,講述更有深度的中國故事。
(二)語境層面
多模態話語在語境層面主要通過話語范圍、話語方式與話語基調來體現。在話語范圍層面,三則視頻主題各異但均具有中國特色,展現中國文化的多樣性與活力。在話語方式層面,視頻拍攝者從個人視角切入,整合自身獨白與參與者的敘述、客觀描述與主觀表達,注重對話與互動,語言直白明晰,易于理解,并以圖片等最直觀的方式引發觀看者的情感共鳴,增強觀看者的互動體驗。在話語基調層面,三則視頻的“小”視角折射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內涵,刻畫真實可愛的中國形象。由此,視頻創作者應根據創作目的,選取最恰當的話語范圍、話語方式與話語基調,有效塑造中國形象。
(三)內容層面
1.圖像意義
(1)再現意義。圖像具有呈現事物與事件間關系的表征功能,依據畫面是否出現矢量,再現意義分為敘事過程和概念過程。敘事過程多用于呈現事件過程,揭示畫面中參與者的相互作用和關系;概念過程往往展示圖像里參與者普遍、恒久不變的特質,強調象征意義。圖2、圖3均為敘事-行為過程,通過實體線條(筷子、手臂)構成矢量,揭示圖片中人物間的關系和情感內涵。圖5則為敘事-反應過程,通過人物的眼神構成矢量,圖5中主角恒少的眼神略微向下,延伸至畫外,透露出他獨自在少林寺學習時對家人的思念之情。圖3為典型的概念象征過程,圖中重疊的房瓦彰顯了中式住宅鱗次櫛比的特點,承載著中國人建造家園的美好期許與向往。三則視頻結合敘事類和概念類畫面,在講述故事的同時,傳達深遠的中國精神。
(2)互動意義。圖像的互動意義通過以下三個子系統來實現:接觸、社會距離和態度。接觸指圖像中參與者與觀眾的眼神互動,根據參與者是否直接與觀眾眼神溝通分為索取類圖像和提供類圖像。當視頻中出現索取類圖像時觀眾能產生更為強烈的情感共鳴,如圖2,周師傅的眼神傳遞出對兒子的愧疚與愛意;提供類圖像則通過參與者具體的動作和反應呈現信息,如圖2、圖4中的參與者沒有與鏡頭交流,但圖像中信息體現出了中國人開朗熱情等美好品質。社交距離反映參與者與觀眾之間的社會關系,主要通過畫格的大小選擇來實現。主要包括三種類型的鏡頭:特寫、中景和遠景。三則視頻中,中景鏡頭的運用較多,意在展現中國人親友之間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中國人對待外國旅客的熱情友好,以及習武過程中天人合一的禪意。視頻創作者調整社會距離,使觀眾時而關注人物之間的社交距離,了解人物之間的關系;時而關注人物周圍的環境。視角包括水平視角和垂直視角。水平視角指參與者正面面對觀看者的情形,而垂直視角則包括高角度拍攝和低角度拍攝。以上四張截圖均選取正面視角,將參與者的眼神、聲音、語調等表達的情感直接傳遞給觀眾。視角的轉換引導著觀眾的視角轉換,將觀眾代入視頻的場景,更好地實現了視頻情感的傳達及人物形象的塑造。
(3)構圖意義。構圖意義通過信息值、顯著性和取景三個子系統來實現。元素在圖像或視頻中布局方式的改變可以產生不同的信息值。左右構圖中,畫面左側通常為已知信息,右側為新信息。圖4中,左側參與者是一位正在舞蹈的麗江當地阿姨,屬于已知信息;緊接著鏡頭轉向右側,拍攝者進入畫面,與阿姨攜手共舞,屬于新信息。隨著構圖和鏡頭的轉換,觀看者可以感受到中國人的熱情好客。顯著性是利用視覺技術凸顯參與者之間層次結構的手段。觀眾通過判斷圖像或視頻中具有顯著性的元素,可以接收到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如圖4色彩鮮艷,視覺沖擊力強,激發觀眾的觀看興趣。取景與顯著度聯系密切。圖2中墻面的邊界將不同元素劃分,作為背景的客廳烘托出中國傳統家庭的安定和諧。巧妙運用取景能傳達重要信息,展現出中國文化的豐富層次。
2. 語言意義。(1)概念功能。Halliday提出,概念功能是指語言對人們在客觀現實世界(包括內心世界)中的各種經歷的表達功能,包括經驗功能和邏輯功能。經驗功能主要通過及物性系統和語態體現,包含六個過程。選取的轉錄文本中,物質過程約占全部過程的57%,心理過程28%。視頻創作者應增加物質過程,由中國人承擔“動作者”,通過具體的動作展現出中國人的形象特點;或增加心理過程,使觀看者與情感認知主體產生強烈的價值觀與文化差異,更有效地塑造真實中國形象。語態層面,主動語態使用較多,與物質過程相互配合,突出動作及其動作主體。靈活運用主動語態,達到賦予句子生命力和活力,增加觀眾的觀看興趣的效果。(2)人際功能。根據 Halliday的觀點,人際意義需要通過語氣和情態兩個系統來實現。語氣分為三種類型:陳述語氣、命令語氣、疑問語氣。情態分為兩種類型:說話人情態和話題情態。三則視頻的轉錄文本中,陳述與疑問語氣占多數,說話者情態為主要情態。由此可見,創作者應提高陳述與疑問語氣以及說話人情態的話語比例,增強視頻內容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從而提升視頻傳播效果。(3)語篇功能。語篇功能是指組織相關內容以表達完整思想的方式,主要涉及主題結構、信息結構和銜接。本文僅討論主題結構,主題結構包括主位和述位兩大要素。在以上圖片對應的臺詞中,除以圖2中以副詞作為標記主位的一句外,其余均為非標記性主題主位。在非標記性主題主位中,圖3中主位是對視頻主題“麗江風景”的補充和詳述;其余句子多以I/you/that/it等代詞開頭,突出參與者與觀看者之間的互動。視頻創作者通過使用代詞、語氣詞來提高自我表達話語的比例,增強互動性。
3.音韻意義。利用Elan軟件通過人工標注,本文對三則視頻中的語調、停頓、節奏進行編碼,在此基礎上研究三個視頻的音韻意義。視頻1和視頻2均為vlog式視頻,即創作者記錄日常生活類的視頻。此類視頻的創作者常在錄制過程中即興說話,語調多為升調或平調,以表達豐富的情緒變化及對所拍攝的人物、事件的描述,具有互動性和吸引性。視頻3為自媒體紀錄片式視頻,即以真人真事為對象,展現真實生活類的視頻。因此,此類視頻創作者及參與者多采用平調或降調平鋪直敘,使用停頓吸引觀眾,達成話語節奏的張弛和諧,與文本彼此協調,客觀展現生活。
五、結語
本研究采用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覺語法理論和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框架,對Youtube平臺上三則講述中國故事的自媒體視頻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多模態分析框架的四維層面為自媒體時代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創作階段,視頻創作者應全面考慮文化、語境、內容和表達四個層面,以確保兼顧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選擇適當的視角和敘述方式,優化拍攝環境,并準確把握受眾需求,充分發揮模態協同的效果。借助文化、語境、內容和表達四大維度,綜合考慮圖像、語言、聲音等多重模態,本研究為自媒體時代講述中國故事提供了創新性策略。這些發現對于自媒體時代的中國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Barthes R. Image Music Text[M]. London: Fontana, 1977.
[2]Kress G, Van Leeuwen T.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 London: Edward Arnold, 2001.
[3]Kress G, Van Leeuwen T.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 London: Routledge, 2006.
[4]Forceville C, Urios-Aparisi E. Multimodal Metaphor[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9.
[5]李戰子.多模式話語的社會符號學分析[J].外語研究,2003(1):1-9.
[6]朱永生.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J].外語學刊,2007(5):82-86.
[7]辛志英.話語分析的新發展:多模態話語分析.[J].社會科學輯刊,2008(5):208-211.
[8]張德祿.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框架理論探索[J].中國外語,2009(6):24-30.
[9]Halliday M A K. 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M]. London:Edward Arnold, 1973.
[10]Martin J R. English Text: System and Structure[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2.
[11]鄧新民.自媒體:新媒體發展的最新階段及其特點[J].探索,2006(2):34-138.
[12]代玉梅.自媒體的傳播學解讀[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5):4-1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