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教學是高中英語閱讀讀思教學的一個難點。筆者結合課例分析如何運用有效的策略提高英語文學閱讀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總結了高中英語文學閱讀讀思教學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鄭慧,福建省寧德市柘榮縣第一中學。
一、高中英語文學閱讀讀思課程的緊迫性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以高考閱讀理解題型為依托,讓學生陷入單詞記憶和題海當中,缺少單詞學習語境,也使學生在機械訓練中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英語語言素養得不到實質性的提升。《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指出,注重發展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過程中,幫助他們學習、理解和鑒賞中外優秀文化,拓展國際視野,逐步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思辨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可見,引導學生學習英語不只是敦促他們進行機械的閱讀訓練,應該站在更深層面提升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和鑒賞中外優秀文化的能力。英語文學名著閱讀具有經典性、深刻性和人文性的特點,英語文學閱讀教學正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和人文素養提升的有效途徑。
二.高中英語文學閱讀讀思教學原則
英語文學閱讀讀思教學的前提是引導學生選擇適合的閱讀作品。在閱讀導讀初期,教師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將學生分成若干水平相當的學習小組,為每個組推薦適合其英語水平而且難度適當的英語閱讀材料。基礎扎實且詞匯儲備豐富的小組學生可選擇英文原著,基礎薄弱的小組可選擇分級英文讀本,比如書蟲系列。教師在展開英文文學閱讀讀思教學前,需遵循問題導向性原則、情境探究性原則、審美創新性原則。
(一)問題導向性原則
問題導向,就是以問題為載體貫穿教學全過程,以解決問題為方向和目的的一種思維工具。在閱讀初期,教師為學生設置閱讀任務時,有目的地將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以問題為導向邊閱讀邊思考,貫穿閱讀全過程。英語閱讀課始于讀、經過思、終于言,整個教學過程在于讀時把文本問題化,思時把問題思維化,言時把思維活動化。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讀《小王子》這本英文分階讀物時,就可以設置問題鏈引發學生邊思考邊閱讀。如“Who did little prince meet during his journey? Who became his friend? What kind of people do you think they are? ”。在閱讀初期,教師有目的性地設置問題鏈,讓學生有目的地在閱讀中思考,將思維融入閱讀,讀“活”文本,讀透文本。
(二)情境探究性原則
當學生將問題思維化時,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文學作品中的“真實情境”,并且與情境進行互動,揣摩人物性格,模擬情境,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例如《小王子》中小王子和狐貍的對話是這本書比較經典的對話,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情境模擬,在模擬對話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思考人物說話時的語氣,心境和情感態度,讀出感情、讀出態度,從而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三)審美創新性原則
當學生能深刻理解英文文學作品的內涵和意義時,即上升到審美層面。審美思維是審美主體通過感覺、知覺、情感、理解、想象等形式達到感性與理性統一認識與情感統一的特殊思考過程。作為審美主體,學生通過審美感知對作品進行鑒賞,在此過程中將美詞佳句有目的地收集歸類,并進行創造性地改寫遷移,最終實現理解、實踐、創新、遷移的學習過程,達到通過文學閱讀課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的要求。例如在讀前環節,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閱讀審美卡,鼓勵學生“畫美句”“插彩旗”“圈美言”,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發現美,為美言美句“插彩旗”,用符合標出美句,注重讀后的歸納和總結,并引導學生仿寫美句,培養其創新能力。
三、例析高中英語文學閱讀讀思教學策略
(一)英語文學閱讀讀思教學前提
英語文學閱讀教學的前提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在教學之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班級中設立閱讀角或者圖書架,放置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英語文學作品,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獲取閱讀資源。同時,教師可以定期組織班級讀書會,讓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感悟,營造良好的班級閱讀氛圍。針對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閱讀水平,教師可以進行個性化閱讀指導,在業余時間為學生推薦適合的英語文學作品,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和理解文本。此外,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和時間表,讓學生能夠自主安排閱讀時間和進度。與此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校內外舉辦的英語文學閱讀活動,如英語文學講座、讀書俱樂部等,讓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英語文學作品。當學生對文學閱讀有了興趣,有了想系統學習的念頭時,教師的階段性讀思教學就可以穩步進行。
(二)英語文學閱讀讀思教學三階段
筆者所在的班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大,在選材時,筆者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班級分成了十個學習小組,為每個小組推薦了適合的文學作品。比如,筆者為閱讀能力較強的小組推薦英文原著《愛麗絲夢游仙境》《簡·愛》,為閱讀能力相對薄弱的小組推薦書蟲《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黑駿馬》《洛娜·杜恩》等。由于文學閱讀占用時間長,筆者將文學閱讀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導讀部分,在課堂上完成閱讀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在課后構建閱讀框架,并按時間要求進行課堂展示;第二個階段是在讀完作品后模擬情境,引導學生演繹作品片段;第三個階段是收集階段,各組積累文學作品中的美言佳句,并在課堂上分享。
1.設置導向問題,分組構建框架。高中英語文學閱讀讀思教學的導讀階段,筆者以問題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創設導向性問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發他們的求知欲,引領學生去探尋問題的答案。問題的設置旨在引導學生在層次性、關聯性和實踐性活動中運用學習策略,學習語言知識,發展語言技能,理解文化內涵,提升思維品質和價值判斷力。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筆者設置的問題包括以下六個重點:文學作品作者背景知識、作品的主旨大意、故事的情節梳理、主要人物性格分析、讀后感悟。筆者將導向性問題呈現給小組,組內成員做明確分工,每個組員帶著問題進行閱讀,與此同時關注自己的構建任務。分配到查找文學作品背景任務的學生,在閱讀前需從多種途徑查到作者的相關信息,查找信息的過程可以鍛煉學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分配到總結故事情節和主旨大意的學生,須在閱讀的過程中實時記錄情節的發展要點,并做好概括工作;分配到發表讀后感的學生,不僅要讀懂作品,還要表達自己的讀后感悟,在小組里結合其他成員的觀點態度,總結出相對完整的小組讀后感悟和大家分享。
以理查德·多德理奇·布萊克默爾所著的《洛娜·杜恩》為例,小組成員制作了精美的課件,將作品按照問題的設置順序,為同學展示了文學作品各個方面的信息。學生先介紹了作者的相關知識,并發現書中第一章節主人公約翰·里德出場的地方就是作者的學校。通過對該作品的情節介紹,對幾個主要人物性格特點的剖析,學生了解到這個作品講述的是一個關于勇氣、家庭和愛情的驚人而又令人著迷的故事,并高度贊揚了道德價值觀。最后,每位組內成員對該作品的讀后感受也呈現在課件當中,有的學生認為壞人是壞人,好人是好人,每一方都有明確的定義,沒有灰色地帶;有的學生則認為這個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另外一面,揭示了直截了當的誠實和真理的教訓。學生各抒己見,發掘文本內在的情感態度,并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2.模擬故事情境,探究人物性格。當學生完成第一階段的閱讀,并梳理完文學作品的框架后,筆者引導學生就作品中的精彩片段進行情境角色模擬,要求學生深入理解角色的性格特征,關注并體會角色的心理活動描寫,進行小劇本編寫,組內角色扮演,并在課堂上呈現。學生通過語言、神態和動作形成小劇本將作品角色演繹出來,這個過程就是學習者與情境互動的過程,學生通過思考分析,對話交流并參與語言實踐,獲得真實體驗,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言的學習效果。學生通過模擬故事情境,極大程度上加深了對文學作品中人物的認識,并了解到作品如何細致描寫人物的,潛移默化中促進了學生學思結合,發展了學生的高階思維。
例如,小組演繹《大衛.科波菲爾》中的片段。組員分配好角色,分別為旁白、大衛、米考伯先生、報童、路人。在演繹的過程中,關注人物的動作和心理的變化,增強了演繹的鮮活性和生動性。學生在演繹時也通過眼神和動作,用流利的英語充分展示了每個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劇本中描述:“(露出親密的樣子)簡而言之,今天晚上我樂于前來,以便讓你知道一條最為便捷的路徑。現在讓我們開始這段游程吧(show an intimate expression)In short, I shall be glad to come this evening, so that you may know the most convenient way. In short, let's begin the journey.”。又如“轉圈的同時,不停用手指著,驕傲而彬彬有禮的說While turning around, keep pointing, proud and courteous said.”。
3.激發審美思維,積累美言佳句。新課標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思維提出了具體要求,學生要理解和欣賞英語語言表達形式之美以及戲劇、詩歌、小說等部分英語優秀文學作品,在賞析作品的意蘊美中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向價值觀,獲得審美體驗,進而形成對語言及事物的審美感知能力。每一部英語文學作品都帶給學生審美體驗。小組在經過第一階段的文本結構梳理和第二階段的劇本情境演繹后,第三階段就要上升到審美思維的提升和實踐運用的層面。高中英語寫作在高中英語學習中占比較大,如何通過提升學生的審美思維,促進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提升是教師關注的重點。文學閱讀讀思教學的第三階段正響應了這個教學目標。學生在體會文學作品的同時,筆者引導學生積累優美的詞語佳句,并進行適當的改寫,每讀一個章節,要求學生將積累的佳句進行梳理分類,并定期在組內交流分享,同時遣詞造句,共同分享句子使用的情境和方法。
比如:學生將文學作品的美言佳句分為動作、外貌、心理、風景、主題描寫五個方面。動作、心理和外貌描寫是作品當中最容易截取到的文字信息。主題指的是故事中人物對生活、人生、學習、交際等方面的積極態度和看法的集合。每個學生的閱讀角度和程度不同,對于各章節收集的內容傾向性不同。教師讓學生以周為單位進行小組整理,將佳句形成文檔形式,在課堂上與同學分享。
四、結語
筆者指導學習小組分階段性進行英語文學閱讀訓練,通過導向性問題引導學生學會品讀文學作品,運用合作探究學習方式鼓勵學生模擬劇本情境,扮演劇中人物,讓學生身臨其境,獲得實踐體驗的機會。在欣賞文學作品的同時,筆者不忘提醒學生積累美詞佳句,為寫作積累素材。三個階段的英語文學閱讀,提升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引發學生認知沖突,在情境中思考解疑,在互動交流中思維碰撞,注重發展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并幫助他們學習、理解和鑒賞中外優秀文化,逐步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思辨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羅榮良.基于問題導向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3(2):56-60.
[3]黃遠振,蘭春壽,黃睿.為思而教:英語教育價值取向及實施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14(4):63-69.
[4]凌宏彬.審美思維與創造性人才培養[J].思想教育研究,2002(5):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