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學術寫作抄襲問題的研究經歷了從道德文化視角向二語習得視角的轉變。經過理論和實踐層面的梳理發現,國內外對于抄襲的界定缺乏統一的標準;相較于顯性抄襲,二語學習者對于隱性抄襲的識別能力較弱。二語學習者學術寫作中的抄襲現象普遍存在;學術規范知識缺乏和學術引用能力不足是無意圖抄襲產生的主要原因。建議高校重視學術引用課程建設,加強學術引用方面的訓練。
關鍵詞:二語習得;學術寫作;抄襲
作者簡介:呂勝藍(1984-),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二語習得、語言測試。
一、引言
學術寫作不同于通用寫作,在其寫作過程中需要大量借用外在文獻資源。研究者通過文獻引用,將自己和前人的研究聯系起來,以增強論證效果。因此引用是學術寫作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然而引用絕非易事,引用不當容易導致抄襲。近年來,學術英語寫作抄襲問題引起了國內外廣大學者的關注,自1990年Campbell探討二語學生寫作抄襲問題開始,30多年來學界對于學術英語寫作引用的研究經歷了從道德視角向二語習得視角的轉變。道德視角認為抄襲是學術誠信缺失和道德滑坡的表現,二語習得視角嘗試從學術寫作能力發展角度對抄襲進行解讀。國內對抄襲的研究較為滯后,理論和實證層面研究成果較少。為了系統了解國內外對學術英語寫作抄襲問題的研究進展,為我國學術英語寫作研究及教學提供啟示,本文將從二語習得視角對國內外學術英語寫作抄襲研究進行理論和實踐層面的梳理。
二、學術英語寫作抄襲問題的理論研究
抄襲的理論研究主要包括抄襲的定義和分類。事實上,迄今為止學界對“抄襲”的界定尚未達成共識。
(一)抄襲的定義
國外專家從行為、意圖、內容等不同角度對抄襲展開描述。Hacker認為未標明出處的觀點、信息和語言的引用以及標明出處但并沒有使用引號注明引用這兩種行為都屬于抄襲; Stearns則強調抄襲是“故意拿取”和“冒充”; Deckert認為一系列沒有注明來源、直接引自他人文章的詞語以及一些只稍作修改、整個結構與原文非常相似的句子都屬于抄襲。然而現實中的抄襲現象非常復雜,包含很多深層次的話題。因此國內學者馬蓉等提出抄襲的定義應多元化,不同語境中的抄襲界定應有所區分。
(二)抄襲的分類
依據不同的標準,抄襲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具有代表性的類型。按照抄襲的表現形式,Hu Guangwei和Lei Jun將抄襲分為“顯性抄襲”和“隱性抄襲”。有些學者使用“不當引用”這樣的表達替代“抄襲”,如Keck將兩種釋義“幾近抄襲”和“少量修改”歸屬于不當引用,但是學界一直以來對于釋義的操作定義未有定論,因此何種釋義屬于抄襲尚存在爭議。
根據抄襲意圖的不同,Flowerdew和Li在其研究中區分了“有意圖抄襲”和“無意圖抄襲”。近年來隨著學術引用研究轉向二語習得視角,大部分的學者更加關注“無意圖抄襲”。“拼湊式寫作”屬于無意圖抄襲的一種。然而對于這種寫作形式的態度,學界還具有一定的爭議。
三、學術英語寫作抄襲問題的實證研究
學術寫作抄襲的實證研究多采用問卷調查、訪談及個案研究等方法,聚焦對抄襲的認知、抄襲行為、抄襲的原因以及反抄襲措施的研究。
(一)對抄襲認知的研究
抄襲的認知,包括識別抄襲的能力和對抄襲的態度。學習者識別抄襲的能力在不同語境下有著不同的表現。1988年,Kroll曾對美國大一新生展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學生能夠清楚地識別抄襲。受Kroll的啟發,Deckert于1993年對香港浸會大學進行的調查卻發現大一新生對于抄襲的識別率不足半數。英美學生具有較強的抄襲識別能力,而二語學習者對于抄襲的低認知能力在很多學者的調查研究中都有所體現。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如Hu和Lei、張惠琴、章木林和鄧酈鳴對中國大學生抄襲識別能力的研究也發現了絕大多數學生對于抄襲的概念理解不清,對抄襲帶來的后果認識不全面。
學習者對不同類型抄襲的識別能力也不同。大部分學者圍繞著“顯性抄襲”和“隱性抄襲”的比較展開研究。Chandrasegaran通過對于新加坡大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發現,超過60%的學生對顯性抄襲有明確的判斷,顯性抄襲的識別能力很強。秦朝霞讓二語學習者對抄襲行為進行評分和評語,結果均顯示對隱性抄襲識別能力較弱;類似情況也出現在桂敏等對中國某重點大學的大二學生的調查中,他們的研究發現大學生對于不加標注的抄錄和釋義這兩種隱性抄襲行為的識別率均不過半數,僅為9%和44%。
(二)對抄襲行為及其原因的研究
學界對于抄襲行為的研究對象既包括母語為英語的學習者,也包括英語為二語的學習者,其中以后者居多;既關注抄襲行為本身,也探究抄襲產生的原因。針對不同母語背景下的抄襲行為的研究結論不盡相同。Campbell的研究發現英語本族語者和二語學習者在文本借用時普遍存在抄襲之嫌。然而Shi對于中國學習者文本借用的研究結果卻截然不同,文本標注缺失現象在二語學習者中更為常見。雖然在英語本族語者的抄襲問題上存在爭議,但是更多的學者在二語學習者的抄襲問題上達成共識,抄襲現象在英語為二語的學習者中普遍存在。國內學者如唐蘇使用文本分析法探討英語專業研究生畢業論文的不當引用行為,統計了各類文獻引用策略不當使用的頻次及特點。
關于抄襲行為產生的原因,不少學者聚焦“無意圖抄襲”,認為抄襲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二語學習者認知能力的欠缺。Roig對美國的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并對17 名二語學習者的文獻借用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學生存在明顯的抄襲行為,但是卻不自知。李瑛從學術不端文獻檢測視角對參考文獻的合理引用進行研究,發現研究生學術論文寫作中參考文獻與引文及其標識的不對應也是造成抄襲的重要原因。然而對于學術規范的認知即使對于已經完成學位論文的學習者來說,情形也并不樂觀。徐昉曾經對英語專業的本科和研究生進行問卷調查和改錯測試,考查他們對于學術寫作規范的認知能力,發現即便是剛剛完成了學位論文的學習者,依然覺得學術引用規范很難很復雜,并且改錯測試完成得也并不好。其次,文本借用策略的使用不當也會導致抄襲發生。畢勁等在對國外二語學術研究的寫作過程進行綜述后得出,抄襲很多情況下都是由于寫作者缺乏互文策略。
(三)反抄襲措施研究
針對抄襲認知欠缺和抄襲行為普遍存在的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采取解決策略:事前預防、事后懲治和制度完善。大部分的學者重點關注第一個方面,認為通過顯性教學可以有效改變抄襲的狀況。學校可以開設相關的寫作課程進行學術引用規范教學,引導學生識別不同類型的抄襲、在練習中使用不同的文本借用策略;可以在教學中設置難度適宜的學術寫作任務訓練,還可以給學生提供與本專業相關的期刊論文,引導學生認識正確的引文模式,規避錯誤的引文行為,幫助學生熟悉學術寫作規范。
中國國內高校學術規范體系建設刻不容緩,大部分教師忙于日常教學科研工作,對于引文規范疏于引導, 學生對于抄襲的認知能力亟需提升。很多中國大學生在畢業論文寫作之前未接受任何關于學術寫作的訓練,從而導致他們對于抄襲的概念、性質以及后果等缺乏了解,因此需要加大高校學術規范教育力度。桂敏等針對不同的學習者和學習需求給出了全方位的建議,他們認為在高校可以通過舉辦學術講座強化學生對于學術寫作引用規范的意識,開設學術寫作課程提高學生引用技能,以滿足學生完成畢業論文的需求,針對那些需要去英語國家繼續學業的學生,可以對其開展短期的培訓,讓他們熟悉西方學術的引用規范,從而達到預防引用失誤,提高寫作能力的目的。已有研究顯示,如果學生在出國前接受過一定的寫作規范訓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他們出國后的緊張感并能夠很快適應國外的學術體系。
四、結語
綜上所述,理論層面上,國內外對于抄襲的界定缺乏統一的標準;實踐層面上,二語學習者的學術寫作抄襲現象相較于英語本族語者更為普遍;二語學習者對于顯性抄襲的識別能力強于隱性抄襲。二語習得視角下的學術寫作抄襲研究多關注“無意圖抄襲”,其產生原因主要歸結于學術規范知識缺乏和學術引用能力不足。鑒于目前中國高校對于學生學術寫作規范方面的訓練不足,建議高校加強學術引用課程建設,重視對學生文獻引用策略的教授,提高學生的學術引用能力,達到避免抄襲,提升寫作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Paltridge B, Harbon L, Hirsch D, et al. Teaching Academic Writing: An Introduction for Teachers of Second Language Writers[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9.
[2]Swales J M.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3]East J. Judging plagiarism: a problem of morality and convention[J]. High Educ, 2010(1):69-83.
[4]Hacker D. Bedford handbook for writers[M]. Boston: Bedford, 1991.
[5]Stearns L. Copy wrong: plagiarism, process, property, and the law[J]. California Law Review, 1992(2):513-553.
[6]Deckert G. Perspectives on Plagiarism from ESL students in Hongkong[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993(2):131-148.
[7]馬蓉,秦曉晴.國外二語學術寫作文獻資源使用研究述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5(6):85-92.
[8]Hu G W, Lei J. Investigating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 plagiarism from 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J]. Language Learning, 2012(3):813-850.
[9]Keck C. The use of paraphrase in summary writing: a comparison of L1 and L2 writers[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6(4):261-278
[10]Riog M. Plagiarism and paraphrasing criteria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professors[J]. Ethics and Behavior, 2001(3):307-323.
[11]Flowerdew L, Li Y. Plagiarism and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in an Electronic Age[J].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7(27):161-183.
[12]Kroll B M. How college freshmen view plagiarism[J]. Writing Communication, 1988(5):203-221.
[13]Marshall S, Garry M. NESB and ESB students' attitudes and perceptions of plagiaris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ducational Integrity, 2006(1):26-37.
[14]張惠琴,李俊儒,段慧.中國大學生“抄襲、剽竊”概念實證研究:中,美大學生plagiarism 概念比較[J].外語研究,2008(2):66-71.
[15]章木林,鄧鸝鳴.研究生學術英語寫作抄襲認知與識別的調查研究[J].外語學刊,2019(5):76-82.
[16]Chandrasegaran A. Cultures in contact in academic writing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plagiarism[J].Asian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2000(10):91-113.
[17]秦朝霞.中國學習者對“抄襲、剽竊”的認知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3(2):26-30.
[18]桂敏,馬王超,黃雨.大學生對學術寫作中抄襲行為的判別能力和態度[J].外語教學,2016(3):57-61.
[19]Shi L. Textual borrowing i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J]. Written Communication, 2004(2):171-200.
[20]唐蘇.二語學術寫作中的文獻引用不當行為分析:以英語專業碩士畢業論文為例[J].語言教育,2021(2):9-16.
[21]Roig M. Ca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determine whether text has been plagiarized?[J]. Psychological Record, 1997(1):113-123.
[22]李瑛,金林祥.研究生學術論文寫作中參考文獻的合理引用[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3):59-62.
[23]徐昉.學習者英語學術寫作格式規范的認知調査報告[J].外語教學,2013(2):56-60.
[24]畢勁,秦曉晴,宋德偉.國外二語學術寫作研究趨勢及其啟示[J].外語教學,2014(2):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