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的高等教育體系中,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如何將這兩種教育形式有效地結合起來,形成協同育人的良好局面,是當前高校面臨的重要任務。本文將從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背景和意義、現狀和問題、協同育人的路徑探索等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高校 思政課程 課程思政 協同育人
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發展,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其育人功能和責任更加凸顯。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作為高校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當前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需要我們深入探索和研究。
一、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關系
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人文素養。
首先,思政課程是實施課程思政的重要手段和基礎。思政課程是指專門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這些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1]在高等教育中,思政課程通常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等。這些課程為學生提供了系統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奠定了基礎。
其次,課程思政是思政課程的延伸和拓展。課程思政是指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類課程中的教育方式。在高等教育中,除了專門的思政課程,其他各類課程也都承擔著一定的育人功能。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這些課程中,可以進一步豐富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內容,拓寬思政教育的領域和途徑。例如,在專業課程中,可以結合學科特點和行業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通識課程中,可以結合文化傳承和社會熱點,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在實踐課程中,可以結合社會需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
最后,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形成了全面、系統、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和作用。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整個教育過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發展水平。同時,二者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也進一步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和發展。在未來的教育發展中,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強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建設與發展,積極探索創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實現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
二、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現狀及問題
一些高校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過程中,仍然受到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思維模式的束縛,缺乏對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全面認識。這導致了在一些情況下,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結合并不緊密,甚至出現二者相互割裂的情況。傳統的教育理念過分強調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的培養。這不僅會限制學生的個人發展,也會影響他們對于社會和國家的正確認識和理解。因此,更新教育理念,將思政教育放在人才培養的重要位置,是當前高校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在當前的育人模式中,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往往由不同的院系、部門或教師承擔,導致了教育資源的分散和整合不足。一方面,這種分散的教育模式不利于資源的共享和優化配置,可能導致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這也會影響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之間的有效協同。由于教育資源的整合不足,教師之間、課程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會受到限制,不僅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提升,也會阻礙思政教育的全面推進。因此,高校需要建立有效的機制,促進不同院系、部門或教師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和優化配置。此外,部分高校的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在教學方法上缺乏創新,仍采用傳統的課堂講授方式,導致學生的學習體驗單一、枯燥,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傳統的講授方式往往注重知識的傳遞,而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缺乏實踐教學環節,也會導致學生難以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無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總的來說,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在教育理念、教育資源整合和教育方法創新等方面進行全面的改革和創新。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思政教育的目標,培養出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
三、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路徑探索
(一)更新教育理念,強化育人意識
更新教育理念和強化育人意識是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重要前提。
首先,高校應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傳統的教育理念往往只注重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導致學生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影響他們未來的發展。因此,高校應該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將思政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審美素質等,使他們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才。
其次,高校要強化育人意識,樹立全面育人的理念。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還要注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發揮各類課程的育人功能,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在專業課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科特點和教學內容,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態度和創新精神;在通識課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文化背景,將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素養的培養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文化修養;在實踐課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2]同時,高校應注重培養教師具備正確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意識。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和榜樣,教師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意識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因此,高校應該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培養,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水平,引導教師樹立全面育人的理念,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
更新教育理念和強化育人意識是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重要前提。高校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樹立全面育人的理念,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同時,高校應注重培養教師具備正確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意識,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水平,引導教師樹立全面育人的理念。更新教育理念和強化育人意識可以為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加強資源整合,形成協同效應
加強資源整合,形成協同效應是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重要環節。高校應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或中心,統籌規劃和管理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該平臺或中心可以由校領導、思政教育專家、院系負責人等組成,負責制定思政教育計劃、組織實施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為全校師生提供思政教育方面的咨詢和服務。同時,該平臺或中心還可以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各界的聯系與合作,共同推進思政教育的發展。高校應建立學科間、專業間的協同育人機制,鼓勵不同院系、專業之間進行合作交流。例如,文理科之間、理工科之間、人文社科之間等都可以進行合作交流。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可以產生新的思想和觀點,拓寬學生的視野。同時,不同專業之間的合作交流也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高校還應加強教師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推動教師跨專業、跨學科進行教學和研究。教師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可以促進教育資源的共享和優勢互補,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同時,教師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也可以促進教師的學習和成長,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水平。此外,教師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還可以促進信息共享和觀點碰撞,激發更多的創新和思考。
因此,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或中心,建立學科間、專業間的協同育人機制以及加強教師之間的合作與交流等措施可以讓各類教育資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以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可持續發展的思政教育效果,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積極貢獻。
(三)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創新教學方法是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重要手段。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以教師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缺乏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4]
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互動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思考能力。例如,在思政課程中,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實際案例,讓學生進行分析和討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在課程思政中,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選取一些實際場景或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和解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重要環節。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深入了解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例如,在思政課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參觀考察等活動,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會和國情;在課程思政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社會公益等活動,讓學生更加關注社會現實問題,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可以為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提供更加靈活、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慕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課中討論、課后復習中更加積極地參與進來;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案例結合起來,使教學更加生動有趣;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進行學習,提高教學效率。
創新教學方法是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重要手段。引入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互動教學方式可以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創新可以讓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更加生動有趣,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同時也能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完善評價體系,注重評價反饋
完善評價體系是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關鍵環節,有助于客觀評估育人效果,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措施加以改進。[5]
在建立評價體系時,我們要明確評價的目的。評價的目的是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通過評價,我們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的教學效果以及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和科學性,為進一步優化教學和課程設置提供依據。
在制定評價標準時,我們需要考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教學內容要符合高校育人的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其次,教學方法要注重實踐性和創新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最后,教學效果要注重學生的實際獲得感和成長發展,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提高的情況。為了保證評價的客觀性和公正性,我們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包括學生評價、教師互評、專家評審等多種評價形式。學生評價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個人訪談等方式進行,了解學生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看法和感受,以及他們對于教學和課程的建議和意見。教師互評可以通過聽課、交流等方式進行,鼓勵教師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借鑒,提高教學水平和效果。專家評審可以通過聽課、查閱資料等方式進行,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全面評估和指導。
收集反饋信息是評價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及時收集學生、教師和專家的反饋信息,可以了解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不足之處和問題所在,為進一步改進教學和課程設置提供依據。同時,收集反饋信息也可以激勵學生、教師和專家參與到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改革與建設中,形成全校性的思政教育合力。
評價結果的應用是評價體系的關鍵環節。評價結果應該作為優化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工作的依據,為高校領導和教師提供參考和指導。同時,評價結果也應該作為激勵和約束教師教學工作的依據,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到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改革與建設中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完善評價體系是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重要環節,有助于客觀評估育人效果,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措施加以改進,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注重多元化評價方式的應用和反饋信息的收集與利用,以更好地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工作的發展和提高。
四、結語
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對于培養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意義,是高校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務。面對當前存在的問題和挑戰,高校應積極探索創新路徑,加強資源整合,形成協同效應,注重評價反饋,不斷提高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質量和效果,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 謝蕙. “新文科”視域下浙江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構建研究[J]. 才智,2023(7):146-149.
[2] 張曉忠,王亞萍. 高校研究生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推進模式研究[J]. 藥學教育,2023(1):17-21.
[3] 袁浩. 開放教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理論研究[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93-95.
[4] 莫天榮,連君瑤,張瑞.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共同體構建的理論之維及實踐路徑[J]. 南方論刊,2023(2):93-96.
[5] 楊光. 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構建研究[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2):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