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生核心素養是其融入新時代社會發展和個體身心全面發展最為基礎的品質及能力,包括品質人格、技能水平等。高職學生核心素養培養轉化必須建立在一定的課程介質之上。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職院校公共必修基礎性課程,其在落實立德樹人任務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二者之間存在一體的必然聯系,在“三觀”形成、現代道德人格塑造和新時代主體精神培育等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奠基作用。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培基鑄魂育人優勢,高職院校必須建構順應新時代發展的思政課教學改革機制體制,高標準建設師資隊伍,全面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黨的領導地位,完善教學改革創新頂層設計,推進教學模式和方法體系改革創新。
關鍵詞:新時代;高職生;核心素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35-0017-04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ZYB393)階段性研究成果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1]。而立德則是育人之首要任務,是教育的基礎所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高職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思想指南和行動綱領。核心素養作為素質、知識、能力的綜合體,要求高職學生既要有過硬的技術技能,又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2]。高職院校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理解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深刻內涵,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進行深入研究,用改革創新促進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教育質量和效果,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1.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對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具有獨特的價值
《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辦好思政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來看待,要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對待。”[3]這體現出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時代的重要定位,使得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新的重要意義得到凸顯。以德智體美勞發展為基礎的全面發展是核心素養培養的終極目標,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4]。而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是實現核心素養培養的關鍵所在。高職院校抓好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有利于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培養。
2.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新是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動力引擎
高職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質量直接影響到中國式現代化的高質量發展。目前,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中傳統教學意識仍然存在,部分師生在心理、實踐等層面存在主體性不強、主動性不足、創新舉措不多等問題,這會影響到新時代高職生的知識掌握,特別是“三觀”的塑造。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新應立足于國際國內大環境,從時代性與前瞻性、理論性與實踐性、針對性與靈活性、應用性與探索性方面建設課程體系。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工程承擔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時代化、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教育導引和價值統領責任,需引導高職學生瞄準自我位置,將自我思想認識轉變為實際行動,學會擔負起自身的重要責任[5]。而持續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方法改革,能夠為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工程輸入不竭的動力與活力,真正發揮出堅定高職生理想信念、錘煉高職生意志品質的前沿陣地作用。
3.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新是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內在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在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引導廣大人才愛黨報國、敬業奉獻、服務人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新,目標就是培育高職學生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科學的“三觀”,引導其努力創造人生價值,在匯聚人心、價值領航、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高職生正處于人生的“拔節孕穗”關鍵成長期,對于其核心素養特別是思想政治素養的培養,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發揮著重要主導作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新,關系到高職學生的健康成長,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更關系到國家的發展戰略。
1.缺乏頂層設計,“三全育人”統籌工作不到位
思想政治課是課程育人的主渠道,但部分高職院校在“三全育人”方面未能從全局進行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在領導機制、管理模式、踐行方式、實施過程及監督評價體系等方面缺乏貫通。同時,對高職生核心素養研究深度不夠,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未能充分對接核心素養培養要義(夯實各科文化基礎、推動主體自主發展、強化社會參與),在思政課程體系改革、教師進修培訓、組織開展教學、教學結果考核評價等方面缺乏整體規劃。
2.教學內容把握不夠精準,教學方式方法相對滯后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思政課教師需具備“六要”。但是,部分思政課教師仍存在政治理論功底不深,對教材內容的把握不夠精準,不能很好地處理重難點和關鍵點、重點內容和一般內容之間的關系問題[6]。同時,部分教師抱有守舊心理,參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性較弱,沒有根據學生學情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所采取的教學方式方法相對滯后。
3.存在功利主義思想,注重技能掌握輕視理論學習
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部分高職院校側重專業技能課教學,尤其重視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訓練,對公共基礎理論課特別是思政類課程不太重視。隨著新時代的發展,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面臨著新的育人任務,必須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但部分高職院校尚未建立完善的教學激勵機制和考核評價體系,沒有將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調動起來,在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創新上缺乏積極性。
4.學生基礎薄弱,增加教學難度
部分高職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學習目標引領,學習態度不端正,文化基礎不扎實,學習能力較弱。當前,“互聯網+教育”已全面進軍新時代高職教育。微信、微博等“新興信息交流溝通傳播媒介”成為高職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新興傳播媒介帶來的是隔著屏幕相互交流的網絡世界生活模式,網絡中的各種信息會給高職學生的思想帶來影響,使學生的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化。“00”后大學生個性鮮明,渴望獨立,思維活躍,自我中心意識強烈,他們中的一些人在困難挫折面前容易產生自暴自棄、自甘落后的心態,不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學習內驅力不足,這使得課堂教學難度增大。
1.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的問題意識不強,管理體制機制不夠健全
面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這一新形勢,高職思政課改革根據新的時代要求一直在持續不斷探索中。但是,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發現問題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舉措不夠,還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譬如,如何結合高職生年齡階段的認知、思維、情感及個性發展特點來設計思政課堂,如何利用“微時代”新媒體信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互動性強等特點創建微課堂,如何利用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的合力共同推動思政課程建設等。另外,隨著信息化管理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的數據資源池里存儲了大量的教務系統、學工系統、后勤系統及學生一卡通系統數據,但許多高職院校尚未建立數據資源管理相關制度,沒有對利用數據進行動態分析、尋找數據之間的關聯關系、通過數據尋找思政要素、利用數據實施“精準思政”等產生足夠重視,難以提升思政課程教學改革效果。
2.師資團隊規劃、投入不夠,思政課教學改革效果不佳
《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要建設技能型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2019年開始的“職教高考”把中等職業、高等職業和本科應用型大學貫通起來,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職業教育的吸引力。但是,部分院校的師資發展規劃滯后,專職思政課師生比低于教育部的要求,同時存在教師結構性短缺情況。由于參加全國各級各類職業技能競賽可以提升學校辦學影響力,部分高職院校更重視技能類師資團隊資金投入、制度保障、激勵措施,而將思政課師資團隊建設排在靠后位置。另外,部分高職院校沒有建立完善的思政課教師培訓進修機制,導致一些思政課教師的育人理念、教學舉措等與新時代需求有較大差距。
3.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沒有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規劃和實施標準
高職院校基本都制訂了符合校情的“十四五”發展規劃,但部分高職院校在規劃里闡述比較多的是學校宏觀的發展遠景目標和重大的項目建設,而在學生思政教育改革創新層面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規劃和實施標準。部分高職院校雖然制訂了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規劃,但不乏存在機制體制和規章制度缺漏、不易實施及考評困難的問題。譬如,課程體系建設上缺乏全局設計,課程安排上理論層面多于實踐層面,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內容安排欠缺知識基礎與能力拓展遞進性規律的前后聯系等。
加強高職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是新時代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要義,更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規格的質量規范與品質要求。思政課改革創新在高職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中起著基礎和統領作用,對核心素養培養具有獨特的優勢。
1.建構順應新時代發展的思政課教學改革機制體制
用新時代的標準建構思政課教學改革機制體制是護航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和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基本制度保障。“00”后大學生成長在優越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的家庭教育下,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被深深打上電子產品的烙印,崇尚個體獨立,思想前衛,自我中心意識強烈,團隊合作意識薄弱,這要求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必須從機制體制層面著手,成立真正意義上獨立建制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將其作為專門統籌謀劃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學科建設的管理機構。在校級層面,要注重思政課教學改革發展機制、激勵機制、競爭機制、保障機制、考評機制等系列機制的建立健全。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要從最基礎的工作機制入手,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高職生核心素養培養目標融入學校思政課改革創新實踐,注重思想育人、文化育人、道德育人,用目標引領、問題解決、效果考評等系列舉措,統籌擘畫推進,精準靶向施策,明確關鍵重點,細化責任落實,進一步推動思政課名師—帶頭人—骨干工作室領頭雁示范引領作用的發揮。
2.高標準建設師資團隊,綜合提升任課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
《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提出,高等學校應當配齊建強思政課專職教師隊伍,嚴格按照師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專職思政課教師崗位[7]。思政課教師在教學崗位上應專心從教,不能兼任非教學崗位管理職務。學校要及時補充新鮮血液,招聘或引進具有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等相關學科教育背景的思政課高素質教師;要建立健全思政課教師培養培訓計劃、方案、獎懲制度,用規章制度激發思政課教師持續提升教學能力的內驅力;要注重教學改革團隊建設,結合教師實際情況,按照相關改革項目組建團隊,提升教師參與改革的積極性。
3.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黨的領導地位
堅持立德樹人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和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核心原則。高職院校要旗幟鮮明地壓實黨管思政教育主體責任,全面建設思政課教學改革黨委抓總、行政抓推、院系處室抓做的三方聯動思政工作機制,全校全員參與,全面深入挖掘,拓展教育載體,創新活動舉措,穩步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進程,并將其納入綜合考評體系。要全面加強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的學習領會,牢記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黨的領導地位,能確保教學活動的開展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和育人導向,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4.完善教學改革創新頂層設計,激發教師內在動力,助推核心素養培養
高職院校要從人才培養方案、思政課體系建設、思政課創新激勵機制、思政課師資隊伍建設規劃、思政課教學實施規范、思政課教學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統籌建設和管理實施。完善的頂層設計是學校教學創新的指揮棒,能夠為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提供方向和參照標準。高職院校要全盤謀劃思政課改革創新推進舉措,制定推進序時進展時間表、人員分工、責任區分、反饋處理、監督體系、考評細則等一系列規程化的制度,建立學校領導班子帶頭抓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長效機制。譬如,學校可以建立健全上專題黨課活動制度,學校黨委書記、校長每學期給學生上黨課不低于2次,其他領導班子成員每學期給學生上黨課不低于3次,馬克思主義學院、學工處、教務處、組宣處及各院系負責人每學期給學生上黨課不低于4次。另外,高職院校要創新思政課教師團隊教學提升保障方式,反向用力,傳導壓力,激發動力。譬如,可以建立每周舉行一次“進德修業”思政大講堂專題講座制度,邀請思政課教師面向全校師生分專題開設講座。
5.推進教學模式和方法體系改革創新,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向心力和時代感
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的立足點是課程與課堂、教師與學生。把思政課程建設改革理通做實,充分激發師生教與學的內驅力,調動師生的積極性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所在。為此,高職院校要推進教學模式和方法體系改革創新。要運用新媒體技術建設一批思政課虛擬仿真教學中心,讓教師選用對分課堂、混合式課堂、翻轉課堂、互動式課堂等教學模式,運用任務驅動式、情境體驗式、實踐參與式、問題拓展式、非指導性教學等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教師要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根據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和學生“最近發展區”設計教學,并結合信息技術積極搭建互動課堂,為學生提供在線交流、在線學習等服務,讓師生、生生之間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即時交流。教師還可以通過志愿服務、研學訪問、撰寫調查報告、主題活動、瞻仰紅色革命基地、參觀名人故居等形式開展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既能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又能促進以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為內涵的社會參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
蘇格拉底說:教育的本質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去點燃學生求知的火焰。新時代高職學生核心素養培育是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會議精神,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目標。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抓住時代新機遇,不斷加強教學改革創新探索,建設好新時代高職優質思想政治理論課,讓思想政治理論課真正成為學生終身受益的課程,使所培育的高職生成為時代需要的新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17(01).
[2]羅珍,唐春霞,易希平.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高職思政課的獨特價值及其實現[J].教育與職業,2022(19):91-96.
[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Z].2019.
[4]許乃躍.新時代高職大學生核心素養培育路徑探賾———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J].成才之路,2022(35):9-12.
[5]李靜.“精準思政”理念下的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36(03): 27-30.
[6]曹俊萍.新時代加強和創新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路徑探析[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20,36(02):76-80.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Z].2020.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Core Competencies
Xu Naiyue
(Suqian Higher Normal School, Jiangsu Suqian Province, 223800, China)
Abstract: The core literacy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quality and ability for their integration into the new era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ndividual physical and ment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cluding quality, personality, skill level, etc. The culti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ore competencies f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ust be established on a certain course mediu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s a public compulsory basic cours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an inevitabl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core literacy. It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foundational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Three Views", the shaping of modern moral personalit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 new era’s subject spirit. To fully leverage the advantages of cultivating the foundation and cultivating the sou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construct a teaching reform mechanism system that conform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build a high standard teaching staff, comprehensively establish the leadership position of the Part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mprove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and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s and method systems.
Key words: new era;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ore competenc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reform;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