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國生
摘要:勞動教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初中地理知識中包含豐富的勞動教育素材。對此,教師可基于行知思想,找到地理教學與勞動素養培養的銜接點,挖掘地理知識中的勞動教育元素,在培養學生地理學科素養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使學生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文章從行知思想的內涵入手,探究其在初中地理教學中促進學生勞動素養提升的實踐策略,以此為地理教學與勞動素養的融合培養提供教學方法的借鑒。
關鍵詞:行知思想;初中地理;勞動教育;內涵;思路;案例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35-0125-04
地理課程兼有自然學科屬性和社會學科屬性,承擔著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以及正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任務。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圍繞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教學要求,挖掘課程中包含的勞動教育素材,緊密結合時代發展要求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突出反映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地理現象、地理問題與勞動素養養成之間的關系,積極提升學生的生活質量和生存能力[1]。行知思想的理論核心是生活教育,其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行知思想對培養新時代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適應社會,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積極的勞動品質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2]。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基于行知思想踐行勞動教育,引導學生關注資源、人口、環境以及發展等問題,并學以致用,以此充分發揮學科的育人價值,推動學科教學改革。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探究基于行知思想強化初中地理教學培養學生勞動素養的實踐策略。
1.行知思想內涵
行知思想強調“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教育與學生的生活相伴而生,且密不可分,在教學中,教師要將教、學、做合為一體,將豐富多彩的生活作為汲取知識的大課堂,引導學生跨出校門,走向社會,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并驗證知識,實現知識積累與運用的和諧統一,以此推動課堂教學改革[3]。
2.行知思想運用的基本思路
生活是教育的基礎和來源,教育的內容和方式都來源于現實生活,教育所培養的人才也要服務于現實生活。因此,教育必須貼近生活、反映生活、服務生活。另外,教育起到的不僅是傳授知識、技能的作用,其通過引導、啟發和創新,改變人們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并以培養人們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方式,提高人們的綜合素養和生活質量,推動社會發展、進步。可見,教育和生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教育要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和資源,生活也可借助教育進行知識的轉化,教育與生活的良性互動,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發展進步[4]。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中國的經濟發展”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相應的地理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其能有效解決生活問題。行知思想運用的基本思路具體如下。
(1)結合生活實例進行教學。教師要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用生活中的實例來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感受到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2)開展實踐活動。教師可通過實驗、調研、考察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獲取知識和技能,并深度理解知識。(3)以問題為導向進行教學。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實際問題為引導,讓學生通過解決問題來驗證知識和技能。(4)注重實用性和應用價值。教師要注重知識的實用性和應用價值,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3.行知思想運用的基本原則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基于行知思想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具體運用原則如下。(1)實踐探索原則。可組織學生參加地理實踐活動,如野外考察、環境監測、資源調查、環保宣傳、地理信息系統建設等,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掌握地理知識,并學會應用,形成相應的實踐能力和探索精神。(2)互動交流原則。可鼓勵學生參與相關教學案例的討論交流活動,或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主題辯論活動,讓學生在交流互動中,以頭腦風暴的形式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形成相應的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3)滲透原則。可將行知思想滲透到地理教學中的勞動素養培養環節,積極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讓學生了解行知思想的核心并認識到其對個人成長、發展的價值。(4)拓展學習原則。可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圖書館等渠道,查找資料,了解地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及在生活中的應用,以此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基于行知思想運用的基本原則,教師以實踐的方式將地理知識教學與學生勞動素養培養建立鏈接,不僅可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還可充分發揮學科的育人價值和作用,讓學生在理解、掌握、運用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實現個人生存能力和生活質量的提升[5]。例如,在“中國的經濟發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下面方式遵循行知思想運用的基本原則。第一,結合實際情況,引導學生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和趨勢,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考察、問卷調查等方式,獲取有關經濟發展的數據和信息,并進行深入分析。第二,結合社會實踐,鼓勵學生參加企業調研、農村經濟研究、科技創新等實踐活動,使其認識到中國經濟發展的區位優勢和資源條件。第三,結合行知思想,引導學生了解其在個人勞動素養提升中的作用和意義,如讓學生以查閱資料、實踐探索等方式,了解行知思想的核心內容和理念,并分析如何在地理學習中應用該思想提升自身的勞動素養。以上行知思想運用的基本原則不僅可充分發揮地理教學在培養學生勞動素養方面的作用,還能真正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實現教學做合一[6]。
生活即教育是行知思想的核心,即教育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并從與生活脫離的弊端中走出來,尤其要克服與生活對立的弊端。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積極踐行“生活即教育”的行知思想,從地理教材中挖掘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元素,引導學生在勞動實踐中運用地理知識,提升自身的勞動素養,以此為初中地理教學踐行勞動教育提供支撐。
1.有助于體現生活的教育意義
新時期背景下的勞動教育的核心是將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學科實踐中形成相應勞動素養。這就要求教師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巧妙設計勞動實踐項目,搭建學科教學與勞動素養培養的橋梁,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感受地理學科的教育意義,在生活中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此豐富勞動教育的內容與形式,提高勞動教育實效[7]。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三章“天氣與氣候”中的“多變的天氣”旨在用生活中的問題和勞動實踐,引導學生厘清“天氣”“氣候”兩個概念,再借助天氣符號、衛星云圖等,幫助學生掌握天氣預報方面的知識,使得學生在提升讀圖識圖能力的基礎上,理解天氣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并以此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晴、雨、陰、多云是學生熟悉的天氣、氣候方面的知識,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討論,了解天氣類型及其特點以及天氣圖標和實景圖之間的對應關系,以指導生產、生活。
2.有利于提升勞動教育效果
行知思想強調教育與生活的關系。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結合生活實際,借助行知思想提升勞動素養培養的有效性。以“天氣與氣候”中的“多變的天氣”教學為例進行說明。第一,結合天氣知識,讓學生了解氣候變化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例如,可以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引導學生了解氣候變化對作物生長的影響及可采取的應對措施。第二,結合生活知識,讓學生了解地理環境對日常活動的影響。例如,可讓學生了解城市布局、交通流量等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以及如何優化城市規劃等。第三,結合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地理環境的變化和影響。例如,可組織學生參加氣象觀測、水文測量等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氣象、水文等地理環境的變化及其對生活的影響。第四,結合學科知識,讓學生了解地理數據的采集、分析、應用等過程。例如,可讓學生通過實驗、觀測、調查等方式,獲取地理數據,并運用數據解決問題。可見,行知思想融入地理教學中可讓學生通過勞動實踐了解地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提升勞動素養的培養效果[8]。
1.挖掘地理知識中的勞動教育元素,融入勞動實踐中
勞動素養的提升對學生個人的成長、發展有積極意義。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挖掘其中蘊含的勞動教育元素,并巧妙地融入教學內容中,讓學生在勞動中學習地理知識,在地理知識學習中實現勞動素養的提升,如鼓勵學生參加土地利用調查、水資源調查、氣象觀測、環境監測等實踐活動,了解地理環境對勞動生產的影響,同步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察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9]。例如,“中國的經濟發展”主要介紹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背景、條件、現狀和發展趨勢,涉及多個不同行業,在教學中,教師可結合“社會即學校”的行知思想,挖掘知識中包含的勞動教育元素,讓學生在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積極提升個人的勞動素養。第一,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可組織學生參加當地的經濟發展調研活動,了解當地的經濟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如產業結構、就業情況等。第二,邀請社會人士參與教學。可邀請企業家、產業代表等到學校舉辦講座,讓學生了解經濟的未來發展趨勢,并形成相應的決策能力。第三,利用社會資源進行現場教學。可組織學生到當地的特色產業基地、新興企業等進行現場教學,讓學生感受企業的發展活力和創新氛圍,并形成相應的思考能力。第四,鼓勵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可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互相交流等方式,了解經濟發展方面的知識,并形成相應的實踐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社會發展需要。
2.在知識傳授與生活之間建立鏈接,實現育人與育才的統一
“教學做合一”是行知思想的內涵之一,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在知識傳授與生活之間建立鏈接,積極踐行“教學做合一”的行知思想,落實勞動素養培養任務[10]。例如,天氣與生產建設、日常生活關系十分密切,在“天氣與氣候”中的“多變的天氣”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大量與天氣有關的讀圖、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落實勞動素養的培養任務,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對自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第一,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了解天氣與勞動的關系。例如,可讓學生觀察天氣與日常活動(上學、上班、農事活動等)的關系,了解天氣對交通安全、農業生產、旅游安全等方面的影響。第二,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勞動中感受天氣的變化。例如,可組織學生參加戶外勞動,讓學生在勞動中觀察風雨、溫度、濕度等變化,親身體驗天氣對勞動的影響。第三,結合學科知識,讓學生了解天氣預報的制作過程和原理。例如,可結合地理、物理等學科知識,讓學生了解氣象觀測、數據采集、數據分析、天氣預報等過程和原理,掌握獲取天氣預報的常見方法,感知天氣預報的重要性[11]。第四,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提高其應對天氣變化的能力。例如,可開展安全教育活動,讓學生了解天氣對交通安全、災害防范等方面的影響,掌握應對天氣變化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如風雨防范等。
3.積極開展實踐活動,以“做”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教學做合一”的行知思想為理論基礎,開展勞動教育,讓學生在掌握地理知識的基礎上,提升實踐能力,形成勞動精神[12]。(1)地圖制作。教師可以提供一些地圖和地理信息,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地圖,并標注出地理特征、自然資源等信息,以此提升實踐能力。(2)社會調查。教師可安排一些社會調查任務,如調查當地的生態環境、資源利用情況,以此強化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3)實驗操作。教師可以安排一些實踐操作任務,如測量當地的氣候、地形、水文等參數,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4)互動交流。實踐操作結束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分享實踐經驗和收獲,進一步提升勞動教育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第八章“干旱的寶地———塔里木盆地”的教學中,教師可借助“教學做合一”的行知思想,積極開展勞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掌握地理知識的基礎上,提升實踐能力,形成勞動精神。第一,課前做好實踐準備。教師可提前布置一些實踐任務,如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氣候、自然資源等情況,同時準備一些實物或模型,如塔里木盆地的地圖、沙盤等,以便在課堂上展示和講解。第二,強化課堂上的實踐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采用講解、演示、案例分析等,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中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特征和資源狀況。第三,在課后的實踐操作中發揮課程的勞動素養培養作用。在課程結束后,教師可安排一些實踐操作任務,如讓學生自行制作塔里木盆地的地圖、沙盤,并標上地理特征和資源狀況,從而正確認識人口、資源與環境問題。第四,優化評價總結。在實踐操作結束后,教師可對學生提交的實踐報告、口頭匯報等進行總結和評價,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實踐中存在的不足,從而優化“做”的內容及方式,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再如,在“中國的經濟發展”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地理位置、氣候、自然資源等條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或分析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對外開放、中西部地區的資源開發等案例,讓學生了解地理知識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具體應用,或組織學生參與社區環保、農村調研等項目,讓學生了解地理知識在社會實踐中的應用和價值,從而形成相應的社會責任感和行知思想。
綜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行知思想為理論支撐開展勞動教育。具體而言,教師要積極挖掘地理知識中的勞動教育元素,在知識傳授與生活之間建立鏈接,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以此依托地理知識加強勞動教育,通過勞動教育踐行行知思想,并在行知思想的引領下,促使學生實現地理核心素養與勞動素養的同步提升。
參考文獻:
[1]姜永清,張文革,李晴.傳承行知思想踐行勞動教育———勞動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學的實踐探索[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20): 23-25+31.
[2]孫銘艷.試論初中地理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的有效路徑[J].中學政史地,2022(06):75-76.
[3]馮蕊.STEAM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學融入勞動教育的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23.
[4]周欣.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學與勞動教育的融合研究[J].天津教育, 2023(08):91-94.
[5]劉科灑,楊顯明.初中地理教學中勞育元素的挖掘及融入策略探討[J].中學教學參考,2023(07):85-87+92.
[6]鄭鈺,楊婭娜.勞動教育融入中學地理教學的研究現狀分析[J].地理教學,2022(24):42-47.
[7]姜永清,張和松.課程思政視角下初中地理教學策略探索[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2(23):47-48+54.
[8]常珊珊,錢斯琪.中學地理學科素養的演進與啟示———基于百年地理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的分析[J].地理教學,2022(18):21-26.
[9]曾筱瑋,徐星,陳櫻敏等.大思政背景下鄉土地理課程設計策略與實踐———以杭州市余杭區為例[J].地理教學,2022(09):27-31.
[10]羅守軍.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融合勞動教育的探討[J].山西教育, 2022(01):73-74.
[11]利志勤.勞動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策略———以人教版教材八年級地理上冊“水資源”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1(22):74-75.
[12]羅靜.職業生涯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學的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22.
Exploration of Strengthening Juni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Labor Literacy Based on the Xingzhi Thought
Su Guosheng
(Wuwei No.9 Middle School, Liangzhou District, Wuwei City, Gansu Province,Wuwei 733000, China)
Abstract: Labor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Juni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knowledge contains rich labor education material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ractical knowledge, teachers can find the connection point between geography teaching and labor literacy cultivation, explore the labor education elements in geography knowledge, and improve students’ labor literacy on the basi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geography subject literacy, so that students can achiev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aesthetics, and labor. The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Xingzhi thought and explores its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students’ labor literacy in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in order to provide teaching methods for the integr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geography teaching and labor literacy.
Key words: Xingzhithought;junior middleschoolgeography;labor education;connotation; ideas;c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