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彥紅 史文慧 石彥 王小林 李正源


社會生產方式的轉變,對人才的選拔提出了新的要求。教材內容與課標內容的與時俱進,引發了課堂授課方式的轉變,對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培養路徑提出了新的要求。筆者選取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相關內容,以具體情境典型案例的方式,進行不同情境下學生人地協調觀培養路徑的探究。
一、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概述
基于社會轉型發展和新型人才培養需求,“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以下簡稱“三新”)的改革,從課程、教材及高考模式上都發生了新的改變。高考,在選拔人才、實現學生學業夢想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高考牽動著每個莘莘學子的心。2014年《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和多元錄取”的招生模式。地處西北的甘肅省也在2021年實施了新高考方案,突出了學生的自主選擇,采用“3+2+1”模式,即由統考科目語文、數學、英語和學生自主選擇科目結合的方式進行人才的選拔,學生自主選擇科目進行賦分制。地理課程標準是指導教師進行教學的指向標,是面向一線教師深入解讀教材內容以及整合、融合教材進行高效教學的“核心課標”。基于時代轉型、知識生產方式轉型,湘教版地理新教材站在時代的高度,為人才培養提供了有效理論指導,為新高考教學提供了新的資料和授課內容。
“三新”背景對一線地理教師的教學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在新高考指揮棒的作用下,如何有效解讀地理新課標,深挖新教材進行整合,制訂教學設計,如何使地理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得以落實,這些都對培養符合時代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自然環境與人類的發展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筆者認為,在地理課程設計中,要有效地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逐步形成人地協調觀,并以此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獲取地理信息,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不斷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及區域認知能力和地理實踐能力等方面的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時代目標。
二、人地協調觀的培養路徑探究
(一)依托新課標、新教材,實現情境化教學
筆者選取湘教版高中地理1中的“土壤的形成”作為案例,基于大概念的指引,進行連續性情境設置:走向田野深處——黃土地生病了——黃土地變金土地,探究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具體培養路徑,教師充分挖掘教材知識點,并將知識點融入真實的生活情境,運用所學知識分析人地關系的演變,了解人們是如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的,當地農民是如何適應自然環境并改造自然環境造福人類社會的。
情境一: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影響,具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積極的影響,如培育出了高產、肥沃的耕作土壤。甘肅通渭常河鎮為典型的西北地區旱作農業區,經過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不科學的農業生產等,耕作土壤出現板結、有機質含量降低、耕作層和犁底層變薄等問題。下圖為耕作土壤剖面圖:
基于此,教師可根據學情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問題:
1.在耕作土壤剖面圖上指出農作物生長層面,并對該層的土壤性質進行簡要的闡述。
2.針對耕作土壤出現的問題,請你為當地糧農提出合理的土壤改良辦法。
該情境問題鏈的設置由易到難,由課本知識到實際生活情境,符合高一學生的認知特點,對于學生區域認知能力和人地協調觀等地理核心素養的提升具有導向作用。第一問問題設置中提及農作物生長的土壤層面,在學生對耕作土壤剖面圖有了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對該層為何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就很好理解了,考查了學生對耕作土壤剖面圖的實際應用的掌握情況,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地理實踐力。第二問基于學生對土壤剖面清晰認知的基礎上,針對耕作土壤出現的問題,可以有針對性地為糧農提出合理的土壤改良辦法,問題難度進一步提升,由認知層面到應用層面,體現了由自然地理到人文實踐,突出人地關系,人類社會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更進一步地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和人地協調觀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情境二:常家河鎮糧農在農業技術專家的指導下,對問題土壤進行了改良。通過改良的土壤肥力大增,糧農種植了有機山楂園、間種有機草莓、土豆等作物,并以合作社的方式,解決了當地糧農農作物及農產品滯銷的后顧之憂,使得糧農的錢袋子鼓起來,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人民幸福指數大幅提升,對鞏固脫貧攻堅成功和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具有現實意義。
基于此,教師可根據學情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問題:
1.幫助當地糧農制訂改良土壤的具體方案。
2.當地農民是如何由糧農身份轉為合作社創始人的。
該情境的設置是在情境一的基礎上對所學地理知識進行實際應用的案例,也就是說情境一是課本知識的再次“回爐”,情境二是具體到某個區域,有針對性地、因地制宜地對所學知識進行應用,這也吻合了新課標提出的“現實情境”解決問題的新要求。那么如何因地制宜的應用就涉及地理學的核心素養——人地協調觀。以該地環境的承載力為基礎,如何有效利用當地的資源進行社會經濟建設,造福于人民。此情境第一問是情境一第二問的具體應用,教材上講了好幾種土壤改良的方案,但是如何選擇適合該地的方案是重點,這就需要學生具備獨立思考、辯證思維、綜合思維、結合當地實際進行篩選,選擇出最佳的改良方案;第二問是在第一問的基礎上,改良土壤及改進農業生產技術后,糧農身份的轉變,需要學生利用綜合思維進行思考,以及如何利用材料,將材料里面的有用信息進行整合加工,考查學生提取、解讀、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境三:當地農民發現,自己種植的有機農產品出現滯銷的現象,這也是當地老百姓最為頭疼的。作為電商時代的有為青年,我們怎么幫助當地農戶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為家鄉的發展奉獻自己的能力?
該情境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角色互換,開放創新的情境,緊密結合互聯網時代電商的發展,各個電商博主為助農做著自己應有的貢獻。學生對于電商非常熟悉,尤其是電商賦予了學生網絡博主的身份,更加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對于如何做短視頻宣傳家鄉的農產品熱情高漲。這一情境體現了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和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無形中落地并植根于學生的內心深處,對于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和地理實踐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依托新高考、新要求,豐富素養路徑
情境設置的過程中必須精研課標,深度整合教材,適當地做一些跨學科的知識融合,在地理核心素養的指導下設計情境,將每個知識點以情境的方式慢慢展開,學生在探究討論的過程中自主參與知識的生成和素養的達標。基于情境的課堂總結與拓展環節是有效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的重要措施。
情境四:黨參為桔梗科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忌澇怕高溫,適宜在氣候溫和、光照充分、夏季涼爽,海拔在1500 ?m~2500 ?m之間的地方生長,后期生長需較多水分。以根入藥,根體細長,埋土較深,莖葉營養價值高,可作家畜飼料。隴西縣處于地形過渡帶,屬溫帶半濕潤半干旱氣候區。該地生態脆弱,年降水量230 ?mm~600 ?mm,且集中在夏秋季節,7月平均氣溫19.8℃,年平均氣溫7.8℃,年均日照時數約為2300多小時。隴西縣是全國重要的中藥材生產基地之一,藥材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20%以上,其中白條黨參產量占全國市場份額的70%以上,以初級產品為主。下圖示意隴西縣的位置和范圍:
基于情境四,教師可提出如下問題:
1.分析甘肅省隴西縣栽培黨參有利的自然條件。
2.當地農民移栽黨參時,將黨參幼苗水平放置后再填埋土壤,說明其原因。
3.說明隴西縣黨參種植對當地生態環境建設的積極影響。
4.有關專家指出為了增加農民收入,該地區應擴大黨參種植面積。你是否同意專家提出的建議?并說明理由。
問題1:要求學生分析甘肅省隴西縣對栽培黨參有利的自然條件,教師在課堂中可引導學生從年降水、氣溫、日照時間、地形、土壤性質方面分析,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問題2:要求學生說明農民種植黨參過程中采取的科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從黨參的生長習性和勞動力方面進行說明,進而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問題3:要求學生說明隴西縣種植黨參對當地生態環境建設的積極影響,這也與新時代的生態觀非常吻合。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進而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人地協調觀。問題4:設置開放性問題,能夠培養學生以不同的視角和角度看問題,并根據不同的角度解決不同的實際問題,更能體現出新課改、新高考對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看法,選取“同意”和“不同意”兩種觀點,對不同的觀點闡述不同的看法,對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培養豐富了路徑,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維。
學生課堂活動環節的有效實施是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的重要環節,也是體現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舉措。課堂中學生探究討論環節必須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情境中并充分參與其中,沉浸其中,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這樣學生會在無形中學到地理知識,并在情境活動參與過程中體會到地理核心素養,核心素養自然而然也就植根于學生的內心深處。
三、結語
2020年,北京、上海、浙江、山東等六個省市新高考改革落地,并在高考中執行了綜合素質評價,將學生的“一次性總評價”轉化為“過程性評價”,符合國務院在2020年發布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提出的“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建立科學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評價制度和機制。”筆者認為,針對目前“三新”背景下地理課堂的有效革新,事關學生人地協調觀的有效落實,對于學生今后生涯規劃以及生活實踐能力的培養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筆者基于新課標、新教材,嘗試從真實情境角度設置課堂活動,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落實人地協調觀,體驗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下社會生產各要素相互發揮的作用。對于新高考出現的“新情境”也是應對自如,不會出現學生學的沒有考,教師教的沒有考之類的現象,“三新”背景對于教師教學能力和學生學習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革新,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教師在長期的自我反思與總結中,會提高自身的知識儲備與教學水平,不斷適應新時代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要求。
(作者單位:1.通渭縣教育局教研室;2.隴西縣第二中學;3.隴東學院;4.漳縣第二中學;5.通渭縣第一中學)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