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文晶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的滲透,具有其他教育所無法比擬的系統性、廣泛性的優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古詩詞的教學中,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古詩詞的認識,體味到詩詞中的韻味,逐步提高自己的語文修養、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從而獲得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古詩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0.013
古詩詞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具有很強的節奏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審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時,在古詩詞中還記錄了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藝術、經濟、音樂、繪畫、人物等方面的內容,其中包含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元素,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古詩詞教學中,可以拓寬學生的眼界,提高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他們的民族自信心,讓他們自覺肩負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一、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因時代不同而無法感知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在教學古詩詞時,對寫作背景往往一筆帶過,所以學生們不能理解作者所處的環境。我國偉大的詩人杜甫一生經歷坎坷,自安史之亂后,唐朝由盛轉衰,社會動蕩,這些都影響到了杜甫的文學創作風格。現在的學生,生活舒適,并不知道戰爭的慘烈,大部分學生都是從文字和圖片中學習歷史,學生們不能從古詩詞中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他們的腦海中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二)學習意識出現偏差
大多數的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都是被動的,目的是為了應付考試。在應試教育中,大多數教師只要求學生背誦詩詞。學生只是死記硬背,古詩詞就會失去它的價值,喪失其應有的功能。古代詩詞意蘊豐富,大多數的詩詞中不僅僅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的熱愛,更體現出了一種勇于拼搏,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哲學。如果學生一味地死記硬背古詩詞,長此以往,就會喪失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無法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教學方式較單一
教師們填鴨式的講授已經成了古詩詞教學中的一種常態,學生們更多的是聽、寫、記。《教育規劃綱要》提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古詩詞鑒賞可分為三個方面:對古詩詞的理解、對文本的分析、對詩詞的感受。但是,教師們僅僅注重表象,忽略了古詩詞的內涵,并沒有把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知識的獲取需要滿足多個條件。單一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無法深入理解中華傳統文化。
(四)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不透徹
近幾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一些教師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原因之一是他們對中國古詩詞的了解不夠,缺乏對中國古代詩詞的深入學習和研究。學生的學習主要依賴于教師的講解,因此,教師要自覺地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教師僅停留在對古詩詞的解讀層面,對繼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言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深入理解、深入分析,才能真正理解中華傳統文化所傳達的精神內涵。
二、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策略
(一)挖掘古詩詞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
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取的古詩詞,飽含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初中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掘中華文化豐富的內容,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教學中,并讓學生深入體會傳統文化,為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奠定基礎。
以《古代詩歌四首》中的《觀滄海》為例,詩人描繪了滄海的壯闊風光,豪情萬丈地抒發了一統中國、建功立業的宏圖大志,體現了中國文人借詩言志的優良傳統。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中華優秀文化的內在價值,引導學生理解中華文化中的優良傳統。《次北固山下》則以詩人在北固山下無法歸家的情形來表達自己對故鄉深切的思念之情。而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也以典型的深秋意境來表達游子對故鄉的眷戀。“鄉愁”是中國古詩詞中一種普遍的文化情感,蘊含著作者對故鄉的眷戀與懷念。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作者用楊花、子規、明月等意象,抒發了對被貶的友人王昌齡的關切及思念,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這四篇古詩詞篇幅雖短,但卻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蘊。盡管時代各異,卻飽含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教師要充分利用課本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其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使中華優秀文化中的人文意蘊深入到學生的腦海中,浸潤在他們的血液里。
在中華文化的瑰麗寶庫中,古詩詞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思想情感和藝術價值。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古詩詞的創作過程中,不僅可以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還能夠通過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展現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感受到詩詞的意境、藝術特色,感受詩詞中月亮、大海、柳樹、杜鵑等意象中的文化內涵,從而使他們理解古典詩詞借景抒情、虛實相生的藝術追求。此外,古詩詞自身所反映的精神品格與人格特質,也成為古詩詞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一個主要因素。
(二)大量閱讀,注重積累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積累古詩詞,才不至于“書到用時方恨少”。通過不斷朗誦課文,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認識,從而實現教學目標。通過大量的古詩詞朗誦,可以加深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學素質。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夠深刻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依據古詩詞的內容特點,合理設計教學環節
在初中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教學融合到一起,要結合古詩詞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決定。總體而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語文的課堂中,可以根據詩詞的具體內容進行精心設計。但是,由于課程的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狀況的差異,在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應著重強調區分輕重緩急。教育的內容要依學而定,依詩詞而論。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注重方法,采用與中國古詩詞的特點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并能有效地利用指導誦讀、啟發聯想、思考探究等方法將中華優秀的傳統文華滲透于課堂教學中。古詩詞強調的是平仄與韻律。古詩詞具有獨特的韻律美感,它韻韻律和韻腳要靠朗讀才能體會到。所以,在學習古詩詞時,朗誦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注重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培養,使其能夠正確理解古典詩詞的韻律和美感。古詩詞語言簡潔、含蓄、優美,在極其精細的句子中表現出深厚的情感,因此,詩詞的意境和情感常常體現在詩詞的核心形象和核心詞語中。所以,在語文學習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聯想等方式來認識和領會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和感情意蘊,從而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詩詞所蘊含的深厚內涵。教師要在講解詩詞中所描述的形象和內涵的同時,使他們理解詩詞所傳達的思想感情和人文感情。思考探究也是古詩詞教學中常見的一種方式。在深入探究的基礎上,教師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語文課堂中,融入學生的心中。古詩詞中的中華傳統文化也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多重性,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質疑與探索,用現代化的視角來看待傳統文化。
(四)知人論世,滲透傳統文化
古詩詞是在一定的歷史語境下產生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思想情感。作者的人生經歷與我們有很大的不同,他們的時代和社會環境與我們也有很大的差異。由于歷史背景的不同,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往往很難領會到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教師要提高初中古詩詞的教學水平,必須把學生的生平經歷、社會環境與詩詞創作時的社會政治條件等方面緊密結合起來。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在學習古代詩詞的過程中,才能夠深刻地感受到當時的環境、了解詩詞的內涵、感受到作者所要傳達的思想、欣賞領悟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以《登幽州臺歌》為例,雖然只有短短22個字,但是它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陳子昂的人生經歷及幽州臺的歷史,去感受詩人的悲憤之情和生不逢時的哀嘆。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古詩詞的研究,以加深學生對詩詞的認識、體會詩詞的意境、感受詩詞所蘊含的民族文化。
(五)營造情境,感悟文化
在教育變革的環境下,教師要善于應用情境教學的方法。具體而言,情境教學是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和教學需要,運用各種方法,有針對性地創造情境,引導學生走進一個特定的教學環境,并在環境中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形成一種強烈的情感體驗。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古詩詞的語言相對簡潔、內容豐富,但學生在學習時往往會遇到一些問題,導致學生不能更好地掌握古詩詞。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古詩詞的教學時,可以根據古詩詞的特點,靈活地創設出各種情境,使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下,體會到它所包含的古典美和意境美。
比如,在《題破山寺后禪院》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朗誦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并運用多媒體手段,通過圖片、文字和聲音來渲染氣氛,營造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具體的情境,感受詩人的內在感情,并從中領略到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此外,在講授《愛蓮說》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讓學生體會蓮花的生長環境、體態、香氣、氣質、風度,來幫助他們理解其中的優秀傳統文化,領略蓮花蘊含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貴品質,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被熏陶、被教育。
(六)開展專題活動,滲透傳統文化
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單純依靠課堂教學很難達到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因此,教師要根據古詩詞的內容,積極開展與之相關的主題活動,促進學生在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中體味其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
初中古詩詞中有許多關于“重陽節”的詩詞。例如,在學習《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時,教師以“重陽節”為核心,組織學生進行重陽節詩詞朗誦比賽、重陽節古詩詞鑒賞講座等,讓同學們在各種主題活動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此外,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中華古詩詞、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以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
(七)對接經驗,強化文化認同
古詩詞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又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重要載體。通過對中華文化的深刻理解,學生在閱讀中體會到意志、品格、理想、修養,從而體會到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由于古詩詞的出現時間相對較長,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往往很難領會古代詩文的含義,也就不能體味到它所蘊含的文化意蘊。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要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弘揚,教師要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把他們的感情和詩人的感情聯系起來,引導他們在精神上產生共鳴,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學生在學習《望月》時,不結合自己的登山體驗,很難體會到這首詩的深意,也很難領會到其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可以讓學生和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想象自己在登山和登高時的感受,讓他們和詩人產生感情上的共鳴。
(八)加強文化素養,優化教學策略
教師要注重自己的修養,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從而不斷的優化教學。
1.夯實基礎,廣泛閱讀
所謂“打鐵也要自身硬”,教師要把古詩詞教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就需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深入的了解。盡管教師有教學參考書,但教師仍需要多閱讀來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例如,在教學杜甫的古詩時,教師要先梳理與杜甫有關的古詩,在授課時,教師才會更好地使學生體會到詩篇的魅力。
2.融會貫通,教有所長
知識之間存在著共同的特點,因此,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既要以課文為基礎,又要結合詩詞之間的聯系。教師要提升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不僅要把古詩詞知識限制在一定范圍內,還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擴展。
3.教學反思,自我更新
教師要善于總結自己的教學過程,查找、彌補不足,提高教學水平。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才能在教學的過程中克服各種困難。
三、在古詩詞教學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首先,有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在新時期,如何把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語文課堂,是當今我國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古代詩詞的教學之中,既符合新時期的教育潮流,又能促進學生全面、深入地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一種強大的文化自信。
其次,對提高我國古詩詞的教學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古詩詞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科書所選用的古詩詞,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思想價值。把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傳統詩詞教學中,通過對傳統節日文化、傳統風俗文化等的綜合運用,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古典詩詞的意境、情感,從而提高古詩詞的教學質量。
此外,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初中正是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古代詩詞蘊含著豐富的“自強不息”“人文關懷”“民本思想”“時代責任感”等精神,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古詩詞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體會到詩詞中所蘊含的積極精神,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在古詩詞教學中,使學生在愉快的語文學習中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增強初中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領悟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 張雪梅《統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古詩詞選篇的傳統文化研究》,陜西師范大學2019年碩士論文。
[2] 張曉雪《基于文化傳承的統編本初中古詩詞教學研究》,延安大學2019年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