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人們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而英語作為世界的通用語言之一,也是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的重點學科。在新課程改革深入推行的背景下,素質教育理念對初中英語學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將傳統文化的滲透作為主要的教學任務,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將中國傳統文化合理融入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不同國家文化的同時,也能夠加深對本國文化的了解,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往的意識和能力。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英語與傳統文化整合的意義,并結合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有效的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課標》 初中英語 傳統文化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0.026
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初中英語的主要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將學生所學習的英語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我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英語教學也需要與傳統文化進行整合,才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因此,在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師有必要加強對這方面的研究力度,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在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傳統文化學習意識。
一、初中英語教學與傳統文化整合的意義
1.樹立正確的“三觀”意識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為學生傳播人文思想是自身的義務與職責。英語教師要在教學中起到引導作用,讓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學習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我國傳統文化中蘊藏著很多道理,能夠幫助學生對這個世界產生正確的認知。初中英語教師將英語教學與傳統文化整合,可以在為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弘揚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品德,感受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以此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2.擴大學識范圍
為了實現初中英語教學與傳統文化的整合,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深入研究英語教材,挖掘英語教材中蘊含的中華傳統文化,真正體會到傳統文化對促進初中學生發展的意義,并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向學生傳遞正確的思想觀念,讓學生能夠認識我國文化與其他國家文化的差異。通過傳統文化的滲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可增加學生的英語詞匯儲備,這對于英語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升也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3.提升應用能力
初中英語教學與傳統文化的有效整合,能夠進一步增加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課堂當中,保證英語教學活動能夠順利進行。當學生對英語學科充滿興趣后,就會更加積極地進行探索,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蘊,在英語課堂上不斷增加對詞匯、語法等知識的思考,更加樂于與其他學生進行口語交流,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溝通習慣。由此可見,初中英語教學與傳統文化的有效整合不僅能夠在課堂上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還能夠有效提升學生交際能力與語言應用水平。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初中英語教師應有意識地融入文化,豐富英語教學內容,增加學生知識儲備量,真正發揮出英語學科的教育價值。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利于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英語知識中蘊藏的歷史文化與感情色彩,同時也有利于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保證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英語是一門世界性的語言,合理融入傳統文化,能夠提升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從而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
二、當前初中英語教學與傳統文化整合的現狀
1.教材中涉及的傳統文化內容較少
在新《課標》進一步落實的背景下,初中英語學科課堂教學活動的理念、模式以及手段等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教材文本編輯方面,教師運用了較多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以及生活中的元素,契合了初中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與特點。總的來說,初中英語教學無論是教材還是方法的更新,都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但是,現行的初中英語教材中隨處可見西方文化的內容,涉及我國傳統文化的內容較少,導致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無法感知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長時間處在這種教學氛圍下,就會導致學生逐漸淡化文化傳播意識,并不利于學生了解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2.教師并沒有重視傳統文化的滲透
教師想要傳播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必須要借助語言的支持,才能夠真正提升教學效果。從當前英語教學整體現狀來看,部分教師并沒有意識到借助語言的形式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而是將教學重點放在了如何提升學生考試成績和掌握英語知識的方面,最終導致學生雖然可以熟練地運用語法解題,但是卻不能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在實際生活和日常交流中,無法對傳統文化進行有效傳播。
即使部分初中英語教師意識到了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便是教師教學經驗積累不足,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也不夠深入,導致學生在課堂中所學習的傳統文化僅僅只是一些淺顯的內容,并沒有真正掌握其中的內涵與本質。因此,學生的學習質量也無法真正提升。
3.英語考試中缺乏傳統文化的內容
當前我國教育形式一直處于應試的體制下,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的目的也僅僅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因此,他們更加關注與考試相關的內容。然而,從歷年來初中英語考試情況來看,并沒有涉及很多關于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即使偶爾出現,學生也不會投入較多的精力去研究和學習。這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4.教師教學內容規劃不具備合理性
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合理規劃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接受能力來設計教學方案,這樣才能夠使學生更加輕松地理解和掌握知識,以此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然而,從當前初中英語教學整體現狀來看,很多教師都沒有注重教學內容的合理設計,導致各教學環節的銜接性不夠強,并且一直沿用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手段,為學生灌輸大量知識。課堂教學中,教師處于課堂主體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地位,長時間采用上述教學模式,會導致學生出現厭學心理。背離了新《課標》的要求,也造成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不高,影響課堂教學效率。雖然初中英語教材中有些內容與我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但受多年來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再加上國外文化的沖擊,初中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僅僅只是講解英語教材中的表面知識,沒有深挖其中關于傳統文化的內容,不僅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傳統文化,同時也不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三、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英語與傳統文化有效整合的策略
1.合理安排教學工作
若想提升初中英語與傳統文化整合的效果,那么提前做好教學安排工作非常關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利用引導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分析中西方文化的異同點,并將其作為興趣引導,培養學生形成跨化交流意識。英語教師可以借助現代化教學設備開展英語教學,這對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有幫助,同時還能夠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不斷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
例如,在學習“panda”一詞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大熊貓的圖片,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What do you know about pandas?”學生會想到“四川”“國寶”等關鍵詞,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深入教學,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華傳統文化,之后引出“koala”“lion”“hippo”“giraffe”等動物,將上述單詞與“panda”進行整合講解,實現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融合,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2.增加對傳統文化的賞析
我國傳統文化的底蘊與內涵十分深刻,通過教師對文化的賞析能夠讓學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在英語課堂中,教師除了借助傳統文化導入課堂之外,還可借助傳統文化進行主題賞析,通過圖片、視頻和音樂展示傳統文化,讓學生深刻理解傳統文化內涵。英語教學不僅僅只是為學生傳授語言知識,而是要讓學生在掌握英語語言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初中英語教師要圍繞教材,將其作為傳遞情感的媒介,通過帶領學生解讀教材,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內涵。
在教學準備階段,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關于傳統文化的教育資源,并制定出合理的教學計劃,使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進行有效融合,在生活與學習之間搭建橋梁,使學生在運用英語的過程中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促進學生與傳統文化建立聯系,并以自己的角度創新和解讀傳統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逐漸樹立文化自信。
例如,在教學“vacation”一詞時,教師可以將傳統節日作為切入點,首先對學生提出問題:“What festivals do you know?”引導學生對上述話題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總結高頻詞匯,如“Spring Festival”,這個節日學生非常熟悉,教師將這個詞匯作為核心,使用課件播放過春節時吃餃子、放鞭炮和貼對聯的視頻,然后再對學生進行提問:“Do you know why we eat dumplings in Spring Festival?”通過提問,教師解釋餃子的內在含義,包餃子的意思就是將好運包裹住。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賞析,學生會對我國傳統文化產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學生可以深入地思考傳統節日所蘊含的價值,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3.延伸拓展文化內容
英語教材中包含較多可以延伸的詞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帶領學生對詞匯進行分析,讓學生掌握單詞的用法,深入挖掘單詞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加強英語課堂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力度。
例如“century”一詞的意思是“世紀、百年”,教師可根據上述詞匯擴展到單詞“history”,讓學生從世紀和百年聯系到歷史,通過history也可以延伸出我國傳統文化相關內容。英語教師可由此提出問題:“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history?”“Who would like to show us the tips about different dynasty?”教師可向學生解釋我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特點,對于較為復雜的朝代應進行概括性講解,并讓感興趣的同學自主查閱相關資料,提高學生對我國歷史的了解。
4.合理安排對比學習
學生在學習西方文化前,對于中華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教師可以對兩種文化進行對比,這能夠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激發學生的民族情感。英語教師可通過對比,對學生的民族心理進行調節,讓學生能夠以客觀的態度學習英語知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和學習態度,使學生在掌握英語知識和英語技能的同時,不忘中華傳統文化。
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中西方文化的比較作為主題,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討論,為學生營造溝通和交流的空間,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這種教學模式屬于一種小范圍的文化傳播,每名學生對文化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在交流中,他們思想碰撞產生火花,世界觀和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統一,強化了他們的文化自信心與民族認同感。
在英語課堂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師應引導學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間價值觀念的差異,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英語是為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堅定學生的文化立場。例如,在學習Way of life時,英語教師可以進行文化對比,英國和美國人見面時習慣用“kiss”和“greeting with a hug”等表示對友情和親情的尊重,但是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初次見面必須保證自身大方得體,從而可引出“shake hands”這一主題。我國和其他國家的餐桌文化也存在較大差異,中國的主要就餐工具是筷子,而西方國家則是刀叉;座位上中國是以左為上,而國際上通行的坐法是以右為上,從上述內容也可以看出文化導致的差異。學生只有深入了解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才能夠真正了解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豐富內涵。
5.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新《課標》對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顯然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代學生發展的需求,導致英語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較低。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對教學方式進行創新,更新傳統的教學理念,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英語課堂當中,構建高效的英語課堂。同樣,為了能夠提高中國傳統文化在英語課堂中的滲透效果,教師就需要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對于自身發展的重要性,從而愿意去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應用情境創設的教學模式,確保學生能夠在加深對英語知識記憶和理解的同時,提高人文素養。
例如,在學習“Feelings and impressions”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一些我國名勝古跡的畫面和視頻,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祖國的偉大,從而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形成良好的愛國主義情感。如教師為學生播放中國萬里長城的視頻,并引導他們說出長城的英文:“One who fails to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her.”讓學生在掌握英語詞匯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產生深入了解,以此來提升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很有必要,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理念,結合教學實際情況滲透傳統文化知識,在提高學生英語能力的同時,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寒星《分析中華傳統文化與初中英語教學的融合路徑》,《校園英語》2022年第49期。
[2] 王辰《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策略》,《校園英語》2022年第47期。
[3] 劉麗《初中英語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校園英語》2022年第46期。
[4] 陳靜《用英語講述傳統故事——初中英語課堂上的中華傳統文化滲透之我見》,《校園英語》2022年第45期。
[5] 談笑《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進行文化教學的策略》,《教育藝術》2022年第10期。
[6] 王佳佳《運用微項目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研究》,《英語教師》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