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燕平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社會一筆寶貴的財富。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越來越重視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初中學生作為將來社會的建設者,應該肩負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應該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中,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使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得到充分發揮,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本文對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歷史課中的滲透方法進行了探析。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 初中歷史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0.030
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反映了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因此,對于初中階段的教育來說,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以及價值觀,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長遠發展。歷史作為一門十分重要的人文課程,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中華傳統文化。
一、引申歷史教材,調動學生的興趣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對于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深度,還有待進一步挖掘。因此,有必要將傳統文化教育貫穿于初中歷史教學之中,并立足于初中歷史教材,深入挖掘課本中的傳統文化知識。通過將歷史學科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可以使初中生更好地認識到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為了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學習的熱情,教師需要發揮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教師要注重對初中生傳統文化素養和能力的培養。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需清楚傳統文化對于歷史課堂教學的作用,不可本末倒置,忽略歷史教學的目的,盲目地宣傳傳統文化。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科學、合理地把握滲透機會,掌握歷史教學的節奏,立足課本,深挖歷史課本中的傳統文化教學素材,充分體現教材的價值,使學生更好地從教材中汲取傳統文化知識,充實其理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在開展“兩漢的科技和文化”的教學時,教師可依據教材進行傳統文化知識的滲透。首先,我們需要引導學生了解人類早期使用的書寫工具,如竹木簡和帛。接著,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書寫工具存在的缺點,并介紹造紙術的發明過程。通過讓學生從課本中查找造紙所需的原料、造紙術的發明者和改良者等信息,我們可以幫助他們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知識。此外,我們還可以綜合分析造紙術對當時社會的影響,并向學生介紹西漢時期造紙術的發明情況。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究精神,還能夠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
教師也可以說明兩漢時期在醫學方面所取得的進展,向學生介紹張仲景、華佗對醫學的貢獻。通過講授以上內容,教師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形成一個全面的認識,學習先人勇于開拓、勇于創新、不怕挫折、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
二、發掘教材內容,浸潤優秀傳統文化
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活動,都是以教材為中心的,教材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內容,教師在對傳統文化進行滲透時,還應該對教材內容進行充分發掘。教師應該深入分析課文內容,找出歷史知識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切實促進歷史課堂和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注重對教材的深入分析,準確把握課程定位,深度解讀傳統文化的內涵。無論是從宏觀還是微觀的角度,我們都可以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初中階段是學生接觸傳統文化的重要時期,因此,我們在進行初中歷史教學時,必須充分利用教材中蘊含的大量傳統文化資源。在研究古代史時,我們可以針對“百家爭鳴”這一文化現象進行深入探討。我們需要立足于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理解各個流派的學者對于國家發展、百姓生活等方面的獨特認識和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得以延續至今的原因,正因為它是在爭議和疑問中逐步完善起來的,多種思想相互融合,使得傳統文化進一步發展。
對于正處于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的初中生而言,教師需要重視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以及人生觀。學習歷史科目,必須以現代眼光對歷史事件進行再審視,理解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品質。以歷史教材為對象,深挖其內涵,再層層剖析對應的知識體系,進一步發現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并嚴格遵循本學科的具體特點與要求,滲透傳統文化。
例如,在探討中國近代歷史時,鴉片戰爭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事件。為了全面理解這一歷史事件,我們可以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面進行深入剖析。鑒于鴉片戰爭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相關問題進行探索,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并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歷史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三、優化導入設計,滲透優秀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根本,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十分必要。在初中歷史學科中,存在著豐富而有趣的故事和事件。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通過有效的優化設計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深入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以實現對傳統文化的真正有效滲透。
初中階段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重要時期,教師應積極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效果。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們逐漸提高對課堂導入環節的重視,運用課堂導入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同時,這也能夠使學生充分意識到歷史知識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從而提升他們的素養。
在初中歷史教學期間,教師采用高效導入方式,使學生理解有關文化知識,保證學生能夠很快地融入課堂學習中,切實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深化文化感悟。
教師還可以創設教學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引入豐富有趣的教學情境,以此來提高課堂效率。比如,在對“兩漢”這一部分歷史文化知識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于上課開始數分鐘內,給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借助生動有趣的場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置一定數量的問題,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主動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剖析與探索,通過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對歷史內容的探討分析中,突破學習重點,從而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四、創設教學情境 ,滲透優秀傳統文化
情境教學法是教育領域中一種廣泛應用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將具體教學內容與實際情境相結合,為學生創造出一個逼真的課堂環境,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切實加深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體驗,促使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討論和探究中來,分享自己對知識的認識和看法。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應用情境教學法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在教授“隋唐文化”這一課時,教師巧妙地運用了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了一系列精心設計的課件。這些課件以敦煌莫高窟的藝術形式為主題,使學生對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有了深入的認識。通過這種方式,教師不僅讓學生領略到敦煌莫高窟的迷人風采,更重要的是使他們深刻理解中華傳統文化所具備的巨大創造力。此外,這種教學方式還能夠引導學生從多元的視角去審視這個美麗而神奇的世界,從而激發他們對祖國的熱愛。通過播放課件,教學形式變得更加生動活潑,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這種教學方式促進了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
教師的教學方式是決定學生對知識接受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我們需要不斷提升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形式。就歷史課堂教學而言,教師應該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積極做好課前準備,并制作趣味動畫,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歷史事件的氛圍中。
另外,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還應重視課堂上的各種教學任務。在講解知識點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并提出合理的見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大膽表達觀點,并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教師要對史料信息進行有效整合,將其作為學習資料開展教學活動。同時用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來教學,使學生體驗歷史學習的快樂,這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此外,教師還需要結合當前社會發展現狀和教育改革趨勢來對初中歷史教學模式進行創新與探索,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以“百家爭鳴”的內容為例,歷史教師在課堂設計和教學內容方面可以采取多種方式。除了教授基本知識外,還可以開設吟誦古文的小課堂,組織學生誦讀《論語》《道德經》以及其他相關古文。通過依托古文內容,構建情境式的課堂,使學生能夠在文化氛圍中感受“百家爭鳴”的魅力。
此外,歷史教師還可以結合國學經典誦讀開展相關教學活動,如誦讀《詩經·國風》《楚辭》等優秀文學作品。在吟誦教學之余,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討論,主題可以是“古代人的藝術體驗和文化生活”。通過開展這樣的討論活動,幫助學生加深對歷史人物與事件的理解與認識,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和思想道德。通過吟誦課堂的設置,教學設計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與完善,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歷史的趣味性。
五、開展實踐活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初中歷史教師要改變以往的“講授制”教學模式,有效地將中華優秀文化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進一步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有效彌補當前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教師開展實踐活動時,首先應確定活動的主題,活動內容應貼近學生實際生活。教師組織學生參加誦讀經典、書法競賽及其他系列活動,發掘中華漢字文化中的魅力,讓學生通過書法大賽理解傳統文化。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學會運用文字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漢字的使用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積極開展以上活動,有助于對學生漢字學習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保持一種昂揚向上的愛國情懷,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通過歷史課堂教育,激發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引導學生始終保持堅定信念,樹立正確“三觀”。
課外實踐活動是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之一。作為初中歷史教師,要積極地利用各種方式來提高初中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識,以保證學生對歷史事件及其對應的人物產生深刻的理解,教師能夠使學生進一步投入相關實踐活動中去,學生有了真實的感受,從而沉浸其中,能夠加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
六、學習歷史知識,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歷史教育對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國民素質,推動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初中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將優秀傳統文化運用到歷史教學當中,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
初中歷史教材中許多教學內容是具有啟迪性的,教師可借助這些內容來指導學生學習。歷史的內涵十分豐富,這些內容對于學生來說非常有吸引力,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借助優秀的傳統文化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比如,初中歷史教材中有不少名人名言,而且這些名人名言表達出的觀點能夠體現正面、積極的人生態度與價值觀。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歷史教材中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讓學生能夠從中受到教育,進而形成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一語道出了司馬遷對生活的看法,透過這幾句,學生可以深切感受到他的高尚情操與人生品格,進而引導和培養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觀,也能激發出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通過學習歷史,學生能夠認識到,無論在哪個時期,國家的繁榮昌盛都是符合時代要求的。然而,如果固守成規而不思進取,必然會導致衰亡的結局。因此,歷史教育有助于學生建立正確的生活觀念,培養進取精神和家國情懷。
初中歷史課程作為一門基礎科目,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在初中歷史教育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通過培育愛國主義情感,學生能夠形成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這些優秀的文化融入其中,以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講授知識的時候,可結合時代背景使學生有所感悟,古人的哲學觀念至今對人們仍有重要啟示,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總而言之,初中歷史是初中教育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學科,所以,教師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滲透到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加以指導,對歷史教材中的有關傳統文化內容進行挖掘,讓學生的視野得到進一步拓展,以此保證學生人文素養的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 潘月玲《傳承與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策略研究》,《考試周刊》2021年第71期。
[2] 馮存祥《淺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科教導刊(電子版)》2019年第20期。
[3] 任萍《淺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好日子》2021年第2期。
[4] 孫強《歷史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策略探析》,《全國科研理論學術研究成果匯編:社會科學(六)》2020年。
[5] 劉書成《初中歷史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之滲透》,《金色年華》201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