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育文化建設是實現我國從體育大國邁入體育強國的重要內容,亦是在更大程度上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價值互依,更是展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建設與民族自信的價值確證。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基于知識共享視角,分析我國體育文化結構與知識共享的互動機理,審視體育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導向偏差、體制機制困局等關鍵問題,進而提出我國體育文化價值重構與融合發展的創新策略。研究認為,應以體育強國戰略為依托,加快體育文化的跨領域融合;健全體育文化發展機制,促進體育共同體的縱深發展;融合知識共享理念,創新體育文化傳播新平臺,營造體育文化共享環境,推動中華民族體育文化的繁榮興盛。
關鍵詞:知識共享;體育文化;價值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G8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840(2024)05-0031-06
Strategy for Re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Sports Value in China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Sharing
SHI Chuanxia
(School of P.E., University of Jinan University, Jinan 250022, Shandong, 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to realize China’s transformation from a big sports country to a sports power, and it is also the value interdependence to satisfy the people's aspirations for a better life to a greater extent, and further it is the value confirmation to show the Chinese nation's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national self-confidence. The thesis adopts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document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analyzes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structure of sports culture and knowledge sharing in Chin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sharing, examines the key problems such as orientation bias an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dilemma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culture,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innovative strategie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ports culture.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cross-field integration of sports culture should be acceler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sports power strategy;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sports culture be improved to promote the deep development of sports community; the concept of knowledge sharing be integrated to innovate a new platform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sports culture, create an environment for sharing sports culture, and push forward the prosper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Key words:knowledge sharing; sports culture; value community
收稿日期:2024-04-16
基金項目: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編號:230826044707206)。
作者簡介:時傳霞(1974- ),女,山東濟陽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育人文社會學、體育教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體育文化不僅是踐行社會主義建設核心價值觀,提升人民大眾身體素質與生活質量的需要,更是推進和發展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根基[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體育文化事業日益蓬勃發展,體育文化工作體制與機制逐步完善,體育文化的社會供給不斷豐富,這進一步彰顯了我國體育文化的自信。但不可否認,長期以來,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被社會所普遍重視相比,關乎全民及國家發展根本的體育事業卻在社會各個層面被普遍忽視。有研究表明,不論是國家與社會投入,還是居民個體對自身、家庭以及子女在體育健身等方面的投入,均少于對教育、科技等其他領域的投入或支出[2]。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面對的新形勢,需要充分認識體育強國、體育利民的重要性,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從體育事業與體育文化關系看,體育文化建設是體育事業發展的首要之義,發展體育事業,必須首先構建先進、科學的體育文化。進入共享經濟時代,共享精神不僅促進了社會資源的有效、合理再配置,促進了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在新時期社會各領域文化建設中也得到了充分應用。目前看,共享文化在經濟、科技、教育等若干領域應用較為廣泛,但在體育文化領域應用尚處于初級階段。堅定新時代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思想,充分發揮共享精神在體育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是當前推動我國體育事業持續發展建設的重要選擇。
1 體育文化結構與知識共享內涵的互聯互通
國家體育事業的發展要以正確的體育文化作支撐。何謂體育文化,該文認為體育文化可以劃分三個層次來理解:(1)深層結構。這一部分是指與體育相關的意識形態、哲學思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健康觀等構成的思想體系,是體育文化具體形態的內核與基石,其決定了體育文化的發展原則和發展方向。體育文化的這種深層結構決定了體育發展的本質,也即體育發展是為誰辦體育,服務于誰[3]。從這個角度看,我國當代的體育文化應該是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以為人民提供所需的體育服務為根本,致力于提高人民對于體育服務的獲得感,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體育服務需求[4]。(2)中層結構。這一層次的體育文化主要是體育服務的載體,也即與體育相關的制度和組織要素構成的組織體系和組織結構。組織體系的設計是否科學,運行效率高低等直接影響體育文化的進展,也與發展的規范、完善以及具體服務直接相關。也就是說,中層結構決定由誰來提供、怎樣提供的問題。體育文化的建設,需要具體的組織機構、健全的組織體系和相關的制度,共同作用、相互制約,共同保障才能實現體育事業目標。(3)表層結構。這一層次的體育文化主要表現為其具體外部形態和產品服務,是社會大眾所能直接體驗和感受到的服務產品,如體育競賽、體育文化產品、體育運動設施等。這些外在的產品與服務是深層的體育意識和觀念通過中層組織結構付諸實踐,向社會所提供的體育文化價值的外在表現。表層結構解決了辦什么,提供怎樣的體育產品或服務,是面向大眾且直接為大眾所感受到的具體產品形式。在這三個層次中,體育文化的意識和觀念等深層結構,不但是一切體育行為的根源和動機,更是所有體育行為的根本指針;中層的組織結構體系連接體育思想與體育行為,是中介和平臺,也是具體的執行者和服務者,承接了使命的傳輸與具體產品的提供;表層的外部形態和特征是體育意識形態的產物,是具體的物化產品或服務[5]。這種外在物化的體育產品和服務,最為真實和直接地反映了深層結構的精神、導向和價值觀。
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競爭力在人類經濟社會不同層面得以進一步體現,而知識的共享不僅能促進知識的傳播和交流,更使得這種重要資源在共享得到增值。知識是文化的外在體現和產物,知識共享的過程能使文化得以快速傳播和交流,從文化傳遞價值角度看[6-11],知識共享對文化建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Hendriks指出,知識共享是一種知識互換和交流的過程,向別人學習的前提是自己有相應的知識儲備,在自身知識儲備和能力的基礎上,學習他人的知識并提高、豐富自身知識與能力,本身是一個共享的過程。Wijnhoven提出,知識共享是通過相應的信息媒介從某一個個體或組織轉移到其他的個體或組織的過程。知識接收者在對已有知識理解的基礎上,對新知識理解、闡釋和吸收,實現了對已有文化傳遞、增值的過程。從知識特征的角度,知識共享可分為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共享與顯性知識(exlpicit knowledge )共享。所謂隱性知識是指難以用具體的外在形式表現、難以溝通和理解,難以與他人共享,且難以用語言、文字和圖像等形式表達的知識,如個體和組織的核心文化、價值觀、經驗、團隊的默契、技術訣竅等。而顯性知識則是指能夠用語言或其他形式表達,正式、規范和容易傳達與交流的知識。顯性知識是客觀、有形且易于傳播的,可以存儲于語言、文字等形態中,通過表現為數據庫、制度文件、產品外觀設計、說明書、公式和計算機程序等形式。
基于上述認識,研究認為,(1)體育文化的深層結構涵蓋的內容更多是一種隱性知識,對應著體育強國建設進程中的中華民族體育精神與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相關知識的共享是默會知識的交流與共享,表現為與體育有關的哲學思想、價值判斷和意識形態等的交流以及體育文化與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與精神文明的融合。從知識共享的價值來看,這種隱性知識的共享是體育文化發展的基礎,正是通過深層結構知識的共享,才使得體育文化的發展原則、體育文化的發展方向得以明確和確定。(2)體育文化中層和表層結構的知識共享是顯性知識的共享,對應著體育強國健設進程中的運動項目文化建設與體育文化產品供給,包括與體育相關的制度的制定和實施、體育文化活動的開展(如具體的創新體育運動項目競賽精神、文化特色),以運動員為傳播口徑的運動文化故事(如2022冬奧會與冬殘奧會的冰雪文化等),鼓勵富含我國特色體育影視、音樂、攝影、美術、動漫、收藏品的產品開發。從其共享的價值和意義來看,在基本原則與方向確定基礎上,這種顯性知識的共享正是體育文化價值輸出的共享,是體育文化價值的增值過程。(3)從整體化角度分析發現,體育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共享,使得體育文化從深層、中層和表層三個層次得以推動。哲學思想和意識形態交流的實現,體育制度、體育組織的建設和完善,各類體育文化活動、服務產品的開展和供給,正是上述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在體育文化建設過程中價值增值的全程體現,這同樣深入匹配了體育強國建設進程中體育文化繁榮發展與中華體育精神發揚光大的重要任務。
2 我國體育文化深層問題的現實審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體育事業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競技體育捷報頻傳,群眾體育蓬勃發展,學校體育跨越式整體推進,體育產業方興未艾。在體育事業的快速發展過程中,體育文化扮演核心支撐角色,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是,在這種發展中,體育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然存在諸如工作建設的導向偏差、體制機制不完善以及體育文化滯后于體育發展等若干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制約了體育文化工作建設向縱深發展,也與人們提高自身體育素質、提高生活質量的需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解決上述若干問題,迫切需要重構體育文化價值,糾正體育文化建設的導向偏差,完善相關體制與機制。
2.1 體育文化工作建設的導向偏差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政府就十分重視體育文化工作,尤其是競技體育,鼓勵并支持中國健兒積極參加以奧運會為代表的各項國際競技體育活動。但是,長期以來,競技體育gt;群眾體育的思想觀念一直未得以真正改變。雖然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群眾體育的發展,但在資金、場地受限,以及與地方政府GDP政績導向類似的排名、功利思想影響下,我國的體育文化建設一直存在兩個偏差:一是重視程度不足,二是過分強調競技體育[12-15]。當然,這二者也存在一個直接相關的關系。正是在過分強調競技體育的思想下,體育文化思想才產生了體育事業應是專長、專業人群的事業,所謂全民體育、群眾體育也便停留在了口頭上,重視程度不夠。這種導向偏差下,真正促進和提高全民體育素質的體育文化也便難以形成。追根結底,其根源在于包括體育系統在內的決策層雖然認識到體育文化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在行為上還沒有表現出工作的緊迫性和系統性。上述現象導致體育系統產生過分重視競技體育,忽視群眾體育的思想和行為。因此,愛國主義、鍛煉身體和建設體育強國等積極的體育精神不應只存在于政府部門或少數人,應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念,這需要政府層面調整體育文化工作的導向偏差,強化對全民體育、群眾體育工作的投入和管理力度,營造全民健身、體育強國的濃厚氛圍。
2.2 體育文化體制機制的瓶頸制約
體育文化建設需要完善的體制保障,也需要健全的機制確保有序運行。雖然已建立了體育文化工作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但還不能完全滿足體育文化發展的需求,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的需求[16-18]。目前看,以政府主導形成的體制和機制與全社會廣泛參與的體育文化工作建設要求還存在很大差距。對于政府而言,服務社會發展,涵蓋政治、經濟、法律、文化若干內容,體育文化相比其他層面,作用及其重要性的差距客觀存在。社會經濟發展目標更大程度上應是依賴于經濟發展帶動其他社會生活領域的進步與提高,而政治目標則是實現國家與社會發展的根本保障。因此,對于體育文化事業建設來說,在體制與機制建設上,應改變政府主導、包辦的傳統模式,宣傳社會辦體育的文化和價值觀念。在這方面,可以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在資金投入、組織運轉、賽事承辦以及包括群眾體育健身活動等若干方面爭取社會資本、機構的合作,一方面減輕政府資金壓力,另一方面通過體制改革,完善激勵與約束結合的機制,引導社會資本投入,以更為專業、更為經濟的方式實現社會化體育事業大發展。由此,需要政府引導,建立健全體育文化政策法規相關的整體規劃,積極改革和完善現有體育文化體制和機制。同時,需要提高體育文化機構人員的素質,要求相應人員轉變角色,實現從管理角色向服務角色的轉變。
2.3 體育文化與體育事業錯位不匹
伴隨著信息化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國體育事業發展迅猛,人民群眾對體育文化的需求不斷增長且呈現多樣化特征,但體育文化建設的速度跟不上體育事業發展的速度,體育文化與體育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嚴重制約了體育事業的發展[19]。長期以來,體育事業是競技體育的思想一直未曾真正轉變,在體育文化上也更為強調競技思想,未能將健身、娛樂、品味與精神層面的價值觀念向社會有效傳遞。對于國民來說,能夠參加競技體育者所占比例極其微小,真正的體育文化應是通過群眾體育提升全民身體素質,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的同時,使人民群眾獲得幸福感,為他們帶來身體和精神層面的雙重滿足。從這點來看,當前的體育文化發展速度滯后于體育事業,不利于大眾體育素質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因此,在改革和完善體育文化建設的體制與機制基礎上,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以及其他新興信息技術,發揮知識共享優勢,將體育文化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質量要求相結合,積極宣傳、推廣新的體育文化精神,打造全民體育活動平臺,才能真正實現體育強國建設根本目標。
2.4 體育文化有效傳播的平臺羈絆
體育文化是群眾文化,是全民文化,應在全體國民范圍內有效宣傳和推廣。不論是體育賽事還是體育健身,目前仍主要是通過電視、網絡媒體或者體育賽事加以宣傳力量,效果也不是很理想[20-21]。當代人去學習傳統體育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路徑也有限,有些年輕人想了解,但又不知從何處學習;體育類歷史博物館的數量很少,無法把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體育文化全面有效地展示給大眾;使人內心震撼、引起共鳴的體育文化精品也少。因此,積極拓展傳播渠道,打造更多共享平臺,是發展我國體育文化事業的重要支撐。目前,群眾對于體育、健身活動需求旺盛,包括馬拉松比賽、廣場舞比賽、瑜伽比賽等若干群眾參與度高、接受度強的百姓賽事有著極其廣闊的發展空間,也是使體育事業朝向全民化發展的良機。但是,基于傳統體育文化體制的滯后,諸多群眾性體育賽事普遍存在場地難找、信息發布困難、活動難以組織等若干問題。知識共享時代的到來,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借鑒。在轉變體育文化運行機制的前提下,以知識共享文化為基礎,借助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技術支持的微博、微信、QQ以及新興交流平臺,不論是信息發布,還是資金投入以及具體的組織管理和運行,都可以實行社會辦體育的模式。諸如聯合眾多的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群體,以共享平臺為群眾和賽事方、商家實現溝通,搭建橋梁,甚至將部分優秀的群眾體育賽事案例產業化、專業化、定制化,以體育文化共享的思想推廣優秀案例,構建資源共享的全民體育生態圈。
3 知識共享視角下我國體育文化融合發展的創新策略
體育文化建設作為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基礎核心,是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源動力。共享時代的到來,為我國體育文化建設的發展提供了思路。基于共享的思想,本研究認為提高體育文化建設水平的前提是以國家的體育發展戰略為依托,引導全民參與,完善體制與機制,營造共享環境,實現文化共享下的全民體育素質大發展。
3.1 依托國家體育發展戰略,加快體育文化的跨領域融合
文化的發展和繁榮與其組織戰略密不可分。從組織戰略的角度來看,組織文化不僅要為組織戰略服務,而且會制約組織戰略的執行。組織文化離不開組織戰略的指導,組織內部文化的更新和協調也能保證戰略成功實施。因此,必須依托國家體育發展戰略,推進知識共享的過程和體育文化的建設的充分交叉融合。我國以建設體育強國和提高全民體育素質為戰略目標,一方面,建設體育強國關系到國家發展和國家命運;另一方面,也需要依據人民的需求塑造新型的體育文化和價值理念。
因此,多維跨領域融合發展便順理成章成為新型體育文化發展模式構建的關鍵切入點,其中可以從體教、體旅、體醫、體養四大融合點著手工作。體教融合著重開展青少年競賽體系打造,梳理終身體育文化,養成青少年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煉意志“四位一體”的體育文化理念;體旅融合著重開發全域體育旅游新模式,休閑體育旅游文化已成為兩者較為成熟的融合點,“賽事、健身、研學等體育文化活動+旅游”這種新業態的開發,已成為為體旅消費者講好體育文化故事、體現體育文化發展、傳播體育文化的重要載體;體醫融合深入人民中間在運動健身、疾病預防、治療、康復等領域將醫學理論與方法與體育運動方式方法深入融合,共同服務于百姓健康,最終生命質量跨越式提升,樹立健康第一的文化理念;體養融合在老齡化社會進程中從重新審視體育和養老的關系,通過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新模式提高老年人幸福感,促進體養產業與體養公共事業的協同高質量發展。
3.2 健全體育文化發展機制,促進體育共同體的縱深發展
完成上述兩大戰略目標,不僅需要明確的方針和導向,更需要不斷改革和完善相關的體制與機制,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一方面,需要強化體育文化工作的組織領導,逐步建立健全體育文化工作體制機制。各級政府部門可利用高校體育專業專家參與到體育文化建設工作中,構建完善體育文化工作評估體系,科學有效地推進體育文化建設;另一方面,需要通過政府的引導,激勵和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加大對體育文化產業的投資力度,爭取引入文化產業資金、獲得體育彩票公益金的扶持。要調動社會資源,吸納社會資本,要積極引入社會化的運行機制到某些社會化、群眾化的體育賽事和活動的組織管理中來,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體育文化發展格局。
完善的體制機制是基礎,要想更好地發揮制度效果,還要配合合理的激勵制度。從人的動機和需要的角度分析,合理的激勵機制能激發知識共享的動力,有利于調動成員知識共享的積極性,促使組織成員從內心深處產生知識共享的動機。公平公正的獎懲方法、合理人性化的規章制度以及和諧的互動機制,都可以推動組織成員把個體知識轉化為組織知識,助力組織層面知識共享的實現。這不僅要求通過知識共享機制的建設,使兩大戰略目標深入到政府部門和體育機構,也需要通過知識共享行為使全社會意識到體育文化的建設非一人之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在全社會形成體育文化建設的活躍氛圍。
3.3 融合知識共享理念與方法,創新體育文化傳播新平臺
全民體育素質的提高,只依托少數的場所平臺,只依賴少量體育賽事和體育文化產品,是無法實現的。共享經濟時代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在有限的資源和空間的條件下打造體育文化知識共享平臺,豐富體育文化產品的供給,提高體育文化服務的質量。知識共享平臺打造可存放、匯集體育文化信息, 豐富體育文化傳播方式,創新體育新文化。
創新體育文化傳播新平臺,主要分為實體平臺與虛擬新平臺。其中實體新平臺重點開發賽事、趣味活動、體育博物館以及兩大高水平展示平臺(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和中國體育旅游博覽會)。實體平臺的打造可加大對體育文化賽事的宣傳力度,使更多的人參與到賽事中來,不僅可以更好地提高大眾身體素質,也有利于在群眾賽事中為國際競技體育賽事發現和選拔體育人才;具體的體育運動及賽事上,應運用共享理念,號召全民健身,尤其在高校開展各種健身趣味活動,讓全民健身成為人們時尚的生活方式,體育博物館的建設為大眾展示寶貴的文化財富;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和奧林匹克精神,鼓勵涌現大量的體育文化精品,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體育文化生活的向往;貫徹國際化、專業化、市場化、高端化道路的兩大博覽會,勢必會豐富并進一步完善體育文化產品的供給鏈,推進體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為人民群眾展現體育事業改革發展成果。此外,結合數字化技術打造虛擬新平臺,伴隨數字化時代來臨,知識的傳播離不開網路,打造基于現實需求、潛在需求以及未來需求的體育文化信息交互共享的云服務模式,圍繞全民健身、競技體育、體育外交、體育產業、發展過程中對文化獲取的現實、潛在以及未來需求, 云平臺主要通過識別需求→分析需求→設計方案→服務對接技術手段為其提供與之匹配的體育文化在線服務, 實現體育文化信息交互、供需對接以及文化傳播的一種服務方式。
3.4 傳播新時代新思想,推動中華民族體育文化繁榮興盛
在新的歷史時期,建設中國體育文化,(1)需要把發展中國的體育文化建設融入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進程中來,以人為本,創新思想,凝聚共識,在領會習總書記思想的前提下,做好體育文化發展的頂層設計,高度重視體育文化建設,精心做好體育文化發展的總體設計與規劃。(2)深入挖掘體育文化的底蘊內涵。借鑒世界優秀運動員成功的經驗和國外青少年訓練的成功經驗,結合中國競技體育文化的國情,總結出符合中國特色的青少年運動員訓練體系和指導方法,為中國競技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文化溯源;同時回顧歷史,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視角實現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組織并開展豐富的民族歷史特色文化活動,為大眾展現中華文化的智慧與魅力;并不斷深入挖掘體育賽事背后的文化內涵,不僅將體育賽事打造成全民參與的競技體育,更要打造成一個宣傳中國體育精神的文化盛宴。同時,要以“工匠精神”創造體育文化精品,打造體育文化品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體育文化生活的向往。(3)推動體育文化“走出去”,向國際社會展示魅力中國文化。作為中華兒女,體育工作者要以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在國際舞臺展現中華體育文化幾千年的無窮魅力,發出獨特的中國聲音,讓中國體育文化走在世界體育舞臺的中央。這必然會成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增強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展現大國風范。
不管是挖掘深厚底蘊,還是推動體育文化“走出去”,都需要貫徹知識共享理念。同時將這一理念貫穿于整個傳播新時代新思想的過程中,在外部和內部、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層面上,推動體育文化發展事業的整體規劃,加快挖掘體育文化的深厚內涵,在國際舞臺上與外國友人共享中國體育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為他們講述中國力量與中國精神,推動體育文化的國際交流。
4 結語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對體育文化生活質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滿足人民群眾新時代的新需求,需要充分認識到體育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部分,對推動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作用,正確認識現階段體育事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引領,推進體育文化事業的建設。體育文化建設的關鍵在于體制與機制的改革和完善,以知識共享的價值理念和方法推動體育文化新精神的傳播推廣,借助新興的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實現體育文化建設的思路從競技體育向全民體育、群眾體育轉變。在這一過程中,需要不斷打造體育文化共享平臺,實現群眾體育賽事及其他體育活動能走向基層,引導大眾參與;也需要通過政府引導,轉變職能,適度放權,以合作、共享的思想引導和激勵社會資本進入體育文化建設事業。大眾化體育事業,單純依賴政府行為必然導致資金壓力大、行為效率低和效果差的情況.撬動社會資本參與,滿足大眾提高體育素質和生活質量的需求,不斷豐富和完善群眾性體育賽事和體育活動,不僅可以豐富、提高大眾生活質量,也能推動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此外,在知識共享的視角下,還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在全社會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體育精神”,深化體育文化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激發體育事業發展新活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鄧志文.新時期體育產業發展與“共享經濟”理念的融合發展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9(4):48-49.
[2]董新軍,易鋒.“互聯網+”時代社區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側改革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8(2):43-46,57.
[3]張錢偉.大數據時代我國體育產業發展路徑研究[J].海峽科技與產業,2019(10):28-30.
[4]房殿生,蔡友鳳.共享經濟時代共享體育模式及其構建路徑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5):45-48.
[5]紀惠芬.從十九大報告解讀群眾體育國策和體育強國內涵[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9,39(2):5-8.
[6]蔣毅,蔡峰,李金.全民健身背景下學校參與社區體育文化建設的對策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8,26(1):50-51,89.
[7]李文華,喬偉銘,蔡傳明.資源共享:高校體育場館的社會化服務模式探究——以集美大學為例[J].體育科學研究,2019,23(1):29-33.
[8]梁華麗,劉其龍.構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之資源共享——以精品視頻公開課民族健身操舞為例[J].四川體育科學,2018,37(6):20-22,67.
[9]孫昕.共享經濟視角下區域體育產業發展研究[J].中國市場,2019(28):57-58.
[10]徐靖.加快推進體育文化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N].中國體育報,2018-09-20.
[11]趙士英,洪曉楠.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辯證關系[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10):20-23,33.
[12]高鵬飛,梁勤超,李磊.青少年體育參與不足的文化慣習、代際傳遞與現代重構[J].體育與科學,2019,40(3):48-53.
[13]馬章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體育文化發展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9,27(6):128-129.
[14]任塘珂.英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路徑、成功經驗及本土化啟示[J].體育與科學,2019,40(3):67-73.
[15]QIANG H E.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ports culture communication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ports globalization[J].DEStech Transactions on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 Science,2019.
[16]沈海倫.試析我國體育態度的演變與文化自信[J].浙江體育科學,2019,41(3):18-21.
[17] ANON.Monash university:alcohol ads in sport fuel drinking culture[J].NewsRx Health amp; Science,2019.
[18]戴健,焦長庚.全球著名體育城市構建的內在邏輯與優化路徑——基于上海世界體育名城建設的分析[J].體育學研究,2019,2(3):1-11.
[19]梁昊光,李英杰,宋佳蕓,等.“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體育交流與合作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9(3):195-200.
[20]張恒波,胡慶山,王利國,等.學校武術百年發展的文化本位缺失及重構[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9(3):57-63.
[21]CHAOMING LIU.Research on the \"Belt and Roa\" Initiative and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J].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lture,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ICCESE 2019),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