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627/j.cnki.cn22-1215/s.2024.03.124
摘 要:設施農業是一種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該技術以現代生物技術、網絡信息技術、信息工程技術等為支撐,根據地理環境和作物特性,為農作物營造出適宜的生長環境。這包括對溫度、濕度、土壤結構、光照條件等的精細調控,在實際應用中依托有限的土地資源,構建循環型、連續生產的現代化農業生產系統。設施農業使農作物產量增加,提升農民的經濟收入。本文就設施農業技術的現狀和發展進行闡述。
關鍵詞:設施農業;發展現狀;種植效益
1 東營市設施農業技術發展現狀
2023年,東營市依舊扛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糧食生產再次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達到了51.7萬畝,大豆單作達到了10.4萬畝,超額完成了省定任務,這充分展示了東營市在糧食生產方面的決心和實力。此外,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進展順利,黃河三角洲耐鹽堿作物種質資源庫已正式投入使用,為了進一步開發和利用豐富的鹽堿地資源,國家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試點項目也啟動實施,這些舉措都全面促進東營市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設施農業方面,東營市河口杰灝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與山東省農科院研究員、農業微生物資源與應用學科帶頭人、山東省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展開了深度合作。他們將鹽堿地轉化為種植戶的“致富地”,通過發展鹽堿地設施農業,在45個冬暖式大棚內成功種植了食用菌、瓜果和蔬菜,有力地促進了當地農戶經濟收益的提升。2023年4月,山東省首個富硒農產品產業園—“山東省富硒農產品產業園區”成功落戶東營,這一消息為東營的設施農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也為我國農產品品質提升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帶動種植效益的設施農業技術
2.1 無土栽培技術
在傳統農業生產中,農作物的生長受到自然土壤、氣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無土栽培技術使農作物擺脫了這些束縛,通過精心調配的營養液,農作物可以在其中自由生長。無論是在室內還是室外,城市還是鄉村,只要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就能實現高效的生產效益。無土栽培技術具有高產量、高質量、零污染、無公害等優點。農作物在無土環境下,生長速度不再受季節束縛,可實現全年穩定的生產。同時,無土栽培使農作物根部不接觸土壤,病原體無法傳播,這樣能有效降低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率,減少了農業生產的風險的作用。
2.2 溫室智能監控技術
溫室智能監控技術是一種高科技農業技術,它融合了自動化控制技術、通訊技術、傳感器技術、計算機技術和專家系統等多種技術手段,為農作物生長創造最適宜的環境。溫室智能監控技術可以對溫室內的溫度、濕度、CO2濃度、營養液狀況等關鍵環境參數進行實時監控和管理,為種植戶提供精準、高效的農作物生長數據,并根據農作物生長的不同階段,自動調整光照強度、CO2濃度和土壤濕度,以滿足農作物生長的需求,促進其健康成長。此外,溫室智能監控技術還具備預警和報警功能。當農作物生長受到不良影響時,如病蟲害、環境異常等,系統會及時發出提示和報警信號,提醒種植戶采取相應措施,避免損失。同時,系統還會根據收集到的數據信息,結合專家系統的建議,為種植戶提供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2.3 CO2氣肥技術
光合作用是農作物生長的基礎,通過光合作用農作物能夠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質,同時釋放出氧氣。在農業生產中提高CO2的濃度,有利于促進農作物光合作用的效率,從而加速有機物的生成,提高作物產量。然而,在冬季和初春季節,由于氣溫較低,溫室設施內的CO2濃度往往較低,這對農作物生長和光合作用產生了一定的制約。CO2氣肥技術就是一種利用人工氣肥方法,將CO2作為一種農作物肥料,施加在農作物表面的農業技術。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增加溫室內的CO2濃度,為農作物提供更加豐富的養分,從而促進農作物光合作用的進行。在具體運用過程中,種植戶可以根據天氣條件的不同,自行調整CO2的施加量。在陰雨天或低溫條件下,可增加CO2施加量,提高農作物光合作用的效率。而在晴天或高溫條件下,以減少CO2施加量,以免過度積累導致室內氣溫過高,影響農作物生長。
2.4 水肥一體化技術
水肥一體化技術能夠根據工作人員預設的運行條件,自動完成灌溉和施肥工作,為農田提供精準的水肥供給。傳統的農業灌溉和施肥方式,往往依賴于種植戶的經驗和感覺,這種方式不僅容易導致資源浪費,還可能引發環境污染。而水肥一體化設備通過采集田間數據,并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實現對農田水肥需求的精準判斷,并根據農作物錄入數據引導設施自動完成水肥作業。
3 利用設施農業技術帶動種植效益之策
3.1 強化硬件,加強基建
東營市在發展設施農業的過程中,需要提供優質的信息基礎設施,這不僅局限于已建成的公共基礎設施,同時也涵蓋專業信息基礎設施。技術人員要對設施農業數據進行規范,提高數據的精準性、有效性。在構建數據標準化處理時,要推動各業務處理平臺之間互聯互通。通過這種平臺能夠讓政府部門、科研機構、農業企業第一時間獲取到準確、完整的農業數據,為決策提供有力支持。同時,從設施農業技術發展的實際需求出發,對各類農業信息進行梳理、整合和分析,形成全面、系統的農業信息資源,讓種植戶可以更加便捷地獲取到所需的農業技術、市場信息,及時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保障經濟收益。
3.2 優化產業鏈,提升附加值
東營市應當積極推動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和升級,多措并舉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使其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針對現有的農產品加工和流通環節,加大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引導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促進農產品精加工、深加工發展,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這不僅能夠滿足市場消費者的需求,同時也能夠為農村地區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同時,深入挖掘農村觀光旅游、農耕文化體驗資源,利用當地自然和人文資源,打造具有特色的農業旅游品牌,吸引城市居民前來體驗農村生活,從而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帶動農民增收。在設施農業發展中,要緊緊圍繞“農產品品牌戰略”,通過舉辦和參加農產品品牌推廣活動,加大對優質農產品的宣傳力度,幫助企業樹立品牌意識,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品牌,擴大東營農產品的市場知名度、美譽度、影響力。
3.3 加強農業監管,促進綠色農業發展
在東營市農業設施技術發展過程中,必須建立健全與農村農田實際情況相一致的管理制度,這套管理制度需涵蓋設施農業規劃、設計、施工等多個環節,以確保整個過程的有序進行。同時,加大管理工作力度,對施工環節進行嚴格監督,確保管理人員按照管理制度和工程標準對施工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進行把控,確保各項工程質量符合施工標準,在施工中定期檢查、隨機抽查等方式,確保施工進度與計劃相符,避免出現延誤現象。在驗收時,相關部門要對工程質量進行全面評估,確保其符合相關標準和規定。此外,還應對工程進行定期監督,及時發現并排除安全隱患,避免突發事故的發生,對于存在質量問題或安全隱患的工程,應要求施工方及時整改,確保農民的利益不受損害。
3.4 注重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
設施農業作為東營市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必須在發展過程中充分考慮生態環境因素,堅定不移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在設施農業的發展過程中,東營市應根據土地資源的特性、氣候條件以及市場需求,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防止土地資源的浪費。同時,重視農業資源的保護工作,通過實施水土保持、節水灌溉等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確保土地的可持續利用。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獨特的地理優勢、交通條件為東營市在發展設施農業方面帶來了巨大的潛力和優勢。通過加強規劃、統一管理,強化硬件、加強基建,加強培育、壯大隊伍,廣泛宣傳、積極發動,加大投入等多方面的努力,促進東營市設施農業的全面發展,推動東營市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經濟發展邁向新臺階
參考文獻
[1]張雅南.利用設施農業技術提升農業種植效益的問題及措施[J].農場經濟管理,2023,(06):32-33.
[2]方兵.設施農業土壤磷素累積、遷移轉化與安全利用[D].安徽理工大學,2022.
[3]李秀榮,馬志俊,劉建岐.如何利用農業機械提高設施農業生產效益[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32):36-37.
收稿日期:2024.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