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二個結合”是中國共產黨科學審視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關系而提出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理論命題。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能夠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第二個結合”絕非偶然,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社會理想上都體現了共同的價值追求,在內在秉性上都秉承著開放包容的文明特質,在價值取向上都展現出人民主體的價值立場,彰顯了二者之間的高度耦合性。新時代新征程,唯有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傳承好弘揚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扎根以人民為中心的生動實踐,才能推進二者結合的深化發(fā)展、走深走實,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中圖分類號:A81;G12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1502(2024)05-0096-09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1]。馬克思主義歷經百余年而依舊熠熠生輝,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歷經千載而依舊生機勃勃。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即“第二個結合”,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立足于二者共通共融、彼此需要、內在契合的深刻機理,是符合歷史發(fā)展潮流的必然。同時,我們應當通過切實有效的路徑,推進二者的結合愈加成熟、愈加穩(wěn)固,從而匯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蓬勃向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需要明確二者結合的“何以必要”,厘析科學與實踐發(fā)展的源頭活水;需要通曉二者結合的“何以可能”,揭示思想與價值交融的主觀能夠;需要探尋二者結合的“何以可為”,激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和實踐自覺。因此,堅持“第二個結合”,且對“第二個結合”何以必要、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進行研究,是符合歷史與現實、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等邏輯層面上的規(guī)律性認識,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第二個結合”何以必要
“第二個結合”這一創(chuàng)新命題有著深刻的時代站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持續(xù)深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要基于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個根脈,在新時代新征程不斷實現新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
(一)理論必要: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根植于中華文明優(yōu)秀傳統(tǒng)并結構化體系化地吸納西方文明精華的歷史過程。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入探索和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準把握,使得“第二個結合”在理論層面和文明層面更加煥發(fā)出璀璨的光芒。只有把馬克思主義融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中,才能夠充分彰顯出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力,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內在包含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雙向發(fā)展的要求,即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致力于解決中國現實問題,實現“化中國”和“中國化”的雙向互動。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就意味著我們要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應用于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和文化發(fā)展實際中,還要進一步深入分析和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并從中提煉、升華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經驗,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新思維和新理論。同時我們還要明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提供了最肥沃的文明發(fā)展土壤。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盡管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看似不可相通,但是二者在理論焦點、基本立場、精神取向等相通相融的內在契合性賦予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新征程新的文明風貌和歷史感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是簡單的繼承或借鑒,而是在經過與中華文化長時間的深入融合之后,賦予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深度和表達方式的“中國特色”。無論是“化中國”還是“中國化”,這兩種方式都突破了傳統(tǒng)的形式邏輯,為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指明了新的路徑。
(二)歷史必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2]。《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ōu)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根基,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3]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今天得以堅定文化自信最深厚的底氣和骨氣。簡單地復制和粘貼無法真正地傳承和創(chuàng)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必須要結合當今時代的具體實際進行文化創(chuàng)新。其核心問題是如何實現傳統(tǒng)文化的“現代化”并在當今時代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展現出新的價值,從而更好地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需要“第二個結合”。當今世界的激烈競爭顯示,一國之強不僅表現在經濟、科技和軍事上,更多體現為文化方面,因此文化匯集而成的內生動力顯得尤為重要。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來說,與馬克思主義融合是其得以復生和振興的關鍵步驟。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需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重塑,只有這樣才能對自身進行辯證分析,并在去偽存真、剔除糟粕和提煉精華的基礎上,激活真正價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實踐的過程,這也同樣要求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改進、提升、創(chuàng)新,賦予其新的活力和生機,使其展現出新時代的精神風貌。
(三)現實必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實踐表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確處理二者關系是20世紀以來中國文化發(fā)展的核心問題。“第二個結合”的重大命題,生動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的宏闊視野,科學總結了百余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中國文化發(fā)展的歷史經驗以及研究成果,擎起了當代中國文化復興的光輝旗幟。二者的結合為實現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根基的偉大夢想提供了深厚的歷史底蘊,奠定了堅實的信仰基礎,激勵著全體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華民族復興的艱難歷程,展現出生活實踐與思想認識交互運動的歷史過程。首先,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求索,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使中國人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中國共產黨在百余年的實踐中確證了這樣一個真理:堅持馬克思主義、沿著馬克思主義方向前進不是權宜之策,而是長久之計,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不能動搖。如若拋棄馬克思主義,那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將失去方向指引,中國共產黨在精神上將失去支柱。其次,一個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不可否認需要依靠生產力的推動,但是文化在其間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共同推動實現民族復興偉業(yè)。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就是精神力量的詮釋和鮮明表達,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堅強基石,是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力量。如果失去了傳統(tǒng)文化的支撐,社會的發(fā)展將會誤入迷途。總而言之,“第二個結合”在促進經濟發(fā)展、推動社會進步、提升綜合國力、提高公民素質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是振奮人心和凝聚社會共識的“助推器”,是新時代民族復興之路的“加速器”,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和應有之義。
二、“第二個結合”何以可能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因為時間的差距、空間的距離、民族的差別、文化的差異等方面導致二者具有不同的特點。但是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入剖析后發(fā)現二者可以結合并具有相通性。
(一)二者探求的社會理想熔鑄結合的可能性
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思想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社會理想層面展現出了深層次的一致性。這種契合源于這兩種思想理論形態(tài)都是對社會現實具體問題的系統(tǒng)解答。馬克思主義強調的共產主義是基于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邏輯以及人類思維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而確立的具有科學依據、能夠真正實現的社會形態(tài)。“大同”社會則是中國古代人們憧憬公平正義以及社會和諧的一種空想主義,表達和詮釋的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追求的理想社會形態(tài)。這兩者在本質上雖不同,但都包含了對不合理現實社會的批判,表達了對人人平等、和諧安定、合理公平的理想社會的內在訴求。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趨勢,而共產主義就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終極指向。《共產黨宣言》中強調:“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4]這個“自由人的聯合體”就是共產主義社會。要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必須推翻資產階級剝削政府,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勞動人民共同享有的公有制社會,實現所有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也有表達希望“四海一家”“親仁善鄰”乃至于“協和萬邦”對大同社會所向往的社會理想。《論語·顏淵》中“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左傳·隱公六年》中“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尚書·堯典》中的“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這些無不表達了人們對社會和諧安定、天下萬邦和諧相處的理想社會的憧憬。可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所描述的大同社會,由于歷史的局限性,顯得相對簡單和樸實。即使它沒有像馬克思主義所描述的共產主義理想那樣科學完整,但也同樣展示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美好生活愿景的構想顯而易見、展現無遺,并以各自獨特的理念和表達方式,展現出二者在社會理想層面的相通。
(二)二者秉持的開放包容鑄就結合的可能性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馬克思主義作為極為豐富和深刻的科學理論體系,是世界性的科學理論,其不是故步自封、一成不變,而是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在汲取人類最新文明發(fā)展成果中不斷得到充實,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中不斷得到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泱泱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綿延不絕、歷久彌新,原因就在于其開放的姿態(tài)、包容的胸懷。馬克思主義發(fā)展性與實踐性的基本特質,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共同打破了二者之間的壁壘、消除了二者融合的隔閡,推動了二者耦合發(fā)展。
人類文明溝通和交流的主旋律就是開放包容、互學互鑒。正因為開放包容,馬克思主義在與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運動的結合中,成為20世紀以來具有最深遠、最廣泛影響的現代文明新形態(tài);正因為開放包容,中華文明數千年生生不息、挫而復起,幾經整合而終成一體。馬克思主義作為西方現代文明的“異端”,中華文明作為西方文明的“他者”,二者的開放包容使得彼此一旦相遇就互相契合,彼此成就,并在尊重和包容的基礎上,共存共生,走向繁榮。
(三)二者彰顯的價值立場鑄造結合的可能性
在哲學史上,人民立場是作為馬克思主義歷史性理論貢獻之一的唯物史觀所堅持的基本觀點。恩格斯指出:“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做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5]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人民群眾在創(chuàng)造歷史的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而這個“合力”就是人民群眾共同創(chuàng)造的。即便有杰出人物的突出作用,杰出人物也只是人民群眾的一部分,也只是“合力”的一部分。“歷史上的活動和思想都是‘群眾’的思想和活動。”[6]人民群眾才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真正主體。
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也不乏與群眾史觀相似的民本思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五子之歌》)中就表達了對人民群眾的重視。大思想家孟子的“民貴君輕”學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與馬克思主義中的唯物史觀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主體的觀點具有相似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7]鑒于這種思想契合和思維方式的類同,中國共產黨人去除封建統(tǒng)治者民本思想中“牧民之術”“愚民之策”的糟粕成分,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相適應,并服務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發(fā)展。
三、“第二個結合”何以可為
“第二個結合”有現實的、切實可行的路徑。“第二個結合”要求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必須傳承好弘揚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必須根植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生動實踐,才能推動“第二個結合”行穩(wěn)致遠。
(一)把握文化方向: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
堅持馬克思主義,鞏固和強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這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遵循,也是“第二個結合”的前提條件。實踐反復證明,革命的不斷勝利、建設的長久發(fā)展、改革的持續(xù)成功、人類社會問題的有力解決,就在于對馬克思主義的堅持,失去這一方向的引領,各方面都將走向失敗。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其根源在于長期教條式地對待馬克思主義,最終放棄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中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充分證明了馬克思主義是正確的、科學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價值,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并沒有窮盡真理,而是不斷為尋求真理和發(fā)展真理開辟道路。”[8]
因此,我們必須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確保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地位始終穩(wěn)固,并堅決反對“馬克思主義無用論”和“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等諸多錯誤觀點。在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既不能忽視馬克思主義理論對解決現實問題的指導作用,也不能忽視馬克思主義本身所包含的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堅守馬克思主義的理念,并不是簡單地“以馬代儒”,而是要基于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立場和方法,持續(xù)豐富和拓展馬克思主義,努力將其塑造為既具有中國特色又適應中國實際情況的馬克思主義。同時,在繼承與創(chuàng)新之間保持適度張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才能更有效地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合在一起。
過去的歷史經驗表明,任何高深的學問要想真正影響大眾,必須走向大眾,同時不能故步自封。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真理,正是因為貼近人民群眾,走進人民群眾并被人民群眾所掌握,才能迸發(fā)出強大的“物質力量”,成為人們“批判的武器”。作為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要被愈來愈多的中國人掌握,就不能僅僅停留在與中國社會現實相結合上,而是要通過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傳播過程,深深扎根于中華大地[9]。因此,要想使人們理解和接受馬克思主義這一“人類最高的智慧”,秘訣就是“第二個結合”。堅持“第二個結合”并不是模糊二者的地位,而是更加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主導意識”地位,同時扎根中華文化土壤、結合中國文化實際,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播馬克思主義深奧而雋永的哲理,使馬克思主義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人民群眾手中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
(二)探索文化路徑:傳承好弘揚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人民群眾獲得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在于歷史,中華民族在歷史中繼承的不單是物質前提,同時還有精神遺產。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之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神遺產在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得到進一步升華,推動精神真正由被動轉化為主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走出全局性危機、創(chuàng)造歷史性奇跡的精神力量。因而,只有傳承好弘揚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才能在新時代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成功對接,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的輝煌。
堅持“第二個結合”離不開中華文化這片沃土。“綿延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成長發(fā)展的深厚基礎。”[10]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國家和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也為民族生存和發(fā)展提供了重要載體。一個民族的覺醒,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覺醒。中華文化在長期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不斷演化發(fā)展,大浪淘沙,始見真金。其中的以人為本、天人合一、貴和尚中等思想理念,以及講求仁愛孝悌、修己養(yǎng)身、尊重自然等傳統(tǒng)美德,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同時,要辯證地對待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中國共產黨人采用的是借鑒性批判和選擇性傳承相結合的方式,在吸收借鑒其精華的同時,揚棄其糟粕,最終實現主動性的超越,使其在新時代發(fā)揮出更大的價值。在“第二個結合”的過程中,要做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要因勢而進、因時而新、因事而化,使我們的民族精神得以傳承,使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三)明確文化主體:根植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生動實踐
“第二個結合”要求在與大眾貼近中結合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在中華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扮演著忠實守護者的角色,擔負著守護與傳承中華文化的歷史責任。回溯二者相結合的歷史,其間涌現出許多英雄模范與時代楷模,他們身上彰顯出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精神,體現出堅定共產主義事業(yè)的理想信念以及深厚的家國情懷,建構起了推動“第二個結合”的精神力量。要想實現“第二個結合”的目標,關鍵在于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絕不能脫離人民群眾,也絕不能脫離人民實踐。要做到以人民為中心,扎根人民,以人民為歷史發(fā)展的根本主體,將“結合”根植于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動實踐。一方面,堅定人民立場,尊重廣大人民群眾的歷史首創(chuàng)精神。“第二個結合”歸根到底,就是要以中國時代發(fā)展的客觀需要為前提,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導向,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出新的選擇、詮釋和更新,使之著眼于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并以此為母本,提煉、挖掘和升華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使精神文化生活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同,為中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強大動力。另一方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著手,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認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把“第二個結合”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突出特征。由此可見,先進的思想理論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不僅能夠指導人民生產生活實際,也能夠引導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凝聚民心、匯集民力。
“第二個結合”還要求在與世界接軌中發(fā)展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這一新形態(tài)既與中華傳統(tǒng)文明不盡相同,也與資本主義的文明形態(tài)存在巨大差別,它的產生并非憑空出現,也非主觀想象。馬克思始終關注中國等東方古國的發(fā)展狀況,深刻思考探尋深厚的文明傳統(tǒng)如何走向現代文明的可能性與現實性,提出了諸如跨越“卡夫丁峽谷”的設想。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把中華民族從任人宰割、飽受欺凌的境地中解放出來,使面臨亡國滅種深重危機的文明古國從此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在探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中華文明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現代化轉化。其中,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就是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堅持對馬克思主義守正創(chuàng)新在當代中國的具體體現。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創(chuàng)造使得人類文明成果進一步豐富,對整個人類文明來說都具有不可磨滅和不可低估的意義。堅持“第二個結合”,就是要對我們所創(chuàng)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化解當前各國人民面臨盤根錯節(jié)、錯綜復雜國際環(huán)境所帶來的沖突,為破解世界難題貢獻中國智慧。
四、結語
“第二個結合”是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guī)律性認識,是歷經百年奮斗不斷取得歷史性成就的重大法寶。堅持并推進“第二個結合”需要深刻思考二者為什么要結合、為什么可以結合以及怎樣結合的基本問題,也就是對“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可為”的思考與解答。無論是創(chuàng)業(yè)之初,還是富業(yè)之當下,抑或強業(yè)之未來,“第二個結合”永遠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其植根于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沃土,以最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理論優(yōu)勢,拓展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根基,開辟了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創(chuàng)新的廣闊空間。新時代新征程,特別是正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時期,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時運與風險重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不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價值共識,堅定了文化自信,增強了精神動力,也為科學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生機和強大支撐,對破解世界難題、促進人類社會文明發(fā)展進步作出了中國貢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7.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3]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5.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7]習近平.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3-21.
[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6.
[9]楊威,上官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邏輯證成與發(fā)展路向[J].齊魯學刊,2022(4).
[10]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9.
\"The Second Integration\": Why It Is Necessary, Why It Is Possible and How It Can Be Done
MA Xu,XU Jiuyue
Abstract: \"The second integration\" is an original theoretical proposition proposed by the CPC 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ism an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dhering to the integration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with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an continuously open up new realms of Sinic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promot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us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second integration\" is by no means accidental. Both Marxism an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reflect a common pursuit of social ideals, uphold 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 and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value, highlighting the high degree of coupling between the two. In the new era and on the new journey, only by always adhering to Marxism as the fundamental guidance, inheriting and promot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aking root in the vibrant practice centered on the people, can we promote the deepening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and continuously enrich and develop new forms of human civilization.
Key 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Marxism;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責任編輯:翟" "祎
作者簡介:馬" "旭(1998—),男,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許九悅(1998—),女,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