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小窩鋪社區式環境教育中心項目由北京交通大學無止橋團隊開展,試圖為建筑師統籌的鄉村振興實踐提供一個由高校學生主導的案例。該項目是一個由2017年延續至今的“陪伴式”鄉建項目:項目以環境教育為出發點,以“建筑作為社會過程”為核心理念,通過小規模的物質空間建設結合一系列非物質性措施,推動首都水源地村落自然環境的保護和人居環境的改善,重塑人、自然、村落的關系;同時,為高校學生提供實踐平臺,推動鄉村發展人才隊伍的建設,為鄉村振興培養“未來建筑師”。
關鍵詞:鄉村建設;環境教育;水源地;多方參與
0 引 言
自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后,隨即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8)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進行了全面部署。其中,“提高農村民生保障水平”和“強化鄉村人才保障支撐”作為兩個重要版塊,為建筑師參與鄉村振興提供了平臺,推動了大量建筑師投身鄉村建設的工作。2023 年2 月13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公布,強調要“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再次對建筑師在鄉村振興中應當發揮的作用提出了要求。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建設過程中,建筑師要做的不僅僅是“蓋房子”“修房子”,而是應當通過物質空間建設這一抓手,協調各方需求,促進鄉村聚落和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的良性可持續發展。就像崔愷院士提出的,建筑不僅僅是房子,建筑師也不能就建筑論建筑,而要通過聚居、地區、文化、科技、經濟、藝術、政策法規、業務、教育乃至哲學方法論來論建筑,在設計中傾注人文關懷[1]。
事實上,在近年的鄉村建設中,建筑師們的確在不斷強化自身作為一個“統籌者”的角色,將物質空間的建設作為途徑和手段,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推動鄉村在不同方向更深層次的發展。例如,徐甜甜在松陽設計的紅糖工坊依托于當地傳承上百年的紅糖制造業,不僅讓傳統紅糖加工更加衛生、安全、高效,還帶動了上下游相關產業,推動了整個村子的經濟發展;三文建筑的上坪古村復興計劃中,建筑師通過挖掘村落悠久的歷史文化,將產業策劃、文創產品設計、空間設計和宣傳推廣整合到復興計劃中,在一種整體思維模式下統籌實施,成效卓著[2-3];井岡山“大倉營造”項目從鄉村的社區凝聚性出發,以“大倉會見”歷史敘事為空間結構系統,設計了廣場、廊橋等5 個公共空間節點串聯成公共空間系統,構成村民日常生活中的公共空間網絡;安徽尚村的竹篷鄉堂通過為村民提供公共空間來引發集會、娛樂、休憩聊天等活動,從而激活鄉村[4-5]。
本文介紹的小窩鋪社區式環境教育中心項目由北京交通大學無止橋團隊開展,試圖為建筑師統籌的鄉村振興實踐提供一個由高校學生主導的案例。該項目是一個由2017 年延續至今的“陪伴式”鄉建項目:項目以環境教育為出發點,以“建筑作為社會過程”為核心理念,通過小規模的物質空間建設結合一系列非物質性的措施,推動首都水源地村落自然環境的保護和人居環境的改善,重塑人、自然、村落的關系;同時,為高校學生提供實踐平臺,推動鄉村發展人才隊伍的建設,為鄉村振興培養“未來建筑師”。
1“面”的構建——項目整體策劃
1.1 項目村落概況
項目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小窩鋪村,該村包括7 個村民小組,總人口720 人。小窩鋪村屬于潮白河流域,地處密云水庫的上游(圖1)。密云水庫是北京的重要飲用水源,其供水量占北京城市生活用水的80% 以上,是整個市區居民生產和生活以及城市建設和發展的生命線,其上游潮白河流域的河北省張家口和承德地區成為北京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保護地[6]。小窩鋪村位于京津冀區域水源保護與生態協同治理示范區,是首都水源地村落的典型代表。2015 年,聯合國觀察員組織、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對密云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的水源地進行普查后,將該村作為北京的水源地列入了“大都市飲用水源地可持續保護項目”[7]。
作為首都水源地村落的小窩鋪村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流經村落的溪流孕育著豐富的動植物品類,除了山雞、狐貍、蘑菇、黑木耳、蕨菜等野生動植物,還有柴胡、蒼術、穿山龍等野生中藥材。但是由于當地村民受教育程度較低,對村落環境的保護意識較弱,村內仍可見到大量扔向河溝的垃圾,村民仍保留著直接向土地里排廢水的習慣,村落的自然資源沒有得到重視和相應的保護,也對下游水質形成了消極的影響。鑒于該村在自然環境保護中的重要性和村中環境保護意識缺乏的現狀,2017 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委托北京交通大學無止橋團隊在此開展工作,推動水源地村落的自然環境保護、人居環境改善和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1.2 鄉村建設“共同體”的架構
自項目伊始,團隊便明確了要構建鄉村建設“共同體”的目標,形成自下而上的參與機制,在“大家都出力、大家都收益”的理念下協調實現各方利益、推動項目落地[8]。
在小窩鋪村,這個鄉村建設的共同體以北交大無止橋團隊的大學生志愿者和小窩鋪村村民為主體,有多所高校的志愿者參與,由無止橋慈善基金、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小窩鋪村村委會提供支持,是一個多方參與、多方合作、復合背景的共同體。在項目開展過程中,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需求,并經由村委會匯總協調后向高校設計團隊提出。設計團隊由北京交通大學無止橋團隊牽頭,在團隊教師和無止橋慈善基金項目官員指導下開展調研、篩選并確定年度項目點;隨即由大學生志愿者進行方案設計,設計過程中在村委會協調下與村民反復溝通,對方案進行優化調整;方案設計完成后,設計團隊確定施工計劃,分階段組織各高校大學生志愿者、社會義工和村民共同完成項目施工;項目落地后,設計團隊持續收集村民的使用反饋意見,對項目進行后期維護。
多方參與是本項目最核心的特點,各參與方的特點鮮明地體現在具體的工作方式中。例如,作為項目主體之一的大學生志愿者與職業建筑師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需要以課業為重,因此駐村工作時間呈現出春秋學期碎片化、寒暑假集中的特點;而項目的另一主體——小窩鋪村村民則以農業生產為第一要務,因此時間安排也隨春秋農忙、夏冬農閑而定。因此,項目通常以一個自然年為周期,大學生志愿者利用秋季到來年春季的時間(尤其是節假日)完成調研和方案設計,利用暑假和村民一同完成項目施工,以此來匹配項目主體人群的學習、生產節奏。同時,這種長周期的工作方式使得設計團隊與村民有充足的時間相互溝通和交流,在傳統節日的相聚不僅推動了工作進度,也加深了彼此之間的情感聯系。除此之外,以點帶面的“微介入”也是項目的重要特點。大學生志愿者實踐經驗相對匱乏,團隊成員流動性高,加上對于村落風貌和環境保護的考量,團隊多從小型項目入手,用以點帶面的方式介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將環境教育理念潛移默化地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中,重塑人、自然、村落之間的關系(圖2)。
2“點”的落地——公共空間營造
2.1 初始項目:環境教育中心
考慮到小窩鋪村作為首都水源地的特殊身份,團隊嘗試將整個村落作為一個開放的環境教育基地來進行建設,通過一系列小規模的公共空間建設重塑人、村落和自然環境的關系,在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使整個村落的自然和建成環境發揮環境教育的作用。
因此,在2017 年項目啟動時,團隊將第一個項目點確定為小窩鋪主村西側的廢棄小學,將其改造為一個環境教育中心。這所廢棄小學曾經是眾多村民兒時上學的地方,承載著村民兒時的記憶;村里每年過年和夏日祈雨時,都會請戲班子到小學外的露天戲臺唱戲,本村和鄰近村落的村民都會聚集在此,熱鬧非凡。這樣的歷史和習俗,使得整塊場地承載了村民諸多的集體記憶,在村落的公共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將這塊場地改造為環境教育中心,同時兼顧社區中心的功能,可以有效地激活村落的公共生活,并將環境教育這一新增的功能融入村民既有的生活中,這塊場地是啟動整個村落更新工作的理想選點。同時,這塊場地也可以為大學生志愿者提供一個穩定的工作站,讓志愿者團隊也在村中有了一個“家”,成為村中的一“戶”。
環境教育中心改造的設計理念主要包括3點:加強空間的公共性、塑造村民的認同感、滿足多樣化的使用需求。團隊首先對外部空間進行了改造,拆除了院落的圍墻,面向主街一側設置村內公務欄和棧道,院落內設置公共講臺和花圃,讓場地面向整個村落開放可達,不再是一片廢棄之地。同時,保留了原圍墻的墻垣、校舍南立面、場地內樹木等,通過保留村民的集體記憶塑造村民對環境教育中心的認同感,讓環境教育中心和后續環境教育課程的開展更好地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之后,為了滿足大學生駐村、村內公共活動開展、環境教育課程開展的多樣化需求,團隊又對校舍室內進行了改造,通過模塊化家具和可變床柜的設計使校舍可以在不同場合形成3 種模式,滿足不同需求:模式一為集會模式,將床柜收攏形成大空間,通過靈活地布置桌椅和東端的講臺空間滿足會議、講座、觀影等集會需求;模式二為宴席模式,將床柜收攏后通過可變家具的布置可設宴八桌,每桌可容納十人,村民還可以在院落中做大鍋飯;模式三為住宿模式,將可變床柜打開,放下折疊床、拉好屏風,就形成了4 個居住單元,講臺還可提供4 人的地鋪空間,東側的兩個雙人間可滿足少量訪客居住。經過由外到內的改造,這處場地強化了其在村內重要的公共中心地位,同時為志愿者團隊開展工作提供了穩定的駐村點,為后續項目的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圖3—圖5)。
2.2 后續項目的持續營造
第一個項目點落地后,團隊在“建筑作為社會過程”的核心工作理念下,堅持多方合作的工作模式,在小窩鋪村持續開展了7 年的陪伴式建設,完成了多處公共空間節點的營造。這些節點的建設,不僅滿足了村民實際的使用需求,而且與環境教育中心一起將村落的各個區域激活,逐漸完善了整個村落作為一個開放式環境教育基地的體系[7]。
例如2019 年,團隊在主村東側的四季長流水源“東水泉子”處修建了一處公共取水站。這一項目點不僅直接解決了村民取水用水不方便、不安全的問題,而且引導村民重新回憶了整個村落從這處泉水發端的歷史,讓傳說中的地方龍王“缺尾巴老李”重回村民記憶。團隊設計的方案巧妙地利用了排水明溝的上方空間,在不占用田地和道路的情況下修建了一個小型取水平臺。根據地下泉水的水壓,平臺兩側分別設置了兩個不同高度的出水口,供村民洗衣、洗菜、取水等使用。建成5 年以來,這處取水點深受村民喜愛,不僅顯著地提升了村民日常取水用水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也成為村民們聚集閑聊的場所。
同年,團隊將原小學內廢棄的伙房改造為社區廚房。該項目點滿足了村民在公共活動中做飯的需求,讓更多村內公共事務、集體活動在環境教育中心開展成為可能。在改造中,團隊保留了伙房外立面傳統風貌,在延續室內空間原有功能的基礎上將室內隔墻打通形成環形流線,設置中島高效利用空間。此外,還在伙房外增設了戶外罩棚,以滿足村民室外搭灶支鍋做大鍋飯的需求,同時也為志愿者室外用餐提供空間。改造后的伙房為村民紅白喜事等集體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便利的烹飪空間,同時也成為志愿者駐村時的重要公共休閑空間。
2021 年建成的干柴溝廣場是團隊將環境教育基地建設拓展到其他村組的首次嘗試。這一項目點不僅解決了干柴溝村村內公共設施缺乏的問題,還成為干柴溝村的“入村名片”,加強了村民的身份認同感。廣場的選址位于干柴溝村村口,團隊在廣場和道路之間設置了坡道方便車輛出入,入口處設置石籠網箱座椅和花圃,廣場內部設置了籃球架和講臺空間,以滿足村民紅白喜事設宴、日常休閑娛樂的需求。干柴溝廣場建成以來,村里的青少年常常到此打球鍛煉,村民也自發地維護著這處村落入口空間。該項目的成功,進一步鼓勵了團隊繼續探索在主村外的其他村組拓展工作的積極性。
基于干柴溝廣場的建設成果,團隊于2023年建成了第二個主村外的項目,即西溝村組的村民廣場。此項目點為西溝村的老年留守村民提供了更舒適的休憩空間,同時引導村民自發維護廣場邊河溝的環境,保護村口的百年古樹。團隊以村口的百年古榆樹及樹下的休憩空間為核心,順應既有地形設計了一處階梯式的廣場,在廣場內部設置了花圃、石籠網箱座椅和涼亭等公共設施,同時在廣場和河溝相接處營造護坡,也借此減少村民向河溝扔垃圾的行為。西溝村民廣場的建成是環境教育基地從主村向多個村組拓展的進一步嘗試,同時也通過研究村內的自然資源和村民日常生活模式,讓該地成為村內重要的公共活動場所。
同年,團隊在主村完成了墻繪美化工作。團隊根據前期調研走訪調查村民意愿,確定了一期墻繪工作的點位與數量,完成了首都水源地村落、春季播種、秋季收獲、田間勞作4 個主題的墻面美化工作。墻繪項目是團隊在公共空間建設項目的基礎上發展的新項目類型,形象、直觀地宣傳了小窩鋪村自然環境和日常生活的特點,提高了村民對村內公共事務的參與度,讓美化鄉村的理念深入村民心中(圖6,圖7)。
2.3 建成項目的使用實效
隨著一系列項目點的不斷落成,這些公共空間節點也逐漸地進入村落的社會網絡和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建筑作為社會過程”開始潛移默化地發揮作用,實現對人、自然、村落之間關系的重塑。
從村民的角度來看,長期、持續的陪伴式鄉建讓村民們接受了志愿者群體進入鄉村社會網絡中,在項目全過程中的深度參與則讓村民對建成后的空間和場所形成了深厚的認同感,從而也吸納了由志愿者和建造活動所帶來的理念,并落實到實際行動之中。例如,在廢棄小學改造為環境教育中心后,村民們自發地組織起來給院落的花圃種上了花,將種植花草、美化環境的習慣由自家小院延續到了公共空間;取水站建設完成后,這里成為村民經常聚集的地方,人們也自發地維護起取水平臺和明溝的衛生,不再隨意傾倒垃圾;干柴溝廣場和西溝村民廣場建成后,兩個村組的村民效仿主村的做法,也自發地在廣場入口栽種了花草,自覺維護“村組名片”,同時西溝村口的古榆樹也得到了更好的保護,村中河道內傾倒垃圾的行為也大大減少了;主村街道的墻繪在實施過程中采納了村民的建議,表現了村落的日常生活以及作為水源地與首都的聯系,提高了村民的社區認同感與自豪感??梢哉f,環境教育的理念通過一次次與物質空間建造相關的事件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進入村民的意識之中(圖8)。
而從大學生的角度來看,小窩鋪村作為一個長期穩定的基地,為青年的“未來建筑師”們提供了一個人才培養的平臺。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在項目策劃、調研、設計、實施、維護、后評估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鄉村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習俗,也在這個具有包容性、開放性的鄉村實踐平臺上收獲了課本之外的知識和技能。自2017 年以來,從小窩鋪項目已經走出了200 余名來自不同高校的大學生志愿者,通過一屆屆的傳幫帶形成了良好的同伴教育效果,推動了鄉村振興青年人才隊伍的建設。
如此,通過公共空間建設這一抓手,村落的自然環境得到保護,人居環境得到改善,村民和大學生志愿者也在相互交流和學習中得到成長。人、自然、村落之間形成了持續的正反饋機制,形成了螺旋向上發展的良性循環(圖9)。
3 “線”的串聯——公共活動組織
3.1 事件:激發公共空間的持續活力
盡管物質空間的建設在7 年中持續進行,但每一處公共空間的建設都有其時間的起止。要讓這些空間在建成之后持續地發揮作用,就需要組織依托于這些空間的公共活動,通過不斷發生的事件給這些公共空間注入持續的活力。同時,籍由公共活動的開展,分布于村中各處的公共空間節點也被串聯起來,讓整個村莊作為一個系統的社區式環境教育基地得以發揮作用。從這一點出發,項目團隊組織了環境教育課程、古樹保護計劃、村落數字博物館建設等活動,并結合當地的風俗傳統開展了一系列民生活動。
自2018 年起,團隊便開始持續地建設環境教育課程。初期的課程主要依托改造后的環境教育中心進行,隨著此后其他項目的陸續落成,課程內容也逐漸擴展、更新,與更多的室內外公共空間結合起來。經過歷年的建設,團隊逐漸形成了一套具有一定系統性的室內與室外授課相結合的課程。課程的授課路線從環境教育中心出發,依次經過團隊歷年建設的項目點以及村落重要的公共空間、代表性的自然環境等,形成了一條串聯主村和若干村小組的徒步路線,課程面向村民、高校學生、社會義工介紹小窩鋪村的自然資源、人文歷史和環境保護知識。
自2020 年起,團隊又開始建設村落數字博物館,更加全面地記錄村落的環境資源,并將其作為環境教育課程中的一個信息庫,進一步提升課程講授效果。依托數字博物館,村落中的諸多環境要素得到了有形的記錄,承載著數代村民記憶的古樹、珍貴的中草藥、當地特色的動植物等等,都被一一錄入。村民們得以以全新的視角認識祖祖輩輩生活的村落,一批批進入村落的志愿者也得以沉浸式地深入探索村落的一草一木[9]。在數字博物館的建設過程中,村中多棵數百年的古樹引起了團隊的關注,古樹保護計劃隨之而生。對這些古樹的考察和記錄不僅豐富了環境教育的室外授課內容,也引導了物質空間的建設。2023 年完成的西溝村民廣場項目,就是依托于西溝村口的古榆樹逐漸發展起來的。
除圍繞環境教育這一目標之外,團隊還基于對村民的訪談和村落歷史文化的調研,圍繞村中的傳統節日組織了一系列公共活動。在婦女節、端午節、臘八節、夏日祈雨等重要的節日節點,志愿者們和村民都會相聚在環境教育中心,一起聚餐、舉辦娛樂活動,同時也推進項目工作,讓每一次進村工作有了“走親戚”的味道。此外,團隊亦會根據村民需求舉辦智能手機使用培訓、中醫義診、肖像拍攝等活動,深受村民喜愛。通過一個又一個與村民共同歡度的瞬間,團隊實現了陪伴式鄉建的初衷:先融入鄉村,再建設鄉村(圖10)。
3.2 成效:空間活力與情感聯接
七年來的實踐證明,一系列公共活動的組織大大提高了整個項目的可持續性,給空間注入了活力,也促成了情感的聯接。
首先,團隊在項目建設前期充分考慮了村民對公共空間的實際需求,因此在項目建成后,村民會自發地在建成的公共空間中開展一系列活動。同時,團隊主導的環境教育課程和村落數字博物館讓一系列公共空間成為展示和教育的平臺,不斷影響著一批批前來學習、實踐的志愿者們。在這個過程中,這些公共空間節點在村民、志愿者們的公共活動中得到了充分的使用,真正融入村落肌理中,激發出村落潛在的活力。
其次,這一系列公共事件在為物質空間注入活力的同時,也讓使用空間的人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一方面,村內公共活動的增多為村民提供了更多相處、了解的機會,從而促進村內村民關系的和諧發展;另一方面,志愿者們也通過參與村民的日常公共活動一步步和村民建立起了穩定的情感紐帶,村民逐漸習慣了志愿者們參與到日常生活中來,團隊逐漸形成了定期到訪的習慣,村民與志愿者們相隔兩地,但是都盼望著相聚的日子,人與人之間的紐帶變得牢固而不可分割。
4 結 語
北京交通大學無止橋團隊在小窩鋪村的鄉村營建從環境教育的角度出發,以多處小型公共空間的建設為抓手,在村落中形成了開放式的環境教育基地體系,重塑人、自然和村落之間的關系。經過7 年的陪伴式建設,項目已經形成了成熟的鄉村建設共同體的團隊架構,陸續完成了六個項目的落地營造,開展了環境教育課程、村落數字博物館等非物質層面的建設工作,獲得了村民的信任與支持,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同時,自2017 年以來,來自香港和內地多所高校的200 多名志愿者陸續來到小窩鋪村參與了學習與實踐,小窩鋪村作為環境教育基地,為高校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提供了寶貴的實踐平臺。在7 年的建設過程中,團隊的工作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團隊的建設事跡先后被光明日報、新華網等多家媒體報道,建設成果獲得ADA 年度亞洲設計大獎、WA 中國建筑獎等獎項,入選國際建筑師協會2030 議程指導手冊和聯合國糧農署第四屆全球最佳減貧案例。
鄉村地域的職能與價值具有多樣性,應當引導鄉村向多元化、特色型發展[10]。北京交通大學無止橋團隊將繼續挖掘小窩鋪村作為首都水源地村落的環境特點,完善小窩鋪村開放式環境教育基地的建設體系,推動鄉村人居環境的改善、自然環境的保護及鄉村振興青年人才隊伍的培養,為鄉村振興之路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 崔愷. 崔愷: 建筑師不能就建筑論建筑[J]. 中華建設, 2010(12):1.
[2] 徐甜甜, 汪俊成. 松陽鄉村實踐: 以平田農耕博物館和樟溪紅糖工坊為例[J]. 建筑學報,2017(4):52-55.
[3] 何崴. 關于鄉村建筑設計的幾點心得: 從福建建寧縣《上坪古村復興計劃》談起[J]. 建筑學報,2018(12):20-28.
[4] 徐涵, 張彤. 鄉村振興中的空間敘事: 井岡山“大倉營造”項目設計實踐與思辨[J]. 建筑學報,2023( 增刊1):150-155.
[5] 尚村竹篷鄉堂, 安徽, 中國[J]. 世界建筑, 2021(1):114-115.
[6] 崔嘉文, 張琳, 侯君. 密云水庫上游地區生態補償現狀分析: 以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為例[J]. 河北農業科學, 2014(4):89-92,96.
[8] 潘曦, 陸順. 建筑作為社會過程: 溪芽環境教育中心[J]. 新建筑, 2020(2):72-75.
[9] 鮑梓婷, 周劍云. 當代鄉村景觀衰退的現象、動因及應對策略[J]. 城市規劃,2014,38(10):75-83.
[10] 陸葉, 余永超, 王雪梅. 多方參與視角下鄉村振興規劃研究: 以暗流鎮沙田村為例[J]. 中華建設,2020(15):218-219.
SYNOPSIS
Future Architects in the Xiaowopu Village:Rural Construction Practice Starting from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Yuxin Yang Xi Pan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and deepeningof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livable, workable, and beautiful villages solidly” hasbecome an important go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areas. To achieve this goal, not only the improvementof infrastructure and human settlements at the materiallevel is required, but higher expectations at thespiritual and ecological levels are also put forward,hoping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could be strengthened, civilized rural customs couldbe cultivated,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ould bepromoted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to createecological advantages. In this context, architects,as the coordinators of rural construction, havebeen progressively expanded and deepened theirresponsibilities.
In the face of the goal of the further developmentof rural revitalization, many architects have begunto change their practice from the traditional modewhich focuses on the physical space construction, toa more diversified one which takes the physical spaceconstruction as a way to enhance the sustainable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such as rural industry,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so on.
Based on the continuous rural constructionproject carried out by the Wuzhiqiao team of BeijingJiaotong University in the Xiaowopu Village, HebeiProvince since 2017,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esent acase study led by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practice coordinated by architects. Xiaowopu Village,as one of the water source villages of Beijng, isfacing the dual task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rural vitality activation. In response to this situation,the Wuzhiqiao team proposed to take environmentaleduc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build the villageinto a community-bas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through efforts in three levels: the “surface” level, the“point” level, and the “line” level.
At the level of “surface”, the project team takes“architecture as a social process” as the core conceptand actively builds a multi-party rural constructioncommunity. The government, 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 villagers, and student volunteers worktogether closely and form a working model in whichvillagers put forward their needs, village committees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providethem with coordination and guidance, and studentvolunteers focus on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In thisprocess, the students work out technical solutionsnot only based on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butalso the villagers’ needs, which means the villagerscould also participate in the design process. Inaddition, the long-term work mode and the “microintervention”concept are also the characteristics ofthe project: the long-term work mode can perfectlymatch the production schedule of the villagers and thelearning schedule of the students; while the “microintervention”approach adapts to the high mobility ofteam members and protects the village landscape andenvironment.
At the level of “point”, the Wuzhiqiao teamsticks to the construction model of “activating anarea by building a point” and carries out a series of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public spaces for differentgroups of the Xiaowopu Village, among which the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enter is the first project.These projects not only provide a place for thevillagers’ daily leisure, but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carrier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rough thetransformation of the space itself and various activities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held in thesepublic spaces, the project team guide the villagers to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nvironment of the villageand gradually develop an environment-friendlylifestyle. At the same time, these public spaces havealso become a platform for villagers to communicate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reinforced the collectiveidentity, and activated vitality in the community.
At the level of “line”, public activities areregularly organized based on the customs and cultureof the village. From the aspect of space, these publicactivities connect different space nodes, allowingthe whole village to function as an environmentaleducation base. From the aspect of culture, thesepublic activities inject vitality into the newly-builtpublic spaces, making them a part of the villagers’daily life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link between thevillagers’ life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roughwhich the villagers could further understand the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the public activities regularly organized also promoteth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villagersand student volunteers,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the continuous con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education base.
After seven years of exploration, the Wuzhiqiaoteam’ rural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Xiaowopu Village hasachieved good results, which has effectively promoted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rural areas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nature, and village hasbeen reshaped, and new vitality has been injected into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 At thesame time, the full-cycle practice in rural areas alsoprovides a valuable practice platform for the collegestudents, allowing them to exercise their abilities inpractice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talent team buildingfor rural revit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