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為研究視角,選擇2007—2020年中國A股民營上市公司的數據為觀測樣本,考察財稅支持、企業創新與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關系。研究發現:稅收優惠和政府補貼都顯著提升了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且通過企業創新可進一步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因此,財稅支持民營企業需要“靠前發力”,助力區域發展、共同富裕和鄉村振興。
關鍵詞:稅收優惠;政府補助;企業創新;高質量發展;全要素生產率
中圖分類號:F810;F27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148X(2024)04-0057-08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一步廢除了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一些不合理規定,不斷解決民營企業發展所面臨的“三座大山”(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和轉型的火山)[1],激活了民營企業發展活力,促進了資源要素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高效配置,提升了勞動效率、生產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有力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解放發展[2]。根據《中國民營經濟報告:2019》統計,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民營企業取得了“56789”的偉大成就,即企業稅收占比超50%、民間投資超60%、發明專利超75%、就業存量近80%、企業數量超95%。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從政策和輿論上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要為民營企業解難題、辦實事,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目前,民營企業仍存在路徑狹窄、能力較弱、資金受限、人才短缺及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加之自身經營穩定性相對較差、內部控制有待優化等現實,使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受到影響或阻礙[3],因此,通過稅收優惠和政府補助等財稅支持政策促進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降低實體企業金融化,引導實體企業“脫虛向實”[4],以企業創新進一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具有積極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本文考察稅收優惠和政府補助對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制,通過中介效應模型判斷財稅支持是否通過促進企業創新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主要邊際貢獻有:一是通過基于中國A股民營上市公司數據的實證分析,闡釋稅收優惠、政府補助和企業創新對全要素生產率的促進效應。二是從財稅支持與企業創新兩個維度,全面、系統地剖析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在新發展格局下帶來新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對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既要看其在“穩經濟”“穩就業”中的優勢,又要看到其在技術創新、財稅紅利中的不足,注重政府積極的財稅支持政策。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稅收優惠是政府將一部分稅收讓渡給企業,"以降低其生產經營成本增加利潤。國家為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實施了減免稅、加計扣除等一系列的稅收優惠政策,惠及更多民營企業享受稅制改革帶來的稅收紅利,激發了民營企業進行技術研發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稅收優惠政策側重事后激勵效果,促進民營企業不斷完善自身研發能力和技術水平,使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發展。稅收優惠政策可進一步激勵企業在技術創新上的投入,將焦點聚集在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投入產生的私人效益與社會效益上,通過對比發現私人在享受政府有關技術創新稅收優惠時,可在一定程度上縮小與社會收益之間的差距[5];通過增值稅改革能有效降低企業稅負,提高企業利潤空間,促進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和研發投資,提升企業創新能力[6];"減稅降費政策具有明顯的抑制企業金融化"“脫虛向實”作用,有效弱化企業金融偏向性,促進社會資本回歸實體領域[7];但政府應區分民營企業與非民營企業對稅費的不同反應,精準施策以促進企業創新發展,企業應充分重視減稅降費對創新績效的顯著影響及其傳導效應[8];"政府從稅收、融資等方面給予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提供力度更大的支持,引導民營企業發展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通過更加完善的制度解決企業“負外部性”"問題[9]。"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H1:"稅收優惠能夠提升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
政府補助是政府對企業采取的一種創新補貼,做到“親”而有度、“清”而有為,為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和促進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從而激發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企業研發創新投入的積極性能被稅收優惠與政府補助政策所調動,其后者激勵效應更為明顯[10];當政府補助信號被外部投資者接收時,有助于企業進行債務融資和股權融資,幫助企業從資本市場獲得更多的創新資金[11];但政府補貼對企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會產生雙重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能顯著促進企業成長性的提高,尤其是在市場化程度低的地區企業更為顯著[12]。政府創新補貼和企業創新投入要素的組合,能從整體上提升企業創新質量和效率[13],提高企業風險承擔水平,促進企業技術創新[14],因此政府對企業補貼程度越強,企業研發能力越強[15]。也有學者認為政府補助對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決策和投資規模產生了顯著的倒U型影響,即政府補助規模較小時更利于促進企業從事對外直接投資并擴大其規模,反之政府補助過高會抑制企業選擇對外直接投資[16]。顯然,政府補助具有針對性強、補貼效率高等特性,對緩解民營企業融資具有確定性,為提振民營企業信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H2:"政府補助能夠提升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
創新作為技術進步的源頭,對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稅收優惠有助于提升企業資源稟賦和創新效率,具有緩解創新給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帶來的負面效應。對微觀經濟主體而言,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實質上可視為企業的生產效率,是一定時間內微觀經濟主體的產出水平和各種資源要素總投入的比值,主要取決于技術進步、規模經濟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因此企業在一系列研發投資中產生的創新效應是能激勵制造業企業提升全要素生產率[17];"從稅收優惠的視角看,企業所得稅優惠會增加企業內源融資和擠出流動債務融資,從而提高企業全要素生產率[18];"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內在機制,可通過降低固定資產投資成本、加大企業研發投入及優化產業結構等中介效應來實現[19];"但減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和總產出但會抑制企業動態(企業退出率降低),降費能有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和總產出且活躍企業動態,因此在實施減稅降費政策時適度增加與居民消費呈互補關系的政府消費份額能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和總產出的提升[20]。從我國實施減稅政策的效果看,顯著促進了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且對技術性企業、非國有企業、實體經濟企業和小規模企業效果更為顯著[21]。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H3:"稅收優惠通過增加企業創新提升了全要素生產率進而影響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
面對新發展格局,應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管理,在供需兩端同時發力。"進一步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依靠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進而實現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政府補助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具有調節效應,可將政府補貼、企業研發投入、"全要素生產率納入一個框架中分析。當企業發展面臨融資問題時,融資約束壓力就會降低企業研發創新的積極性,不利于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如果政府能給予企業一定的補貼會有助于解決融資難題,促進企業更加積極開展創新活動,最終提高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幫助民營企業解決融資難題,政府要繼續重視補貼資金對民營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作用,使民營企業有更高的積極性投入研發創新活動,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最終提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22]。企業研發投入在政府補貼和全要素生產率間起部分中介作用,政府補貼能顯著提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23];"政府補貼對提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效果會受補貼數額的影響,并與企業資本結構即資產負債率、企業研發強度和創新水平等因素密切相關,其中,企業研發強度高意味著企業本身重視技術創新,政府補貼則是“錦上添花”,增強對企業TFP的促進作用,可有效降低企業創新成本[24]。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H4:"政府補助通過增加企業創新提升了全要素生產率進而影響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
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培育壯大實體經濟,助推民營企業發展,堅持創新引領,強化自身專技優勢,實現持續快速高質量發展。一般而言,政府提供民營企業補助后可增加其收入,激勵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因而政府補助能促進企業創新動能。政府補助對企業創新投入有顯著的“擠入”效應,但對企業創新產出影響并不顯著[25]。對有政治聯系的民營企業可獲得更多的政府補貼,且在制度環境較差地區的民營企業更易通過政治聯系獲取政府補貼,對研發活動產生“刺激效應”[26]。從稅收優惠與政府補助的視角看,兩者均能促進企業研發投入,且兩種政策工具具有協同效應。稅收優惠屬于間接工具,主要通過改變稅率、"增加扣除項等方式刺激企業研發創新的積極性,企業所得稅率越低表明企業資產收入和利潤增加,創新動力增強,最終表現為企業研發投入增加[27];而政府補助能弱化稅負的不確定性對企業創新的不利影響[28]。政府補助和稅收優惠對民營企業創新績效具有促進作用,政府在制定財政激勵政策時應兼顧企業研發成果,確保該政策有效提升企業創新績效、減少資源浪費[29];"企業在獲得政府補助后,在創新價格不變的情況下企業反而會減少對創新的投入[30]。"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H5:"中介效應技術創新顯著提升了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
三、樣本選擇、模型構建與變量選取
(一)樣本選擇
本文選擇2007—2020年中國A股民營上市公司的數據作為分析樣本。根據研究目的,我們按照以下標準對樣本進行篩選:一是剔除當年交易狀態為ST、*ST的上市公司;二是剔除相關數據缺失的樣本。同時對除虛擬變量以外的所有連續變量上下各1%的樣本進行Winsorize處理,最終獲得16621個公司的年度觀測值。相關財務數據和公司治理數據來源于CSMAR數據庫,企業專利的數據來自Wind數據庫。
(二)模型構建
第一,為驗證財稅支持對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構建如下基本模型進行假設檢驗:
TFPit=α0+α1×Taxpit/Subit+α2×Controlit+year+Industry+εit"(1)
如果模型(1)中α1的符號顯著為正,則說明財稅支持顯著提升了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
第二,為驗證財稅支持是否通過影響企業創新進而影響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構建如下中介效應模型進行假設檢驗:
TFPit=α0+α1×Subit/Taxpit+α2×Controlit+year+Industry+εit(2)
Innovationit=β0+β1×Subit/Taxpit+β2×Controlit+year+Industry+εit(3)
TFPit=δ0+δ1×Subit/Taxpit+δ2×Innovationit+δ3×Controlit+year+Industry+εit(4)
(三)變量選取
(1)因變量。借鑒馬金華等人(2021)[31]、胡浩志和孫立雪(2021)[32]的研究,本文選取全要素生產率(TFP)作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代理變量。關于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常見的計算方法主要包括普通最小二乘法、固定效應估計、OP估計法和LP估計法等,其中OP估計法和LP估計法等半參數方法相較于傳統方法能較好地解決內生性和樣本選擇問題。由于對投資的估算具有一定的困難,且投資與生產率之間可能并不滿足單調性條件,導致OP估計法并不滿足一致性條件,因此本文最終采用LP估計法來測算全要素生產率。
(2)自變量。自變量為財稅支持,分別考察稅收優惠(Taxp)和政府補助(Sub)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對稅收優惠(Taxp)的度量,選用“收到的各項稅費返還/(收到的各項稅費返還+支付的各項稅費)”指標[33],其中“收到的稅費返還”反映企業收到的返還的增值稅、消費稅和企業所得稅等稅費的返還款,“支付的各項稅費”指企業本期發生并支付的、本期支付以前各期發生的以及預交的稅費;對政府補助的度量,采用政府補助的自然對數度量(Sub)指標。
(3)控制變量。主要包括資產規模(Size)、財務杠桿(Lev)、盈利能力(ROA)、企業成立年限(Age)、兩職合一(Dual)、董事會規模(Board)、獨立董事占比(Independent)、管理層持股比例(MS)和高管薪酬(Salary)等變量,以及年度虛擬變量和行業虛擬變量。
上述因變量、自變量和控制變量的變量類型、變量名稱、變量符號和變量定義,如表1所示。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根據上述設定的實證模型,計算出關鍵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TFP均值為8.795,中位數為8.732,最大值為11.968,最小值為6.469,說明不同民營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存在較大差異;Sub和Taxp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的差異、標準差較大,說明不同企業獲得的財稅支持存在明顯的差異。
(二)相關性分析
Pearson相關系數矩陣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變量TFP與Taxp之間相關系數在統計學意義上不顯著,這意味著還需要控制其他的控制變量,進一步探究稅收優惠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TFP與Sub之間相關系數為0.033,顯著性水平為1%,這意味著政府補助提升了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這為假設提供了初步證據;TFP與"Innovation之間相關系數為0.070,顯著性水平為1%,意味著企業創新提升了全要素增長率。
(三)多元回歸分析
本文采用模型(1)對稅收優惠、政府補助與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假設檢驗,其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在列(1)、列(3)未控制年度虛擬變量和行業虛擬變量,稅收優惠Taxp和政府補助Sub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137、0.005,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明稅收優惠和政府補助顯著提升了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在列(2)、列(4)控制行業固定效應和年度固定效應,其Taxp和Sub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151和0.007,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稅收優惠和政府補助與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由此可見,稅收優惠和政府補助促進了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假設H1和假設H2得以驗證。
(四)中介效應分析
基于中介效應模型判斷稅收優惠和政府補助是否通過增加企業創新提升了全要素生產率相關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采用模型(1)驗證稅收優惠和政府補助是否提升了全要素生產率,結果在表4中列示;基于模型(2)判斷稅收優惠和政府補助是否影響了企業創新,結果在表5列(2)和列(5)中列示,Taxp和Sub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623和0.007,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明稅收優惠和政府補助顯著增加了企業創新;將稅收優惠、政府補助與企業創新置入同一模型,利用模型(3)驗證中介效應是否存在,結果在表5列(3)和列(6)中列示,企業創新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011和0.012,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明企業創新顯著增加了全要素生產率,如加入企業創新后,Taxp和Sub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144和0.005,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明稅收優惠、政府補助通過增加企業創新提升了全要素生產率,驗證了假設H3、假設H4和假設H5。
五、穩健性檢驗
(一)滯后期回歸
考慮到財稅支持激勵產生的經濟后果具有長期性,且當期的經營業績也可能會影響當期企業是否獲得足夠多的財稅支持,為進一步確定財稅支持與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本文將財稅支持滯后期回歸,其結果如表6所示。
表6列(1)和列(2)分別呈現稅收優惠和政府補助的回歸結果,列(1)中Taxpt-1的回歸系數為0.200和列(2)中Subt-1的回歸系數為0.004,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明稅收優惠和政府補助顯著提高了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由此可以證明本文的實證結論是穩健的。
(二)剔除特定事件的影響
考慮到在金融危機時期,國家為恢復社會經濟給予企業更多的財稅支持。此外,新冠疫情給民營企業的外部經營環境造成了重大沖擊,為剔除特定事件對本文結果的影響,本文刪除2008—2009年金融危機時期和2020年新冠疫情時期的樣本,表6列(3)和列(4)分別呈現稅收優惠和政府補助的回歸結果,列(3)中Taxpt-1的回歸系數為0.162和列(4)中Subt-1的回歸系數為0.004,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明稅收優惠和政府補助顯著提高了企業全要素生產率。
六、結論與啟示
民營經濟發展是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本文以2007—2020年中國A股民營上市公司的數據為觀測樣本,深入研究財稅支持、企業創新與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關系。本文主要結論如下:(1)從財稅支持維度看,稅收優惠和政府補助都與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且都促進了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2)從企業創新維度看,稅收優惠和政府補助通過增加企業創新提升了全要素生產率,進而促進了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3)從高質量發展維度看,提升要素投入質量、有效配置資源、增強創新動力、全面提升發展質量和發展效益是新時代民營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的內涵式要求和定位。
基于上述結論,財稅支持和企業創新既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促進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大優勢,也是政府頂層設計進一步靠前發力、助企紓困的有力工具。因此,可將政企互融互惠作為助企紓困的重要舉措,從而促進政府和企業在“穩經濟”“穩就業”中尋求平衡狀態,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政策啟示如下:
第一,財稅支持引導民營企業創新驅動。財稅支持政策作為政府宏觀調控經濟增長、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的重要工具,是調動民營企業進行創新活動的有力法寶。通過稅收優惠、政府補助等財稅支持政策來進一步引導民營企業創新活動,可以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有效需求管理。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增加政府補助和稅收優惠互通互融、協調配合,保障財稅支持的多元化、普惠化和持續化,有效激勵民營企業創新、促進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
第二,財稅支持增強民營企業創新能力。技術創新是實現民營企業長期發展目標的內在動力,是提升民營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不同類型的財稅支持政策在民營企業創新活動中發揮不同的作用,政府補助作為民營企業的直接補助方式雖具有短期性,但民營企業創新具有長期性,可助力提升民營企業創新能力、促進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稅收優惠政策較為靈活,注重對民營企業資金的間接補助激勵,有效緩解民營企業稅負壓力、提升民營企業研發動力,拓展民營企業盈利空間,增強民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第三,民營企業稅收優惠優于政府補助。財稅政策支持民營企業創新發展可堅持“稅收優惠為主、政府補助為輔”原則,完善事前、事中和事后激勵的財稅政策。稅收優惠是以政府收入讓渡給民營企業收益,從宏觀降稅負到微觀降成本來減輕民營企業稅負,加大民營企業稅收優惠力度,充分發揮稅收優惠在民營企業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的積極作用。政府補助更加注重事前激勵,完善民營企業科技創新風險補償機制,合理調整民營企業政府補助的環節和方式,從而保障政府補助政策更加精準、有效。
第四,助推民營企業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科技供給與市場對接的過程,因而應建立健全科技創新體系,培育科技要素市場,構建科技創新與交易綜合服務平臺,有效解決民營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瓶頸”。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及其處置收益分配制度,優化民營企業政府補助支出結構和貸款貼息辦法,給予民營企業科技股權投資、科創基金投資、上市融資資本和科技成果轉化等稅收優惠,積極促進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經濟體系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賀,王曙光.柔性稅收征管與民營企業避稅行為研究——基于財政分權視角[J].財會通訊,2022(17):83-88.
[2]"習近平.毫不動搖堅持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推動各種所有制經濟健康發展[J].中國領導科學,2016(5):4-7.
[3]"閆愛青.民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研究——基于民營企業的產權保護視角[J].經濟問題,2022(10):36-42.
[4]"王曙光,李賀.稅收優惠和政府補助對實體企業金融化的影響研究——基于中國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J].海派經濟學,2024,22(1):95-112.
[5]"Cerulli"G,Poti"B."Thenbsp;Differential"Impact"of"Privately"and"Publicly"Funded"Ramp;D"on"Ramp;D"Investment"and"Innovation:"The"Italian"Case[J].Prometheus,2012,30(1):113-149.
[6]"李倚天,陸夢園.增值稅變革轉型對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影響探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4(7):60-61.
[7]"李真,李茂林.中國式減稅降費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企業金融化視角的研究[J]."財經研究,2021(6):4-18.
[8]"楊默如,楊令儀.高技術企業稅費負擔與全要素生產率——基于減稅降費政策的研究[J].稅務研究,2022(2):24-32.
[9]"楊小勇,余乾申.新時代共同富裕實現與民營經濟發展協同研究[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22,24(1):3-15+31.
[10]張同斌,高鐵梅.高技術產業產出增長與關聯效應的國際比較——基于美、英、日、中、印、巴六國投入產出數據的實證研究[J]."經濟學(季刊),"2013(3):847-868.
[11]李愛玲,王振山.政府研發資助能否幫助企業獲得外部融資[J]."中國科技論壇,2015(12):115-119+131.
[12]李傳憲,劉曉雨.政府補貼與民營企業成長性關系研究[J]."會計之友,2016(10):94-97.
[13]姜啟波,譚清美.政府創新補貼與企業創新及其組態路徑——基于質量和效率視角[J]."軟科學,2020(4):37-43.
[14]尚洪濤,房丹.政府補貼、風險承擔與企業技術創新——以民營科技企業為例[J]."管理學刊,2021(6):45-62.
[15]常露露,薛軍.政府補助與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來自中國上市企業的經驗證據[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51-65.
[16]黃敏,李德俊.政府補貼對企業研發投入的影響——基于市場化程度的影響技術與市場[J]."2022(11):"164-167.
[17]Van"Leeuwen,"Klomp,et"al."Linking"Innovation"and"Firm"Performance:"A"New"Approach[J].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Economics"of"Business,2001.
[18]林小玲,張凱.企業所得稅減免、融資結構與全要素生產率——基于2012—2016年全國稅收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當代財經,2019(4):27-38.
[19]孫正,陳旭東,雷鳴.“營改增”是否提升了全要素生產率?——兼論中國經濟高質量增長的制度紅利[J]."南開經濟研究,2020(1):113-129.
[20]田磊,陸雪琴.減稅降費、企業進入退出和全要素生產率[J]."管理世界,2021(12):56-77.
[21]李華,李艷華,蔡倩.基于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減稅效應分析[J]."稅務研究,2022(2):14-23.
[22]王薇,艾華.政府補助、研發投入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基于創業板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8(5):88-96.
[23]劉守俊,蔡敏.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的實施提高了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嗎?——基于雙重差分模型的分析[J]."南方金融,2020(4):16-26.
[24]孫陽陽,丁玉蓮.政府補貼對民營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異質性影響——基于面板門檻模型的實證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21(4):100-108.
[25]Clausen"T"H.Do"Subsidies"Have"Positive"Impacts"on"Ramp;D"and"Innovation"Activities"at"the"Firm"Level?[J]."Structural"Change"and"Economic"Dynamics,2009(4).
[26]佟愛琴,陳蔚.政府補貼對企業研發投入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中小板民營上市公司政治聯系的新視角[J]."科學學研究,2016(7):1044-1053.
[27]李傳喜,趙訊.我國高新技術企業財稅激勵研發投入效應研究[J]."稅務研究,2016(2):105-109.
[28]胡華夏,洪葒,肖露璐.稅收優惠與研發投入——產權性質調節與成本粘性的中介作用[J]."科研管理,2017(6):135-143.
[29]周麗儉.財政激勵政策、所有權性質與企業創新績效[J]."會計之友,2022(2):92-98.
[30]曹平,梁瓊芬.政府補助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機制——基于戰略性金融投資和投機性金融投資的中介效應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22(4):19-27.
[31]馬金華,林源,費堃桀.企業稅費負擔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分析——來自我國制造業的證據[J]."當代財經,2021(3):40-52.
[32]胡浩志,孫立雪.高鐵開通促進了非樞紐城市企業高質量發展嗎?[J]."財經問題研究,2021(12):123-132.
[33]柳光強.稅收優惠、財政補貼政策的激勵效應分析——基于信息不對稱理論視角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6(10):62-71.
Fiscal"and"Tax"Support,Enterprise"Innovation"and"High-Quality"Development"of"
Private"Enterprises
JING"Hongjun1,"LI"He1,2,MA"Shirui3
(1.School"of"Public"Finance"and"Administration,Harbin"University"of"Commerce,Harbin"150028,China;
2.School"of"Digital"Application,Dalia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Dalian"116622,China;
3.Marxism"Department,"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
Abstract:"From"the"perspective"of"high-quality"development"of"private"enterprises,"this"paper"selects"data"from"China’s"A-share"private"listed"companies"from"2007"to"2020"as"observation"samples"to"investigate"the"relationship"between"fiscal"and"tax"support,"enterprise"innovation,"and"high-quality"development"of"private"enterprises."The"research"findings"indicate"that"both"tax"incentives"and"government"subsidies"significantly"enhance"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private"enterprises,"and"further"improve"total"factor"productivity"through"enterprise"innovation."Therefore,"fiscal"and"tax"support"for"private"enterprises"needs"to"be"“front-loaded”"to"facilitate"regional"development,"common"prosperity,"and"rural"revitalization.
Key"words:tax"incentives;"government"subsidies;"enterprise"innovation;"high"quality"development;"total"factor"productivity
(責任編輯: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