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臺灣的著名詞作家莊奴作為國內詞壇“三杰”之一,其許多代表作都是在全球華語歌壇廣為傳播的經典之作。他在臺灣島上的創作可大致分為“海港時代曲”和“民歌運動”兩個時期,作品以“故土鄉愁”為主線,涉及田園戀歌、家國情懷、青春校園、都市情歌、文化反思等題材。他的創作成就主要緣于四個方面:于傳統意象中情景交融;喜用重疊、通而不俗;詞曲融合、相得益彰;與鄧麗君相互成就的創演模式。莊奴的歌詞創作不僅對中國臺灣當代流行音樂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還對1978年之后中國大陸流行歌壇的復蘇,乃至海峽兩岸的友好互通與文化交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具有十分顯著的意義。
[關鍵詞]莊奴" 歌詞創作" 臺灣地區音樂" 兩岸文化交流" 音樂傳播
莊奴(1921—2016)是中國臺灣的著名詞作家,業界對其有“臺灣詞圣”之稱。在歌詞界,有人將莊奴與內地的喬羽和香港的黃霑并稱為中國詞壇的“三杰”。他一生筆耕不輟,在大約一個甲子的職業生涯中創作歌詞3000余首,并先后獲得“金馬獎”最佳電影插曲獎、臺灣地區“金曲獎”特別獎、“百事音樂風云榜終身成就獎”等。其代表作《姑娘十八一朵花》《小城故事》《甜蜜蜜》《小村之戀》《又見炊煙》《冬天里的一把火》《又見溜溜的她》《踏浪》《壟上行》《走過咖啡屋》等,都堪稱海峽兩岸暨港澳乃至全球華語歌壇的經典之作,蜚聲甚廣。
莊奴原名王景羲,出生于北京,其父為西北軍馮玉祥的部下,母親通曉詩書,并聘請私塾先生教莊奴學習古文詩詞,培養他對古典文學的興趣。莊奴從小學至高中就讀于當時的教會學校——育英學校,在校期間參加了李抱忱擔任指揮的育英合唱團,這為他后來依曲填詞的工作奠定了較好的音樂基礎。1939年,他入讀中華新聞學院。1941年,他投筆從戎,出于抗敵愛國的熱情改名為“黃河”——這個姓名伴隨了他的余生,也成為其獨子黃浩然的姓。也因此,學者丁旭東總結道:“莊奴不姓莊,姓王又姓黃?!? 丁旭東:《莊奴:一位清貧者的盛名》,《博覽群書》2017年第1期。至于“莊奴”一名,則出自對宋朝詩人晁補之《視田五首贈八弟無斁》中“莊奴不入租,報我田久荒”的感懷,表達了農民以鋤耕地與文人以筆作詞之間共同的平常超然之心。1949年起,莊奴在臺灣島上擔任過記者、編輯,演過話劇,并開始嘗試小說、詩歌、散文等類型的文學創作。1958年,他與作曲家周藍萍合作《姑娘十八一朵花》與《愿嫁漢家郎》,由此開啟了自己專業歌詞創作的生涯。其后,他以旺盛的創作力,作有影視音樂、城市商業音樂、校園民歌等各類體裁的詞作數千。90年代,他回到大陸,2003年定居于重慶,以飽滿的激情繼續書寫歌頌祖國山河、社會建設藍圖與抒發兩岸鄉愁之作,直到以95歲高齡在這座城市辭世。
相較于莊奴在海峽兩岸暨港澳詞壇馳騁大半個世紀對華語流行歌壇的突出貢獻與影響而言,學界對莊奴的關注與研究或許不甚相稱——筆者目前所見的以莊奴為主題的專門圖書共有3種,但都不是學術性的:其中《莊奴歌曲集》(重慶出版社1994年版)收錄了20世紀90年代莊奴首次回到大陸后的詞作,《歌緣:中國流行歌曲的故事》(臺灣新生報社出版部1980年版)以自傳的形式記錄了莊奴在臺灣島上的生活與創作,《怎能遺忘鄧麗君》(莊奴口述、楊曦東編著,中國文聯出版社2005年版)則收錄了他與鄧麗君的來往書信。
筆者在“中國知網”以“莊奴”作為篇名索引詞進行“精確檢索”,共命中文獻32篇。其中,除了徐鯤的《雙峰并峙" 各領風騷——莊奴、喬羽歌詞藝術比較》(《詞刊》2007年第9期)等少量文論體現出了一定的研究意識之外,大部分都是在講莊奴的生平往事、生活軼事,或者是他回祖國大陸交流訪問的新聞報道,又或是緬懷他的文章。這些文章中相當一部分都發表在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主辦的刊物《臺聲》與相關的報紙媒體上,通常篇幅不大,以敘事報道為主。當然,筆者還檢索到以莊奴的歌詞創作為研究對象的兩篇碩士學位論文,即張藍的《莊奴歌詞藝術探析》(曲阜師范大學,2013年)與羅堯的《臺灣流行歌壇中的莊奴歌詞研究》(西南大學,2014年),但這兩項成果分別是從藝術學理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科視角切入的,并未將莊奴的歌詞納入歌曲研究和詞曲一體化的角度研究。換言之,音樂本體的缺失是這兩篇優秀論文無法避免的一種局限性。
因此,本文擬立足于音樂學的學科背景,從歷史分期、表現題材入手,對莊奴的流行歌曲歌詞創作進行梳理并分析其成就背后的主要因素,從而進一步探討其詞作對大陸流行歌壇的復蘇以及海峽兩岸的友好互通和文化交流產生的影響。
一、莊奴藝術成就概覽
總體而言,莊奴定居重慶之前的歌詞創作,可以臺灣地區的“民歌運動”為界而大致分為兩個階段,主要涉及“海港時代曲”、校園民歌以及城市商業音樂三大類別。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各類之間并非涇渭分明——莊奴撰寫歌詞的不少歌曲都有一定的過渡性與復合交叉性。
(一)“海港時代曲”風格時期
20世紀80年代之前是莊奴歌詞創作的早期。此時,身在臺灣島的他大多延續上海與香港(即“海港”二字所指)的“時代曲”的藝術風格,歌詞作品以情歌為主,內容多系“小我”視角的你儂我儂、郎情妾意,文字通俗易懂、易唱易記,廣受城鄉普通民眾喜愛,當然也相對缺少境界和深度。其中,《姑娘十八一朵花》《愿嫁漢家郎》以及根據外國曲調改編填詞的《甜蜜蜜》《小村之戀》《又見炊煙》等最具代表性。下面簡要梳理。
情歌小調" 1958年,《姑娘十八一朵花》(周藍萍作曲)以“眉毛彎彎眼睛大,紅紅的嘴唇雪白的牙”這種白描式的通俗歌詞,配以優美流暢且富有民族風味的曲調,一時間撫慰了當時剛剛步入穩定的港臺地區民眾的心靈。1966年,該歌還被改編,從而給陳寶珠主演的同名粵劇電影作為配樂。繼劉韻首唱后,該歌陸續被鄧麗君、鳳飛飛、林淑容、陳莉莉、韓寶儀、卓依婷、張云雷等歌星翻唱,改革開放后更是傳遍海峽兩岸。同一類型的《愿嫁漢家郎》(周藍萍作曲)也誕生于1958年,系為天南影片公司出品的電影《水擺夷之戀》創作的插曲,亦屬于民間小調風格的情歌。其歌詞以“彎彎的藤麻爬在大樹上”比興,引出代表歌曲主旨的愛情表白“一心只愛漢家郎”,質樸的民歌化歌詞設計與山歌風的曲調相得益彰,從而成為“海港時代曲”之民間小調曲風的延續。
1979年,莊奴依據菲律賓樂師湯尼(又稱盧東尼)改編的印度尼西亞民謠《劃舢板》(Dayung Sampan)的曲調,重新填詞創作了情歌《甜蜜蜜》。此歌作為莊奴填詞生涯中用時最短且最成功的作品,以疊字疊句呈現出笑語盈盈、朦朧甜美的人物形象,給聽者帶來豐富的想象。鑒于歌詞并未設置特定的故事情境與人物外貌特點,而其直白的敘述又暗合了聽者潛意識中對“夢中情人”“一見鐘情”的剎那間微妙的直覺,可以說《甜蜜蜜》在傳播上具備更強的時空普適性,從而得以被更廣泛地傳唱。值得指出的是,1996年中國香港導演陳可辛拍攝的同名電影也將此歌作為背景音樂貫穿全片,從而讓此歌在配合影片表現20世紀80年代后期香港地區青年的愛情生活的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在香港地區的知名度。這首歌在鄧麗君演唱之后,重新演繹者不僅包括高勝美、韓寶儀、卓依婷等港臺歌手,還包括鄭鈞、楊鈺瑩、張靚穎等內地歌手,堪稱當代華語流行歌壇中當之無愧的經典作品之一。
田園戀歌" 莊奴在這一時期的詞作也多有將敘事情境設定在田園風光之中者,可以說寓情于景,在情景交融中抒懷。比如,他為鄧麗君1977年1月發行的日語單曲《你的家鄉在何方》(ふるさとはどこですか)(薄井須志程作曲)填詞而成的《小村之戀》,就被收錄在同年12月鄧麗君的中文專輯《島國之情歌第四集——香港之戀》中。次年,他又用日本作曲家海沼實的《故鄉之秋》(里の秋)的曲調填詞成《又見炊煙》,以“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罩大地”的黃昏意向,在“夕陽有詩情,黃昏有畫意”的場景中發出了“詩情畫意雖然美麗,我心中只有你”的藝術之聲。
(二)“民歌運動”時期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臺灣地區的流行樂壇興起了“民歌運動”,號召創作者和演唱者把目光對準屬于中國人自己的歌。該時期的莊奴作為“民歌運動”的參與者,在題材選擇上相較之前多拘于“小我”的情愛感受,已經變得更為廣闊、多元,從而更多地關注到具有一定深度的社會、歷史性題材,代表作有《原鄉人》《小城故事》等。而即使是寫愛情題材的作品,他也開始讓視角跳出二人世界,而將其“情”融于自然之中,在情景交融中展開藝術構思,代表作品有《踏浪》《壟上行》等。下面簡要梳理。
文化反思" “民歌運動”的時代背景是臺灣地區進入一個經濟復蘇、人性回歸的重要轉折期。作為現代“婉約派”詞人的莊奴也以他富有個性的溫婉詞風,通過仍處于含蓄風格的敘述方式積極投身于“民歌運動”,展現了這一時期特有的某些文化反思色彩。如1979年,他與翁清溪為大眾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拍攝的電影《小城故事》(林鳳嬌、鐘鎮濤主演)創作了同名片頭曲,以及同曲異詞的片尾曲《春風滿小城》。該片的文化意蘊在于以當時臺灣地區現代化進程對傳統文化的沖擊為背景,呼吁對以“小城”(指鹿港小鎮)為代表的事物的守護。同名片頭曲的歌詞已廣為大家熟悉,這里不再贅述;而在作為其姊妹篇的片尾曲中,歌詞也指出“去的去,來的來,小城風貌永不改”,最后再次強調“外面的世界雖美麗,(還是)小城更可愛”以點題并結束全片。這類帶有文化反思意味的作品也“將臺灣流行音樂的格局拓寬”,“將流行歌曲所能負載的社會功能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屠錦英:《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與代表作品評述》,遼寧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75頁。值得一提的是,1980年羅大佑詞曲并演唱的《鹿港小鎮》也是同一題材,其歌詞中“挖走了家鄉的紅磚,砌上了水泥墻”的敘述,堪稱對當時臺灣地區經濟崛起但城鄉發展嚴重不平衡的社會背景的藝術濃縮,歌中“徘徊在文明里的人們”發出了“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的反詰,以此表達在傳統與現代碰撞之下的文化反思。雖然相較鄧麗君演唱《小城故事》時婉轉柔美的深情歌聲,羅大佑(抑或彭佳慧演唱版本)使用了搖滾式的吶喊,但兩者殊途同歸,都是在傳達對社會文化變遷的深度思考。
家國情懷" 如果說《小城故事》體現了莊奴對社會轉折期的文化反思,那么1980年他為李行根據臺灣鄉土文學作家鐘理和的同名自傳性著作拍攝的電影《原鄉人》(秦漢、林鳳嬌主演)創作的同名主題曲(翁清溪作曲)則表現了歷史變遷、社會動蕩中的家國之思、故土之念?!霸l”指祖居地,“原鄉人”原為“日據時期”的臺灣同胞對大陸同胞的稱呼;歌中以“我張開一雙翅膀,背馱著一個希望,飛過那陌生的城池,去到我向往的地方,在曠野中我嗅到芬芳”傳達了“原鄉人”雖為理想而奔走卻不忘故土之意。
青春校園" 受到“民歌運動”的影響,莊奴也在校園歌曲的創作中把積極向上的青春蓬勃氣息融入他最為擅長的詩情畫意之中,從而在這類歌曲的創作領域體現了獨樹一幟的風采。如1978年他與左宏元合作的《踏浪》(也是同年由秦漢、林鳳嬌主演的電影《我踏浪而來》的主題歌)的兩段歌詞都采用擬人的寫法,以“小小的一片云(一陣風),慢慢地走過來”起興,營造了一幅云淡風輕、春和日麗的場景,歌唱著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具有共同志趣的年輕人“看那山花開,海邊踏浪來”。莊奴積極開朗的歌詞配以左宏元清新活潑的曲調,不僅表現了這一時期年輕人的精神風貌和愛情觀,也較好地契合了當時臺灣地區校園民歌的思想主旨。此歌由沈燕首唱之后,1980年又被朱逢博翻唱,隨即風靡大陸。
無獨有偶,1982年由莊奴填詞的《壟上行》(吳智強作曲)也是一首表現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校園歌曲。歌中先通過“樹葉金黃”“稻穗飄香”“農夫收割”這些對“壟上一片秋色”的描寫,在心曠神怡、極目天舒之余發出對自然造化的感嘆與贊美,然后在結尾處唱出“若是有你同行,你會陪伴我,重溫往日的歡樂”,表現了對美好愛情的追憶與向往。
都市情歌" 這一時期莊奴的詞作即使是較為純粹的愛情歌曲,也多采用更貼合年輕人習慣的表達方式,多顯熱情、時尚。如1982年,他根據愛爾蘭家庭歌手組合“諾蘭一家”(The Nolans)演唱的迪斯科風格歌曲《性感音樂》(Sexy Music)的曲調重新填詞的《冬天里的一把火》(高凌風演唱)首句即直抒胸臆,以“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熊熊火焰溫暖了我的心窩”表達了火熱的愛情沖動。高潮句“仿佛天上星最亮的一顆”與“我也知道你是真心喜歡我”更是在高音區“一字一頓”地唱出了現代年輕人面對愛情大膽表白的勇氣。這首歌詞迥異于莊奴此前以委婉、含蓄見長的愛情小調風,彰顯了他與時俱進的特色。1987年,費翔在中央電視臺的“春晚”上演唱了這首歌(后詳),使之很快“火”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
1989年,莊奴與林子淵合作了收錄于同名專輯的《走過咖啡屋》(千百惠演唱)。他在這首歌中一改自己以往寫情歌的慣常做法,不再讓男女主人公在擁有小橋、村莊、流水、炊煙等元素的如田園詩和水彩畫一般的故事意境中訴說衷腸,而是轉以現代都市中飄滿香氣的咖啡店小屋為場景,敘述了男女由邂逅到相戀又到歸于陌路的故事,彰顯了是時已近七旬的他作為詞壇“長青樹”的旺盛創作力。
二、莊奴藝術成就的成因分析
通過前文對莊奴歌詞創作的歷史分期的縱向梳理,以及按其作品表現題材進行的分類綜論,筆者相對全面地回顧了20世紀90年代之前莊奴在臺灣地區創作流行歌曲歌詞的概況。在此基礎上,筆者不由得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臺灣地區的流行歌曲產業規模可觀、作品繁多,包括了“海港時代曲”“校園民歌”以及以影視音樂為主體的城市商業音樂,莊奴的詞作緣何能在其中脫穎而出甚至獨占鰲頭,成為海峽兩岸暨港澳流行樂壇乃至全球華人圈共同的文化記憶?當然,答案固然是復雜的,應當包括分屬時代、個人等類型的很多方面,但究其根源,還應是緣于其創作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并且積極探索將民族性與大眾性良好結合。對這一理論問題的思考與解答,不僅有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莊奴的藝術成就,也對探求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之道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下面筆者嘗試對此進行解析。
(一)于傳統意象中情景交融
莊奴的眾多詞作能在華人圈廣泛傳播,首先緣于它們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與美學特征——具體一些說,就是運用諸多最為常見的中國傳統審美意象與母題來組織詞匯、表達意境。比如中國人的文化心理中有兩大時間悲情——“悲秋”和“暮愁”,它們都在莊奴詞作中被頻繁運用,成了他突出民族特色的技巧之一。
筆者早年曾撰文表示,“悲秋”是“由審美主體與秋季物候特征產生的一種心物同構而所生發的否定性情緒情感體驗”,由于“自古逢秋悲寂寥”,“候鳥遷徙、大雁南翔”都可以“喚起人的思鄉之情,凝聚著中國人對親情、鄉情、愛情的詩意體驗”" 施詠:《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中的尚悲偏向》,《中國音樂學》2007年第3期。。莊奴的詞作雖因其現代性而對傳統意象中的“悲秋”情結有一定的淡化,但并不影響該意象在整體的“悲秋”意境中適度表達孤獨、傷感的情緒。如《壟上行》所描繪的一片秋色秋景中,藍天因有朵朵白云點綴,青山因有潺潺小河陪伴,都不再寂寞,但此情此景下“心中裝滿秋色”的“我”卻有悲秋孤單之情油然而生,感嘆“若是有你同行,你會陪伴我,重溫往日的歡樂”,可見其內心因為故人已遠而有所悵然。而在《又是秋天》(駱明道作曲)中,我們聽到:“又是秋天,又見落葉,花兒朵朵,迎風吐艷,想起你那含笑的臉。又是秋天,落霞片片,彎彎流水,淡淡青山,笑語依稀在耳畔……”這也是在以滿地落葉、孤鶩晚霞等寂寥秋景,表現“我”觸景生情,憶起故人音容笑貌,并因其映入腦海、縈繞耳畔而感懷無限。
至于體現“日暮當歸”“黃昏閑暇”“暮色迷茫”,并在文化中象征一種時間方面的悲情體驗的“暮愁”,筆者曾寫道:“黃昏回歸既是對物理層面家園的回歸,也是對心理層面精神家園的回歸。而暮愁又往往會同時由思愁別恨等其他的悲情類型交叉生成……”" 施詠:《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中的尚悲偏向》,《中國音樂學》2007年第3期。 莊奴的《又見炊煙》開篇即以“暮色大地”和“炊煙升起”交代了日落黃昏之時的田園鄉村、人間煙火之景,然而“日暮鄉關何處是”(崔顥),這陣陣炊煙也“使人愁”,所以“勾起我回憶”,縱然是“夕陽有詩情,黃昏有畫意”,但終究應了那句“只是近黃昏”(李商隱)。這首歌就這樣寓情于景,傳達了一種無法抑制的“我心中只有你”的思念。與之類似,莊奴又在《煙雨斜陽》(劉家昌作曲)中寫道:“一陣煙雨,你來自何方,好像愛情,你去向何方,一抹斜陽,你來時匆忙,好像愛情,你去時又匆忙;這人生也是一樣,就好像煙雨斜陽,美麗短暫,渺渺茫茫,離別時候,帶著多少凄涼?!边@同樣是以煙雨蒙蒙中的一抹斜陽的意象來比喻愛情與人生的短暫,抒發“暮愁”。
如是,莊奴在他所擅長的抒發思鄉愁緒的詞作中,大量使用諸如日暮炊煙、青山落花、古道斜陽、暮潮遠帆、流水孤村等飽含傳統文化美學意蘊的意象,于秋景暮色中滲透出濃濃深情。
(二)喜用重疊,通而不俗
與中華大地上長期以來“文以載道”“以詩言志”“托物言志”的傳統不同,莊奴題材廣泛的詞作(尤其是早期作品)抒發的大多是個體化的“小我”之情。當然,這些作品雖未明顯涉及家國情懷,但也以貼近內心、真切動人取勝。莊奴不愛追求炫目的技巧與華麗的辭藻,更喜平實樸素、簡潔生動、飽含真情實感。其歌詞文字既建立在古典文學的基礎上,又善于使用現代的情感表達方式,可以說彰顯出“表達口語化”“內容生活化”“情感大眾化”等特征。
就創作手法而言,莊奴尤喜重復,且多用疊字。如《姑娘十八一朵花》中的“眉毛彎彎”“紅紅的嘴唇”,《踏浪》中的“小小的一片云呀,慢慢地走過來”,以及《小村之戀》中的“彎彎的小河,青青的山崗”“藍藍的天空,陣陣的花香”,都增加了歌詞的口語感與韻律感,從而更利于傳唱。他還常讓歌詞的中心句多次重復,以便強化核心表意。比如,《小村之戀》在首段中描繪了家鄉小村莊的景色后,副歌由此引發了對故鄉充滿熱愛與思念的感嘆:“啊,問故鄉,問故鄉別來是否無恙,我時常時常地想念你,我愿意我愿意回到你身邊……”在此,兩次“問故鄉”強調了對故鄉的反復呼喊,兩次“時常”強調了思念故鄉的頻率與程度,兩次“我愿意”則突出了歸鄉的強烈意愿。又如,《甜蜜蜜》中的“是你,是你,夢見的就是你”,體現了對夢中情人的篤定與確認。
此外,他還擅長以直白明了的比喻來表達詞意、傳遞情感,這也是他詞作中較為常見的手法,如《甜蜜蜜》將年輕女子美麗的笑靨比作開在春風里的花朵,《冬天里的一把火》將心上人比作冬日火焰,又將明亮且閃爍的大眼睛比作天上最亮的星。
正是這些口語中的疊字疊詞,以及在相對規整的句式中靈活加入對字句的重復與強調的做法,使莊奴的詞作更為鮮活、靈動,較好地實現了對中國古典文學美感的現代表達與轉化,從而更好地契合了作為當代“里巷歌謠”的城市流行歌曲這一大眾文化事物快速廣泛傳播的需求。
(三)詞曲融合,相得益彰
一般而言,歌曲的創作流程是先詞后曲。歌詞是基礎,好的歌詞可以激發作曲家的靈感,產出佳作。當然,即便詞作再優秀,若沒有好的作曲,也只能停留在文學層面供人閱讀欣賞,無法插上音樂的翅膀飛向更為廣闊的世界。莊奴一開始即與周藍萍這樣的專業作曲家合作,其后又陸續與古月、湯尼、劉家昌等臺灣島內一流的作曲家合作。其中,他與古月、湯尼構成的詞曲創作“鐵三角”尤其具有代表性,堪稱撐起了當時臺灣地區歌壇的半邊天。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由莊奴作詞的歌曲無一例外地采用了中國的民族調式與旋法,從而呈現出較為濃郁的民族風格,如《姑娘十八一朵花》與《小城故事》的旋律都為五聲宮調式,且首段都以江南小調的小波浪級進構成“起承轉合”的四句體,與婉約且極富傳統意蘊的詞風可謂渾然一體。
但必須注意到,莊奴的創作中還有一種依曲填詞的模式亦不乏精品。這種方式好似延續了古代文人的填詞傳統以及民間的曲牌體樂種在固定曲調下輔以不同唱詞的做法,更好地顯現了莊奴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造詣。當然,自學堂樂歌時期以來,以西曲填詞已是蔚然成風:以李叔同、沈心工為代表的一批先賢,在為日本或歐美歌調填中文新詞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并拿出了《送別》《中國男兒》等佳作。毫無疑問,莊奴作為這一領域當仁不讓的當代繼承者,在同樣以外國曲調重新填詞的《甜蜜蜜》《小村之戀》《又見炊煙》《冬天里的一把火》等歌曲中體現了他在漢語的字詞聲韻乃至腔詞關系方面的深厚藝術修養與卓越創作能力。如在《甜蜜蜜》的首句中,兩次出現的調值為“35”的“甜”字都對應(或接近)旋律中“mi-sol”的進行;而調值為“214”的“你”與“里”對應的都是屬于較低音的“do”。與之類似,在《又見炊煙》的首句,“起”字的調值為“214”,對應的旋律音符也是全曲的最低音。這類例子不勝枚舉,由此可見莊奴對中國傳統音樂中依字行腔、字隨腔走之規律的諳熟與運用自如。
而且,即便是拿外國旋律填詞,莊奴也多選擇具有五聲性調式特征、同屬中國樂系的外來曲調,比如來自日本歌調的《小村之戀》與《又見炊煙》都為全音五聲音階構成(而非琉球都節音階),而《甜蜜蜜》的印尼曲調也采用中國樂系下的五聲性進行,因此可以與詞意“珠聯璧合”。
(四)與鄧麗君相互成就的創演模式
即使有了好的詞曲,只要沒有合適的演唱者,那么作品仍會停留在“一度創作”的文本階段。毫無疑問,對莊奴及其創編團隊而言,鄧麗君是作品的最佳演繹者,也是莊奴歌詞得以廣泛傳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條件。莊奴作為臺灣流行樂壇的“伯樂”,成就了鄧麗君的歌唱事業,這也是他除了歌詞創作之外的另一重要貢獻。不過筆者必須指出,莊奴與鄧麗君的相互成就,離不開輕柔婉轉的“鄧氏”歌風與莊奴的婉約派詞風之間的契合。有研究者表示:“通俗逗趣的民間情歌風格的歌詞,被鄧麗君唱得既輕快又溫情;而古典淡雅的歌詞,被她演唱得憂傷而甜蜜?!? 羅堯:《臺灣流行歌壇中的莊奴歌詞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西南大學,2014年,第24頁。 鄧麗君所演唱的歌曲,逾八成都由莊奴填詞創作。換言之,鄧麗君以其紅遍全中國乃至全球華人圈的影響力唱紅了莊奴的歌,也正好反映出莊奴的歌詞藝術水準。
三、莊奴歌詞創作對大陸
歌壇及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影響
把莊奴的歌詞創作放置于與他的生命和創作生涯基本同步的現當代臺灣地區乃至整個中國社會的歷史背景之中進行觀照,將更利于我們對他的作品的社會影響與歷史地位做出全面客觀的評價。
首先,對中國臺灣地區的流行音樂發展而言,莊奴的歌詞作品所處的可以說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有文獻指出:“他濾去了‘日據時期’臺灣歌詞壓抑苦悶的詞風,走出一條清新古典的歌詞道路,為臺灣流行歌曲的民族化發展找到了方向,也為‘民歌運動’浪潮的掀起做了鋪墊?!? 同上文,第31頁。另外,作為中國流行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臺灣地區流行音樂,在1978年之前中國大陸流行音樂相對停滯期間,取得了較為超前的發展,繼而開始為后者的復蘇提供反哺。因此,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莊奴的歌詞創作還對改革開放之后大陸流行歌壇的發展乃至海峽兩岸的友好互通和文化交流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一)笑語盈盈 如沐春風
20世紀70年代末的大陸,經歷了“祖國頌歌”“語錄高歌”“戰地新歌”的音樂受眾正面臨著學界對李谷一、蘇小明的新式(氣聲)唱法的討論與批判,而與此同時,來自臺灣地區的流行音樂則正在通過部分居民家中添置的雙卡錄音機悄然傳播,比如:在街頭巷尾,總有不少人隨口哼唱《姑娘十八一朵花》,雖然很少有人知道其詞曲源出何人,但大家都因其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將其默認為一首輕松、時尚的民間小調,即當代的“里巷歌謠”。當然,這些歌曲中對大陸民眾產生影響最大的無疑還是《甜蜜蜜》——莊奴婉約、清新、淡雅的詞風,搭載了鄧麗君委婉、甜美的歌風,在笑語盈盈的聲音想象中讓改革開放之初的聽眾如沐春風,仿佛回到了“是你,是你,夢見的就是你”的人性之初。此歌與另一首湯尼參與創作的《月亮代表我的心》一起,同為這一時期傳入大陸的第一批鄧麗君歌曲中最具傳播力的經典之作。鑒于這些歌曲對許多大陸聽眾心靈起到了雨露甘甜般的撫慰“神效”,它們大可以被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上升到學理層面接受文化闡釋與探討:它們使得中國大陸的流行音樂史結束了一個大的“間歇”,加快了作為整體的中國流行音樂的復蘇。而莊奴古今交融、簡潔生動的詞風也對大陸流行歌曲歌詞的創作產生了明顯的影響——我們不難在王曉嶺、陳小奇等詞作家的創作中找到相關的痕跡。
(二)青春踏浪 歌載校園
莊奴在“民歌運動”過程中以及其后的創作,也在中國大陸的歌壇引起了回響。比如,他在此期間的《踏浪》與《壟上行》堪稱兩首力作。其中,《壟上行》還借助中國香港地區的歌手張明敏的演唱,登上了中國中央電視臺1984年的春節聯歡晚會。是時,身著中山裝、肩搭紅圍巾的張明敏還演唱了《我的中國心》《外婆的澎湖灣》《鄉間的小路》,使得街頭巷尾的年輕人爭相模仿其裝束,并開啟了大陸傳唱臺灣校園歌曲的熱潮。
比這更為重要的是,無論是央視的“春晚”還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都對臺灣地區的校園歌曲進行了有選擇的公開推介,這體現了當時官方對此類作品中的杰作的首肯。諸如表現民族精神的《龍的傳人》《少年中國》,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踏浪》《鄉間小路》,以及描述閑適生活的《童年》《雨中即景》等,在大陸的傳播都得到了主管部門的認可。這些歌曲以其不重說教、清新脫俗的特點給人耳目一新之感,與改革開放初期日益寬松的社會環境相契合,很快受到大陸青少年的喜愛。以此為契機,大陸也開始涌起了自己的校園歌曲風潮——以朱逢博、成方圓翻唱臺灣地區校園歌曲為序幕,隨后以谷建芬創作、王潔實和謝莉斯對唱的《校園的早晨》《腳印》為代表,其影響一直持續到90年代高曉松、老狼的《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等。
由此可見,由莊奴等臺灣地區音樂家發起的“校園歌曲”之風,在搭載了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官方主流媒體之后,構建起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在藝術文化上的積極互動乃至快速聯動。
(三)冬日火焰 溫暖心田
1987年,臺灣解除“戒嚴”狀態,兩岸開始實現互通,民眾也開啟了回鄉探親的歷程。同年,回大陸探親的費翔在除夕之夜以勁歌勁舞的瀟灑臺風為全國電視觀眾獻唱了《冬天里的一把火》,給大陸的聽眾帶來了“英倫風”和富于動感的迪斯科節奏,隨后被大陸的許多歌手效仿,著實“火”了一把。誠如莊奴重新起的歌名所傳達的,尚處改革開放初期的大陸聽眾,雖在精神、情感或物質生活等方面存有些許低迷、彷徨,但許多人都被這“一把冬天的火”溫暖了心田、放下了包袱,從而義無反顧地去追求愛情乃至人生理想。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費翔在這次晚會上還演唱了《故鄉的云》(小軒作詞,譚健常作曲),這首歌以云為意象,隨著費翔在現場與外婆相擁的畫面,在“國家在場”的意義上傳遞了祖國母親對游子的呼喚。費翔作為第一位登上中國官方主流媒體(且是“全民狂歡”的“春晚”舞臺)的臺灣地區歌手,以曲目透露出豐富、強烈的政治寓意。而莊奴作為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在這一事件中亦有不可忽視的貢獻。
后來,隨著1989年中央電視臺在《九州方圓》欄目推出《潮——來自臺灣的聲音》,以MTV的方式介紹當時臺灣地區最流行的歌曲,以及同年國家開始正式許可包括港澳臺地區在內的境外音像制品經審核后引進,臺灣地區的流行音樂逐漸走上了與大陸一道發展、共同推進中國流行音樂事業的征程,由此而生的許多經典曲目也至今仍在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不斷傳唱。限于本文主題,這里不再贅述。
(四)夕陽壯美 兩岸鄉愁
若要為莊奴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創作生涯找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那無疑是“思鄉、思親、回歸、統一”。他在這一類詞作中,又以《原鄉人》與《又見炊煙》用情和用心最多。作為生于北京、長于北京而后遷往他鄉的人,莊奴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原鄉人”。他在臺灣島奮斗、作詞幾十年,亦無時無刻不懷想大陸。這些歌曲雖然是情歌,但既可理解為表現男女之間的愛慕與思念,也可理解為承載了作者對故鄉以及母親的眷戀。《又見炊煙》的中心句“我心中只有你”里的“你”,可以說與《教我如何不想他》(劉半農作詞,趙元任作曲)中的“他”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果說莊奴在他居住于臺灣島的40多年中,只能通過歌曲以較為含蓄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大陸與親人的思念,那么他生命最后20多年的創作風格可以說發生了一次大的轉型。在全然投身祖國大陸懷抱之際,他進一步彰顯了作為中華民族一分子的主人翁姿態,開始以豪情萬丈的氣勢發出對壯麗河山的贊嘆,拿出了一批歌頌祖國大陸的錦繡風光、名勝古跡和民俗風情的新作。如在1992年創作的《長江美》中,他以“走過那千山和萬水,只覺得長江美,壯麗處激情起波瀾,溫柔處沁心扉……一輩子和你水相戀,既無怨也無悔”表達了歸來游子對母親河的熱愛與稱頌;又如當他目睹祖國現代化建設的飛速進展后,以詞作《飛躍的山城》表達了對重慶熱火朝天的生活場景的感嘆。
定居重慶后,莊奴在繼續創作的同時,也積極參加促進兩岸統一和團圓的社會活動。例如,2005年,在中央電視臺“天涯共此時·中秋晚會”上,84歲的莊奴與78歲的喬羽采用李白《靜夜思》的詩句,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聯袂創作了《問明月》(谷建芬作曲,那英、姜育恒演唱)。莊奴完成的是歌詞的第一段:“我讀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為什么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今夜里又見月兒圓,又見桂花黃,為什么年年中秋夜,夜夜思故鄉?!钡诙螢閱逃鹚m:“為什么夜夜思故鄉,故鄉情意長,有兄有弟有姐妹,共享明月光,今夜里天上月兒圓,地上桂花香,好一個花好月圓中秋夜,天地共久長。”兩位高齡詞壇大家的首次合作,在以“回家·團圓”為主題的晚會上,于“千里共嬋娟”之際,為全球華人構筑了心靈棲息的家園,體現了海峽兩岸渴望團圓的共同心聲。此后,這首歌成為中央電視臺每年中秋晚會的必唱曲目。
又如,2011年11月15日,在中央電視臺為慶祝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成立30周年舉辦的專題晚會上,年過九旬的莊奴與歌手于文華同臺演唱了《又見炊煙》《小城故事》《甜蜜蜜》三首歌曲,用這些超越了時空疆界、已成為華人共同文化記憶的優美音樂拉近海峽兩岸民眾之間的距離。
再如,與南京前線歌舞團作曲家宋繼勇合作的《芒花》(陳惠英、成龍演唱),是莊奴晚年回顧總結自己畢生的故土之思和家國大愛的匠心之作:“又見芒花白了頭,才知季節憂傷深秋,漂泊的日子無歲月,流浪的生活只憂愁。愁的是思家鄉,愁的是想親友,愁的是美麗祖國,山河是否依舊。芒花、芒花,小小年紀,為什么白了鬢發,你可知道多少年的鄉愁,叫我愁白了頭……”這首歌詞以物傳情,用漂泊荒野而生的小小芒花來比喻“原鄉人”,正是以莊奴個人為代表的游子滿懷的濃濃親情與白發鄉愁的寫照。
結" 語
莊奴作為一位壽近百載、在創作領域辛勤耕耘逾半世紀的詞壇名士,以其溫情雋永且不乏激昂的筆觸留下大量詞作,用涉及愛情(《甜蜜蜜》《冬天里的一把火》等)、親情(《為什么》《手杖》等)、鄉情(《小村之戀》《又見炊煙》等)且貫穿家國、文化、大愛、蒼生、生命的豐富題材,為華語歌壇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他的人生軌跡恰似音樂中的帶再現單三部曲式“ABA”:生于北平、游于臺灣、歸于大陸?!八监l、思親、團圓、統一”是他歌詞創作生涯的主線,因此他的心路歷程也映照了千千萬萬有類似際遇的分離同胞。他作詞的歌曲不僅給無數聽眾帶去了“甜蜜蜜”的愛情體驗,還給校園學子傳遞了“踏浪”和“壟上行”的朝氣;他借“冬天里的一把火”驅走嚴寒、迎來春光,又用“原鄉人”“又見炊煙”的意境架起了連接海峽兩岸骨肉情思的橋梁。由此看來,研究和傳播莊奴的詞作及其對華人世界的核心價值,對我們以音樂促進海峽兩岸同胞的互動交流與心靈契合、以文藝推動中華兒女共同弘揚祖國文化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都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詞家已去,名句長存。謹以此文獻給“半生漂泊、詞作三千,心系故土、鄉愁無限”的莊奴先生。
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多維視角下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創作的民族化研究”(編號:2022SJZD11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施詠,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音樂。
Zhuang Nu’s Lyrics Creation and Its Impact on Cross-Strait Cultural Interaction
—One of the Studies of Pop Musicians in China’s Hong Kong and Taiwan Regions
Shi Yong
Abstract:Zhuang Nu,a famous lyricist in Taiwan Province of China,is one of the “three outstanding lyricists” in the domestic lyric circle.Many of his representative works are classics widely spread in the global Chinese singing world.His creations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the “Seaport Era Song” and the “Folk Song Movement”.With the nostalgia of his hometown as the main line,it involves pastoral love songs,home and country feelings,youth campus,urban love songs,cultural reflection and other themes.His creative achievements mainly come from four aspects:the blending of scenarios in traditional images;likes to use overlapping,popular but not vulgar;integration of lyrics and music,complementing each other;the creative performance mode of mutual achievement with Deng Lijun.Zhuang Nu’s lyrics creation not onl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pop music in China’s Taiwan,but also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recovery of pop music in Chinese Mainland after 1978,and even on the cross-strait friendly exchanges and cultural exchanges.It also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promoting the spiritual integration of compatriots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and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Zhuang Nu;lyrics creation;music in Taiwan Province;cross-strait cultural exchange;music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