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的文化類型,兼具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本文將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播作為研究對象,以遵義紅色文化為研究樣本,分析其獨特的傳播優勢、主要傳播類型,剖析其在當下的發展中面臨的挑戰,并提出應對挑戰的策略,以期為促進遵義紅色文化傳播和創新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 紅色文化 傳播模式 紅色文化品牌 紅色文化聯盟
2015年、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貴州行,都對遵義會議和遵義會議精神作出重要論述。2021年2月3日至5日,習近平總書記赴貴州看望慰問各族干部群眾時,專門談到遵義會議和遵義會議精神,強調“要結合即將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從長征精神和遵義會議精神中深刻感悟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1]。
遵義這片熱土承載著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遵義紅色文化以遵義會議精神為核心,是一座蘊藏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紅色文化資源的精神“富礦”,為感知紅色歷史、弘揚光榮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等,提供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傳播價值。2019年7月24日,貴州被賦予了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這一光榮使命,本文以此為研究樣本的時間起點,選取近5年(2019年7月24日至2024年5月27日),遵義紅色文化傳播取得的成果,進行較為全面深入的內容分析和價值探討。
一、遵義紅色文化傳播優勢解析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創造的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先進文化。紅色文化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以革命遺跡為主的物質類文化,二是各種革命精神,如長征精神、井岡山精神等[2]。貴州是中央紅軍長征途中活動時間最長、活動區域最廣、發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之一,遵義是貴州省紅色文化資源富集地區,作為紅色圣地、革命老區,召開的遵義會議成為了黨的生死攸關轉折點,紅色成為遵義最鮮明的底色。
紅色文化作為一個層次豐富、特色鮮明的獨特文化系統,兼具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雙重屬性,在建設文化強國的歷史新征程中發揮著引領作用。當前,學術界和業界通行的觀點一般認為,紅色文化是政治性與人民性的統一、階級性和革命性的統一、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民族性與開放性的統一。有研究者表示,遵義紅色文化是在革命、建設、改革年代,由中國共產黨帶領遵義人民共同創造的具有遵義特色的先進文化,其內容包括物質層面和非物質層面,物質層面分為紅色圣地、紅色史料、紅色書籍等,非物質層面蘊含著大量豐富的革命精神,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了紅色文化的內容[3]。
通過對近五年來遵義紅色文化傳播具體實踐中取得的成果提煉總結,大致可以歸納出現階段遵義紅色文化傳播的三大優勢:
首先,遵義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近年來,遵義市對所屬15個縣(市、區)長征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了全面摸排、盤點,發現并保存完好的長征遺址遺跡358處(474個點);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共97處(141個點),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48個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3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0處[4]。這些寶貴的紅色資源,為遵義紅色文化傳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物質基礎和精神載體。
其次,遵義紅色文化特色鮮明、磁場強大。憑借強烈的地域特色和深厚歷史的底蘊,遵義紅色文化對廣大游客和研究者釋放出強勁的吸引力。遵義紅色旅游持續走紅,紅色旅游助推鄉村旅游蝶變,越來越多的來自省內外的團隊和參觀者,到遵義紅色村莊開展紅色教育活動,重溫長征歷史的曲折艱辛、感悟長征精神的博大精深。與此同時,學術界關于遵義紅色文化的研究也逐年升溫,以中國知網(CNKI)為觀察對象,以“遵義紅色文化”為主題詞,通過中國知網(CNKI)檢索,2019年7月24日至2024年5月27日期間,共有89篇相關研究文章,其中,有學術期刊41篇、碩博論文16篇、報紙16篇、特色期刊11篇等遵義紅色文化相關研究成果。通過對上述相關研究成果的系統梳理,最終整理出遵義紅色文化的研究主題,按熱度依次為紅色文化、紅色文化資源、長征精神、旅游資源、愛國主義教育、紅色旅游資源、思政教育等,呈現出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格局。
最后,離不開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這一點,也是遵義紅色文化傳播的重要優勢之一。相關條例不斷完善,遵義各類紀念館、革命舊址、革命人物故居等得到進一步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如2022年1月10日施行的《遵義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提出加強遵義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將以遵義會議為代表的革命紀念地體系等三大文化遺產列為保護重點。同時,在高位推動下,創新紅色文化宣傳隊伍育才路徑也不斷取得實質性突破,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賦能人才隊伍建設,全力推動紅色文化的傳承創新,培訓干部、鑄人育魂等領域均位居省內一流水平。
總而言之,經過多年持續不斷挖掘紅色資源“富礦”,傳承發揚紅色基因,遵義初步樹立了具有一定標識度的紅色文化品牌形象,遵義紅色文化傳播成為貴州紅色文化傳播的范例。
二、新時代遵義紅色文化傳播的主要類型
細分傳統的遵義紅色文化傳播類型,主要有新聞報道、紅色文藝作品、革命歷史紀念地和革命文物展覽等,宏大、嚴肅、莊重的話語風格是其顯著的特征。而在融媒體時代,隨著傳播介質的改變,在守好傳統陣地的同時,遵義紅色文化傳播方式也隨之變化,烙上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印記,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和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短視頻平臺發展迅速,一躍成為融媒體時代常見的紅色文化傳播平臺。
(一)主流媒體守好陣地
1.報刊雜志守正創新
《人民日報》對于遵義紅色文化的報道,強調遵義會議的轉折意義。通過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1946-至今)查詢,設定時間段為2019年7月24日至2024年5月27日,輸入關鍵詞“遵義會議”“四渡赤水”等查詢,《人民日報》對遵義紅色文化的報道超過10條。例如,在建黨百年之際,2021年5月21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讓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報道高舉黨的光輝歷史和革命精神,激勵全國人民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光明日報》在紅色文化傳播中彰顯思想文化大報的定位和特色,通過《光明日報》學術文化多媒體素材庫進行查詢,搜索“遵義會議”“四渡赤水”等關鍵詞,2019年7月24日至2024年5月27日期間的相關報道在10條以上。如2022年7月7日,《光明日報》推出頭版頭條報道《雄關漫道真如鐵,我們跨越再跨越》,一次次闖關奪隘的跨越,彰顯著共產黨人攻堅克難的豪邁。
《貴州日報》的遵義紅色文化報道,踐行黨報使命擔當,傳播長征精神,為遵義紅色文化傳播模式創新持續貢獻力量。登錄《貴州日報》數字版,設置時間段為2019年7月24日至2024年5月27日,在“標題”中搜索“遵義會議”“四渡赤水”等,相關內容顯示的數據上百條,全方位涵蓋消息、通訊和評論等體裁。
2.廣播電視百花齊放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9年7月24日以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聯播》欄目關于遵義紅色文化的報道就在20條以上,例如,央視《新聞聯播》播出《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 書寫時代新篇章》,報道了貴州大力弘揚遵義會議精神,在新時代書寫奮進的新篇章。此外,2021年《百家講壇》欄目推出十集特別節目《歷史關頭》,其中《第四集:雄關漫道真如鐵》,即以遵義會議紀念館為主題。
貴州廣播電視臺精心制作電視節目和電視專題片等,助力遵義紅色文化傳播。例如,2022年8月21日,《貴州新聞聯播》播出《遵義會議紀念館:創新升級展陳體系 讓文物“活起來”》,報道了遵義會議紀念館豐富多媒體技術和通過舉辦全國巡展等方式,不斷創新升級展陳體系的創新實踐。
(二)融合傳播方興未艾
新媒體時代,信息交流傳播的模式已被重構,報紙、電視、錄音機、廣播等傳統傳播方式被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新媒體迅速狂卷覆蓋[5]。當下,新媒體已經逐漸演變為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之一,借助新媒體帶來的紅色文化傳播新機遇,豐富、迭代原有的傳播形式,探索紅色文化在新媒體媒介下實現快速廣泛傳播,激活紅色文化新時代生命力,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三)紅色文藝創新為魂
紅色文藝是我國紅色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與敵人抗爭的革命精神、建設祖國過程中的奮斗品質、改革開放后銳意進取的時代風貌,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6]。黨的十八大以來,紅色文藝邁進了新時代,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通過歌曲、舞蹈、話劇、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等藝術表現形式,奏響時代號角、引領時代發展、體現時代風氣。
2019年以來,遵義紅色文化傳播成果豐碩,涌現出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文學、影視、舞臺劇等紅色文藝作品,電影《排雷部隊》《四渡》、情景劇《偉大轉折》等諸多紅色主題文藝精品展現出時代新風貌,促進了紅色文藝的發展,滿足了新時代的紅色文化需求,人民群眾從紅色文藝中挖掘價值、汲取力量。
例如情景劇《偉大轉折》,是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重點建設區標志性項目和先導示范樣本,作為全國大型、省內唯一長征文化沉浸式演繹,劇目主要呈現了中央紅軍血戰湘江后轉兵貴州,召開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這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60分鐘的沉浸式演藝,觀眾如同參與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讀懂偉大轉折,感悟信仰之美。
三、遵義紅色文化傳播面臨的挑戰與優化策略
(一)遵義紅色文化傳播面臨的挑戰
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多樣的遵義,其紅色文化傳播在品牌形象、傳播內容和傳播機制等方面,面臨一系列挑戰。
1.品牌形象亟待構建
中央紅軍長征在遵義的同一革命事件的紅色遺產集群,除了位于紅花崗區的遵義會議會址,還散點式廣泛分布在遵義其他縣(市、區)。立足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在多年努力下,“轉折之城”紅色文化品牌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但這一紅色文化品牌的效應,受限于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制約,一定程度是局限于遵義會址所在的紅花崗區,缺乏與遵義其他縣(市、區)的深度聯合打造,紅色文化影響力和知名度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同時,遵義紅色文化傳播中,富有特色的遵義地方特色文化煙火氣較少,地域文化出境頻率還不高,在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稟賦等方面還需下功夫提升。
2.傳播效果較為薄弱
當下,遵義紅色文化傳播主體和其他地區大致一樣,主要為相關政府部門、黨校和紅色紀念館等官方機構,沿用傳統傳播模式和話語體系,在全媒體時代的傳播力稍顯不足,傳播內容缺乏更強吸引力、受眾細分不夠精準、話語體系離日常生活較遠、互動性匱乏等問題,紅色文化傳播尚未達到預期效果。
青少年作為紅色文化傳播當仁不讓的主力軍,隨著時代發展,對紅色文化的傳承認知和接受情況逐漸變化,迫切需要創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和內容,吸引更多青少年關注紅色文化并形成共識與認可。以往以紅色故事、紅色歌曲等和課堂傳授為主要傳播渠道的紅色文化傳播模式,偏重“被動”的灌輸模式,不僅無法挖掘紅色文化的深刻內涵和啟示價值,更無法充分貼合青少年獨特的紅色文化需求。例如,以“遵義紅色文化”為關鍵詞,在新聞網站和官方機構的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上搜索,可以發現不少傳播內容缺乏時代性,說教色彩濃厚,沒有精準直擊青少年心靈,點贊、留言較少,傳播效果不佳。
3.單打獨斗難成合力
遵義紅色文化和其他革命老區相比,擁有自身的獨特性,但遵義紅色文化傳播呈現單打獨斗的局面,沒有形成“上下一體、內外聯動”的傳播格局。一是省內缺乏互動,紅軍足跡遍及貴州全省68個縣(市、區),遵義會議更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但目前各地紅色文化傳播各自為政,沒有一個以遵義紅色文化為引領,將全省紅色文化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推廣的規劃。二是省內外紅色區域之間沒有常態化聯動機制,雖然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范圍涉及貴州、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15個省區市,但尚無相應的“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紅色聯盟”,聯動15個省區市開展紅色文化傳播。
(二)遵義紅色文化傳播優化策略
基于遵義紅色文化傳播所面臨的諸多挑戰,針對揭示的問題,筆者嘗試提出幾點新時代遵義紅色文化傳播模式的優化路徑和創新思路,尋求遵義紅色文化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強勁紅色動能的創新實踐途徑。
1.從點上突破到全面開花,打響遵義紅色文化品牌
通過登錄官方網站梳理相關官方文件,可以發現遵義紅色文化品牌形象表述可以歸納為“遵義,偉大的轉折之城,黨和紅軍在這里完成了生死攸關的偉大轉折”。在遵義會議會址所在地紅花崗區,紅色文化融入民間日常生活,紅色文化資源得到全方位深度激活。以“轉折之城”這一遵義紅色文化品牌為牽引,各級各部門應探索遵義會議會址、婁山關紅軍戰斗遺址和四渡赤水紀念館等革命遺址遺跡、紀念設施共舞齊飛,紅花崗區與遵義其他縣(市、區)聯合打造牽引全市紅色文化傳播的區域紅色文化公共品牌,攜手深挖紅色文化遺產、資料、文獻等;共同開發更多類似婁山關大捷實景演出等成功案例的紅色文化旅游線路和項目,實現遵義紅色文化資源與富有遵義地域特色的文化資源融合發展。
2023年7月,中共貴州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決定,大力實施紅色文化重點建設、陽明文化轉化運用、民族文化傳承弘揚、屯堡文化等歷史文化研究推廣“四大文化工程”[7]。厚重的遵義紅色文化發展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尤其注意要向江西井岡山、湖南韶山等紅色文化傳承與發展較好的地區取經,創新“紅色+”傳播模式,提質升級構建辨識度高、覆蓋面廣、帶動性強的紅色文化品牌形象。
2.從區域獨享到跨省共建,牽頭創建紅色文化聯盟
文化經濟學認為,文化體現出的不僅是一種精神力量,也是一種生產力。文化承載著一個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文化與經濟的融合構成了“文化經濟”的新經濟形態,進而催生出文化產業[8]。紅色文化具有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與經濟緊密相連,并提供新的發展思路,目前,遵義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突破口,全方位加強與鄰近的四川、重慶等省市的旅游合作,紅色旅游風生水起。
遵義紅色文化傳播,也離不開經濟發展中的區域協作理念,創建紅色文化聯盟就是一種有益模式。一些省份早已付諸實踐,取得了一系列可以復制、借鑒的成功經驗。如2024年初成立的長三角紅色文化城市聯盟就是一例,其探索匯集各地紅色文化和旅游資源,增強聯盟內各個具有紅色文化基因城市的魅力。
貴州是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重點建設區之一,遵義又是貴州實現出新出彩的重中之重的一個區域,遵義紅色文化傳播不僅要“引進來”,還要“走出去”,打造貴州紅色文化傳播新機制的樣板。可以由遵義倡議、省級層面牽頭,組建15個省區共同參與的“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紅色聯盟”,擬將紅色聯盟的總部永久設置在遵義,定期舉辦跨區域聯席會議,并輪流開展相關紅色文化活動。
3.從內化于心到外踐于行,融合傳播貼近大眾視角
利用傳統媒體融合新媒體的發展趨勢,引導社會化媒體參與傳播紅色資源,通過主題創新和內容優化,增強紅色資源的傳播力。豐富傳播內容、拓展傳播手段、優化傳播策略,利用好短視頻、動漫、H5等形式,發揮影視主題傳播的優勢,整合媒介資源,建立融媒體矩陣傳播體系,增強紅色資源的傳播效果[9]。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式發展的目標,一方面,挖掘遵義紅色文化的底蘊,守正創新推出傳統紅色文化傳播的“黃鐘大呂”;另一方面巧借新媒體傳播載體,擴大傳播范圍、拓展傳播形式、豐富傳播內容,增強紅色文化的傳播力和放大紅色文化的關注度。
大眾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的顯著特點,唯有拓寬受眾面,根據不同受眾定位,以當前大眾喜愛的方式進行差異化傳播,才能更好達成紅色文化傳播入腦入心、知行合一的效果。如貴州省2024年第一季度優秀網絡作品《我在會址守文物》,是由遵義市新聞傳媒中心制作的融媒體產品,鏡頭對準遵義會議會址紀念館,以文物為敘事主線,由文物工作者穿針引線講解其中的動人故事。作品發布后好評不斷,各大央媒紛紛轉載,中新網總網首頁也進行了推送。這一緊跟大眾視角,借助新媒體傳播紅色文化的生動實踐,是新媒體背景下“主力軍挺進主戰場”的有力探索。
2024年6月6日,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文藝創作扶持重點項目、紅色懸疑電影《紅城往事》在貴陽市首映,獻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電影《紅城往事》根據真實事跡改編,探尋遵義紅色文化基因,以紅軍長征為背景,藝術再現紅軍衛生員不畏瘟疫、舍生忘死救治感染群眾的英雄事跡,引發極大的話題熱度,廣大觀眾深情擁抱紅色文化,雙向奔赴成為遵義紅色題材電影一大亮點。
上述有關遵義紅色題材電影走紅的案例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可以探索設立遵義紅色題材電影專門獎項,鼓勵紅色題材電影創作,發掘更多優秀的紅色題材院線電影和微電影,滿足當下個性化的紅色文化需求,挖掘人民群眾的共同價值觀,以健康輿論引導大眾審美良性發展,推動紅色題材電影事業發展,進一步拓寬新時代遵義紅色文化傳播平臺。
結語
回望歷史,遵義從紅色熱土到改革熱土,一個個紅色故事、一處處紅色遺跡和一件件紅色文物標注著遵義的紅色歷史根脈,串聯成紅色歷史的精神圖譜,長征精神早已成為遵義人乃至貴州人永不磨滅的集體記憶,融入了這片土地的紅色基因。遵義紅色文化的傳播歷程,也是一個構建“主流敘事”的過程,賡續紅色文化,也需要受眾意識,考量當代受眾訴求,讓人“聽得到”“聽得見”,傳統的刻板語態和表達體系亟需突破變革,遵義紅色文化傳播呼喚創新,遵義紅色文化傳播不僅要在內容和形式上創新,在傳播機制創新上也大有可為,要在創新求變中,凝聚人心、鼓舞士氣,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紅色動能。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春節前夕赴貴州看望慰問各族干部群眾 向全國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 祝各族人民幸福吉祥祝偉大祖國繁榮富強[N].人民日報,2021-2-06(1).
[2]李源鋒.試論紅色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5):92-94.
[3]肖璐.遵義紅色文化現代化研究[D].貴陽:貴州財經大學,2023.
[4]杜梅.貴州革命文化遺址的分布狀況及其時代價值[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31):182-185,190.
[5]端木潘婷.“互聯網+”條件下紅色文化傳播研究[D].上海:華東交通大學,2017.
[6]白鵬飛.紅色文藝的哲學意蘊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22.
[7]趙相康.四大文化工程擦亮多彩貴州文化名片[N].貴州日報,2023-12-3(1).
[8]宋姍姍,柳建文.共同富裕視角下民族地區新型區域文化產業合作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24(2):131-137.
[9]張樹鋒.黃河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播價值體認與融合傳播路徑選擇[J].傳媒,2024,(9):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