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飄色作為一項集力學、美術、冶煉術于一體的傳統民間藝術,更是將戲劇、魔術、雜技、音樂、舞蹈的特點相互融合,被稱為南國傳統民間藝術的一枝奇葩。本文針對沙灣飄色展開研究,從沙灣飄色的內涵出發,分析其所面臨的現狀并提出相關對策,以望解決沙灣飄色的傳承問題,保留且發展好這項精妙的傳統民俗文化。
關鍵詞:沙灣飄色;民俗文化;傳承
中華五千年文明不斷延續,其中的民俗文化也在不斷傳承著,民俗文化是我國地方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在千百年的歷史歲月中形成、演變和發展,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瑰寶,是凝聚人精神力量的思想基礎。廣東嶺南地區的民俗文化發展的最早,在秦朝統一中國后就形成了獨特、璀璨的民俗文化,其中“飄色”民俗文化在廣東傳承至今。而沙灣古鎮作為廣州市唯一獲得“中國歷史名鎮”稱號的古鎮,沙灣飄色是其最突出的文化品牌。
一、沙灣飄色概述
沙灣飄色的起源說法不一,其中一種為明代沙灣人李路遠在云南做邊關大將時,當地有兩族人為爭奪朱元璋始造的北帝塑像而械斗不斷,幸得李將軍調解平息,重歸于好。人們深感李將軍清廉正直,辦事有方,為兩族人免去一場糾紛,遂把北帝塑像贈送給李將軍,李路遠于是將塑像帶回沙灣。北帝原俗稱北方神靈,也是被人們敬仰的水神,基于沙灣的水鄉特點,民眾自然把北帝供奉為本地的保護神,以求護堤固水,生活風調雨順。自此沙灣人民每逢農歷三月三北帝誕辰,都將會舉行“出色”活動。
二、沙灣飄色的構成及特點
飄色由四部分構成,分別為“色柜”、“色梗”、“屏”、“飄”。色柜長一百五十厘米、寬七十七厘米、高六十四厘米,處于整個飄色的最下方,它是被用作藏匿色梗底端的柜子,起支撐作用。色梗是將色柜、飄、屏聯接于一體的鋼筋支架,由表演孩童的服飾和其他的表演道具所裝飾,用于固定兒童,兼顧力學和美學。飄和屏都是表演中的兒童,上者為飄,被緊緊地固定在色梗上,通過服裝與道具的修飾后,飄著仿佛凌空而立;下者為屏,年齡較上者大,活動幅度也更大,主要用于隱藏色梗的下半部分。參與表演的兒童也被稱為“色仔”、“色女”,在飄色中作為“色芯”。
力學、美術、冶煉術于一體的傳統民間藝術“飄色”,以其造型奇特、巧奪天工的表現形式,享譽海內外。飄色將戲劇、魔術、雜技、音樂、舞蹈的特點集中于一體,其最大的亮點在于“色仔”、“色女”。人們選取孩童作為表演者,認為孩童受人喜愛,在出色游行時讓孩童穿上戲劇或角色服裝,并化好妝容,將年齡較小的孩子固定在上,年齡較大的孩子固定在下,通過色梗的連接使位于上面的孩童猶如凌空而立、飄然若空,從而形成了“飄色”。在游行時,孩子們還會做出扮演角色的相關動作與觀眾們互動,豐富觀眾的體驗感。
三、沙灣飄色的意義
(一)藝術價值
飄色是南國傳統民間藝術的一枝奇葩。每年演出萬人空巷。到各地巡游或參加大賽,都深受人們喜愛,被外國人稱為“東方隱蔽的藝術”。飄色的造型各異,一板一色,通過選取傳統民間故事的精彩片段,再選取孩童扮演角色,分別作為飄和屏,通過色梗的巧妙設計與色柜形成立體空間,詮釋了空間美學。其次,飄色的裝扮也別具一格,表演者不僅有專屬的服裝、造型和妝容,最為奇妙的是對色梗的掩飾,在每一板色中,色梗都有不同的形象,或刀劍等兵器,或雨傘等物品,更會利用服飾來遮掩,最終達到飄于空中的效果。
(二)社會價值
飄色作為民俗文化,擁有一定的教化作用。飄色的出現是為了慶祝北帝誕辰,更是人們祈求美好愿景的活動。它順應的人們的信仰神明,期盼美好的心理,因此有些板色的內容與人們的訴求息息相關,例如“送子觀音”傳揚多子多福的傳統思想、“白蛇傳”表達對美好愛情的渴望等。在明清時期,百姓并不太了解法律制度,甚至將飄色所宣揚的思想當做教條遵行。更重要的是,飄色具有一定的凝聚功能,因為每當舉行飄色游行的時候,遠方游子會回歸家鄉與親朋好友一起觀賞。
(三)經濟價值
飄色不僅是傳統民俗文化,更是一種旅游資源,能夠帶動當地的旅游經濟發展。現如今沙灣飄色不僅在農歷三月三舉行游行,每逢盛大活動或者節日也會出色。每當舉辦飄色游行時,都會有許多人慕名而來,只為一睹飄色的精巧美麗。也正是由飄色吸引而來的游客進一步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發展,獨屬于沙灣古鎮的嶺南水鄉風格也能夠被大家領略一番。當地政府也利用這一點,將旅游發展與飄色文化相互結合,進一步開發旅游資源,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四)人文價值
飄色發展至今,已經從古代作為人們心中的信仰寄托到今天如“潤物細無聲”一樣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了。“三月三 北帝誕,睇飄色 嚟沙灣”這是沙灣飄色中的一句俗語。為了完美的舉行飄色活動,挑選色仔色女的工作是重要環節。正所謂“細個(小時候)飄色,大個(長大后)出色。”,當地有爭獻子女為色仔的傳統,一來說明孩子長相俏麗、家境殷實,二來相信“出色”可以祛病擋災,助孩子成長順利。家長們也都十分期待自己孩子能入選參加飄色游行的隊伍,并為此感到光榮,這不僅意味著保佑平安、身體健康,同時也可以讓孩子從小體驗民俗活動,傳承家鄉的優秀傳統文化。同樣參與飄色活動的還有老一輩的技藝傳承人,他們用自己的技藝向大家展示飄色的的特之處,讓大家感受到沙灣飄色的魅力。
四、沙灣飄色的現狀
(一)結構變化
從前的飄色多為一飄一屏,結構固定。同時因為色梗的承重能力只能選取年齡較小的兒童,但選角的年齡偏小也會導致表演的效果不佳。隨著技術和材料的革新,現在已經不在擔心色梗的承重問題,也從以往的一飄一屏變為多飄一屏,選角范圍也擴大為6-10歲的孩童。在以前需要人力抬行的板色更是變化為在色柜下安裝滑輪可以推行,大大減少了人力成本。
(二)主題更新
古時飄色多用于人們信仰崇拜,板色主題也就貼合人們心中愿景。但隨時代變遷,板色的內容也不斷變化,迎合時代主題,追隨時代潮流。有宣揚中國崛起或愛國主題的如“巨龍騰飛”象征中國的崛起以及飛速發展;“岳家小將”則主要宣揚保家衛國;有宣傳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如“神州六號”;有宣揚人物高尚品質的如“徐九經賣酒”、“包青天”;也有表現體育健兒為國爭光的風采的如“奧運健兒”“雅典奪冠”等等。
(三)宣傳力度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媒體技術開始興起,沙灣飄色也抓住這一時機,展開了宣傳工作。創立了公眾號,在公眾號發表推文,為大眾了解飄色文化停供平臺。與新聞媒體聯合,發布飄色游行活動通知,吸引各地游客前去觀看。在游行當天,還進行全程直播并拍攝專業視頻上傳各大社交媒體,讓未能來到現場的觀眾在線“云觀看”,進一步宣傳飄色文化之美。
五、沙灣飄色的困境
(一)外來文化的沖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力開展外交,與各國相互交流,外來文化同時流入中國,對中國本土的傳統文化帶來一定打擊。近年來更是興起了“過洋節”的潮流,年輕一代對民俗傳統節日的忽視程度加深。但民俗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流傳至今,在中華文化地位中有著一席之地,我們更應該傳承好我們的民俗文化,守護好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脈。
(二)經濟支持力度不夠
飄色技藝精湛,板色設計精巧,出色時的服化道等都需要大量資金,以往資金的籌集是由沙灣各大家族及村民共同出資。在2008年,沙灣鎮政府甚至投入20余萬元資金到沙灣飄色技術革新項目,并承辦第七屆中國民間藝術節暨\"山花獎\"中國民間飄色(抬閣)藝術展演活動。但需要支撐飄色長久的發展,僅靠村鎮的支出和各家各戶的贊助是遠遠無法達到的。
(三)技藝傳承人危機
飄色技藝的傳承大多靠一輩輩手藝人的直接傳承,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在當今時代,年輕一輩對于民間傳統藝術并不太感興趣。而現實殘酷的是,飄色技藝流傳已久,老一輩的手藝人已年過花甲,一些老藝人的逝去更是代表了技藝的失傳。如果沒有下一代的傳承,那飄色這項民間傳統藝術最終也將走向滅亡。
(四)流傳范圍有限
飄色最初起源于中原地區的游神賽會活動,后逐漸傳到東南沿海及西北地區,現如今主要集中在廣東沿海地區。飄色也曾走出國門,到新加坡等地游行展演,但如今的流傳范圍卻僅在廣東地區,未能擴大飄色文化的知名度,同時也阻礙了飄色向外發展的道路。
六、沙灣飄色的發展對策
(一)政府提高重視
飄色這項民俗文化,是一代代手藝人的智慧結晶,沙灣飄色作為沙灣古鎮的文化代表,理應重視其傳承和發展,為維護好這項技藝,政府部門應該有所行動。首先要加大資金投入,光板色的制作需要大量的資金,沒有一定的資金支持,是無法支撐起一場完美的飄色游行活動的。其次可以依托于沙灣古鎮與飄色文化進行結合,打造飄色民俗村落,并設立飄色展覽館展出飄色相關物品、設立飄色體驗館讓游客親身體驗飄色制作,售賣飄色的文創產品等讓游客能夠擁有“沉浸式”的飄色體驗,促進大眾了解飄色文化,傳承民俗文化。
(二)校園聯動宣傳
飄色進校園,將飄色文化的受眾進一步年輕化,在青少年心中種下飄色這項民俗文化的種子,為傳統文化的發展助力。學校可以舉行小型的飄色藝術節,在校園內進行飄色游行,激發學生對飄色的興趣。飄色文化也可以被納入教科書當中,從專業化角度介紹飄色,加深學生對飄色的了解。依靠新時代青年的力量為飄色文化的發展賦能。
(三)培養技藝傳承人
飄色這項傳統藝術依賴的是手藝人的精湛技藝,因此培養傳承人的問題是重中之重。可在當地選取對沙灣飄色技藝感興趣的年輕一代開班授課,并從中擇優重點培養,保證沙灣飄色技藝的延續,減輕老一輩手藝人的負擔。有了沙灣飄色技藝的傳承人才能保證沙灣飄色技藝的不流失,守住沙灣飄色這項民俗文化,將這項傳統技藝發揚光大。
(四)數字技術推廣
數字時代的到來讓我們每日走在信息洪流之中,我們也同樣可以利用現代新媒體技術擴大宣傳。例如聯合抖音、小紅書、微博等各大媒體平臺發布飄色視頻,吸引流量,增加大眾對飄色的關注度,與當地新聞媒體合作發布飄色巡游信息,告知大眾飄色游行的時間地點等。同時可以建設關于沙灣飄色的專業網站,讓大眾進一步了解飄色文化,助推飄色民俗藝術的發展。
總之,沙灣飄色的傳承與保護,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它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傳統民俗的信仰文化和歷史,展現了人們在不同時期的思想、認知和價值。
參考文獻:
[1]飄色的起源與歷史發展[J]. 李興文;黎國韜.文化遺產,2014(01)
[2]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的互動關系研究——以廣州沙灣飄色為例[J]. 唐蕾;章牧.特區經濟,2011(03)
[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其產業化經營探索[J]. 李琦.商業時代,2008(24)
[4]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探析——以民間文藝為視角[J]. 陳小慧;江振民.牡丹江大學學報,2008(08)
[5]開發歷史人文資源 發展中和古鎮旅游產業[J]. 王獻軍;王向紅.新東方,2008(07)
[6]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與保護分析[J]. 郝慧娟.現代企業教育,2008(14)
[7]論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立法保護[J]. 劉源.行政與法,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