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當前,我國已步入城鎮化較快發展的中后期,但城市公共空間被壓縮,居民對公共空間體驗變差等問題日益凸顯,因此,城市更新在城鎮化發展中的重要程度迅速提升。對于街道公共空間環境品質的提升,應從提升綠色空間、濱水空間、慢行系統等方面著重考慮。
街道公共空間是城市中分布最廣的公共空間,也是城市公共空間更新的主要對象。街道公共空間是一座城市的“臉面”和形象,更是物理空間與社會空間的融合,它是道路、廣場等公共設施的用地,更是充分體現文化和精神的溫床。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街道公共空間環境優化提升是對存量資源的提質增效,絕不是簡單的增量新建。本研究從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角度出發,以問題為導向,提出街道公共空間環境優化提升原則和實施建議,以期對相關實踐工作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從城市U型街道空間要素、服務對象、運維管理等方面調研發現,街道公共空間環境主要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城市家具多,空間秩序差
街道的城市家具如護欄、廢物箱、行人引導類指示牌、公交車站設施、郵政設施、公用電話亭、自行車架、座椅等是城市步行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建設單位和管護單位不同、設計標準不一等原因,目前街道空間的城市家具種類多、數量多,調查發現人行道兩側每一百米道路上城市家具的數量為75~350個(未整治的街道)。有些城市家具設置較為混亂,如部分變電箱、立桿等侵入人行道,一些標志標牌過多且部分標牌受到樹木生長等影響被遮擋。此外,一些街道的架空線桿纏檐繞、凌亂垂落、雜序無章,不但存在安全隱患,還嚴重影響街區空間秩序和美觀。
(二)管護不到位,影響街道品質
管護不到位是街道公共空間管理存在的共性問題。調研發現,街道部分立桿、標志牌存在傾斜和變形問題,井蓋存在破損、松動問題;一些城市家具還存在臟污、銹蝕等問題;一些建筑立面存在墻面破損、風化、油漆脫落、臟亂等問題,少量立面還存在亂拉亂掛等問題;由于養護不及時,部分街區行道樹出現生長狀況不佳和缺株的問題,綠地有泥土裸露的現象。這一系列問題使得街道空間景觀凌亂,大大降低了街道品質。
(三)路權混亂,分配不合理
街道路權混亂,行人和自行車的路權被壓縮,尤其在城區的一些街道,由于歷史規劃原因,人行道剩余寬度本身就不足,部分路段甚至不足1米。調查發現,在這狹小的人行空間內,除行人外,還有機動車、非機動車等各類交通工具交替通行。此外,非機動車占道現象嚴重,有些街道非機動車侵占人行道的現象突出,人行道經常出現快遞占道分揀、快遞車輛堵門、人行道被包裹侵占的情況。有些街道內停車混亂,不僅占用行人通行空間,同時使機動車通行寬度大幅降低,造成擁堵。
(四)功能單一,難以滿足需求
城市的發展造成人口結構復雜化,不同年齡、職業等人群構成了人口的多樣性,人們的需求也趨于多元化。目前街道空間功能單一、服務多元化需求的能力不足,尤其在宜漫步、宜駐足、宜凝思、宜短聚的空間營造上還有較大差距。例如,缺少適老宜幼的公共設施和空間,服務市民休憩社交的空間不足。對于戶外工作者如快遞員、外賣員空間需求的關注度不高,缺少為這類人群提供的就餐、休憩的空間,同時也缺少其使用工具的停放空間,從而帶來其占用人行通行空間的次生問題。此外,一些街道對于閑置廢棄空間復合利用度不高,小塊邊角地、零散地、荒棄地、騰退地、居住區周邊的封閉綠地等空間,由于缺乏開放的條件、必要的設施,往往處于閑置狀態,造成空間資源浪費。
紐約、倫敦、巴黎是公認的國際一流的世界級城市,這些城市街道環境建設的理念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紐約對公共空間的營造注重以人為核心的體驗與服務,美國學者維卡斯·梅塔從包容性、舒適性、有意義的活動、愉悅度和安全性五個維度提出了公共空間量化評價模型,在環境建設方面突出公眾參與地位,兼顧民意,非常注重慢行空間的提升和特色開敞空間的優化。在公共區域設置飲水器,提供人行道和身體鍛煉區域的照明,保留或創造自然地形、適應不同季節和天氣條件鍛煉的多樣化環境,這些做法都值得借鑒。倫敦在建設世界城市的每個階段都非常注重規劃。英國建筑師理查德·羅杰斯在研究報告《邁向城市的文藝復興》中提出,應將“以公共空間為核心的城市設計”作為一種“動態的發展策略”貫徹到城市的復興過程中。倫敦政府通過系統化設計、片區風貌與空間尺度控制、人性化的內部設計等設計策略,對泰晤士河濱水空間進行更新,再現出沿河兩岸的生機活力。巴黎遵循公共利益營造城市歷史性公共空間,以貝爾西公園為例:巴黎規劃院與景觀建筑師代表公共利益,制定總體目標和基本原則,整體思考城市景觀;協調建筑師與項目建筑師代表私人利益,完成地塊的控制規劃與具體項目的設計,每個事關利益的程序都在法律的監督下嚴格執行。這種充分尊崇公共利益的做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而且城市景觀更加和諧統一,市民生活品質也得到了提升。
本研究以堅持人民至上、體現全齡友好,踐行綠色低碳、突出減量提質,傳承古都風韻、注重風貌保護,留住鄉愁記憶、塑造歷史節點,加強綠化美化、提高設計質感,協調色彩搭配、營造景觀視廊為原則,從完善城市家具、提升建筑立面、加強綠化美化、改善道路通行、打造口袋公園和小微空間、治理架空線纜六個方面提出街道公共空間環境品質提升建議。
(一)完善城市家具
完善城市家具主要包含規范城市家具設置、統籌城市家具外觀風格、完善景觀照明設施以及整合優化各類桿體和箱體等內容。
1.規范城市家具設置
城市家具應易于辨識,方便殘疾人、老年人、兒童使用,在滿足基本功能和安全保障需求的基礎上,應遵循能減則減、能隱則隱、能小則小的設置原則。設置城市家具應集約利用老城區狹窄街道存量空間,減少占用公共空間,并且應控制家具的體量和形式,注重家具組合和智能化設計,提升功能復合度,突出減量提質。此外,應結合特色文化空間塑造,合理設置標識導向等,提高步行空間的連續性、舒適性和趣味性。
2.統籌城市家具外觀風格
城市家具應結合街道風貌和歷史人文底蘊,開展外觀、色彩、材質等多元化設計,展現功能優化、特色鮮明、疏密有致、綠色低碳的城市空間面貌。同一區域應協調統一,鄰接的公共空間宜整合設計。對于歷史文化街區,城市家具設計應注重展示歷史文化特點和老城特色,其造型式樣以簡潔淡雅為主,不宜過于繁復和仿古。在導引標志標識、無障礙設施和慢行系統等設計中,應強化重要歷史地標的場所感。
3.完善景觀照明設施
景觀照明應注重突出重點、兼顧一般、安全合理、節能智慧,在保證照明功能的前提下選擇適宜的照明方式,限制干擾光、眩光,控制溢散光,防止光污染。根據街區風貌,分區段、分主題、分層次打造多類型的景觀照明,利用不同的造型、相異的光色與亮度造景,提升城市亮化品質。對特色街區進行景觀照明改造,豐富老城區的夜景照明效果,提升行人夜間游覽體驗,形成有夜間活力的歷史場所。
4.整合優化各類桿體和箱體
“多桿合一”、電力箱體“三化”是街道公共空間減量提質的重要舉措。“多桿合一”應本著合理布局、規范設置、就近合并、能和盡合的原則,結合無障礙設施和道路慢行系統建設需求,進行“一桿一策”專業設計。電力箱體“三化”應本著科學選址、整合資源、節約空間、箱體減量的原則進行“一箱一案”專業設計,箱體應避開路口設置,對有條件的箱體應采用遷移入路邊綠地、沿街建筑物或地下等方式。
(二)提升建筑立面
提升建筑立面主要包含清洗修飾建筑外立面、美化規整附著設施、規范設置廣告牌匾等內容。
1.清洗修飾建筑外立面
對建筑外立面的灰塵、污漬、污垢進行清洗,是提升建筑立面的基礎。對傳統風貌建筑門窗、房檐等的修繕應修舊如舊,并強化保護性修繕。另外,粉刷或剔補墻體脫落、臟舊的外立面時,應對色彩進行管控。清洗修飾后,建筑外立面應達到干凈整潔、視覺清朗、協調律動的效果。
2.美化規整附著設施
建筑外立面附著設施應立足整體、注重細節、易于維護、實用美觀,在保證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統籌考慮建筑的保溫節能性能,從材料選擇、色彩搭配、線條形態等方面開展綜合設計,優先采用綠色環保、耐久性強、易于維護的材料,確保安全有序、整潔美觀。
3.規范設置廣告牌匾
廣告牌匾的風格外觀應統籌考慮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和文脈延續性,優化立面品質,串聯歷史文化。廣告牌匾應本著嚴控新增、規范既有的原則,規范化、融合化設置,構建比例均衡、尺度宜人、錯落有致的城市空間秩序。在規范設置管理的基礎上,可根據不同區域功能、風貌特色和單位特點,指導商家、企業設置牌匾標識,避免形成“千店一面”的同質化現象。
(三)加強綠化美化
加強綠化美化主要包含種植補植綠化植被、美化景觀綠地、提升樹池品質等內容。
1.種植補植綠化植被
綠化植被應注重以林蔭街巷勾勒強化老城軸線、城廓等歷史格局及水系、廣場等大型開敞空間邊界,營造慢行氛圍,突出老城風貌。結合海綿城市理念,在有條件的街區可適度增加生態草溝。通過垂直綠化、屋頂綠化、門前綠化、院落綠化以及見縫插綠、透墻見綠等多元化手段,拓展增綠方向,優化植物配置,打造舒適宜人、三季有花、四季常綠、活力共享的綠色空間。
2.美化景觀綠地
注重歷史文脈傳承,融入特色文化元素,結合區域城市風貌對花池、花箱及樹池等開展一體化景觀設計,形成由植物盆栽、花池、花壇、花架等組成的街巷胡同綠化景觀小品,充分體現人文與藝術、歷史與創新的結合,提升街道綠化整體品質。通過騰退還綠、疏解建綠等途徑,增加小型公園或小微綠地,打造“步入式”綠地,增設“步入式”景觀小徑,營造慢行氛圍,提升行人的綠色空間心理舒適度。
3.提升樹池品質
樹池布設方式主要有獨立式、成組式和連續式三種,滿足功能、因地制宜、生態優先、利于生長是樹池布設的原則。行道樹應采用獨立式樹池,樹池應緊貼路緣石,且樹池邊框與人行道鋪裝之間應無高差。連續式樹池容易造成非機動車無處停放或者停放空間不足,因此除對景觀有特殊要求的地段外,盡量不布設連續式樹池。在人流量較大但人行道寬度有限的區域,可采用樹池蓋板為行人提供通行條件。
(四)改善道路通行
改善道路通行主要包括打造道路環境、優化慢行系統、提升邊坡護坡品質等內容。
1.打造道路環境
綜合考慮道路所屬類型、使用強度、使用安全等因素,從材料、線條、色彩和立體結構等方面,開展修復破損路面、增設安全島、調整路口斷面結構、補充平面過街設施、優化無障礙通行流線設計、規范交通標志標線、施劃非機動車停車區、提升邊坡護坡品質等,促進道路融合共享,保障人行與車行路權,提升道路安全。
2.優化慢行系統
統籌兼顧全齡人群的出行需求和城市交通結構,降低機動車道占街道空間資源的比重,優先保障步行和自行車路權。綜合設施布局與空間銜接開放情況,加強城市道路慢行系統與公共交通站點、園林綠道等銜接融合,開放城市公園,實現連續慢行,開辟健步悅騎空間,打造特色文旅騎行線路。
3.提升邊坡護坡品質
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將邊坡護坡與綠化造景相結合,實現邊坡護坡安全化、生態化和景觀化。根據邊坡護坡特點,選擇適宜的植物種類,科學構建植物群落,提高植物多樣性,豐富景觀類型。通過植物造景,增加城市綠量,增強綠地可進入性,豐富綠地功能。倡導邊坡護坡設計融入更多文化元素,提升景觀品質,將邊坡護坡與生態、游憩、景觀等多種功能相融合。
(五)打造口袋公園和小微空間
統籌規劃實施拆除私搭亂建和廢棄閑置設施,合理利用小塊邊角地、荒棄地、騰退地及橋下空間等,結合周圍環境,開展題材、造型、材質、色彩等綜合設計。通過整合設計、集約利用、功能再造,打造精品口袋公園和小微空間,開放公園邊界,提高可達性,形成尺度宜人、集約高效、服務于民、開放共享的休閑空間,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需求。
(六)治理架空線纜
結合鋪設地點的地下設施現狀、地質因素、外部環境條件等狀況,對符合入地條件的架空線本著“應入盡入”的原則實施入地,逐步清除空中“蜘蛛網”。針對凌亂垂落、雜序無章且不具備入地條件的城市“飛線”,通過特色化、專業化的固定、捆扎等手段進行梳理規范;針對居民私搭亂掛、違法搭建的架空線纜,應立即撤除,消除安全隱患,營造安全規范、干凈有序、視線開闊、視野清明的街區空間面貌。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街道公共空間環境品質提升不是某個部門的單打獨斗,而是涉及規劃、住建、交通、市政、綠化等不同部門,從規劃設計到建設實施、再到后期管護需要全過程做好協調統籌。要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下好“控增量、促減量、優存量”這盤棋。
一是要注重高位統籌。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由一個部門牽頭、多方聯動、協同發力、分類施策的工作機制,形成高位統籌、高標謀劃、高效推進的工作合力。
二是要明確職責分工。街道公共空間環境優化提升應以項目為載體,立項之初就要明確各級、各部門、各單位的職責分工,從源頭提升項目方案的科學性、全面性和可實施性。
三是要兼顧后期管護。在項目規劃、設計時,就要從使用者、管理者的角度統籌考慮項目實施后的管護問題,以實現科學設計、精細實施、高效管護的全過程精細化管理。
四是要加強共治共享。引入基層協作、社會共建等方式,在需求調研、方案設計、后期管護等環節提升公眾參與度,積極探索項目成果共治共享機制,培育公眾家園治理意識和主人翁精神。
參考文獻
[1]閆磊.城市更新淺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3(10):34-36.
[2]賈明雁.開展街道市容環境體檢提升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J].城市管理與科技,2021,22(6):11-15.
[3]張奉芊成,賀佳璇,王琛.城市更新視角下商業街空間活力測度與提升策略探究:以西安市東、西大街為例[J].城市建筑,2022,19(7):1-5+40.
[4]張海霞,唐金輝.居民公共休閑空間公平感和幸福感認知的影響因素:以杭州市為例[J].城市問題,2019(5):95-103.
[5]侯欽云.基于全要素設計理念的城市街道空間模式分析:以貴港市城市街道“U”型公共空間協同設計實踐為例[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23(15):16-19.
[6]梁宏飛,羅璨,陳志敏,等.紐約城市公共空間復興與場所營造研究[J].城市規劃,2022,46(5):93-102.
[7]楊震,于丹陽,蔣笛.精細化城市設計與公共空間更新:倫敦案例及其鏡鑒[J].規劃師,2017,33(10):37-43.
[8]胡榮.以公共利益為牽引提升社會、文化效益:巴黎歷史性公共空間復興的啟示[J].國際城市規劃,2008,23(2):83-87.
(責任編輯:張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