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民俗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作用與路徑

2024-01-01 00:00:00劉秋芝趙馨雨田山琳
絲綢之路 2024年4期
關鍵詞:文化認同

[摘要]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我們多民族統一的國家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生活,這些民俗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共有的思想觀念和文化精神,在強化文化認同、升華共有價值、構筑共有精神家園、內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中華民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文化沖擊和挑戰,民俗文化無疑成為維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紐帶和支撐點。可以通過加強民俗文化教育與傳播、創建文化活動等方式,推動各民族民俗文化的交流互鑒,促進民俗文化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堅實力量,助力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鞏固和升華。

[關鍵詞] 民俗文化; 文化認同; 共同價值觀; 共有精神;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圖分類號] G122"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1005-3115(2024)04-0035-09

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推動各民族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由此可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鍵在于不斷增強“五個認同”,其中中華文化的認同是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文化紐帶,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深遠影響和根本性作用。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民俗文化,特色鮮明,內涵豐富,它應中華民族的社會生活需要而產生,在中國獨特的自然和文化環境中發生發展,通過某種變異,傳承至今。民俗文化具有獨特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它承載著中華民族共有的思想觀念和文化精神,在強化文化認同、升華共有價值、構筑共有精神家園、內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一、民俗文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系

民俗文化是維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基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則為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堅實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動力,二者的緊密聯系源于它們的基本內涵和基本特征。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提出與基本內涵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講話提出,要“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此后,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要“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并多次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重要論斷進行深度闡釋。他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黨的十九大報告和中科院的文獻進一步明確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發展形成的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相互依存,兼收并蓄的共同體,各民族情感上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建立在共同歷史條件、共同價值追求、共同物質基礎、共同身份認同、共有精神家園基礎上的命運共同體。”[1]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層面頂級設計,它既是一種社會意識,也是一種政治意識、文化意識和身份意識,可以從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兩個層次理解,前者包含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情感、態度和認同等,后者則包括政治、法律、道德等[2]維系中華民族共同體存在發展的具體形式。作為一種社會心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包括對中華民族身份的認同,有深厚的民族感情,也包括對中華文化傳統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自覺、自信,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3];如果具體到每個中國人身上,它就是大家的國家認同、身份認同,也歷史地滲透進了文化認同[4]。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指出,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5]。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國家和黨發展的核心要求,是維護各民族共同利益的現實要求,是中華民族重現歷史輝煌的必由之路。

(二)民俗文化的基本內涵和基本特征

民俗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集體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禮記·緇衣》記載:“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較早地指出了民俗在引領良好社會風氣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6]。而民俗的基本特征則更進一步彰顯了它不可替代的社會功能,民俗文化具有集體性、類型性、傳承性和擴布性、穩定性和變異性以及規范性和服務性[7]等特征,這些特征表明它是一種深深扎根于民間、廣泛流傳于民眾之間的文化形態,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生活智慧。

以中國酒文化為例,集體性不僅表現為歷史悠久,還表現為人們常常集體飲酒,在各種社交場合共同分享;類型性表現為不同地區、民族有著各自獨特的酒俗和酒禮,古代漢族喜歡飲酒作詩,蒙古族、藏族、土族、裕固族喝酒時載歌載舞,唱祝酒歌;傳承性和擴布性則可從其起源于商周甚至更久的時代并一直流傳至今,且在不同地域傳播開來得以體現;穩定性使其在漫長歷史中保持著一定的核心內涵和形式;變異性又讓它隨著時代發展而有所變化和創新。各民族在酒文化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相同點,很好地展示了民俗文化的共通性。民俗文化的這種共通性不僅體現在酒文化這種物質民俗之中,還體現在精神民俗之中。龍馬精神在各民族民俗文化中都有一定的地位和意義,這反映出各民族在精神層面上有著相似的追求和價值取向,都有著對美好、祥瑞、自強不息等元素的向往和尊崇,這也進一步說明了各民族文化雖然有著各自的特色和差異,但也共享著相同價值觀念。這種共通性構建了豐富多彩且和諧統一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生動體現。

(三)民俗文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系

民俗文化涵蓋了風俗習慣、傳統技藝、民間藝術、節日慶典等多個方面,是中華文化鮮活的表現形式和傳承載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則是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整體的認同和歸屬感。毋庸置疑,民俗文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存在著緊密而深刻的關系。

首先,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載體。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馬克思主義者理論家認為,廣義的文化指人類在社會歷史事件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8]。從文化的各種界定中可以看出,民俗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傳統,各地民俗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并得以傳承。這些民俗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既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具體表現和重要載體。包括服飾、飲食、交通、建筑、器物、藝術、宗教、儀式以及傳統節日等在內的民俗及其文化活動,強化了各民族之間的情感聯系和文化認同,使人們能夠感受到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這無疑增強了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另一方面,民俗文化猶如一部生動的史書,不僅記錄著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還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將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智慧和情感傳遞給后人,形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和共有精神,并不斷弘揚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觀。

其次,民俗文化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與強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凝聚力量。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民族共同體,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民俗文化也相互借鑒、吸收和融合。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日益加強,各民族民俗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展開交流交融和互動。藏族草原上的賽馬會、甘青一帶的花兒會、傣族的潑水節等,逐漸發展演變為多民族參與的重要活動,原本屬于民族特有的服飾和物品也受到其他民族的喜愛與青睞,民族特色走向了全民共享。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們在民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中增進了彼此的了解和尊重,強化了共同體意識,民俗文化是凝聚共同體意識的有生力量。

最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為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強化各民族對共同文化價值的認同,能夠增強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自信。當人們具有強烈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時,會更加自覺地珍惜和保護本民族的民俗文化。同時,也會積極推動各民族民俗文化的交流與合作。當然,國家和社會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視,也會促使相關部門采取一系列措施來保護和弘揚民俗文化,通過制定政策法規、建立保護制度、加大資金投入、開展教育宣傳等方式,為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引領下,各民族會以更加自豪的心態對待民俗文化,不斷推進民俗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更加適應未來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民俗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作用

民俗文化作為一種深深扎根于民間、世代相傳的文化形態,在不同層面都承載著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情感寄托和精神追求,在強化文化認同,升華共有價值觀、構建共有精神家園以及內化共同體意識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強化文化認同,升華共有價值觀

文化認同指個體對于所屬文化以及文化群體內化并產生歸屬感,從而獲得、保持與創新自身文化的社會心理過程[9]。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全民共同參與創造和傳承的,它不是個體行為,而是集體的心態、語言和行為模式,因而它是文化認同形成的重要基礎。人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和傳承下來的民俗一方面承載著的傳統習俗、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另一方面為人們提供了具體可感的文化內容和活動事項,使人們對特定的文化產生比較固定的認知和內在的歸屬感。也即民俗文化通過日常的、鮮活的和約定俗成的表現形式如節日、慶典、儀式、技藝,和歌謠、神話、故事等,不斷獲取和強化人們對自身所屬文化的認同,增強內心的歸屬感以及對文化的自豪感。盡管民俗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但是我國各族人民有著共同的民俗文化,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在全國各地各民族中廣為流傳的民間敘事,深受全國同胞所喜愛的民間工藝游藝等,都在某種程度上強化我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升華了我們共同的價值觀。

在各族人民共有的傳統節日里,人們不但共享節日的快樂、體驗民俗文化的魅力,而且會更加深刻地意識到自己是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以春節為例,無論身在何處,每當春節,中華各族兒女都會以自己的方式慶祝這最為隆重的節日。貼春聯、掛燈籠、放鞭炮、吃團圓飯、走親訪友等習俗為各地群眾所共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營造出了濃厚的節日氛圍,讓人們沉浸在濃濃的歡樂和喜慶氛圍之中。無論是漢族還是其他少數民族,都能在春節這個節日里找到情感共鳴和精神歸屬感,這種節日文化認同超越了地域、民族和階層的界限,將全體中華兒女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除舉國同慶的春節外,中秋節也幾乎是中國南北各地的共同節日,月餅是中秋節的標志性食品,它與各地飲食習俗巧妙融合,發展出了京式、蘇式、滇式、廣式、臺式等各式月餅。由于制作工藝和食材的不同,月餅的味道、形態、包裝,也是多種多樣,各具特色,帶有“清真”字樣的月餅同樣受到大家的青睞。2024年的月球探測任務中,中國的宇航員將中國傳統月餅留在了月球,從古老的農歷八月十五,到現代的載人航天計劃,這一創新舉動不僅僅是一項技術成就,更是中國日益增強的文化自信的體現。在物流日益發達的今天,中秋月餅帶著對親朋好友的深切問候和美好祝福在全國各地“飛舞”著“奔跑”著。此時的月餅已然成為一種帶有濃郁人情味的文化符號以及文化認同的標志性物品,它象征著團圓、團結、友愛、和諧和美好,發揮著交流思想、增進感情的重要媒介作用。同時,也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韻味。共同的節俗體驗使人們對文化傳統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于不知不覺中強化了文化認同,升華了共有價值觀念。

共有價值觀是中華民族文化體系中的核心部分,因而文化認同往往包含著對這些共有價值觀的認同,而共有價值觀又使文化認同得以穩固和深化的重要支撐[10]。中華民族有共同的價值觀的內涵十分豐富,其中一些重要的價值觀念如團結、友愛、和諧、愛國、勤勞、勇敢、節儉等在民間口頭文學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體現,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常常蘊含著深刻的哲理、道德教誨和價值取向。盤古開天辟地、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精衛填海、夸父逐日這些神奇瑰麗的神話傳說充滿了樂觀向上的積極進取精神,具有強烈的崇高感和悲劇美;膾炙人口的傳說如牛郎織女、白蛇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表達了對愛情忠貞和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愚公移山等的寓言故事展現了堅韌不拔的精神氣質和克服困難的堅強決心……這些數量龐大的民間敘事口耳相傳,世代傳承,教育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讓他們懂得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處世。剪紙、刺繡、木雕等民間藝術,也不僅僅是技藝的展示,更是民眾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包含著中國人民勤勞善良、勤儉節約、任勞任怨、知恩圖報、有恩必報、愛好和平、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精神品質。民俗藝術作品傳遞出的美和愛,能夠激發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讓人們更加珍惜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同時,這些民俗藝術的創作和傳承過程本身也是一種團結協作的過程,它需要藝人們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切磋琢磨,這種團結協作的精神也正是中華民族共有價值觀的重要體現。民俗文化一方面充當中華民族共有價值觀的載體,另一方面也在自身的傳承和發展過程中不斷汲取這些共有價值觀的精神養分,并將其內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凸顯自身的文化屬性和社會功能。

(二)凝聚民族精神,構筑共有精神家園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共同心理特征和精神品質,它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11]。民俗文化通過一系列的儀式、活動、物品,將民族精神具象化、生活化,為構筑共有精神家園提供鮮活生動的文化資源,成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內容。

首先,民俗文化以其貼近生活、貼近民眾的特點,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特殊的文化空間和精神世界。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幾乎都寄托著人們對闔家團圓、幸福安康、和諧喜樂的種種期許,也承載著濃濃的家國情懷,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媒介[12]。節日里人們身著盛裝,佩戴各種裝飾,獻出精美的物品,或載歌載舞,或駐足觀賞,或吟誦詩詞,或體藝游樂……以各種形式凸顯傳統節日的風采與榮光,共享節日文化,展現民族精神。口頭文學內容豐富,包羅萬象,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歷史、民族、民俗、哲學、宗教,以及天文、地理、生態、氣象、物候等各個領域,歷代民眾經由口頭文學的演述行為極其自然地抒發,表達著他們共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傳遞著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和人生哲理。端午節有關偉大詩人屈原的傳說寄托著深沉的愛國情懷,神話在許多民族中都發揮著“根”的凝聚作用。神話對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與維護,是其文化史價值的重要體現,神話的講述和傳承,在特定時期在某種程度上會有力地促進我們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在每個民族中都能激發起強烈的民族責任感與自豪感,從而樹立起對民族共同理想的認同感和使命感[13]。由此可見,傳統的節俗活動和口述傳統不僅具有教育意義,更讓人們在精神上找到了共同的根脈。民間藝術如剪紙、年畫、刺繡等,則以其精美的藝術形式和獨特的文化內涵,展現了中國人對和合、和樂、和諧的精神追求,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在欣賞和傳承這些民間藝術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對共有精神家園的認同和守護。

其次,民俗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審美情趣,為社會成員提供文化符號和情感紐帶,進而增強民族精神的凝聚力,豐富、涵養共有精神家園。全國各地眾多的傳統戲曲、民間音樂、傳統手工藝、游藝競賽等民俗事項,幾乎都承載著我們民族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智慧,它們不僅成為各民族文化傳承和精神交流的重要媒介,還為共有精神家園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和情感依托。進一步講,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審美心理等基本文化價值的積淀,與精神家園緊密相連。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實質上是文化的建構,這種文化建構是對人們主體心理表達、感性經驗和思想活動的整理、提煉、升華,而集中體現各民族心理表達、感性經驗和思維行為的民俗實踐活動,則是人們共享精神文化的一種反映和折射,或者說是共有精神文化的一種具體存在形態。從這個意義上講,民俗文化的實踐活動與共有精神家園的理論模式是相契合的,民俗文化與共有精神家園二者相互影響、涵變互動,可以助益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現代建構[14]。

(三)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內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民俗文化通過多種形式的儀式慶典、聚會交流、休閑娛樂、經貿往來等,將物質消費、知識實踐、人際關系、道德教化與審美娛樂有機融合,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社會生活,還在反復的實踐中不斷促進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內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方面,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民俗生活既增強了民族文化交流,也內化了共同體意識。傳統服飾,特色美食,以及龍舟賽、舞獅、舞龍等民俗和儀式活動,凝聚著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具有特定的文化意涵和象征意義,經過長期的歷史沉淀和傳承,不僅成為中華民族的共享映像,還是中華兒女普遍認同的文明標識、文化符號和象征形象。春節是我國各個民族共同的盛大節日,無論在漢族地區還是其他少數民族地區,都備受重視。盡管各民族過春節的形式各有不同,但在辭舊迎新、闔家團圓、祈福納吉等文化主題方面都是相同的,體現了對家庭美滿、和諧幸福的一致追求,全國各族人民共同歡度春節體現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濃厚感情。龍圖騰和龍崇拜作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的一種重要標識,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龍被視為吉祥、權力和神圣的象征。我國各民族都有關于龍的傳說和文化表達,如藏族的龍王節、苗族的龍船節等,展示了對龍這一文化符號的共同崇敬和傳承。共享民俗文化既是全國各族文化長期交往交流融合的結果,也是共同意識內化凝結的表現。

另一方面,從社會意識形態角度來看,民俗反映了特定群體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共同認知、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對我國多民族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中華民族是一個多元一體的民族共同體,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民俗文化也相互借鑒、吸收和融合。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原本是蒙古族的傳統盛會,如今已經成為各民族共同參與和喜愛的活動。在那達慕大會上,人們可以欣賞到蒙古族的摔跤、賽馬、射箭等傳統項目,同時也能感受到各民族之間友好相處、團結協作的氛圍。藏族的唐卡藝術、維吾爾族的木卡姆藝術等民俗文化瑰寶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傳播和贊譽,這些都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民俗文化的互動交流使得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多樣,也讓各民族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從而推動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不斷強化。

三、民俗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具體路徑

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說過:“個體生活的歷史首先是適應由他的社區代代相傳的生活模式和標準。從他出生之時起,他生于其中的風俗就在塑造他的經驗與行為。”[15]可見,民俗在個體社會化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可以通過合理運用民俗所包含的文化精神、價值觀、道德規范、行為準則等,讓其成為個體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參照和引導,進而發揮其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開展民俗文化教育,堅定文化自信

首先,可依托高校開設專門的民俗文化課程、舉辦文化講座和展覽、利用多媒體資源等手段展示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解讀民俗文化背后的內涵和意義,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些文化所承載的智慧和精神價值,從而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了解了春節起源于古代的歲首祭祀活動并歷經漫長歲月的演變,人們便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對新年歲首的重視和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了解了傳統節日特殊慶祝方式背后的淵源和意義,可以吸引更多民眾參與到這些具有儀式感的活動中來,親身感受民俗的魅力;人們還可以在集體狂歡的民俗活動中體會到團隊協作、友愛互助的力量,在粽子的醇香中品味屈原的人格精神和愛國情懷;中秋節強調闔家團圓,重陽節尊老敬老……所有這一切都能使人們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進而增強對這些文化的情感認同,堅定文化自信[16]。

其次,鼓勵高校學生進行民俗文化調研和實踐等活動。第一,依據地域特色文化組織學生參與民間技藝的學習和傳承,比如學習剪紙、木雕、陶藝、編織、刺繡等,讓他們能夠親手觸摸和感受傳統技藝的精妙之處,在一刀一剪、一雕一刻、一針一線、一舉一動中體會民間藝人的智慧和創造力,從而對這些技藝背后所承載的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和尊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能夠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進一步加深對民俗文化的熱愛。第二,還可以組織民俗文化體驗營、舉辦民俗文化節等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觸和體驗民俗文化的機會,鼓勵學生在傳統節日中積極參與相關慶祝活動。如在春節一起寫春聯、貼窗花、包餃子,感受熱鬧喜慶的氛圍和家庭團圓的溫暖;在端午節組織類似于包粽子比賽的活動,了解節俗產生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在清明節踏青、祭祖,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這些親身經歷都會讓學生對傳統節日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記憶,真正領略到民俗文化內涵和價值。

最后,培養個體對民俗文化的創新意識。民俗教育活動的目的不僅在于讓個體深入理解民俗文化的本質和核心價值,還在于在傳承的基礎上鼓勵人們結合時代需求、現代元素實現民俗文化的創造性轉變和創新性發展,使民俗文化在現代社會中依然煥發生機與活力。利用傳統手工藝制作具有現代設計感的文創產品,在藝術教育中引導學生將民間傳統繪畫技法與現代繪畫風格相結合,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品,利用數字技術呈現傳統民俗虛擬場景,增加其趣味性和吸引力……這樣既滿足了人們對創新文化產品的需求,又推動了民俗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各種形式的民俗文化教育及其實踐活動,可以讓個體在親身體驗中與民俗文化建立緊密的聯系,從而提升對民俗文化的認知和情感,堅定文化自信,升華共有價值觀。

(二)依托媒體平臺傳播民俗文化,凝聚民族精神

在當今數字化時代,各種媒體平臺為民俗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加多樣而廣闊的渠道,電視節目、網絡媒體、音頻平臺等都是傳播民俗文化有效途徑,并已取得一定成果[17]。

首先是電視節目。可以制作有關民俗文化的專題紀錄片。通過電視節目深入到各個地區的不同民族,詳細展現他們獨特的民俗風情。央視平臺曾拍攝過一部關于蒙古族那達慕大會的紀錄片,從大會的籌備、各項比賽項目、傳統服飾到人們的歡樂氛圍,全方位地呈現,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深切感受到那達慕大會所蘊含的力量、勇氣與團結的精神。還可以制作文化訪談節目,邀請專家、學者以及民間藝人講述民俗文化背后的歷史故事、傳承脈絡以及文化內涵,使觀眾對民俗文化具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電視節目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廣大民眾無論是身處繁華都市還是偏遠鄉村,都能通過電視屏幕領略到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生發出對民俗文化的興趣和熱愛,這有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為社會的和諧與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其次是網絡媒體。可在各大視頻網站上發布民俗文化短視頻,以短小精悍、富有創意的內容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展示民間舞蹈的精彩瞬間、傳統技藝的獨特技巧、傳統曲藝的精美絕倫……社交媒體平臺的最大優勢是便于人們分享參與民俗活動的經歷和感受,一旦有人分享了自己參加傳統廟會的熱鬧場景,就可能會激發其他人也想去體驗的欲望,引發更多人關注和興趣。這種基于人際關系的傳播更具親和力和感染力,容易引發他人的共鳴和興趣,從而吸引更多人去了解和參與民俗文化活動。此外新聞媒體還可以通過報道民俗文化活動、介紹民俗文化知識等方式,提高民俗文化的曝光度。

最后是音頻平臺。音頻平臺也是傳播民俗文化的有效途徑,如制作民間音樂的音頻節目,通過廣播劇加強對民俗學理論、黨的民族政策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等等。新興自媒體為民俗文化提供了多視角的平臺,可以讓更多的個人和民間團體自主地傳播民俗文化。

依托豐富多樣的媒體平臺能夠全方位多角度地將民俗文化傳播到更廣泛的人群中,增強民俗文化的影響力、滲透力和感染力,從而起到凝聚民族精神、構建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作用。

(三)創建文化活動,深化民族團結

首先,舉辦民俗文化體驗日。邀請不同民族的人們參與、體驗不同民族的民俗活動,如品嘗藏族的酥油茶和東鄉族的手抓羊肉、學習維吾爾族的手鼓舞和藏族的鍋莊舞等,通過這樣的體驗日活動,各民族之間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對方的生活習俗、文化傳統,發現彼此的相似之處和獨特魅力。這種活動不僅能增進感情,還能促進相互尊重和包容,讓民族團結的根基更加牢固。

其次,舉辦民族特色節慶活動。每個民族都有獨特的節日如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彝族的火把節、苗族的花山節等,它們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和觀眾參與其中,各族人民在歡樂的節日氛圍中感受民族之間友好團結的關系,有利于構建和諧、多元、團結的社會文化環境。

最后,還可以組織各種形式的民俗技藝交流會,展示各民族的獨特技藝如漢族的年畫和皮影、苗族的銀飾鍛造、蒙古族的馬頭琴藝術等,通過學習交流,促進民族技藝的傳承和發展,也使民族間的聯系更加緊密。

隨著科技和社會的進步,民俗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具體路徑會越來越多,取得的社會效果也會越來越好。開展民俗文化教育、依托媒體平臺傳播民俗文化、創建文化活動僅僅是當前的主要路徑而已。

四、結 語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中華民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文化沖擊和挑戰,民俗文化無疑成為維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紐帶和支撐點。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國內還是海外,中華民俗文化始終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共同價值觀的重要思想來源和文化認同的標志性符號。因此,我們要持續不斷地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探索其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發揮深遠影響的有效路徑。總之,民俗文化活動宛如一條堅韌的紐帶,將中華兒女緊密相連,讓我們在共同的文化體驗與精神傳承中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進而升華共有價值觀,構建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參考文獻]

[1]黃麗,趙寒.新時代鑄牢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探究[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20,(06):91-93.

[2]于春洋,汪微微.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核心概念再審視[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04):24-34+143.

[3]劉本斌.少數民族地區高中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狀分析與培育路徑的探索[J].思想政治課研究,2020,(03):149-152.

[4]張茂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及其歷史基礎[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04):1-13.

[5]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22:39.

[6]陳勤建,周曉霞.略論民俗與民族精神[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4,(04):84-93.

[7]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10.

[8](英)泰勒(Tylor,EdwardBernatt)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1.

[9]佐斌,溫芳芳.當代中國人的文化認同[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7,32(02):175-187.

[10]鄭曉云.文化認同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70.

[11]納日碧力戈,陶染春.構筑新時代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0(02):20-23.

[12]李建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02):7-12.

[13]劉守華,陳建憲.民間文學教程[M]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89-90,46.

[14]劉玉堂,李艷瓊.追尋與重歸: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J].理論月刊,2024,(01):84-94.

[15](美)本尼迪克(Benedict,R.)著,何錫章、黃歡譯.文化模式[M]. 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2.

[16]張福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構建路徑研究[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23,31(03):1-4.

[17]高曉虹,李泓江.以文化傳播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J].中國編輯,2024,(01):11-15.

[作者簡介]" "劉秋芝(1976-),女,漢族,山東梁山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民俗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猜你喜歡
文化認同
論社區檔案參與社會記憶構建的作用及路徑
檔案管理(2017年1期)2017-01-17 19:03:21
當代華人法語作家文化身份比較研究
文化認同視野下太極拳的育人之道
武術研究(2016年10期)2016-12-15 19:31:01
論黎族題材小說中的自然意象
文學教育(2016年11期)2016-12-15 19:26:18
以“文化多樣性”國際機制支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經濟師(2016年10期)2016-12-03 22:06:59
海外新華僑華人社團與國家“軟實力”建設研究
基于文化共生視域的民族教育發展路徑
《外婆的日用家當》中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
試論香港電影中的“九七情結”
文化認同對京津冀地區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影響分析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2:22: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91美女视频在线| 欧美有码在线|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色香蕉影院|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综合久久五月天|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性色| 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五月婷婷综合在线视频| 熟妇无码人妻| 亚洲va视频|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五月丁香伊人啪啪手机免费观看|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久久综合成人|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小视频| 国产一二视频|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视| 亚洲天堂久久| 欧美成人一区午夜福利在线|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www.91在线播放|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片|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APP|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福利视频一区| 色综合国产| 欧美在线国产|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在线a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538国产视频|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又黄又爽视频好爽视频|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亚洲福利视频网址|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 伊人91视频| 亚洲乱码视频|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制服丝袜一区|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热热久久狠狠偷偷色男同| 亚洲国产清纯|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a级毛片免费看| 国内精品小视频在线|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欧美午夜视频| 综合成人国产|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 www.狠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