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作業設計亟需創新。初中語文教師需充分發揮作業的多重功能,確保“雙減”政策的有效實施:關注作業目標的轉變,從重思維訓練向重素養提升傾斜;在作業類型上,要實現由單一到多元的轉變,適量增加拓展性作業;在作業時機的把握上,應合理安排預習性、理解性和探究性作業。
關鍵詞:“雙減”政策;初中語文教學;作業設計;創新實踐
*本文系江蘇省蘇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核心素養指向的初中語文創新作業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3/C/02/015/06)階段性成果。
初中語文作業的“減負增效”問題由來已久,隨著“雙減”政策的推進,初中語文作業設計更成為語文教師關注的重點。“減負”并不意味著降量減質,而是要正確處理好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與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之間的關系[1]。如何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提高作業的質量和效果,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旨在探討基于課程標準的初中語文體驗式創新作業實踐,以期為初中語文作業設計提供新的思路。
一、長程式作業設計,助推學生自主探究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初中語文作業設計需要擺脫機械化和重復性的模式,注重學生的自主性。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提供足夠的空間,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例如,筆者利用視頻號平臺,每天整理課堂和作業中的精彩片段,制作成視頻,并在家校群分享給家長,讓家長了解孩子的課堂學習和進步情況。
此外,我還設計了體驗式鑒賞類作業,如《每日“心”賞》,內容由學生自主選擇,可以是與課本相關的古詩文、現代詩文等。學生需要提前與我溝通,經過我的認可或提出修改意見后,再上臺分享。這種形式的作業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還提高了他們的表達能力。同時,我也嘗試了寫作類作業創新,如“循環日記”,學生按學號循環撰寫,內容自主選擇,但要求細化過程,突出重點。每篇日記后,次日撰稿的同學需進行點評,這也是一個學習過程。我定期安排日記朗讀,讓學生在分享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與傳統的短期、碎片化自主性作業相比,長程式自主作業具有顯著的優勢。它通常以“周”或“月”為單位,有時甚至跨越整個“學期”或“學年”。長程式自主作業涉及的內容更為豐富多樣,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間和時間。因此,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和層面進行深入學習和探索,最終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結果。這些作業不僅體現了教育觀念的轉變,也是新課程改革的具體實踐。這種作業形式不僅內容廣泛,而且具有較大的彈性和較長的跨度。
長程式作業將學生置身于開放的時空中,以項目式、課題式的方式展開,使學生在多樣化體驗中生成直接經驗,彌補短時作業對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不足[2]。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水平,還能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可以說是有益終身。長程式作業更加注重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設計合理的作業,更要陪伴學生一起堅持完成。同時,我們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優化作業設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需求進行調整。
此外,階段性地對作業設計進行反思和總結也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反思和總結,我們可以發現作業設計中的不足,及時進行調整和改進。這樣不僅能夠提高作業的有效性,還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趣味性作業設計,點燃學生學習熱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我們深知,要讓學生在學習中保持高昂的熱情,作業的設計必須緊扣他們的興趣點。摒棄傳統單一、乏味的“抄寫”“背誦”模式,我們力求在作業方式與內容上注入拓展性與趣味性,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讓學生在活動中“以身體之,以心驗之”,達到“主客融合、物我同境”的理想境界,從而有效實現教學目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3]。例如,對于小古文的學習,我們不再局限于平面的文字解讀,而是設計了“寫劇本”這樣的創意作業。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發揮想象,為角色添加神態、動作和對話,最終在課堂上進行表演。這樣的作業形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欲望,更讓他們在演繹過程中深入理解文本,實現從“苦學”到“樂學”的轉變。
近年來,央視通過“戲劇+影視+綜藝”的形式傳承經典,如《典籍里的中國》,讓經典煥發新生。我鼓勵學生將文字轉化為畫面,用直觀、通俗的方式呈現故事,這不僅是對故事的深入理解與塑造,更讓學生在演繹過程中獲得新的啟示和思考。
在教授《賣油翁》時,我通過“分析形象”環節,引導學生分組演繹陳堯咨與賣油翁的四次交鋒。學生利用簡單的道具,如鉛筆和尺子,精心制作,將課本情節生動地呈現在課堂上。他們不僅把握住了人物的情緒變化,更在演繹過程中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討論,如陳堯咨的憤怒情緒是否合適等。在對課文的創編與演繹中,將原本作為教學補充的傳統作業轉變為學生探究、創造的載體與成長的通道,學生的思維從教師設定的“階梯式”進階為自主探究的“攀登式”,不僅深入理解了人物性格,也鍛煉了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
這是學生課后創作的人物小詩:

對于《孔乙己》的作業設計,我也進行了創新構想。例如,如果孔乙己的命運發生了改變,他成為了孔舉人,那么他會不會像對待丁舉人一樣對待曾經偷他東西的張乙己、李乙己?請根據你的理解和想象,為這個故事續寫一個新的結尾。對于學有余力的同學,還可以選擇自主排演《孔乙己》課本劇,通過表演來進一步理解和感受這個角色的復雜性和深刻性。
有學生在創編課本劇時,對孔乙己的原名進行了大膽想象,說他的原名是“孔易舉”,易于高中舉人之意,無奈生活多磨難,世道泯人心,人們以胡亂喊出的“孔乙己”易他之名,那種冷漠、麻木和人云亦云似乎無處譴責的世態一“名”道盡。
總之,突出趣味性的作業設計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更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分層化作業設計,適應學生差異化發展
我們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對作業設計進行分層化處理,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和能力。
首先,作業的數量、時間和難度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層。我們可以將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允許學生在完成必做題后,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選擇完成選做題。同時,對于作業的時間安排也要靈活調整,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合適的時間內完成作業。在難度上,作業設計應當形成梯度,既有基礎類題目,也有提升類和拓展類題目,以便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挑戰。
其次,我們需要根據學生的語文基礎、能力和態度對學生進行分層。對于基礎扎實、能力強的學生,我們可以設計更多開放性的作業,以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和核心素養。對于基礎一般、能力中等的學生,我們需要平衡基礎作業和拓展作業的比例,培養他們的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并適當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對于基礎知識薄弱、能力較差的學生,我們應當多布置基礎知識作業,幫助他們鞏固基礎,并通過有趣的“說”和“演”的作業形式,激發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最后,評價也需要分層進行。我們要以激勵學生上進、鼓勵學生發展為目的,對于暫時落后的學生,我們要采用鼓勵性評價,放大他們的優點和進步,讓他們看到希望,主動學習。對于中等生,我們要采用中肯性評價,實事求是地給予評價,并適當拔高鼓勵,幫助他們找到差距,縮小差距。對于優等生,我們要采用期待性評價,既要肯定他們的成績,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們保持學習熱情和上進心。同時,我們還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進步情況,隨時調整分層的組成,為他們提出更高的努力目標。
我在教授《木蘭詩》時,就設計了分層作業。既有基礎性的作業,也有延伸性作業,如“品讀形象”環節的一項任務,要求學生理解并想象木蘭是如何辭謝天子的封賞的。讓學生用現代漢語寫一段木蘭辭謝天子的話,幫助他們深入理解木蘭的形象。
學生作業一:陛下,木蘭不勝感激您的厚愛。然而,我并非貪圖榮華富貴之人,我更愿回歸故土,與家人共度平凡而寧靜的生活。請陛下恩準我返鄉,這是我最大的心愿。
學生作業二:木蘭為國征戰,別無他求,只愿四海波平,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木蘭也不圖高官厚祿,家中父母健在,在外征戰數年,如今歸來只愿趕回家中,以盡未盡之孝。世人常說,父母在,不遠游,如今我已歸來,心中的思念更甚,一刻也等不及了,還請可汗放我歸家,與家人團聚吧!
學生通過“還原”木蘭形象,探討她身上所體現的優秀品質,激發對中華傳統美德的思考。
分層梯度作業能讓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挑戰,非常有趣并富有啟發性。
四、生活味作業設計,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生活化的語文知識不僅源于生活,更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一個讓人產生興趣、愿意主動探究的真實情境,會使被測者和這個情境維系一種積極的情感關系,可以讓他們更加真切地感受語言文字中的情感內涵,也能更好地引導他們將語文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4]。新課標下的語文作業設計,應當深入課堂,扎根教材,更要融入生活的點滴。語文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的語文作業應該緊密結合生活,注重體驗和實踐,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語文的魅力。
中國的傳統節日承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是語文學科進行文化教育的重要資源。我們充分利用這些傳統節日,精心設計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假期語文作業和語文活動。我們結合節日的特點和內涵,將語文學習與傳統節日緊密結合,讓學生在歡度佳節的同時,也能深入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
為了更好地實施這一教學理念,我們在教研活動中深入討論,為每個傳統節日量身定制了專題作業。例如,清明節時,我們設計了“一碗碧螺洗清明——文化尋蹤之‘嚇煞人香’”的主題作業,讓學生在品味碧螺春茶的同時,了解蘇州的茶文化;中秋節時,我們則推出了“月是故鄉明”的主題作業,讓學生在賞月的同時,感受家鄉的溫馨與美好。又如,在具體設計蘇州茶具的三視圖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審美和創意來設計;在了解碧螺春制作工藝時,學生可以親自動手制作并拍攝照片進行匯報。這樣的“新式”作業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實際能力。


這些充滿了生活味的專題作業的設計,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了解傳統節日的情境。而這種情境,正是生活本身。通過這樣的作業設計,我們希望能夠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感受語文的魅力,全面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孫濤.減輕初中語文作業負擔過重問題的策略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0.
[2]李芳芳,陳志平.“雙減”以來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研究回顧、反思與展望——基于中國知網核心期刊數據[J].語文建設,2023(6).
[3]金軍華.體驗式語文學習課堂的基本特征[J].語文教學通訊,2020(12).
[4]錢建江.回歸真實的生活世界——揭開情境化試題的面紗[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3(10).
(作者:錢玉蘭,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碧波中學教師)
[責編:芮瑞;校對:夏家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