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書寫的口語性:回到跨模態的織網

2024-01-01 00:00:00于成王金玉
現代出版 2024年6期
關鍵詞:閱讀

內容摘要:在前現代以及現代早期,“書寫即說話”“閱讀即聆聽”。將感官與媒介對應起來的媒介特異性理論無法揭示“書寫的口語性”等復雜的媒介現象。媒介理論應當關注“媒介間性”與“對媒介的跨模態感知”二者之間的關系,倡導建構更富感知豐富度的媒介文化。把語言理解為高度認知性的存在,壓制對語言的跨模態感知,便會以“網絡空間”消滅“織網空間”,使人喪失對書寫之本質來源的感受力。

關鍵詞:書寫;閱讀;口語;跨模態;媒介

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4.06.008

17世紀英國學者約翰·維爾金斯(John Wilkins)在書中論及“傳播的第一原則”時寫道,思想的表達“要么訴諸眼睛,要么訴諸耳朵”。這一論斷發展為用感官或感覺理解媒介的媒介特異性理論:文字是訴諸視覺的媒介,口語是訴諸聽覺的媒介。然而很多前現代文獻描述了“書寫的口語性”——書寫本身并不能同口語割裂開來。當然,我們必須承認,對于正常人來說,閱讀文字必須從視覺出發,但從視覺出發并不意味著我們無法與聽覺乃至其他感覺產生聯系。在更為仔細的理論檢視之下,我們會發現媒介物質性與感官之間存在更復雜的關系,本文將之理論化為“媒介間性”與“對媒介的跨模態感知”之間的關系。本文的目的在于揭示,文字和書寫本來就蘊含著喚起全身心動覺的物質性潛能,只是在現代性的條件下,對媒介的跨模態感知受到了壓制,詞語最終被理解為認知的對象,引起熱議的ChatGPT就是詞語認知化的一種歷史后果。重訪過往的感知豐富性,可以使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今人對媒介的理解如何陷入現代性的狹隘視野中,從而錯失了同媒介達成更富創造性關系的理論視域和實踐智慧。

一、書寫一口語跨模態文化

沃爾特·J.翁(Walter J.Ong)在《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詞語的技術化》一書中講到文字對應視覺、口語對應聽覺時援引了莫里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的知覺現象學:視覺起分離作用,可以將段落、字句分離開來,將它們作為觀察對象;視覺還起到解剖作用,必須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而聽覺起到結合的作用,人們在聽口語時不會先分解再綜合,而是直接地綜合。聲音的作用是整體性地把人包裹起來,使人沉浸其中,“相反,沉浸到視覺里的辦法是不存在的”。

且不論梅洛-龐蒂的理論是否存在割裂感覺之間糾纏關系的問題,媒介特異性理論把梅洛-龐蒂關于視覺、聽覺的刻畫直接用來描述媒介特性的做法,本身就混淆了“媒介自身的物質性”與“人對媒介的感知”這兩個范疇。當然,這種看起來很符合常識的混淆也恰恰說明,這兩個范疇確實復雜地糾纏在一起,然而粗暴地挪用過來顯然操之過急,明顯的反例是口語也可以是邏輯的、分析性的,文字也常常可以激起全身心的強烈情感,使人沉浸其中。甚至在古代人看來,文字的聲音優先于它的視覺呈現。《理想國》中清楚地寫道,音樂由言語、調式和節奏3部分組成,調式與節奏應該跟隨言語。對于現代人來說,音樂中更重要的是調式、和聲和節奏,歌詞相對次要,只需要“填入”即可,尤其是一些流行歌曲,大多數人們不會注意到歌詞是什么。

《理想國》對言語的重視意味著,歌曲的表現力、音樂性內在于語詞,調式和節奏只是言語內在音樂性的彰顯,或者說音樂的本質是語詞意義和旋律的統一。在柏拉圖看來,在用音樂從事教育的過程中,故事(logos)、和聲和節奏同時發揮重要作用,故事提供熏陶和教育護衛者的習慣和習性,和聲灌輸精神上的和諧,節奏灌輸平衡和優美。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夸贊某人說話好聽,會說“說話像唱歌一樣”,說的也是言語本身的音樂性。

現代人認為純音樂如交響樂地位最高,因為現代人通常認為,詞語是旋律的仆人。但對古希臘人來說,器樂只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器樂演奏的地位較低,旋律反而是詞語的仆人,節奏需要按言語的音長安排。為了學習專業的音樂,現代人必須會識譜,必須依賴于系統的記譜法。可早期的記譜法很少或根本不直接指示讀者該唱什么音符,譜子只起到提醒的輔助作用;因為對前現代人來說歌曲的本質在于歌詞的音響性,對于學習歌唱的人來說,更重要的是以口傳的方式學習歌唱,譜子只是促進更快的記憶。

在閱讀史中,亦存在大量強調聲音優先性的史實。閱讀雖然需要視覺,但并不是靜默的視覺活動,而是對詞語的聆聽。一個經典的案例是圣·奧勒留·奧古斯丁(Sanctus Aurelius Augustinus)仔細地記載了圣·安布羅斯(Sanctus Ambrosius)默讀時的動作:“他的眼睛掃描著書頁,而他的心則忙著找出意義,但他不發出聲音,他的舌頭靜止不動。”對于奧古斯丁來說,默讀是一件奇怪的事情,這是因為當時的入主要用朗讀的方式看書,所以當他看到安布羅斯用默讀的方式看書時感到驚訝,于是記載下來。為了給這種奇怪的行為找到合理的理由,奧古斯丁推測安布羅斯是為了養護嗓子,因為他要作很多演說。

在古希臘和中世紀,任何事物“都以聲音的形式擁有一種具體的真實性”;在通過視覺看到文字之后,只有“用舌頭說出,才合乎邏輯”。視覺只是通達事物的前提,口語最終把事物召喚出來,使事物真正進入人們的生活世界。因此,中世紀作家一直假設他們的讀者會“聽到”而不僅僅“看到”他們的作品,“看書”意味著聽到書的呼聲。圣·哲羅姆(Saint Jerome)認為詞語之聲不同于一般的聲音,詞語之聲是心靈之音,帶有更加神圣的性質;節奏、和聲以及環境里一些聲音如鳥叫,都可稱作“一般聲音”,它們的作用是讓心靈之聲涌現出來。由此看來,朗讀是使人類之聲從一般聲音中綻出的技藝。

朗讀的傳統一直強調人類口語的魅力,相較于今人更多把朗讀作為某種儀式,古人更重視朗讀在日常文化生活中的作用。以古羅馬作家小普林尼(Gaius Plinius Caecilius Secundus)為例,小普林尼曾抱怨一些人在聽自己朗讀自己的文章時無動于衷:“他們從頭到尾不開口也不動個手,或甚至伸腿改變一下坐姿。”在現代人看來,安靜地聽人朗讀并無不妥,而在小普林尼的時代,朗讀者則認為這是對朗讀者的不尊重。朗讀者希望聽眾有所反應并提供一些批評,這樣作者可以根據聽眾的反應和意見修改自己的作品。也就是說,朗讀不是特意安排時間、地點宣傳自己成熟的作品,而是日常創作活動和社交活動的一部分,無動于衷的人既沒有幫助作者創作,也沒有進行社交,難怪小普林尼會感到不快。

可當別人朗讀自己的作品時,自己應如何表現呢?小普林尼就碰到了這樣的窘境,他嫌自己朗讀詩歌的技藝不夠好,就讓自己的奴隸讀自己的詩;在奴隸讀詩時,小普林尼陷入了糾結:“我應該坐著不動,像個觀眾一般沉默不語,或是像有些人一樣,讓我的嘴巴、眼睛、手勢都跟著他念?”朗讀過于普遍,確實會給人造成困擾,馬庫斯·瓦列里烏斯·馬提亞爾(Marcus Valerius Martialis)在《諷刺詩》(Epigrams)中對此表示極度不滿:“我問你,誰能夠承受這些力作?我站著的時候你對我朗讀,我坐著的時候你對我朗讀,我跑步的時候你對我朗讀,我大便的時候你對我朗讀。”

以上案例表明,聲音、口語、朗讀是閱讀活動的重心。與“閱讀即聆聽”相輔相成的是,“書寫即言說”。[現代性思維往往把讀寫片面地理解為視覺和認知活動,蒂姆·英戈爾德(Tim Ingold)將前現代的跨模態現象形容為“書寫即言說”“閱讀即聆聽”,這一矛盾修辭法構成對現代性思維的強烈批判,雖有過于絕對之嫌,但可以刺激現代人走出對讀寫何為的固化理解。]公元前7世紀一個古希臘罐子上的銘文是:“誰偷走我,誰就會失明。”這就像是罐子對人說出的話,“它可以宣布自己屬于誰、由誰奉獻,或者如果有人侵占了它們將會發生什么”。

古埃及抄寫員的例子也突顯了書寫的口語性。公元前1,300年左右的抄寫員對他這一行業禮贊道:“唯有書使得他被記得,在閱讀他的演說者的口中。”“他”指的是抄寫員,也就是說,唯有書使得抄寫員被記得,但并不是在文字中被記得,而是在閱讀抄寫員抄寫的東西的演說者的口中被記得。這足以說明,重要的不只是寫下來的字,更是把字讀出來的聲音。當人們感知文字時,重要的不僅僅是視覺性,更是口語性,這些歷史事實本身就構成了對簡化的媒介特異性理論的批判。

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書寫即言說”的案例還很豐富,如書中寫有對偷書賊的警告:“我的主人名字就是上面你所看到的,注意,這樣你就不會把我給偷了去;如果你下手行竊,不要遲疑你的脖子……因為我一定讓你付出代價。請頭往下,你會看到絞首臺的圖片!所以,留心你的脖子,以免遭絞刑之懲罰!”想象一下書中虛擬世界滲透到現實的情境:當你把脖子伸向書的時候,書里也伸出一個斷頭臺,同時書開始說話:“不要偷書,不然切掉你的腦袋!”

沃爾特·翁認為,印刷時代之后文字的解剖性、序列性、客觀性占據上風,口語被文字壓制,但他同時又提供了一些反例,比如編纂索引(在印刷時代初期,很多書都編有a、b、c、d等字母的索引)時依然以口語為基準。以“Halyzones”一詞為例,現代人會將該單詞放在“h”之下,而當時的人卻將它放在“a”之下,這是因為這個單詞中“h”不發音。另外,把朗讀視作日常社交活動等凸顯文字口語性的觀念和實踐遲遲沒有退場。總體而言,“印刷時代初期的人覺得,閱讀首先是一個聽覺過程,只不過先由視覺啟動而已”。把文字完全理解為訴諸視覺的認知對象,還要等到印刷文化進一步深入之后。可即使到了更為晚近的時代,也不能說口語性完全消失,19世紀的狄更斯曾在講臺上一邊讀一邊演繹,臺下聽眾布滿會場,盛況空前。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口語文化甚至得到了復興,即沃爾特·翁所謂次生口語文化。次生口語文化是對文字高度視覺化、認知化的補償,比如一些播客節目就可被視為對書本內容的補償,但次生口語文化并沒有扭轉人們對于文字純屬視覺的現代性認知,反而強化了文字與口語、視覺與聽覺、靜態與動態、書面文化與口語文化之間的對立。

二、媒介間性與對媒介的跨模態感知

在《線的文化史》中,蒂姆·英戈爾德批判以現代性思維理解文字價值的狹隘。在他看來,文字的價值不只在于分析、解剖和客觀,更在于它是一種記憶工具。記憶不是像錄音筆一樣的精確記錄,而是尋回的方式。人們在回憶時無法精確再現路程,不能像數字導航地圖一樣規劃清晰的路線,而只能在路標、方位標記、踏腳石的引領下重構旅程。在路標的指引下,讀者每次都可以有自己的變化,可以邊回憶邊欣賞風景,最終找到只屬于這次旅程的路。技術記錄所提供的路線永遠是固定的,它的精確性可以讓人迅速抵達終點,回避旅途中的蜿蜒。把文字視為客觀的精確記錄,能夠使人從文字中有效率地提取知識,但會使人錯失整體的風景。人們閱讀并不只是為了迅速抵達終點,更是在讀的過程中同文字對話,從而重構自己的人生經驗。每一次閱讀都是獨特的運動,都是一種自我重構的旅程。

就物質性層面來說,文字是有形的痕跡,口語是無形的音響。對有形痕跡的感知需要從視覺出發,但并不一定止于視覺。對媒介的感知往往會激活多重感官的相互作用,即跨模態感知。人們觀看腹語術時就會出現跨模態感知行為。腹語術表演者拿著木偶說話,并控制木偶“張嘴”。觀眾都知曉木偶不會說話,但當他們看到一個人拿著木偶操縱它說話時,就會感知為是木偶在說話。在此過程中,視覺并沒有起分離作用,反而是人在意識中主動跨越不同的模態,把視覺現象和聽覺現象綜合在一起,形成對事物的跨模態感知。跨模態感知需要與聯覺區分開來:聯覺是一種少見的情況,比如看到食物真的就像在吃它;跨模態感知是普遍的現象,如看到食物會同步喚起味覺,但并不等于吃到了食物。

在閱讀的過程中,視覺、聽覺乃至其他感覺之間相互作用,不能將它們剝離開來。現代人更強調閱讀的視覺認知層面,即人在接收文字時,會向內進入反思性的領域,使文字產生意義。古人當然知道文字需要得到內在的理解,但向外的表演同樣重要。朗讀使文字向外進入音響的氛圍,使人與人之間產生共鳴。向內的認知和向外的表演這兩方面缺一不可;即使是默讀,讀者也會在心中讀出聲音,不然人們無法真正使書寫融入世界。

現代人發明的速讀試圖以繞過聲音的方式直接將文字的意義傳遞給大腦,也許有人或未來的賽博人能做到這一點,但其本質是把閱讀還原為追求效率的意義運輸,而非有曲折和停頓的尋路過程。閱讀是一種涉及全身心的感知活動,并非簡單的視覺活動。人需要對文字進行“咀嚼”和“消化”,“消化”過后人的內心就會更加豐富。咀嚼、消化、內心豐富都是內在的過程,書寫和朗讀是外在的過程,內與外構成連貫的文化技藝鏈,不斷催生出新的經驗。

新媒體理論常常強調新媒體同時作用于多種感官的綜合性,從而凸顯其相對于文字等舊媒介的優勢。可事實上文字也可以激發多種感官的相互作用,只不過相比于感官刺激型的媒介運作,它更需要讀者主動調動想象力,在大腦中構建時空或視聽場景。韓炳哲認為數字媒介消滅了想象力,道理就在于高清晰圖像沒有留下太多想象空間——它使人們被動接受技術提供的想象,而不再主動想象。公平地說,人們在感知不同媒介時會有不同的自我調動方式,會產生不同的身心經驗。單純地強調新媒介可涵蓋多種感覺的優勢并濫用新媒介,便消滅了人類在媒介多樣性中建立起來的感知豐富度。

筆者用“書寫的口語性”這一看似矛盾的修辭法,意在表明書寫獨特的物質性運作并不意味著感知的單一化,反而可以打開更豐富的跨模態感知空間。根據上文的論述,在文字出現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西方文化并沒有受到高度認知性文字的壟斷,而是形成“閱讀即聆聽”等復雜文化現象,筆者將之概括為“書寫-口語跨模態文化”。以現代人的優越感來看,這種文化是原始的、落后的。心理學家朱利安·杰恩斯(Julian Jaynes)的理論便支持這種優越感,他猜想默讀(silent“speech”)是大腦逐漸演化出來的功能,只有原始大腦才會“聆聽文字”,隨后大腦走出了“幻聽”的早期階段。

不可否認,新媒介或多或少會改變大腦神經基礎。人在出生時有著過量的突觸連接,在生存活動中一些突觸連接會變強以適應環境,而作用不大的突觸會消亡。新媒介會促成新的神經結構產生,以適應新媒介環境。然而,底層神經結構的變化并不完全決定高層的感知和文化,我們有同樣的神經基礎,并不意味著產生同樣的文化。即便真的存在默讀的神經結構,這也不影響人們可以在文化層面重視口語的作用,形成包含默讀、朗讀、認知、表演等在內的多樣化的文化技藝實踐。默讀的神經基礎提供的僅僅是可能性條件,在此條件下人類對書寫的多元感知空間依然很大,只是隨著現代性的深入,人們才單純強調認知的優越性而忽視書寫與身體的整體性關系。

在再媒介化(remediation)理論中,也存在認為新媒介文化可以包含并超越舊媒介文化的現代性傾向。再媒介化理論著眼于媒介物質性層面的演化,認為新媒介可以強化并改造舊媒介,如文字可以強化口語,使口語更有邏輯,同時還可以保留口語表達的特點。這樣,口語這一舊媒介形式就成了文字這一新媒介的內容,口語的傳統就會存留在書面文化之中。然而在書寫一口語跨模態文化中,口語并不是存留在文字中的傳統,而是與文字同樣活躍的文化因素。新媒介對舊媒介進行物質性層面的轉化,如聲音轉化為拼音,并不直接對應文化上從口語文化急劇轉型為書面文化。在書寫出現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文字非但沒有壓制口語文化,反而是兩種媒介形式既保持各自的獨立性,又相互交織滲透為書寫一口語跨模態文化。

雖然再媒介化理論的提出者把再媒介化過程描述為“在當前任何的文化時刻,所有媒介之間相互競爭與合作的過程”,但最后還是在說新媒介具有足以壓倒舊媒介的競爭優勢,如更具有沉浸感。這種理論支持的是線性的媒介演化史,如反思性的文字壓制了前反思的口語,數字媒介壓制了文字。然而現實的并不意味著是合理的,強調單一媒介的宰制性地位會造成單一的媒介生態,消滅媒介多樣性和感知的豐富度。甚至,再媒介化理論已經和資本提供的“制度化”媒介想象形成共謀關系,如它使人們普遍認為單一的數字化媒介生態是合理的,認為將元宇宙作為終極媒介也是合理的,這樣人們自然不會去質疑單一媒介生態對豐富性的消滅,也不會去想象更多元的媒介生態。

相較于具有線性進化論傾向的再媒介化理論,筆者倡導以強調媒介異質性的媒介間性(intermediality)概念改造單一的媒介文化秩序。與文學和文化批評用“媒介間性”概念描述“藝術創作中交合使用多種媒介表達的現象”不同的是,筆者更強調各種媒介具有不同的運作方式,如文字的主要運作方式是書寫和閱讀,口語的主要運作方式是對話和演說,這些不同的方式具有激發不同層面感知活動的示能性(affordance)。示能性來源于活動的物質基礎,如文字需要寫在紙上或呈現在屏幕上,口語則通過空氣振動傳播。這些物質條件“誘導”感知者的特定感官,并為文化技藝的展開規定了范圍。但這種誘導并不決定全部的感知活動,它只是感知的物質性識別階段,感知的最終形式不能從物質性感知中演繹出來。主體可以在后繼過程中將物質性感知“升華”為不同的命題,“書寫即說話”便是一種不同于現代人的命題性感知。示能性不是媒介與生俱來的“特異性”或靜止的物質性,而是在實際運作中與文化和環境相勾連而不斷生成的特定關系性條件,這些條件的確限制了感知的自由,但并不消滅自由,而是容許感知的偶然性。簡言之,示能性既能引起多樣化的感知,又能被多樣化地感知。

媒介同環境相勾連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同其他媒介相勾連,勾連不是一者對另一者的吸收或消滅,而是他者之間的相遇。他者的某一方面不能被其他他者完全吸收,這些異質的部分既是獨特感知經驗的來源,又能夠在互相關聯的過程中創造更豐富的感知經驗,從而為更進一步的創造提供條件。以再媒介化理論審視書寫的口語性,最終會把口語的運作方式放在較低的位置,使口語性成為殘留在文字世界的幽靈。而媒介間性理論認為,書寫的物質性與口語的物質性之間雖然不可通約,但可以以自身的邏輯對對方施加影響,這些影響包括強化、弱化、抑制或轉化等,無法完全用再媒介化的邏輯涵蓋。如書寫以序列性要求口語,口語以對話要求文字作品,從而形成書寫、口語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纏繞的復雜文化現象。質言之,媒介間的關系并非只有“再媒介化”的邏輯,還有媒介間性的邏輯,即不同形式的媒介在相互“媒介化”的過程中進一步打開示能空間,使媒介與環境發生新的勾連,為生成更具有偶然性和復雜性的文化提供條件。前現代能夠創造容納異質多樣性的文化,我們也能夠創造出不再以數字化作為宰制性方案的文化條件。

媒介間性更多聚焦于媒介之間在物質性運作層面的示能性和相互關系,無論是“閱讀即聆聽”還是“閱讀即認知”,都是在特定關系性條件下實現的命題。可僅僅停留在這一點并不足以理解媒介,我們還必須考慮主體對媒介物質性的感知,只有通過完整的感知活動才能把潛在的命題實現出來。以書法為例,在物質性層面它是靜止的,但它因具有舞蹈性而比一般的書寫更具動勢,從而更容易喚起身體的動勢;在感知層面,相較于觀看舞蹈,人們需要發揮更大的主動性以喚起全身心的動覺,從而體驗到書法的“行云流水”之美。這種主動性不僅有賴于物質性運作的激發,也有賴于文化的培育和主體自身的條件。相較于物質條件的寬泛規定,特定的文化條件對如何感知可能更加具有限定性,如在以有效率地獲取知識的現代文化條件下,文字被限定在認知層面,而前現代的讀者習慣以跨模態的方式進行感知。在主體條件方面,一些人甚至會發展出異乎常人的感覺能力如聯覺。另外,計算機也可以構成感知主體,文字、聲音本身具有可數字化處理的潛能,計算機能夠實現計算性的感知。只不過它在感知的初始階段必須把輸入轉化為數據流,抹平人類技藝在宏觀時間層面的差異,使之進入微觀時間層面的處理和輸出。

三、跨模態文化衰落的技術條件與歷史后果

書寫并不只有因果性、序列性、靈活性、認知性和反思性,也可以兼具口語的聚合性、冗余性、保守性、參與性和前反思性。這種豐富性的達成一方面有賴于媒介演化過程中實現的媒介間性,另一方面有賴于主體對媒介的跨模態感知。然而,隨著現代性的進展,文字越來越被認為只承擔單一的認知功能,無法充分調動感官和身體的參與。尤其在電影等以運動為吸引力的新媒介的強烈對比下,文字的“缺陷”就更加明顯。貝拉·巴拉茲(Bela Balazs)的“感受補償論”認為,文字會使強烈的感受缺席,音樂、舞蹈、啞劇等藝術形式是人們面對文字、概念和知識的壓迫所產生的反應:“詞語似乎用蠻力征服了人們,過于僵化的概念抹殺了許多東西,造成了我們現在深切感受到的缺失,這種缺失僅靠音樂是不足以填補的。”他的觀點代表了對文字的現代性偏見:“文字文化是非物質化的、抽象的、過度智化的(over-intellectualized),它使人體退化到生物有機體的狀態。”

無論從媒介間性的物質性運作,還是從跨模態感知的復雜性來看,“文字文化”遠不止貝拉·巴拉茲描述的這么簡單。我們至多只能說以書寫為基礎的感受經驗與其他藝術形式營造的經驗不同而已,而不能說誰比誰更僵化。根據前現代文獻,人們曾形成了一種具有豐富度的書寫一口語跨模態文化,只不過這種文化隨后衰落為以過度智化為主導的文化;貝拉·巴拉茲的補償論如果要想成立的話,應當針對后者。

在一些人類學家、媒介理論家以及哲學家看來,書寫一口語跨模態文化衰落的重要條件在于詞語的標準化與物化。伴隨著詞語的標準化與物化,人們對詞語的理解發生了變化:詞語不再是能夠調動身心參與的魔力之源,而是認知的抽象對象。若要更深入地揭示這一過程,就要分析銘寫技術的細節變化如何促成了詞語的標準化與物化。

人們首先也許會想到詞語標準化的利器——印刷術。但蒂姆·英戈爾德提醒我們注意雕刻技藝的技術細節對詞語標準化的作用。他說雕刻的刻痕只保留較少身體性的動勢,也就是說與手寫的千姿百態相比,雕刻技藝極大簡化了手寫的姿態;盡管它可能創造出一些新的造型,但總體而言只是對手寫痕跡的固定和簡化。“是雕刻技藝打破了手勢和痕跡之間的聯系,使字母或字符固定下來,這種做法奠定了對詞語的現代認知。”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把書寫的本質來源定位于“手寫”,書寫-口語跨模態文化之所以能調動豐富的身體經驗,與手寫的物質性運作密切相關。由于手寫文字保持著與身體的連續性,每次手寫都是對手勢的回憶,回憶帶來的并不是精確的筆跡,而是在起承轉合的路標指引下的重構;因此每個人既有自己獨特的筆跡,每次書寫時筆跡又不盡相同。相較于精確的字體,手寫的文字更富于身體性的變化,甚至具有動態影像般的動勢。在書法藝術中,人們既可以聽到自然的呼聲,也可以隨之舞動,總之它激活的并非單一的感官,而是全方位的動覺,這種整體性的感覺就是各種感覺相互喚起的跨模態感知。金庸小說《俠客行》中,石破天與一眾武林高手在俠客島的石壁上觀看李白的詩《俠客行》,武林高手們試圖從文字的內容中解讀出絕世武功的意義,但始終無人參透。石破天因為不識字,反而直接從字的態勢中悟出了絕世武功。書法本身的身體運動性含義豐富,是書寫的本質性因素,標準化的文字則切斷了同其本質來源的關系,最終使人拘泥于文字的內容。

蒂姆·英戈爾德在《線的文化史》中也寫道,漢字作為手勢而非客觀符號被牢記。當人在寫漢字時,記憶的是運筆的運動過程,運動內化為“身體記憶”,每次書寫都是在尋回中重構路線的旅程。“手知道如何形成每個字,即使眼睛已經忘了它是什么樣。”蒂姆·英戈爾德指出,中國人長時間盯著一個漢字看會產生不安感。這很可能是因為,即使是印刷體,漢字依然保留著一定身體性的動勢,它喚起的是“空中書寫”的動覺,當人們以高度割裂的視覺認知方式去切割身體的整體性,便會產生不安感。

身體、手勢與文字痕跡分離的技術趨勢,在后來的文字處理技術中愈發明顯。在印刷術中,詞語單位如字母是預先存在的,詞語由詞語單位組合后才存在,詞語不再是與身體相聯結的口說之聲或書寫之痕,而成為技術物,成為獨立于身體的“活字”。物之“活”不僅意味著其脫離身體的直接控制,也意味著其成為機器控制的—部分。印刷機會執行—套預先設定的程序,使排好的標準化文字印出來。如果說雕刻技藝還帶有雕刻工具的身體性的話,印刷術則完全把身體同文字隔離開來,排字工人只是機器的操作者,不再與詞語發生直接關聯,甚至可以不理解字的意思。“凸版印刷是第一條裝配線,它把制造工藝分解為一套固定的步驟,可以生產一模一樣的復雜產品,而其部件是可以替換的。”在機器的冷凝視下,詞語和語言只是詞語單位的隨機組合。對人而言,這些組合物與身體的整體性無關,這便為詞語成為純認知對象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在寫本文化(manuscript culture)中,書就像說出的話,閱讀就是經歷會話過程中發生的事情。而在印刷術的裝配線下,不僅字是物,書也是物。閱讀不再是回憶或旅程,而是從對象中獲取資源。盡管跨模態文化中的口語性一度頑強抵抗著詞語的對象化,“印刷術最終還是用視覺主導取代了遲遲不肯退場的聽覺主導;視覺主導濫觴于文字,但如果只有文字的支撐,視覺主導是不可能盛極一時的。印刷術毫不留情地把語詞放置在空間里,其強制性超過了文字對語詞的處置。文字把語詞從聲音世界遷移到視覺空間的世界,印刷術最后把語詞鎖定在這個空間里。空間控制是印刷術壓倒一切的目標”。在印刷術確立的空間秩序下,文字最終喪失了激發強烈感受的能量,成為需要其他文化技藝“補償”的“僵化”媒介。

打字機沿用了印刷術的空間控制,保持了身體運動與機器程序的分離。在機打稿中,詞語不再具有個性,成了脫離于身體活動的技術抽象物。這種抽象物不再需要一定時間印刷出來,而是可以近乎實時地打印出來。隨著打字機與計算機的聯合,詞語從書本的宏觀時間與物質空間進入微觀的電子時空。計算機不僅可以在宏觀時間層面遵循人的指令,按照人的打字節奏輸出詞語;而且可以在微觀時間中實時修改詞語,甚至實時生成語言。“語詞的序列加工和空間加工是由文字啟動的,后來被印刷術提高到一個新的檔次,現在它被電腦進一步強化。語詞的電腦加工最大限度地使語詞嵌入空間,嵌入電子運動;這個加工過程在剎那間完成,使語詞的分析性序列達到最優化的效果,這就是最后的結局。”沃爾特·翁雖然沒有見過ChatGPT,但他對文字序列化、分析化的歷史性分析已然昭示:最優化的效果和最后的結局不僅是實時轉寫入的話語,而且是通過機器計算迅速自動生成“完美的語言”。

西方自印刷術以來認知與身體的分離過程暗合著身心二元論思想的展開,詞語的技術化、對象化、認知化是這一技術與思想過程的歷史后果。GPT集中體現了詞語對象化與認知化的“結局”。GPT與印刷機都是預先程序化的,但不同的是,GPT的預先程序化并不意味著預先決定,它在生成序列化語言的過程中容許偶然性。盡管偶然性和生成性的實現有賴于人類語言的輸入,但其并不直接基于對人類口語或文字的處理,而是基于對語料的數學抽象。與決定性機械過程切斷詞語同身體聯系的運作方式一樣,非決定性的計算過程也阻斷了詞語同身體的聯系,使詞語成為可以脫離身體而獨立運行的存在者。也正是在這樣的技術條件下,詞語才徹底對象化。質言之,GPT實現了語言高度認知性的一面。

四、結語:認知的語言與織網的語言

廣義而言,機器生成的語言當然也是一種語言,但數學化只是實現語言的一種方式,而并非語言的本質。用海德格爾在《巴門尼德》中的話來形容,這種實現語言的方式是用“一個黑暗的段落照亮另外的黑暗的段落,所有黑暗湊在一塊就給出光明”。海德格爾的言外之意是高度認知性的語言根本給不出光明,無法通達語言的本質。但我們必須承認,機器生成語言至少揭示了數學化也可以作為生成有效語言的方式,這種有效性也具有一定創造性的光明。

在認識和推進機器創造性的同時,需要警惕的是:人們根據再媒介化的邏輯誤以為這種創造性已經吸收了語言的全部創造性。實際上,人類語言也只不過是實現語言的一種方式而已,人類和目前的機器可能都沒有窮盡語言的可能性。人類通過手寫與詞語、詞語與思想、思想與存在的原初聯系而生成語言,機器則以數學化切斷詞語同身體的關系的方式生成語言。我們不能把以GPT為代表的機器語言的生成性和創造性,混同于人類語言的生成性和創造性,因為人類是在跨模態感知活動中實現并推進語言創造力。跨模態感知不是對詞語單位的運輸,而是穿過風景的遠足;不是急速的奔馳,而是時間的針腳。詞語和思想是“相互交織的線縷”,語言是由線縷交織而成的織網(meshwork)。機器把語言模擬為由“節點和連接線”構成的“網絡”(network),實現了語言的一種生成方式,但這種語言并非語言的全部,人類語言依然存在創造新經驗的空間,需要我們在編織織網的旅途中開拓。把語言僅僅理解為高度認知性的存在,壓制對語言的跨模態感知,便會以“網絡空間”消滅“織網空間”,我們借此贏得了積累知識的效率,但喪失了對書寫之本質來源的感受力。

(作者于成系青島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王金玉系青島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23級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閱讀
例談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淺析小學閱讀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辦法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6:15:40
高中化學的基本教學方法:閱讀、實驗與探究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6:11:35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2:36:19
探究性閱讀教學探索
淺談農村中學生英語閱讀興趣的現狀和優化
基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
高中英語閱讀與寫作有效結合
考試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22:30
“以讀促寫”與“以改促寫”英語寫作教學對比研究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27:51
語文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9:29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永久视频| 亚洲欧美另类视频| 欧美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一级全黄毛片|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成年网址网站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免费的|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免费观看三级毛片| 亚洲人成网址| 精品日韩亚洲欧美高清a| 精品国产www| a天堂视频|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 国产欧美日韩va|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四虎AV麻豆|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成人播放|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欧美在线视频a| 欧美在线免费| 色婷婷丁香| 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 色婷婷久久|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不卡午夜视频| 成人国产精品2021| 午夜色综合| 性色一区| 99在线视频免费| 任我操在线视频|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五月婷婷激情四射| 日本91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日本在线亚洲| 久久毛片网|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 亚洲aaa视频| 伊人福利视频|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在线| 亚洲首页国产精品丝袜| аv天堂最新中文在线|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欧美日本一二三本道|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国产在线八区| 久久毛片网| 久久黄色影院| 国产在线小视频|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亚洲第一福利视频导航| 无码有码中文字幕|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情侣午夜国产在线一区无码| 欧美精品高清| 亚洲第一网站男人都懂|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国产99精品久久| 欧美成人一区午夜福利在线|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中文成人在线|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