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山東充分發揮農機制造和使用大省優勢,強化頂層設計,創新工作機制,不斷增強農機裝備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綜合競爭力,收到顯著效果。主要做法:培育發展農機新質生產力;加速研產推用一體貫通;提升農機裝備應用水平;打造農機化學科梯隊。
關鍵詞:推進;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山東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部署要求,充分發揮農機制造和使用大省優勢,強化頂層設計,創新工作機制,不斷增強農機裝備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綜合競爭力,收到顯著效果。2023年,全省農機總動力1.19×108kW,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91.3%,全省農機制造企業超過2000家,規模以上企業約450家,實現營業收入809億元,占全國25%。
一、強化科技驅動,培育發展農機新質生產力
發揮省內高校、科研院所、農機企業多方優質資源,強化對農機裝備的創新引領和支撐。一是建立產業研發體系。發揮山東省農機研究院等省級農機科研院所優勢,支撐培育創建黃三角智能農機裝備產業研究院等一批新型智能農機裝備研發機構。二是搭建省級創新平臺。圍繞大田農機裝備、丘陵山地農機裝備、設施園藝農機裝備、智慧農業設施裝備、鹽堿地智能農機裝備等領域,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建設9家省級重點實驗室。三是打通技術轉化通道。持續支持山東省智能農機裝備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由濰柴雷沃牽頭,省內外科研院所、高校、骨干企業單位共同參與,進一步完善“產學研推用”協同創新體系,打通了農機裝備從科研成果到技術應用的轉化通道。
二、強化政策引導,加速研產推用一體貫通
發揮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等政策導向作用,瞄準農業生產需求精準施策。一是推動研產推用一體化。省財政安排1億元專項資金,開展農機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圍繞動力機械、糧食單產提升等6個方面,設立26個項目,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邊研發邊熟化邊推廣的新模式。二是提升試驗鑒定能力。新建場上作業、植保機械、農用運輸機械、微灌設備、設施農業裝備等試驗室,配備測試儀器設備420臺(套)。共修訂專項鑒定大綱29項,農機鑒定資質認定范圍內產品達223項。依法依規開辟急需農機專項鑒定“綠色通道”,促進新技術新機具開發應用。三是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增加播種機、農用北斗輔助駕駛系統等農機裝備報廢補貼品目,將報廢補貼范圍擴大到15類,同時利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政策紅利,爭取5億元以上資金,加大力度實施好農機報廢更新補貼工作。
三、強化需求導向,提升農機裝備應用水平
以糧食生產提質增效為目標,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推廣應用先進適用農機產品。一是聚焦“一大一小”。立項開展大馬力智能混動拖拉機、無級變速拖拉機以及高效低損智能谷物收獲機等農機裝備研發,填補國內空白。推廣應用丘陵山區玉米收獲機、輕簡型花生聯合收獲機等丘陵山地專用農機裝備,補齊農業全程全面機械化短板。二是聚焦增產減損。安排省級資金3200萬元,著力推進高性能播種機、高效低損收獲機、移動式烘干機等農機裝備研發,助力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推廣應用高性能播種機3.2萬臺,對單產提升的貢獻率5%左右。突破收獲機械撓性割臺、低損脫粒分離、損失傳感器監測等關鍵技術,實現減損10%~14%。三是聚焦機藝融合。安排2000萬元選取六大產業10個方向開展農機農藝融合應用試點,強化薄弱環節農機裝備與技術的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探索機藝融合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應用經驗。目前,全省已建立28個應用試點,85個示范基地。
四、強化人才培養,打造農機化學科梯隊
持續實施高水平學科建設計劃,加快農機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培養步伐。一是開展農機裝備學科建設。依托省內高水平大學和高水平學科建設計劃,對接農機裝備產業發展需求,打造農機裝備“優勢特色學科”、高水平學科,提升農機裝備領域科研和教育水平。二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山東省現代產業學院建設計劃,目前已建設智能農機裝備、農業智能裝備、智慧農業等3個省級現代產業學院,著力培養具有扎實專業知識、豐富實踐經驗和創新能力的農機裝備專業人才。三是加大人才培養培訓力度。充分利用公費農科生、卓越農林人才、卓越工程師等政策,增強大專院校農機專業人員的招生培養力度,積極引導農科類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目前,全省公費農科生招生培養規模已達2000多人。
下一步,緊扣農機化強省建設目標,積極探索農機產業全鏈條發展有效模式,推動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進一步完善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和報廢更新補貼政策,擴大報廢機具范圍、提高補貼標準,深入推進“優機優補”。二是繼續實施農機研產推用一體化試點。以具備創新性、突破性的急需農機產品為重點,加強農機裝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一體化推進新機具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三是加快農機創新產品熟化定型。堅持研發制造和推廣應用協同發力,盡快轉化一批科技成果,加快推動研發機具熟化定型和示范應用步伐。四是探索農機農藝融合新模式。爭取省級財政支持,針對薄弱產業和環節,建設農機農藝融合應用試點,分作物、選品種、推裝備、配農藝,推動種養模式、作物品種與農機裝備匹配,提高機藝融合水平。
(作者為山東省農業農村廳農機化管理處副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