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雙減”政策的有效推進,提質增效成為教師當前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教師要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探尋最優化的課堂教學形式,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開放且創新的趣味教學活動,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課堂變得更高效.基于此,文章從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現狀、“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策略兩個方面進行闡述,旨在促進數學教師優化教學方式,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來提升教學效率,使數學課堂煥發亮麗色彩.
關鍵詞:雙減政策;教學實踐;策略
小學數學的基本要求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理性思維與求真務實的實踐態度.但數學的抽象性與小學生的認知思維形象性之間存在的矛盾,限制了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雙減”政策下,教師要不斷探索研究,優化數學教學方式,解決數學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充分利用課堂的每一分鐘,激發學生對數學的熱愛與興趣,使課堂煥發生機.
1 “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現狀
數學是小學階段重要學科之一,“雙減”政策出臺之前,“唯分論盛行”,學校對小學數學輔導大肆采用“題海戰術”.傳統題海戰術的練習不僅給學生增加了沉重負擔,而且會讓學生形成定向思維,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雙減”政策下,我們更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主張通過優化教學方式來提高教學效率,減少作業量,提升自身課后服務的水平.但在落實具體政策時,我們仍然看到一些亟須解決的具體教學實踐問題:教師教育觀念固化、方法單一;學生學習態度發生轉變,思想上松懈,行為上散漫;課后作業與學生水平不符合等等,而這些問題對于教育改革與人才的培養是不利的.
2 “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策略
在“雙減”政策下,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變得尤為重要.在有效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系統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優化教學方式,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來提升教學效率,使數學課堂煥發亮麗色彩.
2.1 優化課堂導入方式,讓課堂“活”起來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良好的課堂導入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欲望,而且能夠促進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要求,并有意識地在新舊知識間架起橋梁,激發學生興趣,使其快速進入聽課狀態.[1]
第一,用情境導入法,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情境導入法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使用頻率較高的導入方式,即在課堂上導入一些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故事導入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小學生活潑好動,對一切新奇事情充滿好奇,而學生對有聲有色、有情有景的故事情節更是情有獨鐘,教師在備課時,可根據學生特點與教學內容展開分析,找到與之相關的小學數學知識的故事,并利用故事進行課堂導入.第三,懸念導入法,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教師可以根據所授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特點,設計富有懸念的導入環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把注意力遷移到學習內容中,并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為高效課堂提供保障.最后,游戲導入法,活躍課堂氣氛.在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時,教師通過游戲進行教學,巧用游戲導入,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小學數學教師應高度重視課堂導入,優化導入方式,激發小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其建立起對新課講授內容的好奇心,集中精力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從而為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奠定基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2.2 活用教學情境法,激活數學課堂
情境教學法讓學生以直觀的方式來理解數學知識,教師可通過具體的事物或場景對書本上的知識進行重現.不同的情境中蘊含著各種數學經驗,有效的情境打破了傳統的機械教學模式,推動學生運用數學思維去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驗數學的樂趣.例如,創設問題情境,能促進學生積極性;創設游戲情境,能找到數學最優解決方案;創設生活情境,能強化學生學習效果.
在教學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上冊》中“可能性”時,教師設計了“抽獎”與“摸球”兩個游戲.這兩個游戲與生活實際相關聯,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游戲過程中,學生需要解決“誰先抽獎”的實際問題.通過討論,最終達成共識.教師創設這樣的情境,強有力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力,促使學生主動去研究關于摸球中的數學知識,從而悟到隨機事件中的不確定性.教學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中“圓”時,教師設計“變變變”的游戲.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成員利用圓規在規定的時間畫好圓,多多益善,比一比誰畫得多,畫得好.這樣的教學方式能有效地點明主題,促進學生聯系實踐活動對知識提取再加工,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讓課堂變得更高效.
活用情境教學法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把生澀難懂的抽象概念通過具體表象再理解,從而提升教學質量,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數學的魅力,提升數學思維.
2.3 融合信息技術,增加課堂教學趣味性
信息技術的共享性、時效性以及多樣化讓教育事業變得更加靈活,尤其是對于小學數學教育來說,信息技術能夠讓抽象的理論知識更加直觀,也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2]
在教學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用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解決實際問題”時,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把問題隱藏在學生喜歡的動畫片中,設計如下問題,小豬佩奇和媽媽一起去超市采購,佩奇是個懂事的好孩子,她先把生活必需品選好,有洗發水54元,風扇607元,電炒鍋176元.你能幫佩奇算算,問題一:她們大約需要準備多少錢?問題二:收銀員應該收多少元?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大約”二字,怎樣估才能合理?學生們看到自己喜歡的卡通人物都格外興奮,大家立馬開始進行小組討論,如果往大估,收銀員可以找回多余的錢;如果往小估,是沒有辦法付款的.學生試著用整數來估,接著再列式解答.
信息技術和小數學課堂的融合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效率和質量,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與負擔.教師通過信息技術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讓數學課堂變得更精彩.
2.4 分層設計作業,推進核心素養培育
課后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合理的作業有利于發展學生整理知識的綜合能力.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分層設計作業.
2.4.1 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進行作業分層設計
每個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在布置作業時,教師應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進行分層作業布置.比如,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較少但有難度的題型,目的是鍛煉其思維.[3]對于學習能力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基礎題,目的是理解掌握知識點.如此科學的設計分層作業,既幫助了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也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契合“雙減”政策的同時又提升了教學質量.
2.4.2 根據學生個人能力進行作業分層設計
作業能夠考查學生的個人能力,教師在進行作業分層設計時應注意學生的自制力、學習能力、吸收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綜合素質.有部分學生為了應付教師與家長對待課后作業敷衍塞責,所以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個人能力強弱.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雙減”政策下,教師要對課堂教學實踐策略進行優化,做到提質增效.在實踐教學中,以學生學習需求為出發點,結合生活實踐構建趣味課堂、情境課堂,促使學生在高效課堂中提升數學思維能力,開拓學生思路,從而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為學生未來發展打下基礎.[4]
參考文獻
[1]高建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2022(44):174-176.
[2]葉錦森.“雙減”下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堂的有效融合[J].學苑教育,2022(15):7-8+11.
[3]鐘建軍.“雙減”政策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江西教育,2023(19):66-67.
[4]周紅明.基于小組合作學習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J].新智慧,2022(35):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