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向新時期存量模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戰略目標,開展對于城市基礎設施轉型模式和政策影響的研究,探索順應政策導向的城市基礎設施復合化轉型路徑與作用機制。高密度建成環境的城市發展問題中,以高速路為代表的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所造成的社區割裂問題亟需解決。以美國費城“縫合華埠”(Chinatown Stitch)高速公路改造項目為研究對象,政策層面,比較研究多個不同級別的政策和規劃的影響,包括聯邦、州、縣市、社區;機制層面,拓展“場域基礎設施”的架構、特征和內涵,總結城市基礎設施的復合化轉型規律,包括政策層級化、規劃分期化、尺度跨域化、主體多元化、空間復合化。倡導突破部門壁壘,實現跨專業、多團隊、寬平臺的協同合作,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城市轉型規律,推動城市基礎設施的復合化轉型。
關鍵詞:城市基礎設施復合化;城市更新;政策驅動;機制研究;場域理論
Abstract: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and the impact of policies within the context of urban regeneration, considering the implications of a stock-based development model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The study examines the pathways and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policy-driven transform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occur. The fragmentation of communities caused by urban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such as highways, in densely built environments represents a pressing need for immediate solutions. The research employs the \"Chinatown Stitch\" highway transformation project in Philadelphia, USA, as a case study to compare the impacts of various policies and plans at different levels, including federal, state, county, municipal, and community levels. Furthermore, it elaborates on the structure,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implications of \"Field Infrastructure,\" and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transformation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urban infrastructure complexification. These patterns include policy hierarchization, phased planning, cross-scalar domain, diversified stakeholders, and spatial complexification. The study advocates for the breaking down of departmental barriers, the fostering of cross-disciplinary, multi-team, and broad-platform collaboration, and an understanding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patterns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with the aim of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Keywords:" Urban Infrastructure Integration; Urban Regeneration; Policy-Driven; Mechanism Study; Field Theory
“是怎樣的空間、怎樣的活動、怎樣的建筑構成了人類交流的創意中心?”
——路易·康(Louis I. Kahn),1955
1952年,美國建筑師路易·康觀察和研究了自己所生活的城市——費城,將城市的交通系統視為城市中人員流動和物質交換的通道,形象地將高速公路比做河流,停車樓比做港口,城市道路比做運河,塔樓的入口比做船塢[1] (圖1, 2)。逾70年后的今天,一個針對費城中心城區華埠社區高速公路的改造項目計劃揭開了面紗。
1.費城華埠城市更新的轉機
2023年12月,美國費城市政府公布了“縫合華埠” (Chinatown Stitch)高速公路改造項目的總包中標團隊及總體規劃報告[2]。對于該項目的初期研究始于2005年,旨在通過在萬安街高速公路(Vine Street Expressway)上方建造覆蓋結構,橫跨大約2.5個街區,重新連接被高速公路分隔的華埠社區。
“縫合華埠”已獲得來自美國交通部的資助,資金總額達1.58億美元。此前,該項目收到了來自美國運輸部180萬美元的投資[3],重點用于支持社區參與,以及來自市政府和賓州交通局(Pennsylvani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PennDOT)等機構的220萬美元配套資金,用于規劃研究和初步工程[3]。作為費城華埠及周邊區域最重要的開發建設項目之一,“縫合華埠”項目已進入實質性規劃和工程設計階段。
費城萬安街高速公路建于20世紀50年代,是30號美國國道(U.S. Route 30)和676號州際公路(I-676)的重要部分,橫貫城市中心區域,西連76號州際公路(I-76),東接95號州際公路(I-95)。萬安街高速公路粗暴地將費城華埠社區一分為二,造成了華埠南北區域發展不均衡和交通聯通性上的割裂(圖3, 4),對社區經濟發展和文化活力帶來負面影響,并且伴有噪音和空氣污染等環境問題,“鄰避效應”問題突出,給周邊社區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祵τ谫M城交通系統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被視為一種研究性規劃。將康的研究與“縫合華埠”的研究范圍做對比,不難發現,康建議將城市東西方向交通干道北移,此方案有助于保護中心城區的完整性(圖5, 6)。
近年來,針對費城華埠基礎設施轉型和社區發展的研究內容不斷拓展,包括提高交通效率、提升出行安全和改善環境品質等方向,形成了以“復興萬安街”(Reviving Vine)研究報告[4]和《“縫合華埠”愿景報告》 (Chinatown Stitch Vision Report) [5]為代表的多項成果。值得關注的美國其他曾飽受高速路困擾的城市街區相關實踐還有波士頓的“大開挖” (Big Dig)、達拉斯的克萊德·沃倫公園(Klyde Warren Park),以及亞特蘭大的“縫合”(The Stitch)等建成項目及規劃設計中的案例。此類“高速上蓋”(Highway Cap)案例通常采取在高速公路上方搭建平臺和拓寬橋體的做法,形成新的城市公共空間或功能復合的混合用地。
本研究面向新時期存量模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戰略目標,開展對城市基礎設施轉型模式和政策影響的研究,探索順應政策導向的城市基礎設施復合化轉型路徑與作用機制。美國的高密度建成環境中,以高速路為代表的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所造成的社區割裂的城市發展問題亟需解決。
2.多級政策的共同作用與影響
城市基礎設施轉型離不開政策驅動,而基礎設施方面的政策也往往借助于對基礎設施的投資來執行和落實。“縫合華埠”便是其中的范例,實施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漫長而復雜的統籌和研究階段,期間,聯邦、州、縣市和社區等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管理組織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條例、規劃、計劃和研究報告。各級政府、相關機構和社區之間的多方協作是執行政策和實施計劃的關鍵。(表1)
2.1" 聯邦層面調控方向
在美國的國家層面(聯邦政府),拜登政府在全國范圍內推出了多個重要政策及計劃,以和基礎設施領域的關聯度由弱到強排序,包括“正義40計劃” (Justice40 Initiative)、“重連社區和鄰里基金項目” (Reconnecting Communities and Neighborhoods,RCN)、“重新連接社區” (Reconnecting Communities)和《兩黨基礎設施法》(Bipartisan Infrastructure Law,BIL)。其中,和費城的“縫合華埠”最為相關的是“重新連接社區”。此外,“縫合華埠”還入選了“重連社區和鄰里基金項目”下的“重新連通社區試點計劃” (Reconnecting Communities Pilot, RCP),成為全國范圍內的試點項目,盡管各自側重點不同,但相關政策和計劃都致力于通過改善基礎設施和社區環境,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和經濟發展。“正義40計劃”主要側重于環境正義和清潔能源,確保聯邦氣候和清潔能源投資的40%惠及長期處于劣勢發展地位的社區,推動社會公平。“重連社區和鄰里基金項目”通過提供資金支持地方政府和社區組織,全面提升社區的住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促進經濟機會?!爸匦逻B接社區”專注于修復和重建因基礎設施項目導致的社區區隔,特別是改善交通基礎設施環境,恢復社區連通性和經濟活力?!秲牲h基礎設施法》則是一個覆蓋全國的大規?;A設施投資計劃,涵蓋道路、橋梁、公共交通和清潔水源等多個領域,旨在整體提升基礎設施的服務水平和環境品質。
具體內容方面,“正義40計劃”的重點在于改善公共交通系統,修復老舊基礎設施,提升社區的可達性和連通性,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出行便利性。此外,通過改造既有建筑以提升使用效率也是該計劃的一部分,以此推動實現更加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執行方面,“正義40計劃”的實施依賴于聯邦和地方的緊密合作,由多個聯邦機構聯合實施,包括環境保護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 DOE)、交通部(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DOT)和住房和城市發展部(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 HUD)。此外,社區參與是該計劃的重要支撐,確保受影響社區的居民能夠參與到項目的規劃和實施中,使不同的需求和意見得到充分考慮。
就城市基礎設施與社區的關聯性而言,“重新連接社區”計劃更加關注基礎設施的修復和改造,其核心目標是恢復社區的連通性,提升社會經濟活力,特別是低收入和少數族裔社區?;A設施的改善不僅有助于居民的日常出行,還能促進社區的社會互動和經濟活動。此外,通過基礎設施的改善,“重新連接社區”計劃還注重社區的可持續發展。重新連接的社區將獲得更多吸引新的商業投資機會,創造新的就業崗位。計劃還包括環境改善措施,如增加綠地和公共空間,提升社區的宜居性。執行方面,該計劃由交通部主導,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協助地方政府和社區組織實施相關項目。
“重連社區和鄰里基金項目”計劃資助美國40多個州的132個項目,僅2023財年的投資額度就達33億美元[6] (圖7)?;痦椖恐荚谕ㄟ^改善與社區日常生活更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如道路、人行道、公園和公共空間,提升社區的整體環境和居民的生活質量。此外,該基金項目還支持小企業和創業項目,從而提升社區居民的經濟狀況。
費城“縫合華埠”項目目前所收到資助金額總計達1.58億美元,主要來自“重連社區”和“鄰里基金項目”。相關資助主要參照《兩黨基礎設施法》,該法案由美國總統拜登于2021年11月簽署 [7],是美國歷史上對于交通領域投資力度最大的方案,總投資額高達6600億美元。該法案尤其重視交通基礎設施的提升,從而“以點帶面”,帶動區域經濟的整體性提升。借助大規模專項資金,道路、橋梁和公共交通系統的修復與建設得以實現。同時,《兩黨基礎設施法》涉及多個聯邦部門及專業領域,實施過程中需要跨部門緊密協作。2022年,在“重連社區和鄰里基金項目”基礎上,《兩黨基礎設施法》制定了新的“重新連通社區試點”計劃,時間覆蓋2022至2026年,規模總計10億美元,其中規劃和基本建設投資占比分別為25%和75%,用以提供改善基礎設施的技術性指導和資金支持[8]。
上述政策和計劃不僅是對基礎設施的改善提升,更是通過基礎設施帶動整體社區及周邊城市區域發展的綜合性策略。通過聯邦與地方合作,結合社區參與,因地制宜,力求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公平,為城市和社區帶來持久的積極性影響。這些政策和計劃共同響應了拜登政府的戰略發展目標,旨在通過基礎設施的現代化改造,實質性提升環境質量,增強社會福祉。
2.2" 各州層面承上啟下
美國州一級的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和改造主要由各州交通局(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DOT)主導。以費城所在的賓夕法尼亞州為例,負責主管交通基礎設施的部門是賓州交通局。在賓州交通局出臺一系列全州范圍的政策和規劃文件中,“賓州交通局連接計劃” (PennDOT Connects, 下文簡稱“連接計劃”)尤其強調社區協作、推廣多模式交通與復合基礎設施,重視環境保護與可持續性,對于費城“縫合華埠”項目具有上位指導作用。
“連接計劃”通過強調早期介入和持續性的社區協作,改進了交通項目的規劃和實施。該政策的核心在于促使地方政府、社區組織和其他利益相關方在項目規劃的初期階段即能參與介入,充分表達各方意見及需求。具體而言,政策指令明確要求“連接計劃”的工作人員和項目成員在實踐中充分聽取社區意見,以實現資源的最佳分配。早期協作的方式有助于減少項目開發過程中因變更所產生的浪費,提高項目效率;在多模式交通方面,“連接計劃”強調不同交通方式的整合,政策鼓勵在規劃中綜合考慮行人、自行車和公共交通設施,通過改進道路設計、增加人行道和自行車道,優化公共交通的接入,提升社區整體連通性和出行便利性。項目啟動前通過詳盡的范圍劃定和成本估算,以確保預算和資源的合理分配;在環境和可持續性方面,強調規劃和實施過程中需考慮雨洪管理、綠色基礎設施和減少碳排放等環境影響。具體措施包括使用環保材料、優化資源利用、通過增加綠地和公共空間提升環境質量。
通過與社區的協作、多模式交通和基礎設施的整合、對環境可持續的重視等多個方面,“連接計劃”有效提升了交通項目的規劃和實施效果。對于費城“縫合華埠”項目而言,這一政策產生了多方面的積極作用,該政策在改善交通基礎設施的同時,有效促進景觀、交通、生態等多學科團隊的緊密合作。
2.3" 縣市層面組織協調
特拉華河谷地區(Delaware Valley)包括賓夕法尼亞州東南部、新澤西州西南部、特拉華州北部和馬里蘭州東北部的部分區域,其構成帶有顯著的跨地域特征。費城在行政劃區域上隸屬于特拉華河谷地區,是該區域最大的城市。特拉華河谷區域規劃委員會(Delaware Valley Regional Planning Commission, DVRPC, 下文簡稱“規劃委員會”)是由聯邦政府指定的規劃組織,負責區域內的規劃工作。由規劃委員會牽頭的“復興萬安街”研究于2018年正式啟動,主要針對多模式交通的連接問題,通過“路面縮減”戰略,減少機動車道,重新分配道路空間,以增強行人、自行車和公共交通的安全性和可達性,從而提升社區連接性和整體公共空間品質。同時,報告建議移除在萬安街部分路段的車道,增加保護性自行車道、擴大人行道和增加行人島等改進措施,以緩解快速路對社區的負面影響,并推動區域發展。2023年12月發布的《“縫合華埠”愿景報告》是由規劃委員會、費城交通局辦公室、交通和基礎設施系統辦公室(Office of Transportation and Infrastructure Systems, OTIS)和費城華埠發展會(Philadelphia Chinatown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PCDC)牽頭,聯合賓州交通局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共同完成。
交通安全方面,費城市政府出臺了“完整街道”(Complete Street)計劃,旨在幫助市民自由選擇不同的交通出行方式,且均能獲得更高的交通安全保障,其核心理念是將道路視為全體使用者所共有,而非僅針對機動車而設置。“完整街道”的設計原則包括為所有使用者提供便利、安全設計以防止致命車禍、優先考慮行人通行、與周邊環境和社區相協調,以及融入可持續發展原則。其合作伙伴既包括交通和基礎設施系統辦公室、市長辦公室、市議會、市水務局等市級機構,也包括州及區域的機構和組織,如特拉華河谷區域規劃委員會、賓州交通局和賓州東南部交通局(Southeastern Pennsylvania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SEPTA)?!翱p合華埠”作為“完整街道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組織架構同樣呈現出多主體合作的層級性與多樣性。
2.4" 社區層面專項深入
費城華埠發展會在社區治理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該組織成立于1969年,逾半個世紀后的2023年,費城華埠發展會牽頭制定了針對萬安街高速公路改造的《“縫合華埠”愿景報告》,詳細研究了對萬安街改造的方案,并評估其影響,通過廣泛的社區參與和科學的研究方法,積極響應社區需求,旨在創建綠色公共空間、提升街道安全性、增強社區氛圍、增加公共建筑和商業,以滿足多樣化社區需求,從而修復萬安街高速公路對華埠社區及周邊地區長期造成的負面影響。
針對萬安街的具體改造策略,主要包括“道路瘦身”(Road Diet)和高速公路“上蓋”?!暗缆肥萆怼睖p少了機動車道路數量及寬度,相應增加人行道,有效縮短行人過街距離、降低機動車車速,提高安全性;公路“上蓋”有效擴容公共空間,拓展開發建設增量,加強華埠社區內部及周邊街區的聯通性,以期改善華埠社區空間區隔和發展不均衡等問題[5]。
《“縫合華埠”愿景報告》的發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社區組織長期參與介入的結果。自2003年起,費城華埠發展會積極主導了一系列針對華埠社區的環境研究和規劃,包括“萬安街重連社區短期行動計劃”(Vine Street Reconnecting Communities Short Term Action Plan)、“華埠社區計劃”(Chinatown Neighborhood Plan),以及“復興萬安街”研究等,成為組織和推進社區建設的中堅力量。
3.復合化轉型規律
城市建成環境的更迭與發展是動態的,不斷處于變化進程。因此,在把握城市基礎設施轉型規律及其發展趨勢時,應采用動態視角進行研究?!皥鲇蚶碚摗保‵ield Theory)在此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該理論將研究與設計焦點從實體性的空間營造拓展至與多要素的動態關系中,這一關系是由復雜城市系統、關鍵要素和多元主體等共同決定?!皥鲇蚧A設施”(Field Infrastructure)概念的提出,將城市基礎設施的實體要素與非實體的城市系統要素進行分析,并加以整合[9]。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厘清“場域基礎設施”的架構、特征和內涵,總結城市基礎設施的復合化轉型規律,包括政策層級化、規劃分期化、尺度跨域化、主體多元化和空間復合化。
3.1" 政策層級化
“縫合華埠”項目的規劃過程充分體現了從聯邦、州、縣市到社區各級政策的層級化影響。聯邦政府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的政策需由各級政府部門、機構和相關團體的執行落實。其中,聯邦政府負責制定具有指導性的政策方針,確立基本調控方向,并提供資金支持。具體執行方面,專項規劃的研究和制定多由縣市和社區一級的規劃部門、委員會和社區代表團體等利益相關者共同完成,以確保不同層級之間的溝通協作。
跨級聯動也體現在從政策頒布到專項規劃的實施落地過程,例如,專項規劃中的“完整街道計劃”就具有代表性。在聯邦層面,這一計劃對應著美國《完整街道法》(Complete Streets Act),該法案強調保障不同方式出行的安全,這一核心理念在“縫合華埠”項目中得到了具體貫徹。跨級聯動的規劃與政策實施機制不僅在宏觀層面順應了政策導向,還在微觀層面通過具體規劃設計有效落地和實施,為其他類似項目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參考。
3.2" 規劃分期化
自2003年以來,華埠社區一直缺少技術和經濟層面上有效可行的高速路“上蓋”計劃,因此持續探索解決方案,其中最主要的制約因素是缺乏來自聯邦政府的資金支持[5]。“縫合華埠”項目獲得聯邦政府、交通部門及地方政府的資金支持后,更大規模的研究和社區參與得以推進。
該項目大致可以分為研究階段、設計和工程階段、施工階段。其中,2023年公布《“縫合華埠”愿景報告》的規劃研究共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共同學習”,周期為2023年春季;第二階段為“發展設計概念”,周期為2023年秋季;第三階段為“共享社區愿景”,周期為2023年冬季。就整體項目進度而言,2023年11月公布了首選設計理念和愿景報告,2024年起正式進入設計和工程階段,預計將于2026年正式破土動工[5]。
3.3" 尺度跨域化
“縫合華埠”的研究區域主要涵蓋了場地所在萬安街高速公路南北兩側的數個街區,西起中軸線布羅德街(Broad Street),東至第八街,南端的禮士街(Race Street)毗鄰費城會展中心。研究區域的中心位置包括費城鐵路公園(Rail Park)尚未進行改造建設的延伸段,因此項目具有連通至更廣區域的城市公共空間系統的潛力,同時借用鐵路公園既有鐵路高架結構,搭建空中步行交通方式,便于街區之間跨越流通[10]。
在城市尺度方面,“縫合華埠”拓展了未來華埠在空間方面的發展潛力,并連接至周邊豐富的城市公共空間。向北聯通至鐵路公園,向東可達富蘭克林廣場(Franklin Square)和獨立廣場(Independence Mall),向南可至市政廳和迪爾沃思公園(Dilworth Park),向西可接富蘭克林景觀大道(Benjamin Franklin Parkway),共同構成具有聯通性的城市公共空間系統。此外,“縫合華埠”與建設中的城東95號州際公路沿線的佩恩碼頭公園(The Park at Penn's Landing)同屬下沉式高速公路,均采用 “上蓋”設計策略。“縫合華埠”未來將與多類型公共空間形成聯動影響,帶動周邊區域發展。
3.4" 主體多元化
“縫合華埠”項目的參與主體包括聯邦政府、國會及聯邦各部門,其工作范圍包括政策、法案、條例的制定和執行,以及具有專業性的研究和規劃。宏觀層面,相關主體包括美國國會、美國交通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USDOT)和白宮環境質量委員會(Council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CEQ)等政府機構。國會通過《兩黨基礎設施法》(BIL)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框架和資金支持;交通部通過“重新連接社區”計劃和“重連社區和鄰里基金項目”提供專項資金和技術指導;白宮環境質量委員會主導的“正義40計劃”確保聯邦投資優先惠及弱勢社區;中觀至微觀層面,費城交通基礎設施與可持續發展辦公室及費城華埠發展會聯合,與賓夕法尼亞州交通局以及其他市政部門和社區利益相關者相互配合。在促進社區參與方面,“縫合華埠”項目2023年共計開展了2次調查和2次社區愿景研討會,交流溝通設計理念并收集反饋意見。在逾兩千名參與者中,亞裔及白人占相對多數,各占將近一半,其他群體中以非裔美國人及西裔人群為主[5]。
在規劃設計階段,需依托景觀、市政、交通、城市設計、建筑和規劃等不同專業背景的團隊通力協作。設計師在溝通過程中能發揮重要的統籌和協調作用,將不同專業背景的條件、要素、意見和方案轉譯至空間層面,便于團隊進行整體分析,如將交通安全限制條件與沿街商業的政策要求進行綜合考量,并落實在整體設計方案中。
3.5" 空間復合化
空間復合化首先體現在功能分區,項目集合了多模式交通、綠色基礎設施、城市廣場和運動休閑等功能??臻g格局方面,改造方案能夠有效改變華埠社區空間碎片化現狀,一定程度上恢復原本的空間格局,形成更具完整感的社區氛圍。通過對于社區內的口袋公園、街道及運動休閑場地等公共空間的梳理,發現具有開發潛力的場地。在新的公共空間的設計方面,充分重視社區的特征,營造社區歸屬感。
文化活動方面,位于萬安街和第十街交匯處,設立了全新的華埠社區中心,為社區不同背景人群提供活動場所,方便文化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同時,北側的鐵路公園不時舉辦主題活動,進一步增強了社區認同感,促進華埠與周邊社區的融合。
設計策略方面,“縫合華埠”項目采用了情景規劃(Scenario Planning)方法,針對不同設計策略進行對比選擇。方案一采用了2個獨立“上蓋”的概念(圖8),覆蓋了2個完整的街區及第十一街和十二街之間的部分區域。此方案優勢在于控制整體施工成本,降低施工周期及影響;方案二將全部3個街區進行覆蓋(圖9),雖然施工成本有所增加,但在其他方面有明顯提升,包括增加綠地和廣場面積,維護其完整性,同時增加新建建筑面積,提升步行環境品質;方案三將原本位于北側的機動車道路南移,和原本南側的道路整合(圖10)。此方案能夠較大程度增強綠地、廣場與鐵路公園的連通性,更大限度增加與北側華埠社區的邊界融合,更有利于景觀與建筑的結合。
上述方案各有側重,有助于進行直觀對比,解決社區的主要問題,滿足多樣化的需求。鑒于分期規劃的可行性,方案一為推薦方案。通過彼此獨立的兩段式“上蓋”結構,利于分階段施工。此外,各段結構長度得到有效控制,更易滿足通風與消防規范。功能方面,概念設計方案集合了運動、餐飲、戶外表演、藝術展示等豐富的活動,并設立多個多功能活動區域,以滿足靈活的使用需求(圖11, 12)。
4.總結與展望
“縫合華埠”高速公路改造項目命名意在突出其目標的多元性,功能的復合性。“縫合”意味著彌合、整合、融合,強調填補空隙與消除差距,使之連貫或一致?!皬浐稀币庠谕ㄟ^在高速公路上方營建公共空間,來連接社區之間的物理裂痕,消除區隔,恢復其連通性;“整合”旨在將不同部分組合為一個整體,使之協調統一;“融合”強調將新建的覆蓋結構與現有城市基礎設施和社區功能進行有機結合。借助覆蓋結構,使其連接不僅在物理空間層面,還在人居體驗層面,與周圍的公共交通、綠地及社區服務系統相互交融、滲透,強調新建結構與既有社區文化、歷史和環境的深度結合。
本研究重點關注美國從聯邦到社區不同層面的相關政策,倡導突破部門壁壘,建立跨層級、跨區域的合作機制,實現跨專業、多團隊、寬平臺的協同合作。同時,關注城市“場域”中基礎設施要素間的復雜關聯與相互作用,拓展“場域基礎設施”理論,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城市轉型規律,推動城市基礎設施的復合化轉型。
參考文獻:
[1]科納,赫希.景觀之想象:詹姆斯·科納思想文集[M].慕曉東,吳尤,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21.
[2] 費城“縫合華埠”介紹[EB/OL]. (2023-09) [2023-09-25]. https://www.phila.gov/media/20230925085409/Chinatown-Stitch-Open-House-Info-Boards-September-2023.pdf.
[3] 交通部1.58億美元資助[EB/OL]. [2024-03-01]. https://www.dvrpc.org/news/2024/chinatown-stitch-reconnecting-communities-award/.
[4] DVRPC. 復興萬安街:改善多連接模式交通報告[EB/OL]. [2023-09-25]. https://www.dvrpc.org/products/17070/.
[5] 費城“縫合華埠”愿景報告[EB/OL]. [2023-12-19]. https://www.phila.gov/media/20231219094529/Chinatown-Stitch-Vision-Report-December-2023.pdf.
[6] Reconnecting Communities and Neighborhoods(RCN)投資計劃[EB/OL]. [2024-03-13]. https://www.transportation.gov/sites/dot.gov/files/2024-03/RCN%20FY23%20Awardees%20Factsheet_3_13.pdf.
[7] 《兩黨基礎設施法》[EB/OL]. [2021-11-15]. https://www.congress.gov/117/bills/hr3684/BILLS-117hr3684enr.pdf.
[8] 重新連通社區試點計劃[EB/OL]. [2024-01-01]. https://www.transportation.gov/grants/reconnecting-communities/zhongxinliantongshequshidianjihua-guihuabokuanhejibenjianshebokuan.
[9]章明,吳尤.“場域”理念下的城市基礎設施復合化轉型研究[J].園林,2023, 40(3): 4-11.
[10]毛晨悅,吳尤 . 順應與提升:費城鐵路工業遺址景觀再生 [J]. 風景園林,2020, 27(7): 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