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移動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責任與使命需要重新定位。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責任、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內容和形式、培養(yǎng)大學生的使命感和社會擔當以及重視輔導員教師的示范與引導是必要的。通過這些努力,我們可以更好地履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責任與使命。
關鍵詞:移動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4)05-0114-03
引言
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給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政治意識帶來了深遠影響,但同時也帶來了虛假信息、低俗內容和網絡暴力等問題。政府、社會各界、家庭和學校都應加強對大學生的引導和教育,提供一個健康、積極的網絡環(huán)境[1]。移動網絡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挑戰(zhàn),因此要引導大學生理性定位社會責任與使命,以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進行,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貢獻。
一、移動網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
(一)信息過載與碎片化
互聯網的虛擬性和開放性使得信息的生產和傳播能力遠遠超過了人們接受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導致了信息量的無限制和質量的不確定性,以及信息樣態(tài)的碎片化和嵌入性,信息表象的狂歡化和無序化。對于大學生來說,信息過載帶來了一些挑戰(zhàn)。首先,他們很難深入思考和獲取高質量的信息。大量的信息可能會讓他們感到困惑和無所適從,難以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進行深入研究,只看到信息的片面而無法全面了解。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和分割,難以集中注意力進行深入思考。學生習慣于追求即時滿足和快速獲取信息,而不愿意花時間進行深入學習[2]。其次,社交媒體引發(fā)學生比較心理和焦慮情緒,追逐他人虛擬形象而忽視自身成長。最后,社交媒體上的過度曝光可能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影響審美觀和道德觀。
(二)虛假信息與謠言傳播
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和用戶數量的增長,虛假健康信息的傳播確實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社交媒體的特點是信息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用戶可以自由發(fā)布和分享信息。這為虛假健康信息的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一些自媒體或個人可能出于吸引眼球、獲取點擊量或經濟利益的目的,故意發(fā)布虛假健康信息。同時,社交媒體上的信息傳播往往依賴于用戶的關注度和點贊、轉發(fā)等行為,這也使得虛假健康信息更容易在社交媒體上傳播[3]。
(三)個人隱私與信息安全問題
學生缺乏對個人信息保護的認知,在使用移動網絡時容易將個人信息泄露給不法分子,容易被不法分子的手段所欺騙,例如輕信陌生人的好意或受虛假廣告的影響,造成經濟損失。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發(fā)布個人信息和照片,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侵犯其隱私權和形象權。此外,學生還會接收到大量的垃圾短信和騷擾電話,干擾學習和生活。同時,學生也容易遭遇網絡欺凌和暴力,受到辱罵、威脅和惡意揭露個人隱私等行為的傷害。這些問題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自尊心造成嚴重影響。另外,學生缺乏對網絡安全的保護能力,容易受到惡意軟件和病毒的攻擊,導致個人信息泄露和賬戶被盜[4]。
(四)數字鴻溝與不平等現象
移動網絡的普及程度不均導致學生之間出現數字鴻溝。一些地區(qū)的學生由于缺乏穩(wěn)定和高速的移動網絡服務,無法與其他地區(qū)的學生同步獲取信息和參與在線學習,加劇了地區(qū)間的教育差距。此外,家庭經濟條件的不同也導致一些學生無法購買或使用高性能的移動設備,限制了他們在信息獲取和學習方式上的發(fā)展,可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學術成績和職業(yè)發(fā)展方面受到不利影響。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責任與使命探析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責任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責任涉及到培養(yǎng)大學生的思想覺悟、政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在移動網絡時代,這一責任變得更加緊迫和重要。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fā)展給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政治意識帶來了深遠影響,但同時也帶了虛假信息、低俗內容和網絡暴力等問題,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理念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大學應該通過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使他們能夠辨別真?zhèn)巍⒎直媸欠牵瑯淞⒄_的價值觀和政治觀。同時,大學也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使他們能夠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為社會發(fā)展和進步做出貢獻。
同時,社會各界也應當共同努力,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健康、積極的網絡環(huán)境。政府應加強網絡管理,加大對虛假信息和低俗內容的打擊力度,為大學生提供一個清朗的網絡空間。家庭和學校也應加強對大學生的引導和教育,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和政治觀。家庭應該注重家庭教育,培養(yǎng)孩子的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學校應該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多樣化的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和價值觀[5]。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思想品質和政治素養(yǎng),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他們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新時代青年。
首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質。大學生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思想品質直接影響著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他們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和責任感,使他們成為有擔當、有情懷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其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是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政治素養(yǎng)是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它涉及到學生對國家、社會和政治的認知和理解。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大學生了解和掌握國家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法規(guī),培養(yǎng)他們的法治意識和公民意識,提高他們的政治參與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使他們能夠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為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做出貢獻。
最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是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動力,也是大學生成長的必備素質。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激發(fā)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使他們能夠在各個領域展現出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做出貢獻[6]。
三、優(yōu)化移動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責任
第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承擔者,他們的素質和能力直接影響著教育質量和效果。學校可以制定系統(tǒng)化的培訓計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教學方法、課程設計等方面的培訓內容,確保教師全面提升。學校可以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學術研討會、教育培訓班、教學比賽等活動,提升他們的專業(yè)水平和教學能力。學校可以提供教師所需的教學資源、教材、技術設備等支持,為新任教師配備有經驗豐富的導師,進行一對一指導和輔導,幫助新教師更快地適應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效果。學校可以定期對教師進行評估,及時反饋教學效果和存在的問題,對表現優(yōu)秀的教師進行獎勵和榮譽稱號,激發(fā)教師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
第二,創(chuàng)新教育內容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與時俱進,緊跟社會發(fā)展的步伐。學校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設計和開展多樣化、富有活力的教育活動,如開展項目式學習,推行探究式學習,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和創(chuàng)新競賽等,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同時,還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和社會實踐開展項目式學習,開設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課程,建立創(chuàng)客空間或實驗室,邀請創(chuàng)新領域的專家學者來校進行講座和指導,開展創(chuàng)新教育主題活動等,使他們能夠在實際工作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第三,加強家校合作。家庭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家長應該積極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與學校共同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成長發(fā)展。學校應該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和合作,共同制定和實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計劃,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圍。加強家校合作的具體辦法包括建立定期溝通機制,舉辦家長會議和家訪活動,提供家長教育培訓,共同制定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計劃,設立家長志愿者服務隊伍,建立家校互動平臺,促進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活動,共同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成長發(fā)展,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圍,實現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標。
第四,加強社會參與。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與社會相結合,使學生能夠了解社會的發(fā)展和變化,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學校應該積極與社會各界合作,開展實踐活動和社會實踐,組織學生參與志愿者服務,舉辦社會實踐項目和社會調研活動,邀請社會專家學者來校進行講座和交流,開展校外教育活動,設立社會實踐基地,建立學生社團組織等。通過這些具體舉措,可以促進學生與社會的互動,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提升社會適應能力,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所需的各種能力。
第五,加強評估和監(jiān)督。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責任需要有有效的評估和監(jiān)督機制,以確保教育目標的實現。學校應該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對教育效果進行定量和定性的評估。同時,建立專門的監(jiān)督機構或委員會,負責監(jiān)督和評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強對學校和教師的監(jiān)督力度,及時發(fā)現問題和不足,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改進。同時,社會各界應該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監(jiān)督和支持,形成多方參與、共同推動的良好局面。
(二)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內容和形式
首先,應注重思政教育內容的更新和拓展。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內容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但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和發(fā)展,學生對于新問題、新挑戰(zhàn)的認知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因此,思政教育應該及時更新教育內容,引入更多與時代發(fā)展和學生需求相關的內容,如創(chuàng)新精神、科技倫理、環(huán)境保護等,以拓寬學生的思維視野和知識面。
其次,應注重思政教育形式的多樣化和活躍性。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形式主要以課堂講授為主,但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容易引起學生的疲倦和厭倦。因此,思政教育應該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如講座、研討會、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同時,還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網絡教育、在線學習平臺等,為學生提供更加便捷和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再次,應注重思政教育的實踐性和體驗性。思政教育不僅僅是理論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因此,思政教育應該注重實踐教學,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社會服務等,讓他們親身體驗社會生活,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同時,還可以通過模擬實驗、案例分析等方式,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應注重思政教育的個性化和差異化。學生的興趣、特長和需求各不相同,思政教育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和形式,注重個性化的教育,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fā)展需求。
(三)培養(yǎng)大學生的使命感和社會擔當
首先,教育機構應該注重思政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應該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僅僅是一門課程,而是貫穿于各個學科的教學中。教育機構應該更新教材內容,引入與時代發(fā)展和社會需求相關的內容,如社會問題、公共事務等,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和認知。同時,教育機構還應該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如講座、研討會、實踐活動等,讓學生親身體驗社會問題和挑戰(zhàn),增強他們的社會擔當感。
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社會問題,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討論、辯論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思辨意識和責任感,使他們能夠主動關注社會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
(四)重視輔導員教師的示范與引導
首先,輔導員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榜樣。他們應該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專業(yè)素養(yǎng),以身作則地展示正確的行為和價值觀。輔導員教師應該注重自身的修養(yǎng)和發(fā)展,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和知識水平,以便更好地指導學生。通過自身的言行和行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其次,輔導員教師應該注重與學生的溝通和互動。他們應該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傾聽學生的需求,了解他們的困惑和問題。輔導員教師可以通過個別談話、小組討論、心理咨詢等方式,與學生進行深入地交流,引導他們思考和解決問題。同時,輔導員教師還可以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如講座、研討會、社團活動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和交流機會。
再次,輔導員教師應該靈活運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他們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團隊合作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還可以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如在線教學平臺、社交媒體等,與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提供及時的指導和支持。
最后,輔導員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除了學術方面的指導,他們還應該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職業(yè)規(guī)劃、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問題。可以組織相關的培訓和活動,幫助學生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和積極面對挑戰(zhàn)。
結語
在移動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責任與使命愈發(fā)重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移動網絡成為了大學生獲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臺。然而,移動網絡也帶來了信息泛濫、價值觀多元化等挑戰(zhàn)。因此,在互聯網時代,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責任已由原來的言傳身教轉變?yōu)榱艘龑W生正確使用移動網絡,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只有如此,才能使互聯網對大學生的個人發(fā)展產生積極的影響,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社會進步和發(fā)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常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大學生道德責任感的培育[J].江蘇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3,(06):36-39.
[2]劉娟.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進路——基于黨的二十大報告主題視角[J].哈爾濱學院學報,2023,44(12):121-124.
[3]梅定國,陳美玉.論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勢變遷[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23):24-27.
[4]張寧靜,郝琦.自媒體對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治理對策[J].甘肅高師學報,2023,28(03):127-132.
[5]姜雪.新時代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22,37(06):40-45.
[6]葛暢.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形式探索與研究——以XX學院大學生“青春學習營”為例[J].宿州學院學報,2022,37(1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