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階段,多元情境的構筑不僅改變了傳統且單一的授課方式,豐富了教學方法,為高中化學教師教學提供了多樣化選擇,同時也讓學生在情境參與中獲得了真實的學習體驗,使其在感受化學課程魅力的同時,提高學習與探究知識的興致和能力。因此,多元情境的構筑能夠提高高中化學教學實效性。為了讓多元情境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文章在綜合分析與研究當前化學學科多元情境構筑實況的基礎上,從多個方面進行了論述,以期為高質量課堂教學助力。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學實效性;多元情境;構筑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15-0027-03
新時期的學科教學尤為強調實效性,在高中化學課程教學中,多元情境的構筑是提高教學實效性的關鍵。但是,從目前的學科教學情形來看,多元情境在構筑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如“忽視課前的激趣導入,導致學生無法有效深入學科知識的學習與探究中來”“設計的問題過于淺顯,難以引發學生思考”“未能從活躍課堂氣氛入手增進學生間的溝通交流”“學生間的合作方式不合理,導致合作學習的優勢未能充分體現”“重理論教學而輕能力提升,沒有從對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入手設計化學實驗”“沒有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進行關聯,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未能被激發”“缺乏對教學全過程的必要反思與評價,導致教學中的問題很難第一時間被發現和解決”等[1]。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學科教學質量,阻礙了學生在課堂上對化學知識的學習與探究。因此,教師需要在深入分析與研究高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更多可以指導多元情境構筑的方法與策略。
一、創設故事情境,激趣導入
在學生眼中,化學知識學習難度高、效率低,因此,學生對化學學科存在本能的抵觸和排斥心理,不愿意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化學知識的學習上。另外,個別教師常常以不愿耽誤教學進度為由,并未在課前設置導入環節,導致學生的學習熱情沒有被調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實效性。因此,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化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引導學生深入學科知識的學習與探究上,教師在課前需要從激趣導入入手,為學生創設故事情境。
例如,在“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表”一課教學中,
為了達到激趣導入的目的,教師要從教材出發,在導入環節為學生創設“講故事”的情境。在這一情境當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喜歡聽故事的特點,向學生講述居里夫人發現鐳元素的故事,在學生聆聽故事的同時,鼓勵和引導學生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利用互聯網收集和查閱一些與元素周期表相關的故事,然后集中對這些故事進行閱讀,并從中選擇一個自己認為最有意思的故事,分享給其他學生,進而讓更多的學生在聆聽故事、查找故事和分享故事的過程中對元素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本節課的學習與探究中來[2]。比如,有的學生為了更好地了解與元素周期表相關的故事,積極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通過相互合作,合力閱讀《漫談元素周期表的故事》這本書,并從書中任意選取了“坎古杜瓦與螺旋式元素圖”“歐德林與表格式元素表”“同位素的發現:相對原子質量顛倒問題的解決”等幾章富有代表性的內容在課堂上進行分享,讓學生在分享中增長了見識,拓寬了眼界。當然,在情境教學結束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回顧自己在情境中的表現,彼此交流自己在情境參與中的具體收獲,進而讓更多的學生在積極表達中有所感悟。比如,有的學生通過向其他學生講述“錫在極寒環境下會詭異地化成粉末,因此,斯科特的南極探險一去不能回”的故事,不僅達到了引人入勝的目的,同時也讓其他同學充分感知了元素的魅力。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發思考
在高中化學課上,教師向學生提出一些有深度、有廣度的問題可以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對學科知識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但是,在課程教學階段,個別教師陷入了形式主義的怪圈,所提出的問題不是太難、學生無從下手,就是太過簡單、無法引發學生的思考。這樣的教學阻礙了教學實效性的提升。因此,教師需要從學生的有效答疑入手,巧妙地在課堂上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化學問題[3]。
例如,在“氧化還原反應”一課教學中,為了引發學生思考,鍛煉和提升學生的答疑解惑能力,教師在深入研習教材文本的同時,可以巧妙地為學生設計和構筑“答疑”的問題情境。例如,在情境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地向學生呈現“氧化還原反應具體有何顯著特征?在現實生活中,你見過哪些氧化還原反應?”“請列出碳與氫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化學方程式,然后對所列方程式進行觀察,說一說除了得失氧之外,從化合價的角度思考,什么是氧化還原反應?”“鐵與硫酸銅之間的反應是否屬于氧化還原反應?是不是只有得失氧的化學反應才是氧化還原反應?”“為什么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會出現化合價的升降變化?其中,化合價的升降變化具體與什么有關?”“氫氣在氯氣中燃燒會生成HCL,那么,如果從原子結構示意圖的角度思考,HCL具體是如何形成的呢?”等一些貼合教材、能夠讓學生在答疑中加深對學科知識記憶的問題,借助這些問題,教師可以把學生引入到學科知識的學習與探究環節當中,在答疑中找回學習的信心和動力[4]。在此期間,教師要對課堂上積極參與情境、回答問題的學生給予鼓勵和表揚,以保持學生答疑的熱情與動力。
三、創設交互式情境,活躍課堂
在高中階段,為學生打造和構筑交互式情境能夠增進師生間的溝通交流,幫助教師隨時了解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態,能夠讓教師對教學方法與手段進行實時調整,使其更加適用于班級學生。另外,交互式情境改變了以往化學課堂低迷的學習氛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在教學階段,教師需要以教材中的重難點內容為基礎,構筑交互式情境,鼓勵和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展開探討。
例如,在“鈉及其化合物”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整個化學課堂變得有活力,一改以往學生對化學知識學習的抵觸、排斥的局面,教師要從活躍課堂氣氛入手,依照教材內容,適時在課堂上為學生構筑“說”
的情境。在情境中,教師可以從提高學生對鈉的原子結構和化學性質的理解為出發點,設置“鈉與氧氣的反應”“鈉與水的反應”“鈉與酸、堿、鹽溶液的反應”
等不同的交互式主題,讓學生從以上主題中任意選擇一個并與其他學生進行探討,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加深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比如,有的學生選擇了“鈉與水的反應”作為交互式主題,通過動手實施鈉與水反應的實驗,觀察實驗現象,與同學探討
“鈉浮在水面上”“鈉溶成了閃亮的小球”“鈉在水面上迅速游動”“鈉與水反應時發出‘嘶嘶’的響聲”“鈉與水的反應使得整個溶液變成紅色”等現象及其產生的原因,從而得出實驗結論。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四、創設合作情境,深化所學
安排和指導學生以合作的方式攻克學習上的重難點,可以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降低學生學習難度的同時,讓學生在課堂上更加深入地學習,改變以往課堂學習過于淺顯化的問題。因此,教師要從對學生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的培養入手,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具體的合作情境,通過學生間的合力,讓化學知識的學習變得簡單、透徹。
例如,在“氯及其化合物”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構筑合作探究的情境。例如,教師可以先直觀地向學生布置“請分別從氯氣的價態、類
別、結構的角度猜測和判斷氯氣具有怎樣的性質?”“觀察一瓶氯氣,描述氯氣具體有哪些物理性質?”“觀察
‘鈉在氯氣中燃燒’的實驗,在描述實驗現象的同時,
試著討論產生黃光的原因以及鈉在氯氣中燃燒所產生的白煙的成分”“觀察‘鐵絲在氯氣中燃燒’的實驗,
在描述實驗現象的同時,討論生成物中鐵元素的化合價,然后正確書寫方程式”“觀察‘銅在氯氣中燃燒’的實驗,在描述實驗現象的同時,根據銅單質的金屬活動性弱的特點,判斷氯氣的氧化性的強弱”“根據氯水具有消毒殺菌功能的特性,小組內探討氯氣溶于水后具體會發生什么變化?”“思考氯水中具體存在哪些微型顆粒,這些顆粒使得氯水分別具有什么樣的性質?”
等學習任務,而學生則需要分成多個小組,從教師所布置的學習任務中任選兩個來完成,從而讓學生在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鞏固所學知識和技能。
五、創設實驗情境,提升能力
高中化學課程是一門注重實驗探究的課程,尤其是學生提出的一些猜想,更是需要通過具體的實驗進行驗證。因此,為了助力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養成,教師需要在深度研習教材文本、明確實驗目的的基礎上,以構筑情境的方式在課堂上增設必要的實驗探究環節。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化學實驗,實現實驗探究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一課作為教學內容,在課堂上構筑“配制溶液”的實驗情境。在情境中,要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明確此次實驗需要準備的實驗用品,從而科學設計實驗方案,同時教師應鼓勵和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嚴格按照所設計的方案動手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5]。為了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還可增設實驗交流環節,引導學生互相分享和交流在整個實驗組織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和注意事項,進而讓更多的學生在分享中有所收獲。比如,
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就是將一定質量或體積的溶質按照所配溶液的體積在選定的容量瓶中進行定容,因此不需要計算水的容量。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配制任意體積的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因為在配置的過程中是用容量來定容的,而容量瓶的規格是有限制的,所以只能配置體積與容量瓶規格相符合的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
六、創設生活情境,激活經驗
創設和運用生活情境進行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自然且輕松地進行學科知識的學習,深化對學科知識的記憶,同時還能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讓整個化學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從而使學生的學習事半功倍。因此,教師應該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把生活中的情境搬進化學課堂,在了解學生課余生活的基礎上,緊緊圍繞教學大綱構筑情境。
例如,在“乙烯與有機高分子材料”一課教學中,為了更好地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鍛煉和提升學生聯系實際生活的能力,教師要將本節課的內容與現實生活進行關聯,適時地在課堂上構筑生活化情境。在情境中,學生需要尋找和收集生活中常見的乙烯產品并進行記錄,在課堂上反饋給教師。同時,學生還需要對乙烯分子進行理解,試著用橡皮泥搭建一個乙烯分子的球棍模型,思考乙烯分子具有怎樣的結構特點,進而在調查、收集、動手操作和思考的過程中逐漸掌握更多學科知識,最大程度地發揮生活情境的優勢。
七、結束語
總而言之,關注多元情境的構筑,將其作為優化高中化學教學方法的有效手段,不僅能從感官上調動學生學習與探究化學知識的熱情與動力,使整個化學課堂變得有活力,而且也能為接下來化學課程的多元情境構筑積累經驗和教訓,讓多元情境的構筑成為學科教學的常態。因此,教師需要在集中調查和了解班級學生學習情況、把握學科教學規律的基礎上,分別從“創設故事情境,激趣導入”“創設問題情境,引發思考”“創設交互式情境,活躍課堂”“創設合作情境,
深化所學”“創設實驗情境,提升能力”“創設生活情境,激活經驗”六個方面展開研究,在滿足學生多元化學習需要的同時,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朱春健.情境化教學 建構高效化學課堂[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2(33):110-112.
張春蘭.基于情境融合的高中化學大單元教學實踐研究:以鐵及其化合物為例[J].學周刊,2023(26):
93-96.
趙冰,郭敏,孫新.實驗探究情境類試題命題策略:以2021年北京高考19題為例[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
2023(21):70-72.
魏火旺.高中化學課堂問題情境化教學:以“物質的化學計量”為例[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3(18):
119-121.
吳克勇,蔡子華.課程內容情境化的價值、策略及教學思考:以普通高中化學學科為例[J].基礎教育課程,2021(19):41-46.
作者簡介:張云霞(1990.5-),女,貴州畢節人,
任教于貴州省畢節市第一中學,一級教師,研究生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