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校社”一體化教學在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如可以增強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等。然而,當前的初中體育與健康“家校社”一體化教學卻陷入了“重智輕體”、教學內容片面和教學方式單一的困境。基于此,文章在論述初中體育與健康“家校社”一體化教學現實困境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闡述了相關策略,以期使學生獲得良好發展。
關鍵詞:初中體育與健康;“家校社”一體化教學;現實困境;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013.9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15-0082-03
“家校社”協同育人是一種全新的現代化教育理念,具有目標同向、施教同心、成果共享的特點,可以推動“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落地生根。《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中指出,學校和體育與健康教師應當動員其他學科教師、班主任、社會人員、社區醫生和學生家長等參與、指導課內外體育活動。由此可見,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需要落實
“家校社”協同育人理念,“家校社”一體化教學正是
“家校社”協同育人理念的實踐詮釋。現階段,越來越多教師著力于初中體育與健康“家校社”一體化教學,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卻出現了諸多問題。為突破這一困境,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師應當發現并解決問題,走出初中體育與健康“家校社”一體化教學的現實困境,
推動體育與健康教學發展,讓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
一、“家校社”一體化教學的界定
“家校社”一體化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組織共融共通的教育共同體,是“三位一體”的育人體系[1]。
“家校社”一體化教學是指教育共同體(家庭、學校和社會組織)攜手實施教學。
二、初中體育與健康“家校社”一體化教學的現實困境
(一)過度重視知識與技能
在新中考背景下,體育與健康學科的地位越來越高,受到了教育共同體中全體成員的廣泛關注。全體成員本應將關注點放在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身心健康發展等方面。但是,深受傳統體育與健康認知影響的學校、家庭和社會組織仍然側重于體育與健康知識教學和技能訓練,而將體育訓練習慣、身心健康發展等作為次要內容,這影響了體育與健康學科育人價值的實現。
(二)教學內容片面
教學內容是影響體育與健康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新中考背景下,體育與健康教學內容具有多元化特點,涉及理論知識、心理健康教育、體育運動技能和競技技巧等。體育與健康“家校社”一體化教學在實踐過程中出現了以體育運動技能為教學重點的情況,
存在教學內容片面的現象[2]。例如,在體育與健康課堂上,教師集中精力講解體育運動技能,并引導學生反復練習;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在教師的要求下,監
督、指導學生進行體育運動技能訓練;社會機構組織足球比賽、籃球比賽等,為學生提供體育運動技能訓練機會。在“家校社”的共同努力下,大部分學生可以掌握體育運動技能,但是未能有效地學習心理健康知識、體育與健康理論知識等,致使體育與健康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甚至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教學方式單一
教學方式是教學的重要構成,關乎教學效果。在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背景下,新穎、有趣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方式涌現出來,為體育與健康“家校社”一體化教學提供了助力。但是,部分體育與健康教師仍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學方式單一,將講授與練習作為主要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方式。具體而言,教師在課堂上先講授體育訓練要點,并讓學生認真傾聽,然后組織練習活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被動接受、演練,未能真正地掌握學習內容,甚至會產生消極的學習情緒。在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家長、社會組織成員同樣采取講授與練習的方式,降低了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習的積極性。
三、走出初中體育與健康“家校社”一體化教學現實困境的相關策略
要想走出初中體育與健康“家校社”一體化教學的現實困境,教育共同體中的全體成員要在形成正確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意識的基礎上,豐富體育與健康教學內容,優化體育與健康教學方式。
(一)形成正確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意識
正確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意識是“家校社”一體化教學的導向。“家校社”一體化教學陷入“重智輕體”的原因之一是教育共同體中的成員均未形成正確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意識,錯誤地看待體育與健康教學目標[3]。新中考背景下的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促使學生進行終身體育鍛煉。正確地認知此目標,
可以使教育共同體中的成員形成良好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意識,扭轉“重智輕體”的局面。那么,教育共同體中的成員應如何正確地認識體育與健康教學目標?
具體而言,學校可以發揮自身的專業作用,搭建線上、線下學習平臺,為共同體中的其他成員提供學習機會。在此過程中,學校可以邀請優秀的體育與健康教育工作者、體育與健康教育研究人員擔任主講者,與任課教師、學生家長一起探討體育與健康教學目標。此過程有利于教育共同體中的全體成員正確認識體育與健康教學目標,重視體育與健康教學,形成正確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意識。學校也可以借助在線平臺,向教育共同體中的其他成員推送體育與健康教育改革、體育與健康新中考等信息,并討論體育與健康教學目標。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家庭成員、社會組織成員可以主動閱讀體育與健康教學公眾號等內容,不斷強化自身認知,形成正確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意識。
隨著對體育與健康教學目標的深入認識,教育共同體中的全體成員會端正態度,更加重視體育與健康教學,形成良好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意識,并在其指引下集思廣益,探尋豐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著力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和習慣,促使學生自主鍛煉,最終達成體育與健康教學目標,提高“家校社”
一體化教學效果。
(二)豐富體育與健康教學內容
豐富的教學內容可以使課內外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更加充實,便于教育共同體中的成員在學習、生活過程中接觸多種多樣的體育與健康內容。面對“家校社”
一體化教學教學內容片面的問題,教育共同體中的全體成員要遷移已有認知,結合《課程標準》重新建構體育與健康教學內容,使其變得豐富多樣。在不斷的集體探討過程中,教育共同體建構的體育與健康教學內容如下:
1.身體素質訓練
身體素質訓練是體育與健康教學的基礎,包括力量訓練、速度訓練、耐力訓練、柔韌性訓練等。其中,
力量訓練涉及舉重項目、倒立項目等,速度訓練包括短跑項目、跳遠項目等,耐力訓練包括長跑項目、游泳項目等,柔韌性訓練包括舞蹈項目、瑜伽項目等。
2.動作技能訓練
動作技能訓練是體育與健康教學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基本技能訓練和專項技能訓練這兩項內容。其中,基本技能訓練包括走、跑、跳、投等,專項技能訓練包括球類運動、田徑類運動、體操類運動、水上或冰雪類運動、傳統體育與健康類運動、新興體育與健康類運動等。
3.體育與健康知識教育
體育與健康知識是體育與健康教學的重要內容,
包括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青春期生長發育保健知識、心理健康知識、疾病預防與突發知識、公共衛生事件與應對方法、安全應急與避險知識等。
(三)優化體育與健康教學方式
既然單一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方式導致“家校社”一體化教學陷入了困境,那么,教育共同體中的全體成員不妨在豐富體育與健康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合作探究多樣的教學方式,推動“家校社”一體化教學走出現實困境,提高教學效果。具體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方式如下:
1.拓展訓練
拓展訓練原本是專業機構針對企業團隊現狀精心設計的相應訓練課程[4]。拓展訓練項目形式多樣,且具有趣味性、運動性、育人性。在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深入發展的過程中,拓展訓練正在被廣泛地應用其中,并取得了喜人的效果。
例如,體育與健康教師可以邀請專業的拓展培訓師進入校園,合作研究學生的身體素質、合作能力等發展情況,共同設計拓展訓練項目。之后,教師和拓展訓練師可以依據拓展訓練項目內容,合作改造校園環境,建設出適當的活動場地。此后,拓展訓練師和教師可攜手引導學生體驗拓展訓練活動。各組成員要通力合作,明確分工,參與相應的項目。在參與項目時,各組學生可以鍛煉體育技能,增強合作意識,提高合作能力。
拓展訓練不僅可以強化學校、家庭和社會組織之間的溝通,增強體育與健康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鍛煉興趣,還可以使學生在自主體驗的過程中提高運動技能水平、合作能力等,有利于實現體育與健康教學目標。
2.跨學科主題學習
跨學科主題學習是一種融綜合知識與問題解決能力為一體的深度學習方式,具有趣味性、實踐性,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教育共同體中的全體成員經過協商,
可將跨學科主題學習作為體育與健康教學的新方式[5]。
例如,在“長途奔襲,火速增援”跨學科主題教學過程中,為有效地推動學習活動發展,教師可邀請專業人士一起走進課堂。在課堂上,專業人士發揮自身的作用,利用電子白板向學生展示不同的地形地貌圖片,介紹其特點以及相應的耐久跑技術要領,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耐久跑認知,克服對耐久跑的恐懼。之后,教師和專業人士一起組織變速跑、結伴跑等活動,引導學生合作體驗。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學生互幫互助,學習耐久跑動作技術、呼吸調節方法等。同時,通過不斷地體驗活動,學生可以增強合作意識,
磨煉堅韌的意志。此外,在體驗活動的過程中,部分學生會“遇險”,而其他學生要活躍思維,設想應急方案,采取適當的方式幫助同學“脫險”。在活動結束后,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共同交流活動感受,并寫一份活動反思,用文字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開展不僅使家庭、學校、社會獲得了攜手育人的機會,還使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獲得了知識和技能等方面的發展,有利于體育與健康教學走出“家校社”一體化教學的現實困境,提高體育與健康的教學效果。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重知識輕實踐、教學內容片面、教學方式單一是影響初中體育與健康“家校社”一體化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要想有效地實施初中體育與健康“家校社”一體化教學,學校、家庭和社會組織就要在建構教育共同體的基礎上,正確認識體育與健康教學目標,形成正確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意識,繼而合作交流,設定豐富的體育與健康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組織多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技能、體能、習慣等的全面發展,實現體育與健康教學目標,提高體育與健康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臧云行.新中考背景下成都市初中體育與健康“家校社”一體化現實困境及建設策略[D].成都:成都大學,2023.
李旭雯,劉輝,陳凱.“雙減”政策背景下學校體育與健康“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問題檢視與實踐超越[J].體育與健康科技文獻通報,2023,31(2):157-159.
王燕,范仲琴,李舒平等.學校體育與健康“家校社共育”的困境、構想及路徑[J].體育與健康視野,
2022(9):128-130.
李啟迪,李朦,邵偉德.我國學校體育與健康“家校社共育”價值闡析、問題檢視與實踐策略[J].北京體育與健康大學學報,2021,44(9):135-144.
王振科.家校合力:初中體育與健康訓練培養學生健康體魄[J].體育與健康風尚,2021(6):233-234.
作者簡介:孫飛(1988.10-),男,山東棗莊人,
任教于南京市寧海中學分校,學生處副主任,一級教師,本科學歷,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