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面臨著巨大變化,其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于道德與法治課堂成為課程教學的重點。基于此,文章分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價值,探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路徑,旨在豐富并創新課程教學內容,優化道德與法治育人效果,全面貫徹“立德樹人”教學理念。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價值;滲透路徑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15-0079-03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理念”模塊明確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要以科學思想為指導,引領學生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充分發揮出道德與法治課程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關鍵作用。由此觀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滲透是契合課程標準的,它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要充分把握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特色,引導學生深入解讀相關知識,體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涵,整體提升行為準則與思想認知。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價值
(一)有利于建設特色道德與法治課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為道德與法治教育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教師既可以將其作為補充課內教學的豐富資源,也可以將其作為拓展延伸課程內涵、深化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觀念的重要支撐。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將綜合思考更為優化的滲透路徑[1]。教師需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綜合調整課程教學內容,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底色,建設富有特色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切實提升學生的公民意識。
(二)有利于增強課程德育的協同轉化
道德與法治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理念的重要學科,它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相關知識點,還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與感染,明確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能夠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德育目標貫徹落實[2]。教師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重要資源,整合課程內容,能夠增強德育效果,使得德育資源更加體系化、更契合學科特色。學生在解讀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的同時,也能提升道德認知、涵養精神,成長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三)有利于培育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學生是國家的建設者及接班人,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但初中學生的認知觀念尚未完善,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蝕,走上不良的道路[3]。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當代社會對青少年的要求,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持續完善道德素質,
在具體的課程活動中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厚植文化自信,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路徑
(一)挖掘教材內核,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內容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涵蓋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知識,教材編排迎合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及認知特點。因此,教師要結合具體教學內容,積極挖掘其中蘊含的情感元素、民族元素、法治元素、文化元素和政治元素,將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核聯系在一起,積極拓展并延伸,以此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課程中的有效滲透[4]。
以統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為例,教師在教學
“世界舞臺上的中國”時,要引導學生了解中國的世界責任與擔當,體會中國擔當所蘊藏的中國智慧,正確認識風險與機遇之間的辯證關系,正確認識我國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挑戰與困難,同時也要讓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之間的關系。基于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結合我國近年來在國際上的外交案例,讓學生具體分析中國肩負起的世界責任與擔當。同時結合當下國際環境,分析我國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及機遇,解讀我國的外交政策,深刻體會中國精神與中國智慧。學生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將能深刻體會富強、和諧和文明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核。在單元教學活動結束之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核與“人類命運共同體”聯系在一起,并結合本單元的知識進行綜合分析,引發多元思考與交流,逐漸增強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提高思辨意識。
(二)彰顯學生主體,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方式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教師要想在課程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充分彰顯“學生本位”原則,以創新性的教學方式加深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驗與感悟,讓學生充分理解教材中傳遞的思想與精神,樹立正確觀念,建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系統認知。
以統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為例,教師在教學“勇擔社會責任”時,要明確本單元教學的目標是,使學生理解不同的社會角色分工意味著不同的社會責任,
進而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與奉獻精神,這也是愛國、誠信、友善、自由與平等的體現。基于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教師要創新課程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深層次理解單元內容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核。具體教學方法如下:
1.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旨在引導學生自主整合信息,加深自身情感體驗,對所學知識產生真實感受。比如,教師在教學“我對誰負責 誰對我負責”這一課時,可以打造“虛擬社區”場景,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職業,
分別承擔對應的工作任務,以維持社區的良性運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初步感受責任與角色、責任與收獲之間的關系,同時明白每一個社會角色都承擔著相應的責任與義務,他們是促進社會良好發展的重要力量。由此,學生也將在真切的情境體驗中樹立職業平等、職業自由和敬業守法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生活化教學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積極踐行這一觀念,成為高素質的社會人才。對此,教師要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讓學生將知識遷移應用于現實生活,在生活中體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比如,教師在教學“服務社會”這一課時,
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入當地社區擔任志愿者,
服務他人,并以視頻記錄自己服務他人的過程。完成社區服務活動之后,各小組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社會服務體驗,并撰寫一篇社會服務實踐心得報告,進行全班討論與分析。學生在交流互動中能夠持續深化友善、和諧、文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開展項目教學,延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效力
項目教學重在彰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需引領學生根據自身所學知識,以完成項目任務的形式創新遷移,以延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效力。對此,教師要根據初中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設計具有實操性、創意性的項目,讓他們在現實場景中運用知識,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綜合素養[5]。
以統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為例,教師在教學“延續文化血脈”前,學生已經對中華文化的來源與特點有了基本理解,認識到了堅定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同時對如何傳承并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了新的思考。基于這一教學基礎,教師可以拓展延伸,讓學生以“如何守護鄉土文化血脈”為項目主題,完成項目化實操。學生完成這一項目活動時,可以小組為單位,探訪本地博物館,走訪本地手工藝人,了解本地文化內容,比如民風民俗、民間手工藝、民歌文化、民族舞蹈文化、鄉土建筑文化等。不同項目小組探究的鄉土文化內容不同,搜集調研的方向不同,在后期的項目成果匯報中就會有多維交流的契機。學生在成果交流中將拓寬文化視野,對鄉土文化產生更為具體且細致的認知,從而樹立熱愛鄉土文化的意識理念。除了搜集相關資料信息之外,學生還可以采訪相關專業人員,并通過視頻錄制、照片拍攝、列采訪提綱等形式記錄自己搜集信息的過程。最后項目組需要總結闡述鄉土文化面臨的具體困境,并結合所學知識,相互交流,就如何保護鄉土文化提出自己的看法,形成一份完整的項目報告。學生在探究中,將集中從“鄉土文明”“家國情懷”
“文化自信”等方面進行深層闡述,使得文明、愛國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內化與滲透。
(四)綜合評估反饋,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評價模式
評價是新課標背景下課程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一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應該重視實施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綜合評估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情況。對此,教師要完善評價模式,不僅要做到對學生認知層面的評估,還要做到對學生思想及行為方面的評估。教師可以通過檔案袋的形式,根據學生外化的行為及思想品德變化綜合判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情況、情感認知度及行為實踐情況。
比如,教師可以在開學之初為每個學生制訂一份電子檔案袋,檔案袋中的內容需涵蓋學生的個人信息、測評記錄表、評價指標、活動過程記錄和學習成果展示等。學生每完成一次課程活動,就要進行自我評價及互相評價,使學生評價與教師評價相輔相成,為評價的準確性與全面性提供保障。以多元主體展開的評價手段要多樣化,比如觀察、談話、知行綜合測評、競賽成績、藝術作品和調研報告等。學生與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從多個維度進行自評或互評,生成多元化的評價結果。比如學生在完成“如何守護鄉土文化血脈”這一項目活動時,教師要根據自己對項目活動完成過程的觀察及學生的具體成果進行評價:教師要根據學生調研的內容,評估學生對鄉土文明的認知程度;根據學生呈現的“拯救鄉土文明”報告成果,
評估學生對鄉土文明的認同程度;根據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展現出的思想、情感方面的內容,評估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情況。另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完成項目活動的情況進行自評,并通過談話的方式與組內成員互相評價,組與組之間也可以根據項目成果互相評價。在自評中學生可以分析自己對鄉土文明的認知是否全面,在互相評價中,可以參照自己對鄉土文明的認知程度,對比對方的認知度,同時還可以考查對方提出的問題解決策略是否新穎、可行等,以此評估對方愛家、愛國、愛文明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展情況。最后教師可以將這些評價結果進行整合,上傳至檔案袋中,縱向評估學生愛家、愛國、愛文明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進階、延伸情況,以此推進了教學與評價之間的協調運作,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養成教育從教到學再到評逐一落實,從而持續完善滲透路徑。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基礎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地位愈發突出。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學科,應該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因此,教師要先從意識理念層面清晰地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的價值,而后優化滲透路徑,幫助學生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核,獲得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陶惠芳.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策分析[J].試題與研究,2023(33):16-18.
李健嬌.核心價值觀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學苑教育,2023(6):94-96.
陳景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J].當代家庭教育,2022(13):153-155.
秦軍芳.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J].才智,2020(16):99.
李美清.簡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模式[C]//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2020年現代教育技術研討會論文集(二).開遠市第一中學,2020:2.
作者簡介:周海燕(1981.1-),女,陜西韓城人,
任教于陜西省韓城市新城區第二初級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曾榮獲韓城市教育教學工作先進個人、韓城市教學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