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必須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建設湖湘特色宜居美麗鄉村,要根據湖南鄉村的地形特點,進行整體規劃、綜合研判,打造具有湖湘特色的現代化鄉村模式。
關鍵詞:湖湘特色;美麗鄉村;路徑
建設湖湘特色宜居美麗鄉村,是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南新篇章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當前,建設湖湘特色美麗鄉村勢在必行。
一、打造具有湖湘特色的現代鄉村發展模式
不同地區的鄉村有其共性,也有其個性,湖南鄉村也有自身的特色。打造湖湘特色鄉村,必須因地制宜、創新發展。
(一)劃分生態美化型鄉村和人居環境優化型鄉村
依據山村開發難度及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將山村劃分為不同的發展類型,比如劃分為生態美化型鄉村和人居環境優化型鄉村。對于那些山高路遠基礎設施建設難度非常大、常住人口比較少的山村,可以以保護和美化生態環境為主,將常住人口合并到鄰近開發難度相對較小的村子,跳出鄉村振興必須要有常住人口的誤區。有人常說,“鄉村人都跑到城市去了,還怎么搞鄉村振興。”事實上,鄉村振興并不是一定要留住鄉村常住人口,特別是常住人口本就很少的邊遠山村,村里人都到城市去了,鄉村一樣可振興、要振興。生態美化型鄉村,主要目標是發展鄉村產業、美化鄉村環境,并不要求人們常住村里,鄉村建設人員是可以流動的,居住地與工作地可以分開。
(二)依據實際需要擴大合鄉并村力度
鄉村的范圍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只是過去為方便管理人為劃定的,當前很多地方大力推行合鄉并村的做法,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值得進一步推廣。人口少相鄰的幾個村合到一塊,更便于合理規劃鄉村建設,更有利于推進鄉村振興。在現代社會,在基層管理上,增加管理難度的并不在于地域面積大,而是常住人口過于分散,鄉村常住人口相對集中了,面積越大越便于統籌規劃合理開發。常住人口少甚至常住人口都外流的山村,完全可以幾個村甚至十幾個村合并成一個大村。逐漸將鄉村常住人口匯聚到更便于基礎設施建設的地帶,集中優勢資源搞好居住地帶的基礎設施,盡可能完善方便村民生活的基礎設施,既能節省基礎設施建設成本,又能提升村民生活的幸福感。基礎設施建設是鄉村發展的命脈,有了良好的基礎設施,鄉村才能更好更快的發展。良好的基礎設施,也是建設宜居鄉村的基本要求,特別是鄉村交通,鄉村交通是否便利,不但影響鄉村產業的發展,還直接影響到村民生活的幸福指數。鄉村交通越發達,鄉村與城市交往越便利,便于分享城市優質生活資源,村民的生活幸福指數就越高。創造優越條件,盡可能的將鄉村常住居民凝聚到居住條件比較好的地方,集中力量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及相關服務,是破解偏遠山村建設難的重要途徑。而偏遠山區則重點美化生態環境,或發展綠色產業,營造綠色美麗迷人的鄉村環境。
宜居則居,宜林則林,生態環境美化,基礎設施建設現代化,交通便利,工作地與居住地分開,常住人口逐漸向基礎設施完善、各方面條件更優越的居住區靠攏,是現代化鄉村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打造具有湖湘特色的鄉村人才培養模式
打造湖湘特色宜居美麗鄉村,最關鍵的是解決鄉村建設人才緊缺的問題。解決鄉村建設人才緊缺的問題,
(一)建立健全人才流動機制,匯聚優秀人才投入鄉村建設
讓城市優秀人才自愿參與鄉村建設,是解決鄉村建設人才緊缺的重要途徑。而要讓城市優秀人才愿意投入到鄉村建設中,就要建立健全相關機制。“從制度上理順各種利益關系,平衡不同利益訴求。”對優秀人才而言,參與鄉村建設在獲得利益方面可能會比在城市工作少,利益上的不對等,導致不少人才有參與鄉村建設之心卻不愿付諸行動。解決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建立利益補償機制,給予參與鄉村建設的優秀人才利益補償。利益補償又可以根據人才需求采取多種補償形式,資金較充足的地方可以給予資金補償,效仿三四線城市人才引進給予額外補償的模式。也可以建立提拔任用補償機制,參與鄉村建設達到一定年限并做出響應貢獻,可回到城市單位工作并提拔重用,可效仿援疆干部模式。也可以進一步完善駐村幫扶機制,通過派遣工作隊的方式多派適合參與鄉村建設的優秀人才下村。通過機制創新破解鄉村建設人才緊缺難題。
(二)充分發揮湖湘文化鑄魂育人的價值,培養鄉村建設人才
解決人才緊缺問題最根本的辦法,還是要大力培養鄉村本土建設人才。特別是要通過文化、教育的作用,“激發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而湖湘文化在培養鄉村建設人才方面具有重要價值。湖湘文化以“霸得蠻、吃的苦”著稱。“打掉牙,和著口水咽下去。”這是湖湘文化熏陶下的湖南人性格特點的典型代表。鄉村建設最需要的就是能吃苦霸得蠻的人才,鄉村環境相比城市要惡劣,文弱書生、秀才型人才難以適應鄉村建設環境。充分發揮湖湘文化鑄魂育人的價值,為湖南鄉村培養一批又一批吃的苦霸得蠻的鄉村建設人才,是破解湖南鄉村建設人才緊缺的根本之策、長久之策。
充分發揮湖湘文化鑄魂育人的價值,為湖南鄉村培養大量建設人才,同時創新人才流入鄉村機制,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主動參與到鄉村建設大業中,打造具有湖湘特色的鄉村人才振興模式,為建設湖湘特色宜居美麗鄉村筑牢人才基礎。
三、打造具有湖湘特色的鄉村文化及產業發展模式
推進文化、產業、旅游三者融合發展,是打造湖湘特色宜居美麗鄉村的必由之路。
(一)制定好文化、產業、旅游三者融合發展規劃
鄉村美不美,在于規劃設計合不合理。確定好打造美麗風景線的目標,結合當地地形特點,對種植經濟作物品種、外觀等進行合理設計,就可以呈現出一幅美麗的產業風景圖。如在湖南南部一些鄉村種植茶葉,經過合理規劃種植,打造成遠近聞名的茶葉觀光園。在現代化社會,人們不僅喜歡喝茶,更喜歡親自到茶園欣賞茶葉的生態環境及產茶過程,把茶葉規模化種植打造成美麗的茶葉,不但能形成規模化的茶葉生產效益,還能帶來旅游業發展,讓更多的城市人到鄉村參觀茶園美景,游客多了,自然而然又帶動了產品的銷量,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除了茶葉規模化種植可以打造觀光茶園,其它綠色經濟作物同樣具有打造觀光園的作用,規模化種植橘子可以打造成橘園,在橘子成熟季節,發動游客自己進橘園親自采摘,既實現了吸引游客發展旅游產業的作用,又更有利于打開橘子的銷售市場,增加經濟收入。大面積種植綠色經濟作物本身就是在保護生態綠化環境,結合現代化社會需求,合理布局,則可以打造成一幅美麗的鄉村風景圖,展現現代化鄉村的獨特魅力。
(二)深入挖掘鄉村文化的價值
將鄉村文化特色與綠色生態園融合發展,充分發揮鄉村文化在現代化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建設既有綠色之美又有文化之美現代化鄉村,提高鄉村魅力和吸引力,帶動鄉村旅游業發展。湖南鄉村,紅色文化和古色文化比較豐富。湖南是參與革命熱情較高的省份之一,近代以來,特別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涌現了無數英雄人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運動在湖南留下了豐富的足跡。且湖南歷史悠久,農耕文明發展時間長,農村傳統文化形式多樣,尤其以古建筑文化最為豐富,這些古老的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也是重要的旅游資源,極具參觀欣賞價值。紅色文化和古色文化都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資源,將湖南鄉村所具有的紅色文化、古色文化資源優勢,與鄉村綠色產業發展融合起來,打造出紅綠結合的文旅盛地,既建設了綠色植被覆蓋率高的美麗鄉村,提升了鄉村的文化內涵,通過吸引大量游客,還帶來了收入增長及提升了鄉村的人氣,使湖南鄉村成為人人向往之地,成為名副其實的具有湖湘特色宜居美麗的現代化鄉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J].求是,2023(6)
[2]張天佐.我國鄉村治理模式變遷及發展[J].鄉村振興,2012(6)
[3]韓長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推動農業農村優先發展[N].人民日報,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