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鎮江市基于新課程 標準學以育人的終極目的推行了“研學課堂”這一教學改革,并將這一改革落實 到了中小學教學的每個課堂。
關鍵詞: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研學課堂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 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 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 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 更應遵循學生學習 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 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 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而鎮江市基于新課程 標準學以育人的終極目的推行了“研學課堂”這一教學改革,并將這一改革落實 到了中小學教學的每個課堂。下面我從蘇科版數學《6.4 平行》這節課從數學教 學的角度來談一談新課程標準與研學課堂的有效融合。
一、研學任務的設計與新課標的融合
近幾年來,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與推進,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也在發生巨 大的變革。“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 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這就要求每個學生在數學課堂的起始點不落后,常言說:良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因此, 基于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已有的認識水平的課堂導 入,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醒學生的求知欲,還可以點燃學生智慧的火 花,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新的知識海洋當中。
基于這樣的原則和目的,我們的研學課堂需要設計一個合適的研學任務,這 是每位老師在課前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需要教師認真設計的研學任務,研學任 務設計要以學生的經驗為起點,簡單明了,貼合生活實際和本節課的主題,導向 積極向上。以蘇科版七年級數學《6.4 平行》為例,這堂課的研學任務設定為: 同學們幫忙想一想小馬虎給媽媽送賀卡的祝福語,從中引出美觀整齊僅僅是平行 線在生活中的其中一個應用,事實上平行在各個領域都有著廣泛的使用,它是我 們解決許多實際問題的基本工具,譬如物理中利用平行測算出凸透鏡的焦距等 等" "那么本節課我們就從數學的角度來研究平行。
那么問題就產生了,同樣的研學任務能不能立意更高呢?如果讓學生把學案 上本校的校訓自己重新抄寫一遍,是不是比用小馬虎來引入更具有正能量呢?答 案是肯定的。同樣從文字引入, 賦予不同的情境能達成不同的效果,或許一節兩 節課對學生來說并不能有那么明顯的效果,但是長期以往每節課的正面導向就會 產生質的飛躍,這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素養,這樣的研學任務既注重培養 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現實世界,同時還在數學教學中落實了立德樹人的根本 任務,體現數學的育人價值.
二、研學課堂的過程與新課標的融合
《新課標》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規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 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 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 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 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 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 程。
所以怎么上課這是一堂課的核心,教師要對整節課的內容進行架構。這堂課 的內容你準備分成哪幾部分?每一部分你又打算如何實施,你是想通過任務串還 是任務群的方式實現這堂課的教學目標?以蘇科版《6.4 平行》為例,本堂課我的內容架構分成的四塊:第一塊(感知平行),通過課前研學內容讓學生感受平 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出本節課的內容;第二塊(提煉定義),通過 學生在教室中找平行線的活動通過問題串的方式歸納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進而 提煉出平行線的定義;第三塊(探索性質),我通過兩個活動畫一畫和找一找來 引導同學在活動中探索平行線的唯一性以及傳遞性;第四塊(數學解決),通過 班級中同學的站一站這一活動,其一讓學生感受平行線的性質,增加課堂的趣味 性;其二,通過學生站成斜線的方式增加找平行線的難度,于是引出數學中找平 行線問題常用的表格,通過表格中問題的解決再回到學生站一站活動中找斜線的 平行線問題,將空間內的學生轉化到平面上的一個個點來解決。
關于第一塊(感知平行)的反思我在上面已經說過,那么我再來說一說后面 幾塊內容的思考:
第三塊(探索性質)是不是可以考慮把兩個活動拿走,節省的時間可以讓其 它環節的探索更加充分。通過學生用兩把尺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這一活動充分探 索平行線的性質,在平移三角尺的過程中產生無數條平行線,再讓學生任取幾點 畫平行線,感受平行線的唯一性以及傳遞性,而這一活動的充分探索除了能得到 平行線的性質之外對于畫平行線的本質是圖形的平移這一結論的得出也能夠更 加的鋪墊充分、水到渠成;
第四塊的問題解決,考慮調整解決斜線問題和表格問題的順序,當學生發現 空間內找斜線的平行線出現困難的時候這時讓學生先想辦法如何解決,提出將若 干個學生轉化成平面圖形上的若干個點,從而通過在平面圖形上找平行線的方式 解決空間的問題,進而從這個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中解決平行線常用的網格, 而每一個點就相當于網格中的格點,這樣的順序調整更能體現了數學是來源于生 活的,我們需要用數學的思維來思考生活中的問題,這樣的立意會更高一點,同 時在抽象出網格模型后還可以賦予互相垂直的兩條數軸引出八年級要學習的平 面直角坐標系,這一連串的內容都是我們對于實際經驗的總結和提煉,體現數學 學習的目的并不僅僅是會解題,更重要的是學會問題的解決。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 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 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 教師是數學學習 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三、研學課堂的評價與新課標的融合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數學教育觀念不斷更新,教學方法不斷改進, 對教學評價也有了新的要求。建立適應新課程評價理念的評價方法, 促進學生全 面發展,是當前數學教學面臨的新任務。新的評價理念要摒棄以往單一化的評價 觀念、要注重過程和能力評價,此外要突出學生的主題地位?!墩n程標準》明確 提出“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 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 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 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而我們的研學課堂也要求實現評價的多元化。
(下轉第61頁)
(上接第59頁) 例如在本節課中,在過直線外一點 P 畫已知直線 AB 的平行線這一活動過程 中我們就可以實現評價方式的多元化。這一活動的開展過程是先由同學們通過小 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討論探究這一作圖的方法,再由小組推選代表進行演示并說出 作圖的依據,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呈現出了各種不同的方法,那么由上臺作圖" 的同學對自己的作圖進行評講,再由組間進行比較和評價,最后由老師進行點評" 和總結。在這一活動中,我們首先可以實現了對這一活動的過程性評價,在數學" 課堂上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出發,積極表達自己的見解與" 思路,教師在評價過程中應該采用鼓勵性、贊揚性的評價語言, 尤其是當學生進" 行個人評講有困難時教師可以加以引導并用帶有鼓勵性的眼神或語言激勵學生" 有表達的勇氣和自信;其次,通過這一活動,我們還可以就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 問題的能力做出評價。學生探究出了過直線外一點做已知直線平行線的多種方法, 教師要對學生積極探究的能力做出評價,使學生繼續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再次" 我們還可以對學生掌握這一知識與技能進行評價,這一評價需要體現層次性,對" 于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對于已經掌握這一作圖技能和方法的同" 學給予表揚,對于暫時還未掌握的個別學生給予鼓勵,所有同學都積極參與了活" 動的探究,無論最終掌握與否都值得教師給予肯定的評價而非否定。力爭每個層" 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并且獲得相應的知識和技能。
總之,在數學課堂上應用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不但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 且還能培養學生的積極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四、研學課堂的收尾與新課標的融合
新課標將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確了“三會” 數學核心素養,即“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 "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這一變化強調了數學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 更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課程標準對于課堂小結的要求包 括明確教學任務、控制小結時間、以學生為主體、提升數學核心素養、注重信息 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深度融合,以及采用多樣化的小結策略方法。
在新課標理念下,我們的研學課堂對課堂小結的探索對策除了強調教師應明 確教學任務,讓課堂小結與教學設計保持一致。其次課堂小結時間控制在 2-3 分鐘左右,以保持課堂的節奏和效率。最后在收尾的環節我們注重與研學任務的 首尾呼應,在學習任務完成的同時達到育人的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情感價值。 我們的研學課堂教學要精心設計研學任務,好的引入固然重要,設計的巧妙,能 起到先聲奪人,引人入勝的效果;那么良好的課堂結尾,可再次激起學生的思維 高潮,讓學生產生畫龍點睛,余味無窮,啟迪智慧的效果;因此,教師要精心設 計一個新穎有趣、耐人尋味的課堂總結, 讓學生在熱烈愉快的氛圍中把一堂課的 教學推向高潮,達到“課雖結束、余趣猶存”的良好效果。那么本節課如果由校 訓引入那么借由校訓引出就是一個很好的收尾,一是首尾呼應,有始有終;二是 借由對校訓的解讀,提出對孩子們三年的期望和祝愿,最終得出路在學生自己腳 下,學生的未來由他們自己做主對本節課再一次進行拔高,實現思想的升華,讓 學生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感受到的是知識的上升、思維的提升、情感的升華, 將本 堂課推向高潮再結束。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是為了不斷推進每個學生持續、全面、和諧的發展, 這個目的也是數學教育的出發點。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不僅需要考慮自身特 征,還必須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認知規律,突出已有的生活經驗為起點,親身體 驗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并嘗試運用數學知識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在數學理解不斷深化下,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解決問題能力、學習態度等多方面 等得到質的提升。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堂實施,課堂實施的基本環境是課堂 教學,我們的研學課堂在新課程標準下孕育而生,努力踐行新課程標準的理念,
與時俱進。“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整個地球”,我們的研學任務就是這樣一個 支點,我們的研學課堂就是這個地球,而我們的每一位教師就是這個撬動地球的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