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閱讀至關重要,它對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從現實情況來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如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較弱、教師的教學方法滯后、教學內容受限等。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成為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為此,文章擬從當前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深入剖析存在的問題,并探索出切實可行的提升策略,以期推動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優化,促進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活動;教學策略
小學生年齡尚小,學習和生活習慣正處于培養階段,尚未形成獨立閱讀的習慣。因此,在這個階段,教師的科學指導尤為關鍵,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作為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師,更應該承擔起指導學生進行課堂內外讀書活動的重任,著力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是一個人掌握文化知識的必要途徑,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能夠消除學習各門課程的基本障礙,還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然而,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閱讀教學往往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為此,相關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問題,并及時調整和優化自身的教育觀念。教師應注重結合課程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發展現狀,對閱讀教學進行優化設計,使學生能夠在閱讀過程中體驗到樂趣,從而激發他們主動參與閱讀學習的積極性。
一、開展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閱讀與語言學習緊密相連,通過閱讀,學生可以接觸到優秀文章中使用的語言,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應用能力。尤其對小學生而言,他們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此時進行科學的閱讀指導,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語言的使用和表達。同時,優質的語文閱讀教學指導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內容,這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會在大量的閱讀中逐漸提升邏輯思維和寫作能力,從而使他們的綜合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此外,大量的閱讀還有助于學生積累知識,逐漸培養出一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質。因此,“多讀書、讀好書”不僅是新課標的要求,還是對新一代學生的基本期望。
二、目前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的主體性不強
每個班級的學生人數眾多,且閱讀水平參差不齊,這使許多教師在教學時常感到難以兼顧,有時可能過于包辦學生的學習,導致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況復雜多樣。同時,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一些教師仍固守傳統的教學理念,忽視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未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只是簡單地要求學生閱讀,這種做法限制了學生語文思維的發展,既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容易抑制學生的閱讀興趣,更難以達到閱讀教學應有的目標和效果。
(二)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
在閱讀教學中,除了閱讀主體模糊的問題外,教學方法單一也是一個顯著的挑戰。對新教師而言,由于教學經驗相對不足,對各類教學方式的探索尚不深入,即便從網絡上學習了一些方法,也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和完善。因此,一些新教師容易出現閱讀教學與學生發展實際脫節的情況,例如為學生推薦與年齡層次不符的書籍,由于學生的思想成熟度有限,難以形成對書中內容的正確理解,導致閱讀效率低下。而對老教師來說,雖然他們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但他們常會不自覺地沿用同一套教學方式來應對所有課程活動。長此以往,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難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在學習中可能會感到乏味和厭倦,從而影響閱讀教學的效果。
(三)學生閱讀態度不端正
許多小學生的語文閱讀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其中主要問題在于學生缺乏正確的學習態度,使閱讀課程難以順利進行,同時也導致了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低下。長期維持這種不良心態,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具有顯著的負面影響。究其原因,首先在于教師教學方式的單一性,這導致了許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受到抑制。其次,小學生的心理發育尚未成熟,他們的性格活潑好動,缺乏自制力,因此在課堂上容易出現分心、小動作等問題。然而,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或是為了照顧其他同學,教師往往只能采取簡單的勸說方式,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
(四)學生缺乏課外閱讀
每個學生都具備一定的獨立探究意愿,他們愿意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花費時間進行學習和研究。然而,就當前小學生的閱讀情況來看,學生的閱讀范圍相對狹窄,這主要是由于學生的閱讀視野受限,往往僅局限于教材和教輔材料。另外,學生接觸到的課外讀物多以故事類為主,對詩詞散文、名著等經典作品的了解不足,這也限制了他們閱讀水平的提升。更為嚴重的是,許多學生對教師推薦的課外閱讀書籍缺乏興趣,真正能夠自主閱讀并投入其中的學生并不多。為改善這一狀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需要正確指導學生進行科學閱讀,引導他們選擇多樣化的閱讀材料,并鼓勵學生多讀、高質量地讀,以拓寬閱讀視野,提升閱讀能力和素養。
三、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對策
(一)創設閱讀情境,調動學生閱讀興趣
小學階段學生的形象思維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與單純的語言講解相比,生動的情境創設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同時也有助于降低閱讀的難度。在閱讀教學的實際操作中,教師應全面分析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他們創設符合閱讀學習需要的課堂情境,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和效率。要知道,不同的文本所表達的情感及其表達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及品德發展需求,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通過情境創設,使學生體驗閱讀的樂趣,感受語文學習的魅力。
以《田忌賽馬》為例,教師可以以“田忌賽馬”這一主題為情境創設的起點。在閱讀教學中,不必急于讓學生翻開書本,而是可以先將田忌面臨的問題告訴學生。利用多媒體技術,結合生動的畫面展示和教師的語言講解,使學生直觀地了解賽馬游戲。隨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兩個小組,每組都配備與文本中相同的馬匹,讓學生自行思考如何制定策略以贏得比賽。在趣味盎然的情境中,學生可以完全融入賽馬競賽的氛圍,深入討論競賽策略。在親身體驗賽馬競賽后,再閱讀這篇文章,學生將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對文章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
(二)實施小組合作,深化學生閱讀交流
在小學語文閱讀課中,小組合作已成為廣泛采用的教學方法。這種合作交流模式能有效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并深化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然而,在小組活動過程中,教師應留意避免部分學生從事與學習無關的活動,這既影響學習效率,又可能干擾課堂秩序。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組織小組活動時,應合理搭配個性各異的學生,以便他們能在彼此的帶動下更加積極主動地提出自己的觀點。這樣做既有助于拓展學生的學習思路,又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以《雅魯藏布大峽谷》一文為例,教師在教學時應采用引導性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掌握文章要點,并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語言介紹課文內容。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借助教輔資料和拼音標注,將文章讀通讀順,同時標記不懂之處。接下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段閱讀,讓各小組分節細讀,并為每個小組布置探究任務,如:“作者是如何向讀者介紹大峽谷的?具體涉及了哪些方面?”小組成員需通過閱讀和分析,共同得出獲得認可的答案。通過這樣的分組討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參與分析探究,對大峽谷中的冰川、原始森林等有更深刻的認識。最后,教師還可以布置仿寫訓練,讓學生運用所學方法描述自己喜歡的風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實現有效學習。
(三)指導閱讀技能,提高學生閱讀效率
在學生積累了大量閱讀素材并養成了良好的自學習慣后,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掌握多樣化的閱讀技能。這些技能的教學旨在使學生在面對新文本時,能夠迅速選用適當的閱讀技巧,從而快速、準確地獲取信息,并深化對作品結構和思想情感的理解。在課堂上,教師應精心準備,明確閱讀的重點,并基于學生的學習心理來設計閱讀方式。通過精心組織教學內容,加強對閱讀技能的傳授,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
以《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文章為例,教師可以采用“四步閱讀法”來引導學生學習。首先,讓學生初讀全文,了解文章大意,解決生字詞難題,理解文章的主旨。其次,再讀文章,結合課后問題,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分段,并討論文章第二段的寫作順序。接下來,細讀文章,要求學生找出并標注描述小興安嶺四季不同特點的詞語、句子或段落。最后,讓學生品味閱讀,分享自己最喜愛的詞、句或段落,并闡述理由。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閱讀將變得有計劃、有目標。在學生完成閱讀任務并交流思考后,教師應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解答和指導。這種步驟清晰、循序漸進的閱讀方式能夠確保學生的閱讀學習更加有效、全面。
(四)運用讀寫結合,提升學生閱讀效果
讀與寫始終是緊密相連的兩個領域,它們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適時融入寫作環節,讓學生在寫作中遷移和運用所學知識,從而更深入地理解閱讀內容。這樣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還能切實加強對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
以《蝙蝠和雷達》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利用這篇科普文章的特點,先讓學生完整閱讀課文,對文章內容有個初步了解,并初步掌握科普文體的寫作方法。接著,引導學生從中心思想、寫作手法等方面對課文進行深入闡釋與分析。最后,教師可以設計寫作任務,讓學生結合文本中的“仿生學”現象,從生活中尋找相似實例,并據此撰寫一篇短篇科普文章。通過寫作練習,指導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進行全面轉化。與此同時,通過閱讀學習,學生的寫作素材得以持續豐富,這不僅有助于構建更高層次的語言閱讀和寫作思維,還能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整體提升。
(五)拓展課外閱讀,提升學生閱讀廣度
雖然教材中收錄了許多優秀的文章,但對學生而言,閱讀數量仍然遠遠不足。為了避免學生的閱讀學習能力受到局限,教師需要特別關注拓寬學生的閱讀范圍。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自主閱讀,以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通過科學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當前學習狀況,確保他們有足夠的時間閱讀課外書籍,或者為學生推薦適合的課外讀物,從而拓寬他們的閱讀視野,讓他們的閱讀之路更加廣闊。
以《將相和》這一課文為例,許多學生可能片面地認為廉頗不如藺相如。為了幫助學生轉變這種觀念,教師需要給予科學的引導,促進學生進行更深入的閱讀。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在課前收集大量關于廉頗的歷史故事材料,并將這些材料整理后分享到班級學習平臺,供學生下載閱讀。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們圍繞“我心中的廉頗”這一主題展開討論,讓他們分享對廉頗事跡的看法。通過這樣的閱讀研討,學生可以對這位歷史人物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并逐漸培養出多角度閱讀的思維方式,從而既拓寬了閱讀廣度,也加深了閱讀深度。
四、結語
在小學語文教育中,閱讀學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豐厚的文學知識,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一定的引導能力,使學生能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結合學生的年齡、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制訂相應的學習方案,并在不斷地完善與實踐中,使學生打下扎實的閱讀功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學生將來的學習與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尹玲. 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提問策略[J]. 文科愛好者,2023(06):148-150.
[2] 陳靖. 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 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18):7-9.
[3] 雷福明.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 名師在線,2023(34):76-78.
[4] 高玉環. 小學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 成才,2023(2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