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普及,不僅改變了信息的傳遞方式、人們的生活習慣,也深刻地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曾經,大學生消費受限于校園內的實體商店和服務,或少數的市區商場。而如今,他們面對的是一個數字化、邊界模糊、內容豐富的全球消費市場。從海淘潮流、直播購物,到共享經濟的興起,傳統的消費模式被逐漸顛覆,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新的消費觀念。本文將深入探討“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揭示新時代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和行為模式。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消費觀念
引言
大學是人生中的關鍵時期,大學生正在經歷從家庭到社會的轉變、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躍遷,是形成獨立人格、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他們面對的不僅是傳統的社會文化和教育背景,還有互聯網帶來的信息洪流沖擊。他們的消費觀念不僅受到家庭背景的影響,還受到各種在線平臺、社交媒體和數字化營銷策略的深刻影響。互聯網為大學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性。但另一方面,這種即時便捷的消費方式也可能帶來沖動消費、過度消費的問題。加之社交媒體上的種種展示和比較,可能導致大學生在消費上過于追求外部認同,缺乏真正的內在需求。因此,如何平衡外部刺激與內在需求,如何在“互聯網+”的環境下培養大學生健康理性的消費觀念,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重要議題。
1.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消費觀念轉變的根本動因
1.1 消費媒介滋生
互聯網背景下,信息的傳播速度極快,時尚潮流的意識傳播不斷刷新,大學生很容易受到這些信息的影響,產生追求新鮮、與眾不同的消費欲望[1]。信息傳播形式與速度的改變,不僅影響了人們溝通的方式和效率,也深刻影響了消費行為和消費觀念。網絡支付手段的完善、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興起,使“花錢”這一行為變得非常便捷,但同時也減弱了大學生對金錢的實感。許多大學生在消費時,看到的只是手機APP里數字的加減,而不再通過實際的現金交易感受到金錢的流失。這種支付方式為大學生提供極大的便利,但也導致他們更加容易陷入超前消費的病態消費模式中。加之商家的降價宣傳、秒殺活動等商業策略,使缺乏生活經驗的大學生難以分辨“真優惠”和“假宣傳”,很容易受到瞬時誘惑,掉進“消費主義陷阱”,做出沖動的消費決策。
1.2 教育引導短缺
對于大學生來說,大學階段是其獨立生活、開始接觸和了解消費社會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如果價值觀教育不能為學生提供恰當的引導,那么大學生很可能會形成有偏差的消費觀念。大學生進入大學學習后,家庭教育不能時刻關注學生發展,而高校教育過于注重學術理論,容易忽視對學生日常生活能力的培養。高校的課程設置中也很少涉及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導致學生在面對真實的消費場景時,缺乏基本的知識和技能支撐,容易被市場上的各種陷阱所誘惑。再者,大學生在高校生活中所識所見還比較淺薄,一些名牌文化、豪華生活方式被部分學生當作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這種文化氛圍影響下的學生,容易產生盲目追求名牌和奢侈品的心態,從而導致過度消費。另外,雖然許多高校都設有學生事務中心或心理咨詢中心,但對于學生的消費觀念和行為引導不足,很少有專門的項目或活動針對學生的消費觀念進行培訓,學生在消費過程中缺乏必要的引導。
1.3 主體意識迷失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開放,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開始過度追求自我、標榜自由。他們追求個性化、時尚化消費,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態度。然而,這種追求在某種程度上卻成為他們的負擔。他們在消費時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同齡人之間的攀比和虛榮心,導致消費行為變得更加盲目沖動。這種欲望進一步放大他們之間的攀比心理,使其在消費時更加追求短期的滿足,忽視長遠的規劃和理性的判斷[2]。這些會導致許多按月領取生活費用的大學生,在月初獲得短暫的“消費自由”之后,又在月末變得捉襟見肘。大學生在進入校園生活后,對于生活費用有一定的支配權,看似擁有消費的自主權,實則被消費主義牽著鼻子走,不能掌握自己消費的方向與節奏。他們常常陷入一種“不知道錢花哪兒去”的迷惑,嘴上表達著要在下一個月節約用錢,卻在每個月周而復始地上演重復的戲碼,在消費中無法掌控自己的行為,迷失主體意識。
2.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消費的社會表征
2.1 信息不對稱與算法優化導致的選擇偏差
互聯網平臺的發展確實為大學生帶來便捷的購物體驗,但隨之而來的是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盡管網絡提供豐富的產品信息,但消費者很難對所有信息進行深入了解和比較。為了優化用戶體驗,許多電商平臺都采用推薦算法,旨在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推薦。這種算法基于用戶的瀏覽歷史、購買記錄和其他在線行為。然而,這種個性化推薦可能導致選擇偏差。因為算法會持續推薦與用戶歷史行為相似的內容,消費者就會陷入“信息繭房”的困境,難以看到更廣泛多樣的產品或服務。此外,由于算法優化的核心是增加用戶的點擊率和購買轉化率,會過度強調某些流行或高利潤的商品,而忽略其他更適合用戶的選擇,所以這樣的選擇偏差容易導致大學生購買不實用、不經濟或不符合其真實需求的產品。
2.2 社交媒體與同伴效應強化的消費沖動
社交媒體在現代大學生生活中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在平臺上,他們可以看到朋友、同學的消費動態。這種持續的社交暴露導致強烈的同伴效應,即大學生會受到身邊人消費行為的影響,從而調整自己的消費觀念和行為。大學生進入陌生的校園環境,在孤單的生活處境下,急需尋求一種快速的認同方式。當這種同伴效應與移動支付的便捷性相結合時,消費沖動問題變得更加嚴重。社交媒體平臺上的即時展示和推廣,加上一鍵購買的簡單流程,導致大學生在沒有充分思考和比較的情況下迅速做出購買決策,而這種沖動購買缺乏計劃和預算,容易導致經濟壓力和資源浪費[3]。
2.3 消費觀念轉變與價值觀的碎片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滲透,傳統的消費觀念正在發生變革。現代大學生所面臨的消費環境與前幾代人有著顯著的不同。由父代的商品短缺發展到子代的物質豐裕,社會巨大變遷導致消費觀念的不適用,代際間的消費觀念無法傳承。這種環境中,互聯網背景下形成的新消費觀念不僅是滿足基本生活需求,更多的是表達個性、追求快樂和社交認同的手段。這種消費觀念的轉變導致價值觀的碎片化。在一個強調個體主義和即時滿足的社會中,大學生更容易受到短期利益的誘惑,而忽視長遠的目標和計劃,更容易為了短暫的快樂和社交認同而進行不經濟、不合理的消費。
3. “互聯網+”時代實現大學生健康消費的現實路徑
3.1 強化消費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消費素養
當代大學生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商業廣告。這些信息不僅會影響他們的消費決策,還可能導致他們形成不科學、不理性的消費觀念。為了應對這一挑戰,需要確保學生具備足夠的消費知識,了解消費的基本原則,能夠識別和抵制不合理的商業宣傳,并做出明智的消費決策。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可以在大學課程中增加消費教育的內容。例如,家庭財務管理課程可以教授學生如何規劃和管理自己的財務;廣告鑒別技巧課程可以幫助學生識別廣告中的誤導性信息,避免受到商業宣傳的影響;電商平臺使用技巧課程則可以教授學生如何在互聯網上安全、有效地購物,識別和避免網絡詐騙等。
此外,高校還應該提供實踐機會,讓學生將所學的消費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比如,高校可以組織模擬購物活動,讓學生在有限的預算內購物,鍛煉財務管理和決策能力。或者,高校可以邀請專家舉辦講座,分享他們的消費經驗,幫助學生避免常見的消費陷阱。最后,高校還應該加強與社會各界的合作,形成一個多元化的消費教育網絡,可以與商家合作,讓學生參觀商家的生產線,了解商品的生產過程和成本,幫助他們形成科學、理性的消費觀念,也可以與消費者協會合作,開展消費教育活動,提供真實有效的消費建議[4]。
3.2 強化網絡素養教育,培養健康的在線消費習慣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網絡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主要消費場所。在這樣的背景下,網絡素養教育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旨在確保學生安全、有效地使用網絡資源,同時養成健康的在線消費習慣。
首先,網絡素養不僅是技術層面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網絡倫理觀念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應當教授學生如何辨別網絡上的虛假信息,培養信息篩選和鑒別能力。
其次,學生需要了解到不僅是虛假信息,連續的在線廣告和商業宣傳也會影響消費決策。在互聯網時代,各種廣告和推薦算法經常會根據用戶的喜好和瀏覽記錄為其推送相關內容,導致學生在不自覺中被商業宣傳所影響,做出不理智的消費決策。因此,應當加強對學生的網絡廣告鑒別教育,教授他們如何看待這些廣告,以及批判性地看待網絡上的各種商業宣傳和社交媒體趨勢[5]。
再次,隨著網絡交易的普及,學生的財產安全和隱私保護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釣魚網站、虛假商家、不明鏈接等網絡詐騙手段層出不窮,大學生作為互聯網的主要用戶群體,很容易成為詐騙的目標。因此,應當加強對學生的網絡安全教育,教授他們如何識別和防范各種網絡威脅,保護自己的隱私和財產安全。
最后,為確保學生能夠健康地使用互聯網,高校還需要提供相關的支持服務,如開設網絡素養熱線,為學生提供網絡使用方面的咨詢和幫助,或者定期舉辦相關的講座和培訓,幫助學生提高網絡使用能力。
3.3 樹立合理的消費觀念,掌控消費自主權
從電商平臺的各類優惠促銷到社交媒體上的消費推薦,大學生隨時隨地被置于“花錢”的氛圍中。這就要求大學生不僅要有清晰的消費觀念,更需要擁有對金錢的強烈管控能力。提升金錢的管控能力意味著要建立起對金錢的尊重和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學生應該培養財務規劃的習慣,更好地進行消費決策。而且,大學生要杜絕盲目攀比消費。在社交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產生非理性消費。大學生要學會獨立思考,不被外界的聲音所左右,做到心中有數。消費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眼光,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與此同時,提倡合理消費,強調消費的質量。購買物品或服務時,要學會權衡其價值和實際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合理選擇,避免沖動消費。此外,積極參與金融教育和訓練活動也是提高金錢管控能力的有效方式。面對日益增長的消費誘惑,大學生必須加強自身的金錢管理和消費觀念,確保自己在享受現代化生活的便利時,不失去對金錢的控制,走向理性、健康的消費之路。
3.4 推廣綠色可持續消費理念
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和消費速度遠超過自然的恢復速度,可持續發展和綠色消費理念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對于大學生這一年輕群體來說,他們不僅是未來社會的主體,更是綠色消費理念的傳承者和實踐者。因此,如何在大學生中推廣綠色可持續消費理念,成為當務之急。需要在課程設置中融入綠色消費和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內容,通過系統性教育,讓學生了解資源的有限性,認識到每一次消費都與環境息息相關,從而樹立綠色消費的觀念。也可以設立綠色消費研究中心或相關機構,負責綠色消費的研究、宣傳和實踐。通過組織研討會、講座和培訓活動,推廣綠色消費理念,為大學生提供綠色消費的知識。此外,還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互聯網、移動應用等,開展線上綠色消費教育和宣傳活動,通過各種校園活動增強學生的綠色消費意識。
結語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并深入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大學生作為數字時代的代表人群,其消費觀念也發生深刻的轉變。從線上購物到移動支付,從社交媒體推廣到直播購物,這一代年輕人的消費模式有著顯著的不同。然而,這背后不僅是技術的影響,還涉及社會、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因素。“互聯網+”時代為大學生帶來前所未有的便捷,但同時也帶來一系列消費觀念上的挑戰。攀比、沖動消費、對品質和服務的追求,以及對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界限的模糊感,都是這一代大學生必須面對的問題。為此,不僅需要學生自身加強消費教育、提高消費素養,更需要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引導。高校應該積極尋找對策,培養大學生的理性消費觀念,幫助他們在數字時代做出更為明智的消費選擇。
參考文獻:
[1]林曉珊.新型消費與數字化生活:消費革命的視角[J].社會科學輯刊,2022(1): 36-45,209.
[2]張敦福.從消費異化到消費者主體性消費研究理論的變遷及其社會學反思[J].社會科學文摘,2021(3):55-57.
[3]陳振中.“情感體制”視角下大學生消費行為探析[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46-55.
[4]趙蓓.淺議“網生代”大學生互聯網消費的引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9):35-37.
[5]寧陽,劉玉潔,侯耀華.大數據時代消費異化的特征、根源及其破解[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3):140-148.
作者簡介:于文溶,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社會學。
基金項目:上海高校青年教師培養資助計劃——課程思政視野下推進高校少數民族學風建設路徑研究(編號:ZZLX2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