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茜,閆春曉
(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太原 030012)
2020 年5 月12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太原考察時專程來到汾河太原城區晉陽橋段,聽取太原市汾河及“九河”綜合治理情況匯報,沿河岸邊步行察看汾河水治理及兩岸生態保護、城市環境建設等情況,對太原汾河兩岸生態環境的滄桑巨變表示欣慰。對山西尤其是太原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持續用力,再現‘錦繡太原城’的盛景”〔1〕。
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環境治理提出的具體要求。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就要從歷史、理論和現實三個層面,深刻領會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的本質要求。
我國古代城市的選址建設貫穿著“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以易學、風水學等思想為指導,注重以山水為基本框架,講究“依山傍水”〔3〕。無論是宏觀的城市選址、中觀的城市布局,還是微觀的園林設計,都非常重視與周圍自然山水的融合協調關系〔4〕9。
太原是典型的依山傍水的城市。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古晉陽城,還是宋明時期的太原府城都非常重視與周圍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了山水城協調融合的城市格局。
2500 多年前,晉國正卿趙鞅在今太原市西南晉源區晉源鎮一帶創建了晉陽城,因西依懸甕山、東瀕汾河、南臨晉水而得名。
從宏觀層面看,晉陽城的選址就充分考慮了周邊險峻的地勢和自然水源,既有軍事保障作用,又能滿足居住需要,這也是我國古代先后有九個王朝在此建立國都或陪都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中觀層面看,晉陽城在具體營建中,積極將周圍山水納入其中。一方面,通過融入、利用周圍的山體,推動山城結合。晉陽古城整體上呈現西高東低的走勢,就是遵循了所在區域的地形特征。另一方面,通過興建水利設施、營建水系,不僅保障城市用水,還能實現城市美化。為了滿足晉陽城中用水需求,在城外修筑了專門的水渠,利用水勢走向,將晉水引入城內。唐朝時,引汾河水到晉陽城外,使其環城繞流,并在這些小溪流邊種植柳樹,讓龐大的皇家建筑群演映在青山綠水中,形成“依山臨河、晉水縈繞”的山水格局〔5〕13。
從微觀層面看,晉祠作為皇家別苑,通過蓋樓臺、鑿池塘,打造出了極致的園林景觀。如晉祠的讀書臺、望川亭、魚沼飛梁、“善利”、“難老”泉亭等。酈道元就曾稱贊晉祠為“晉川之中最為勝利處”,李白也留下了“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瀉翠娥”的美麗詩句。
公元982 年,宋開國名將潘美在汾河東岸的唐明鎮(今西羊市街一帶)修筑新的城墻,太原府城就是在唐明鎮基礎上改擴建而來的。
從宏觀層面看,宋之后的太原城西臨汾河、東倚東山,東山發揮軍事屏障作用,汾河則為航運的重要通道,重新構建了山水城相融的城市格局。
從中觀層面看,太原府城通過對東西山的開掘利用以及對汾河水患的治理,進一步理順了山、水、城的關系。一方面,進一步發揮東西山的宗教、審美功能,推動山城融合〔6〕。宋之后,因為政治中心北移,西山北部和東山也開始承載了宗教功能。這時的東西山不僅佛寺眾多,風景也非常秀美,是古人登高游玩的首選之地。另一方面,通過興建防洪水利設施,理順水與城的關系,實現理水興城。為了保障府城安全,歷代地方主政者都在維護汾河河道的同時,積極營建堤壩等水利設施以調蓄或抵御汾河的洪水〔5〕。宋朝時,時任太原知州的陳堯佐就在城西汾河邊修筑了護城土堰,并種植柳樹鞏固堤堰。明朝時,府城西部的護城土堰被加固為防洪石壩,同時部分汾河水被引向西岸,疏堵并舉的措施大大緩解了太原府城西部的洪水威脅。到清朝時期,防洪設施進一步升級,城西修筑的八段護汾堤,利用用分段設計、聯合防護的方法進一步增強了太原府城的韌性。
從微觀層面看,太原府城內的景觀設計也講究融山納水。明朝之后的太原府城經過改擴建,不僅規模龐大,景觀也豐富多樣,不僅有風景怡人的文瀛湖,也有供游樂的杏花嶺、松花坡。
如今,太原市建成區的面積較明清太原府城擴大了數十倍,我們要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就是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修復城市與周圍山水的生態關系,延續歷史文脈。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2〕,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堅持“四治”一體推進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方案。具體來說,在本體論層面,深化了人與自然相依相存的關系;在認識論層面,提升了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高度;在方法論層面,強調要用系統整體的方法開展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
人與自然的關系貫穿于人類社會發展始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人不能脫離自然而存在,自然為個人和社會提供了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馬克思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了深刻闡釋,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雖然人類可以通過勞動和科學技術認識和改造自然,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演化,但是人不能以統治或征服等違背自然規律的方式完成任何有意義的生產實踐活動〔7〕。
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體現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8〕,進一步深化了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爸紊健敝械摹吧健笔侵笍V義的山體生態系統,包括山地、高原和丘陵等;“治水”中的“水”也指廣義的水域系統,主要指淡水生態系統,包括河流、湖泊等;“治氣”中的“氣”指大氣環境,治氣主要是降低或減少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治城”中的“城”是指人類活動的場所,包括農村和城市。山、水、氣、城涵蓋了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主要構成要素,是互相聯系的整體,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而不是分割式推進,不僅是對人與自然之間相依相從關系的的承認,更從環境治理的角度加深了對人與自然緊密聯系的認識。
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以人的生產勞動為中介,生產勞動的方式和程度影響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與自然的矛盾沖突可以歸結為人的生產力發展問題〔7〕。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正是將生態環境問題置于人的生產發展這個大格局中,把“治山”“治水”“治氣”等對自然環境的治理同“治城”這一調整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治理結合起來,強調從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生產力的角度來尋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路徑,提升了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
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提升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在實踐中,要求我們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關鍵是把握好“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的辯證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要求我們堅持“科技創新是第一動力”的理念,在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過程中發揮科技創新的動力支撐作用。一方面,要通過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以及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形成一批低消耗、低排放、高潛力、高收益的經濟體,在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大大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另一方面,要通過創新環保技術,推動空氣水體的污染監測、污染物的成因以及演化規律分析、垃圾處理、清潔能源開發等,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或將科技創新運用到生活領域,推動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
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整體,其內部各要素之間也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同樣,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也是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共同構成了整個世界。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正是堅持系統觀念、系統思維的體現,在方法論層面強調要運用系統整體的方法,從系統和全局的角度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要求統籌山、水、氣、城的治理?!爸嗡北仨毾取爸紊健?,因為山林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把山地植被保護和修復好了才能實現更好地治水?!爸螝狻迸c“治山”也密不可分,森林不僅能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氣,也能吸收二氧化硫等其他有毒氣體,還能吸附一定量的煙塵,有效降低空氣中污染物和溫室氣體的含量?!爸嗡焙汀爸螝狻币灿嘘P系,大氣污染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水體污染,保證水體安全也需要控制大氣污染。“治山”“治水”“治氣”與“治城”也有密切關系,因為“城”是人類對自然環境改造的結果,人在“城”中的生產生活對自然環境有重要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就曾多次強調,“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8〕。
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還要求統籌生態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經濟建設,從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各個方面推進治山、治水、治氣、治城,進而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現代化建設的全方位、全過程。從經濟建設的角度,要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等綠色低碳產業,通過產業發展帶動山、水、氣、城的治理。從政治建設的角度,要全面貫徹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從文化建設的角度,要把治山、治水、治氣、治城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之中,逐漸把生態環境保護這一剛性要求變為公民的行為自覺。從社會建設的角度,要通過搭建拓寬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平臺,建立健全公眾參與重大生態決策聽證的相關制度,倡導廣大居民綠色低碳生活等途徑,在全社會營造關心、支持、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
民生建設對提高人民幸福指數、維護社會穩定有重要作用。隨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推進,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強烈以及全民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成為影響人民幸福生活的現實問題。而且良好的生態環境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公共產品。因為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個人對良好生態環境的享用并不會減少或威脅他人對良好生態環境的享用,但如果良好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則會影響到每一個人的生產和生活,進而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開展生態環境治理就是增進民生福祉。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關注生態文明建設,在生態環境改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生態領域歷史欠賬多,再加上傳統發展方式的制約,環境治理難度大,生態環境質量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期盼還存在差距,尤其在山體、水域、空氣和人居環境治理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活環境和優質生態產品的迫切需求,必須要一體推進治山、治水、治氣、治城,加快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具體來說,就是要遵循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的原則,統籌推進全域治山、系統治水、強力治氣、綜合治城。
在山地生態系統中森林和草原是主體和重點。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2〕,就是要求我們在治山的過程中要因地制宜,宜草則草,宜灌則灌,宜林則林,宜封則封,宜造則造,不僅要提高林草數量,更要注重林草質量。太原作為能源重化工基地,山體破環面積大、修復難度高,而且森林分布不均勻,山區產業類型單一,科學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必須要推進全域治山。
首先,要治礦去疤。在修復山體破壞面和受損棄置地的同時,積極建設綠色礦山。在山體修復、廢舊礦山治理方面,玉泉山的治理經驗值得學習推廣。玉泉山是位于太原萬柏林區的一座廢棄礦山,通過采用生態治理與產業開發相結合的“八二模式”,即企業在承包區域內完成不低于80%綠化任務的前提下可用20%的土地進行公園配套設施建設和適度開發,積極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到礦山的治理中來,到2022 年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園植被覆蓋率達到了80%以上。其次,要治山見綠,治林見彩,治產興山。不僅要在適宜的區域種植綠色植物,也要引進一些彩色斑斕的樹種。還要積極布局發展生態康養、文旅休閑等產業,帶動山區經濟發展,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水安全,將其上升到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針對水災害頻繁、水資源短缺、水生態損害、水環境污染的問題部署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實施了一系列重要舉措。經過治理,我國的水環境發生了轉折性變化,各地工作重心已由過去以污染治理為主轉移到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協同治理,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推動重要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太原作為一個地表水水質剛得到根本改善的北方缺水城市,統籌推進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就必須要開展系統治水,力爭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突破。
一要修復水生態,通過中水回用或引黃工程解決生態用水不足的問題,同時還要推進濕地生態修復、九河復流、河湖水系連通。二要重構水資源,合理構建用水結構,加強對再生水的回收處理使用,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三要進一步改善水環境,加強對城鄉面源污染的治理,加快推進雨污分流,提高水污染檢測水平,確保水質長效達標。四要提升對水旱災害的防御能力,推進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建設,提高水旱災害預警監測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減災能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加強污染物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這就要求在大氣治理過程中既要加強對大氣污染物的防治,也要加強對溫室氣體排放的控制。強力治氣,就是協同推進對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的治理。
首先,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積極布局綠色低碳產業,同時要加強對傳統產業的綠色改造升級,降低企業污染物排放水平。特別要對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開展專項整治行動,進行精細化管理,對一些嚴重污染環境的企業可進行適當搬遷。其次,要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堅持先立后破的原則,一方面,繼續發揮傳統能源在能源供應方面的“壓艙石”作用,提高煤炭清潔利用水平;另一方面,還要大力發展非化石、可再生能源,加強對清潔能源協同開發,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平。再次,要調整優化運輸結構。在大宗貨物運輸中,提升鐵路運輸的能力,加強多式聯運,推進“公轉鐵”“公轉水”。最后,還要加強用地管控,降低工地揚塵。在強化對重點區域管控的同時,還要積極和周邊地區開展對大氣污染的聯防聯控,以應對輸入性大氣污染的風險。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的迅猛發展,推動了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但也帶來了各城市以及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特別是城鄉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面臨的問題非常突出。為此,黨的二十大報告在作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戰略部署時,強調要“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2〕,不僅要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也要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首先,要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主動引領山西“一群兩區三圈”城鄉區域發展新布局,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其次,要提升城市品質。以文明城市創建為抓手,堅持歷史現實并重、建設管理并舉。既要保護有歷史文化記憶的街區景點,也要營造彰顯現代文明的都市風貌;既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改善提升人居環境,也要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最后,要推進鄉村建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通過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和創新農村治理方式,讓鄉村內外并修、形神兼備,進一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打好全域治山、系統治水、強力治氣和綜合治城的組合拳,關鍵要打通山地、水域、大氣和城鄉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節”與“經脈”,特別是要把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要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處理好當下和長遠、局部和整體、治標和治本的關系,綜合運用行政、技術、法律、經濟、宣傳等手段開展科學治污、精準治污、依法治污〔9〕。以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倒逼、引導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讓三晉大地在蹚出轉型發展新路的過程中,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居住環境更優美,人民生活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