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燕
摘 要 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能夠加強學生的體驗感和參與感,讓他們真正認識到書面語言表達的樂趣與魅力,并能促使他們獲取豐富的寫作靈感與經驗。文章將以真實的教學案例為主要素材,從生活情境、文本情境和媒體情境三個角度出發,對情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應用對策進行分析和解讀,從而推動情境教學法與作文教學的深度融合,不斷增強作文教學的創新性與實效性。
關鍵詞 初中語文? 作文教學? 情境教學法? 應用對策
情境教學法,指的是為學生營造氛圍、還原場景、制造情景,以求達到既定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它高度重視學生的學習和情感體驗,對于激活學生寫作熱情、靈感具有重要作用。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講故事、重現場景等多種形式,創設相應的寫作情境,引導學生摸索寫作的意圖和目的,強化學生的體驗感,使他們意識到寫作的趣味性,進而主動地加入到不同的寫作活動之中。
一、 在生活情境中捕捉靈感
在初中生的現實生活中,一草一木、一言一行都可作為寫作的素材,只有充分地認識到生活的重要性,掌握留心觀察的技巧,才能真正捕捉到生活中轉瞬即逝的寫作靈感。基于生活與寫作的緊密聯系,教師要創設生活化的寫作情境,帶領學生走進自然、深入社會,讓他們細心地體會生活中的真實見聞,截取一個又一個有意義的畫面或場景,促使學生在觸景生情、緣事而發的情境之中,獲得強烈的寫作靈感和創作欲望。
以寫作為主要目的的生活化情境,可以涵蓋自然生活、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和學校生活等多個領域。如“學寫游記”這一寫作模塊,指向的便是自然生活,它需要學生走進自然世界、充分領會自然界的美好風光,并按照一定的順序記錄游蹤、描寫景物。基于此模塊的教學任務,教師可以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在行動上產生驅動力。比如使用情境導語:《壺口瀑布》記敘了雨季和枯水季的壺口瀑布,展現了濁浪奔騰的壯麗景象,帶給人一種震撼力;《小石潭記》以移步換景的手法,圍繞“發現小石潭”“潭中游魚”“小石潭岸勢”“潭中氛圍”等角度,展現了清幽、悲涼的景象,帶給人一種凄清之感……自古以來,人們樂于將自身的情感寄托于自然界的萬物之中,創作一種“一物一情”的審美意境,借此表現他們的真實心境。那么,在你們的現實生活中,有哪些值得記錄的游記嗎?請回顧自身的真實經歷,利用思維導圖展現出游蹤,并按照一定的順序描寫自然景物,進而體現出景物的特點、彰顯出大自然的魅力。
在情境的渲染下,學生要立足于現實生活,尋找寫作的靈感與素材。延續上文中“學寫游記”的教學解析,學生可以回顧自己在生活中的某一次游歷山水的真實經歷,按照先遠后近(先近后遠)、先俯視后仰視(先仰視后俯視)、由大到小(由小見大)等順序,逐一寫出所見景物的特征,如外形、色彩等特征,從而在記敘游蹤的過程中展現出自然景物、抒發內心的真實感受。
以生活化的情境為主,教師將寫作的要求、目標等與初中生的真實生活相對接,根據不同體裁或題材的作文主題,精選自然生活、社會生活或校園生活中的素材,創設不同類型的生活情境,為學生的生活化寫作搭建支架、提供靈感。[1]
二、 在文本情境中遷移經驗
優質的文本是增強學生寫作體驗、豐富其創作經驗的有力載體,當學生能夠準確地了解文章中的寫作手法、語言表達技巧等要素時,他們自然能夠在同類作文中遷移和運用,而經過反復的積累與建構,學生的語文寫作實力也會逐步提升。基于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這一邏輯關系,教師可以精選課內外的文本資源,創設文本情境,讓學生在文本閱讀和賞析的過程中有效地遷移經驗,促使他們在讀寫相融的模式中加強寫作訓練,并合理地運用已有知識與技能,創作出文質兼美、內蘊豐富的作文。[2]
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春》,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寫了春草圖、春風圖等多個初春圖景,展現了初春時節大地萬物的生命力,整篇文章的語言清新、自然且充滿詩意,綜合運用了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體現了朱自清先生的文學功底和藝術造詣。作為初中階段的第一篇課文,它不僅是學生閱讀和賞析的對象,也是學生獲取寫作知識、遷移寫作經驗的重要來源。為此,在同一單元“熱愛生活,熱愛寫作”的教學中,教師要以《春》為素材和資源,創設文本賞析情境,讓學生體會寫景散文的文學特征和語言特色,示例如下:《春》是一篇優質的寫景抒情散文,全文采用了二十多處修辭手法,從盼春、繪春和頌春三個視角出發,創作了一幅環環相扣的早春圖,彰顯了萬事萬物蓬勃的生命力。在閱讀過程中,哪種修辭手法給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你能否采用批注閱讀的方法分析其妙用之處?借用上述導語,教師以《春》為主要對象和素材,創設了文本情境。在該情境中,學生會重點分析文章中的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從語言特色、表達效果等角度,探索和解讀修辭手法的運用效果。
基于文本情境中的教學成果,教師可自然而然地引進寫作任務,如“仿照《春》中的修辭手法,任選‘熱愛生活,熱愛寫作模塊中的一項寫作任務,創作一篇以自然景色或人文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文章,寫出一篇自然、靈動且充滿生命力的作文”。在寫作任務的推動下,學生即可將文本情境中獲取的知識與經驗,遷移到寫作實踐之中,從而寫出符合主題和具體要求的作文。
三、 在媒體情境中強化共鳴
信息技術的可視化特征,為情境化教學提供了便利和客觀條件。教師可以通過拍攝和播放微視頻、展示音視頻材料等不同的方式,讓學生獲取豐富的數字化資源和材料,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和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帶著飽滿的情緒參與到寫作活動之中。[3]以“寫出人物的精神”為例,此單元收錄了《鄧稼先》《回憶魯迅先生(節選)》等展現人物精神的篇章,作者借助典型細節、多種寫作手法以及具備議論和抒情特征的語句,刻畫了人物身上值得贊揚和歌頌的品質。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延續單元主題,利用張桂梅教師的紀錄片、短視頻平臺的資源以及新聞片段等,創設新媒體情境,讓學生在集中的時空環境內觀賞音視頻、文字素材,走近張桂梅教師的內心世界,感受她對教育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從而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創作出具有真摯情感和深厚內涵的作文。
綜上,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能夠帶動作文教學的創新與發展。具體而言,教師應用了生活情境、文本情境以及媒體情境,以多樣化的情境作為載體,豐富了作文教學的內容、創新了作文教學的形式。在情境中,學生捕捉了作文創作的靈感、遷移了課文閱讀的經驗,也強化了思想與情感共鳴,最終創作出符合主題與要求的作文,同時也提升了語文寫作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梁? 維. 情境教學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運用[J]. 課外語文(上),2021(4):131-132.
[2]焦? 霞. 情境教學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 新課程研究(上旬),2021(12):15-16.
[3]李玉材. 創設教學情境,實現有效教學 ——談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的優化[J]. 課程教育研究,2022(11):124-126.
[作者通聯:江蘇省江陰市禮延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