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王 兵 孟凡彬 劉貴勤 王玉鋒
(1濟寧醫學院醫學信息工程學院 日照 276826 2日照市中醫醫院設備科 日照 276800)
2016年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2020年5月《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2]指明要切實把教育教學作為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進一步明確課程思政建設的總體目標和重點內容,提出課程思政建設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
如何實施課程思政是高等教育界關注的焦點[3-9],是本科課堂教學改革中值得深思的問題。本文以醫學院校“數字圖像處理”課程為例,從課程思政中的“教育者先受教育”開始,再回到“教育者先受教育”上來,以期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探索在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以及將思政元素潤物細無聲地融入課程教學內容(包括理論課和實驗課)的方式方法。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以來,高校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不斷提升。從高度上講,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教師應當用好課程教學這個主渠道;從深度上講,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穿人才培養體系的基本載體是課程思政,人才培養體系涉及教學體系、學科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等,而貫穿其中的是思想政治體系;從廣度上講,課程思政是健全“三全育人”體制機制的重要抓手。對課程思政的認識不能只局限在“課程”“思政”4個字上,而要從“技術”“理念”“制度”幾個層面理解。“技術”層面,課程思政對應教學技術、教學技巧;“理念”層面,課堂要成為育人的主渠道;“制度”層面,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要貫通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
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入課堂教學、“教育者先受教育”是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3項基本功。其中,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是課程思政的重點,“教育者先受教育”是課程思政的難點。關于“教育者先受教育”,一方面屬于教育思想工作的范疇,指學校對教師開展的提升立德樹人意識和能力的各種活動;另一方面屬于課程思政基本功的范疇,指教師在開展課程思政的過程中,自身的收獲、思考和感悟[10]。兩個方面相輔相成,相互呼應。
“數字圖像處理”是醫學信息工程專業的重要課程,學習該課程能夠掌握圖像處理的基本方法、理論和技術,分析并解決涉及圖像處理領域的各種復雜問題。按照《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2]的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因此,本課程將課程思政育人目標定位為: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思政教育內容為指導,注重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強化學生數字圖像處理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良好的職業素養。
4.1.1 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 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提升應從課程思政的3項基本功入手。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是指教師在備課時,再梳理、再認識所教授的課程內容,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工科學生的大國工匠精神。具體來說,是教師對專業知識的認識和自身對身外世界的認知,即生活中各種鮮活資料對教師頭腦的沖擊,進而融入教師言談思想。課程思政是師德師風建設的內驅動力[11-12],學校應面向教師開展提升立德樹人意識和能力的各種活動。活動不必拘泥于教育培訓、聽課等固定形式,應該是發散性的,融入學校教學活動設計目標及體系的各個角落,例如,黨員的紅色教育活動,學院統一組織的觀影活動,各類體育活動,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以真正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者先受教育”,以及有效地、有儲備地挖掘課程思政元素。
4.1.2 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入課堂教學 “融入”是指將課程思政與教學內容融為一體,無縫銜接,而不是生搬硬套。這要求教師在日常備課中有意識地儲備和積累不同知識點的課程思政元素。
4.1.3 “教育者先受教育” 這既是終點也是起點,既是教師在備課前要準備的課程思政元素,也是在課程結束后的重新反思與再梳理。教師應克服惰性,勤思考、勤感悟、勤記錄,在日常教學中善于發現和挖掘課程內容相關的思政元素,并不斷積累,形成“數字圖像處理”課程的思政資源庫;還要定期不間斷地更新這個資源庫,保證思政元素與時俱進。因此,將“教育者先受教育”置于一個循環圈內,是提升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有效手段。
4.2.1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思政理論教學內容設計 認真梳理理論課程各章節的教學內容,挖掘思政資源,融入課程設計和教案中。做到備課時精心設計課程思政內容;講課時授課內容隱性溢出。通過課前對教學內容的精心設計和規劃,避免課程思政的“硬融入”和“突兀感”,做到潤物細無聲地開展好教書育人的工作,見表1。其中,圖像基礎知識部分常用到一幅標準圖像——Lena圖,在介紹其來源時,可以引導學生樹立知識產權和工匠倫理意識,這既是對自己的保護也是對他人的尊重。在視覺基礎和圖像變換部分,可以從“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的角度融入思政元素,引導學生從簡單的事情做起,從細微之處入手,注重細節,認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圖像處理部分涉及醫學圖像處理內容,可以引入人工智能胸部CT影像識別作為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樹立科技興國的志向。圖像分割部分,引入CT發明者的故事,引導學生樹立工匠意識,避免急功近利,腳踏實地才能有所成就。

表1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知識點與思政元素融合(部分)
4.2.2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思政實驗及作業內容設計 實驗教學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依托超星爾雅平臺,學生在線下機房實踐,在線上提交實驗報告。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學思結合,激發其自主學習與實踐的熱情。“數字圖像處理”實驗實操的課程思政應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團隊合作意識、知識產權意識等。同時通過理論課程與實驗課程的結合,使學生領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作業部分采用線上方式,安排課前預習和課后作業。課前預習布置相關文獻閱讀,擴充學生的知識面,讓其感受和了解本學科不斷更新的新技術,體會自主學習、持續學習及終身學習的意義和價值。
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將課程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例如,融合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教學改革[13],有助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的興趣。問題驅動教學法及BOPPPS教學方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使思政元素入腦入心。在實驗教學中采用項目驅動教學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
本研究“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思政改革自2020年起,歷經3年的教學研究與探索,主要在醫學信息工程和生物醫學工程兩個專業必修課中開展,還涉及兩個計算機專業不同方向的選修課。課程團隊在該課程的教學研究與實踐中,通過“思政元素”激發學生的內驅力。依托本課程,課程團隊成立了“明日之光”智能醫學圖像處理工作坊,培養學生完成2項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獲得5項國家級競賽獎項,公開發表論文4篇,申請軟件著作權1項,論文獲獎2次。不同的專業課程蘊含不同的思政元素,教師應當用好課程教學這個主渠道,努力挖掘思政教育與課程教學的最佳契合點,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