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蓁
摘要:本文對思想政治教育在就業指導中的作用進行分析,并對就業指導與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相互融合的必要性加以闡述,提出轉變就業思政教育形式,構建協同育人體系,搭建思政教育信息化系統,加強就業指導中主體的雙向溝通以及拓展社會實踐途徑,促進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等策略,以期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大學生就業指導,實現高質量就業,為其長期職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就業指導
引言
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為高校促進就業指導與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徑。在高校就業指導中融入與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內容,能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更加重視自身職業規劃,為其畢業后快速適應工作崗位要求打好基礎。基于“互聯網+”背景,就業指導中如何有效運用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教育從業人員需要考慮的問題。
1. 思想政治教育在就業指導中的作用分析
1.1 有利于解決學生就業所面臨的難題,實現高質量就業
面對當前極為復雜的就業環境和嚴峻的就業形勢,實現大學生高質量就業逐漸成為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的主要任務,也是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直接關系著高校就業指導課程開設成效。高質量就業是指在高校就業指導下幫助學生找到心儀的工作,工作崗位既與自身興趣愛好、專業能力等條件相符合,又能保證與社會發展、行業發展等方面要求相匹配。就學生而言,在就業過程中,除了要充分了解當前就業政策外,也要準確理解堅持就業優先的必要性,以提升高校大學生就業率[1]。
基于此,在就業指導中合理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從多角度重新審視自我,逐漸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樹立積極向上、健康樂觀的人生態度,以保證從學生角色順利向社會成員角色過渡,減少復雜就業環境對自身求職、職業規范的負面影響,解決就業方面所面臨的各種難題,實現高質量就業。
1.2 有利于為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發展指明方向
正確引導學生將自身理想與社會需要、國家需要緊密相連,是現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任務之一,同時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要素,以保證高校各專業課程教學實用性。隨著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對各類人才也提出更高要求,不僅要具備良好的文化修養,也要堅定政治立場。因此,在高校就業指導中合理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方面的作用。通過不斷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并在就業指導課程設計中融入與馬克思職業價值觀、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等相關的內容,既能確保高校就業指導課程與人才培養、學生發展相契合,又能對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起到強化作用。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引領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科學發展,助力更加完善且覆蓋全面的就業思想理論體系構建,為實現大學生高質量就業、正確擇業提供基礎保障。
2. 就業指導與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相互融合的必要性
2.1 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受經濟下行壓力影響,現階段大學生就業形勢愈加嚴峻,其中就業市場崗位需求錯位、結構性矛盾等現象尤為突出,并呈現大學生緩就業、慢就業的發展趨勢。其中就業指導作為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學生找到心儀工作、實現高質量就業提供了教育服務。將思想政治教育合理運用于就業指導中,讓學生在掌握基本就業技能基礎上,也能兼顧良好的就業品質和職業素養,以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優化就業指導全過程,幫助學生重新審視自我,正確認識自我,發現自身優勢和不足,及時改進,使其逐漸形成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切實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2]。
2.2 助推高等教育創新發展
基于“互聯網+”背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在就業指導中的運用,積極促進二者深度融合,不僅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又能增強其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充分利用校內現有教學平臺、教學資源等構建全新的思政就業教育協同體系,以助推高等教育創新發展,進一步提高就業指導工作水平,為實現大學生高質量就業提供精細化服務。開展就業指導,幫助學生對不同職業需求及發展方向有全面的了解,為其提供針對性職業指導服務;再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配合,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當前國家就業政策,面向國家需要、社會需要正確擇業,有效提高就業高度,輻射反饋高校教育高質量發展。
3. 基于“互聯網+”背景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運用
3.1 轉變就業思政教育形式,構建協同育人體系
“互聯網+”背景下,將思想政治教育運用于就業指導中,有利于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同時挖掘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教師在實際工作中的共性,整合二者合力育人資源,轉變原有就業思政教育形式,以構建協同育人體系,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合理滲透在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等環節,發揮優勢互補作用,進而達到共同合作,促進學生“德”“智”協同發展的目的。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方面,立足思政教育優勢,整合現有資源。根據相關專業特點,考慮各專業就業前景和當前就業形勢,從現有專業課程中抽取一部分內容作為就業指導實踐課程,對學生專業發展、科研創新等方面潛力充分挖掘,加強就業指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掌握學生實際需求,選擇合適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加強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兩個課堂有序銜接。發揮思政教育優勢,整合現有資源,促進就業思政教育形式創新,教師也能在全面了解學生擇業偏向和職業規劃基礎上,對就業指導課程內容進行調整,以提高就業指導課程開設質量,最大限度凸顯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運用的價值。
另一方面,完善思政課程就業教育機制。緊緊抓住“互聯網+”背景下的潛在機遇,加強現代先進技術應用,依托校內教育平臺,完善思政課程就業教育機制,強化就業指導中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運用,切實發揮二者協同育人作用,幫助學生解決就業方面的各種困難和問題,有效助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進一步提升高校就業指導工作質量。
當下正處于信息時代,加上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使師生之間的角色定位發生變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也更加偏向成為教學組織者或資源提供者。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就業指導中的運用,教師可以利用線上教學平臺加強師生互動交流[3]。
例如,在開展就業指導課程教學過程中,按照不同專業收集不同的就業數據,如就業政策數據、企業招聘信息數據、求職信息數據等,并在線上教學平臺的內置數據庫中存儲,以便學生深入了解自身專業所對應的就業前景。引導學生聯合所學知識,根據所掌握的就業數據,綜合分析就業前景、就業環境以及就業趨勢;在課堂上展示個人就業規劃,與其他人互動交流,使其更全面地認識自我、審視自我;充分利用各種網絡平臺,為學生主動分析與規劃個人就業前景提供豐富資源,在促進學生就業的同時從根本上保障學生就業質量;綜合考慮勞動力市場技能人才的供需結構變化,開設與“互聯網+”發展趨勢緊密貼合的技能培訓課程;幫助學生在實習前做好充足準備,并協助其合理制定學業規劃、職業規劃,既能積累更多經驗,又能通過高質量實習提升就業技能,使其更順利地過渡到工作崗位。
3.2 搭建思政教育信息化系統,加強就業指導中主體的雙向溝通
首先,基于“互聯網+”背景,思想政治教育在就業指導中的運用,不應僅停留在表面上的內容融合或單向索取,要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搭建思政教育信息化系統,為加強思想教育與就業指導二者雙向溝通提供強力支撐,促進就業指導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并在相互結合基礎上建立更深層次的教育互助關系。就業指導作為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政教師與就業指導教師可通過思政教育信息化系統實現資源共享,構建二者協同教學體系,以凸顯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運用價值,強化就業指導課程開設實效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擇業觀,為實現高質量就業提供科學指導。
其次,加強大數據分析技術應用,進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指導雙向溝通平臺。這既能為后續二者深度融合、教學互助優勢發揮提供有利條件,又能在大數據分析技術支持下,對就業指導課程開展情況進行全面分析,并為豐富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以及拓寬就業指導覆蓋范圍提供優質資源,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在就業指導中運用時,因缺乏資源而影響相關工作順利開展,從根本上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在就業指導中的運用效果,切實提升就業思政教育質量[4]。
最后,利用思政教育信息化系統,面向學生群體提供線上就業教學指導服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就業意識培養,使其在潛移默化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逐漸增強個人就業能力,形成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能夠在就業過程中識別各種騙局,保證順利就業。同時,利用大數據技術,收集與整合相關數據內容,將其作為課程思政與就業指導課程相結合的參考依據,在此基礎上明確課程標準以及具體內容,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指導協同育人,使學生的就業能力在多元協同機制支持下得到進一步提升。
3.3 拓展社會實踐途徑,促進學生就業能力提升
基于“互聯網+”背景,多種先進教育技術手段與高校教育教學工作有機結合,不僅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在時間與空間方面的局限,也能為廣大學生群體學習與發展提供更加真實、開放的教學空間。以就業指導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為導向,積極探索以就業能力提升為重點的就業指導教學實踐路徑,在此基礎上不斷拓展社會實踐途徑,讓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也能有效提升個人就業能力,解決就業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以不畏困難、艱苦奮斗的精神面對當前復雜且嚴峻的就業環境,提升學生就業質量。
例如,借助網絡平臺開展問卷調查,對學生的就業期望、就業能力、就業觀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再與課堂教學相配合,掌握不同學生的就業規劃,多維度、多角度、多層面評價就業指導課程開設情況。同時對互聯網、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手段加以利用,加強線上教學與線下實踐互聯互通,強化理論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如教師可以通過線上教學軟件對應聘環節進行模擬,目的是通過線上模擬應聘對學生的就業能力進行檢驗,在一定程度上能針對性評價學生在就業方面所遇到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對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指導融合內容進行調整和完善,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就業指導中的運用成效。
與此同時,高校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機制,邀請企業中的骨干精英或核心技術人員等到校園內開展就業指導分享會,開展多樣性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明確職業意向,并在參與社會實踐過程中積累經驗,做好就業準備,以增強自身就業競爭力。例如,畢業生可以通過選修或必修就業指導課程、參與學校組織的就業實習、技巧輔導、模擬招聘等活動,學習和了解相關職業的資料和信息,充分借助社會實踐平臺,全面提升就業能力,或者在就業指導教師鼓勵下,參與企業頂崗實習、職業技能培訓等活動,切實增強自身的崗位適應能力與就業競爭力。同時,高校進一步深化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學生良好職業素養的養成。此外,對學生而言,也能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及職業發展需求,并對自身優勢和不足之處有更加清晰的認知,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與職業發展計劃,為長期職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互聯網+”背景,為了更好地發揮高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作用,以“互聯網+”思維為引領,在就業指導中合理融入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內容,并對各種網絡平臺加以利用,面向學生群體宣傳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與擇業觀,并結合當前就業環境,針對性制定就業指導規劃,選擇合適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解決就業指導方面所面臨的問題,可以充分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在就業指導中的運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韓夢擎.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指導融合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3,35(1):27-30.
[2]楊玲.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問題及其對策[J].新絲路(中旬),2023(14):247-249.
[3]周景舒.“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路徑探析[J].教育進展,2023,13(9):6422-6428.
[4]陳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就業指導的可行性路徑研究[J].世紀橋,2023 (2):34-36.
作者簡介:秦蓁,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2022年黑龍江省屬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高校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大學生高質量就業提升策略研究(編號:145209705);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公寓工作研究(編號:14520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