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艮權
摘要:“互聯網+”時代,網絡與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全面普及正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工作方式,同時給人們的心理也帶來了極大影響。高職院校青年學生正處于人生學習的黃金時期,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好奇,由于缺乏較強的自律和規矩意識,在應用互聯網進行學習或交往過程中,容易被網絡上的錯誤信息誤導甚至沉迷于網絡,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然而,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無法適應新時代高職在校學生素質教育的需求,為適應時代發展,高職院校應充分借助互聯網信息平臺,發揮“互聯網+教育”的優勢,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傳統優勢與互聯網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心理教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構建“互聯網+”時代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已經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普及,互聯網對于當代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社會開始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健康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成為高職院校教育的重要板塊。本文試圖剖析“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以及心理問題形成原因,進而探索“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路徑,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為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人才培養提供支持。
1. “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1.1 個性心理缺陷
互聯網時代快節奏的生活以及爆炸式的信息給學生帶來了較大沖擊和影響,高職院校學生在校期間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互聯網設備可實現隨時隨地上網,對網絡虛擬世界形成了高度依賴,自我人格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不斷消解和重構,長此以往導致性格缺陷,產生自卑、社恐等心理問題。此外,因為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比較簡單,缺乏一定的社會閱歷,導致部分學生認為網絡世界是自由的,通過網絡世界盡情地展示自己的個性,容易放飛自我,深陷網絡虛擬世界無法自拔,久而久之,學生遇到問題就會在網絡世界尋找歸屬感,對周邊的人和事越來越冷漠,缺乏社會責任感,容易造成心理缺陷。
1.2 以自我為中心
互聯網的發展方便了信息傳遞與交流,同時也因為其高度開放的特性,帶來了許多負面的影響,目前以抖音、微博、小紅書等網絡平臺為代表的自媒體平臺高度平民化,學生通過自媒體平臺獲取多種信息。然而,自媒體內的信息魚龍混雜,存在很多夸張、虛假的信息。通過調查發現,高職院校的學生主要關注抖音、微博等娛樂性較高的自媒體,對主流的人民網、央視網等引領社會價值的自媒體關注度不高,有的甚至完全不會關注,網絡自媒體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為學生的個人主義意識埋下了伏筆[1]。對學生而言,網絡世界是無拘無束的,可以實現自由,找到歸屬感,部分學生錯誤地認為在網絡自媒體平臺里可以無視現實社會中的道德約束,為所欲為,長此以往,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逐步形成,毫無意識地沖破道德底線。
1.3 個人情感困惑
高職院校學生正處于人生學習的黃金階段,也處于青春期的高峰時期。在校期間,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已逐步成熟,有相應的情感表達和訴求,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其提供了十分便利的交流和傾訴平臺,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等移動設備隨心所欲、無拘無束地上網,在網絡上宣泄自己的情緒和感情,那些在現實生活中無處宣泄的情緒、缺乏勇氣不敢表達的情感,在網絡世界里可以輕而易舉地實現。然而,長期處于網絡世界,學生無法在現實世界中面對面與人交流,感受不到現實生活中的情感,這導致學生情感冷淡,部分學生因為網絡世界和現實生活的矛盾,無法處理好現實中個人感情問題,整日沉浸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逃避感情失敗帶來的痛苦,出現逃課、厭學等現象,有時候甚至會做出極端行為[2]。還有部分學生在面對社會競爭、經濟困難、家庭環境等方面,感覺無從下手,產生了極大的心理困惑。
1.4 人際關系較差
互聯網的發展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提供了便利,區別于傳統的人際交往,網絡世界的交流與溝通更加方便、快捷,具有復雜性、隱秘性、便捷性、公平性等特點,學生在網絡世界交流與溝通時,在一定程度上可釋放心中的郁悶,敞開自己的心扉,舒緩心理壓力,減輕心理負擔,有助于身心健康發展。然而,長此以往會讓學生誤以為人際交往很簡單,當在現實生活中與人交往時出現障礙,下意識會去網絡世界尋求安慰,開始出現逐漸遠離現實、沉溺網絡的人際交往,上網就精神振奮,離開網絡整個人郁郁寡歡,封閉自己,不愿與其他人交流。同時高職學生因缺少人際交往的知識儲備,在現實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很容易引發沖突、矛盾,部分學生不善于言辭,不會表達個人情緒,害怕與人交往,進而慢慢封閉自己,與其他人格格不入,長此以往,會引發抑郁、自卑,人際關系越來越差。
1.5 引發心理焦慮
高職院校學生正處于好奇心強、精力充沛時期,容易被互聯網平臺的新鮮內容所吸引,在校學習生活期間,學生很少離開互聯網終端,無論是在宿舍休息,還是在課堂上,基本是機不離手,借助手機、電腦等設備完成與同學的交流溝通、網絡購物、信息傳遞、觀看電影、娛樂游戲等活動。在網絡世界里,學生可以快速準確地處理更多事情,但網絡平臺中爆炸式的信息資源也會讓學生一度陷入困惑,無從選擇,心中變得浮躁不安,逐步形成焦慮的心理。學生完成這些事情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甚至金錢,這與學生在校期間的學業、家人的溝通交流產生了沖突,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對網絡的依賴,上網成癮。從過度依賴于網絡到網絡成癮,已嚴重影響部分高職院校學生正常的學習與生活,對學生健康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往往這類學生在面對現實問題時會無所適從,內心陷入恐慌之中,造成心理矛盾,引發心理焦慮。
2. “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形成原因
2.1 網絡信息的兩面性
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高職學生的日常學習提供了優質的學習資源,學生可以實時了解新聞和查閱資料。然而,高職院校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好奇心強,喜歡接觸新鮮事物,熱衷于在網上交友、上網娛樂,網絡信息錯綜復雜,陷阱層出不窮,部分自控力較差的學生無法抵制網絡的誘惑,很容易沉迷其中無法自拔,輕則影響學業,重則影響生活,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不歸之路。網絡是沒有邊界的,學生不文明上網的行為也具有不可預知性,高職院校在面對即將發生的不可預知的學生網絡違規,甚至違法犯罪行為時,顯得力不從心,只能查漏補缺、加強教育[3]。
2.2 高職院校學生特點
如今的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進入大學后,學生需要獨立自主適應集體生活,提高個人生活能力,但是有部分學生很難獨自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生活不如意時往往會選擇沉迷于網絡世界,借助于網絡世界逃避現實;還有部分學生,因為學習能力一般,無法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久而久之對學習失去信心,變得不自信,對未來充滿困惑和迷茫,進而轉投網絡世界尋找認同感。在現實生活中,高職院校的學生在自我管理與自我控制能力上較弱,但是自我意識卻十分強烈,考慮問題多數以自我為中心,在虛擬、開放的互聯網環境中亦是如此。互聯網的環境沒有了現實生活中的眾多束縛與顧忌,加上學生的意志力薄弱,學生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在面對五彩繽紛的網絡信息時,分不清虛擬的網絡世界和現實生活的自我,時常沉浸其中,長此以往,學生的心中日益焦慮、茫然、不知所措,最終迷失方向。
2.3 高職院校心理教育因素
傳統的高職教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素質教育背景下,高職院校也開設了心理健康相關課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設有心理咨詢中心,提供心理咨詢服務,但多數只用于心理測驗和問卷調查,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服務的專業性和針對性仍然不足。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應側重網絡素養教育,然而,部分學校在學生手冊里雖有規定文明上網,但對學生的實際網絡行為并未追蹤調查,完全沒有發揮制度的真正引導作用。在高職教育中,多采用輔導員老師空洞、缺乏吸引力的說教灌輸方式完成網絡素養、心理健康教育,文明、健康上網的理念遠遠沒有深入學生的內心。此外,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心理健康教育與其他專業課程的融合度不高,鮮有涉及針對高職學生的網絡素養、心理健康教育。
3. “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3.1 強化學生網絡自我教育
學生的網絡自我教育是學生上網期間對自我的管理、監督并不斷調整行為的過程。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應教育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并識別虛假信息,形成自我教育意識,認識到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合理安排好時間,理性上網,認識到網絡暴力的危害,不盲目相信,辯證看待網絡信息。同時,高職院校也需要實施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強學生的自我管理,比如開展宣傳活動,通過橫幅標語、簽字活動、宿舍宣傳大屏提醒等形式引導學生健康上網;班級建立監督小組,通過上課將手機放入手機袋中加強課堂管理,監督學生課堂自律,理性上網,實現從他律到自律的逐步轉變,避免學生沉溺網絡;強化學生對于網絡信息資源的甄別能力,提升學習能力和健康生活水平,高效發揮互聯網的優勢,逐步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4]。
3.2 合理利用網絡教育管理
高職院校在引導學生通過網絡自我教育,實現自我監督、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同時,要設立專門的校園網絡監控中心,定期把學生上網的動態數據匯總給各學院,負責學生工作的輔導員和班主任及時了解學生上網動態,分析學生網絡言語行為,把握學生心理狀態,結合學校心理中心專家的意見,有針對性地開展部分學生的心理干預工作。此外,高職院校輔導員和班主任還應充分利用好互聯網資源,通過一些發生在身邊,沉迷于網絡最終產生嚴重心理問題的典型反面案例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正視互聯網的工具屬性;通過QQ、微信等平臺定期推送因網絡成癮需要心理咨詢的真實案例,供學生對照與自查。
3.3 完善網絡心理咨詢方式
如今的在校學生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的一代,高職院校在面對該背景下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時,應盡快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趨勢,利用好互聯網技術,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咨詢與教育工作[5]。除了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高職院校還應盡快建立學校心理教育中心網站,在網站上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課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時,也應在網站上開設心理咨詢室,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完成線上的心理咨詢,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隱私,又提高了效率。高職院校心理中心可依托學校信息網絡中心,開發學校心理普查系統平臺,定期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學生心理普查,更好地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狀況。
3.4 加強心理教育隊伍建設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融合,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本領和專業技能。同時,還需借助校園網絡中心專業力量,建設并完善校園心理網絡系統,形成以心理中心網站為主導、官方微信公眾號等多方輻射的校園網絡文化圈。此外,對于高職院校專業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人員較少的情況,高職院校可以通過鼓勵專職輔導員、班主任參加心理專業培訓等方式,考取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在學生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踐中不斷提高專業能力,培養既能做學生思政工作又能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雙師型”教師。
結語
“互聯網+”時代,心理健康教育面臨諸多挑戰的同時也存在著許多機遇。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對在校學生心理狀態的研究,及時分析時代背景下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心理健康問題。同時,高職院校要緊跟互聯網發展趨勢,將信息技術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創新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構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機制,引導一線的教育者盡快提升技能與專業能力,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網絡心理健康問題,形成富有專業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此外,高職院校學生在校期間,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黃金時期,應充分抓住這一關鍵時期,結合時代背景,運用好互聯網信息平臺,做好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及心理指導工作,解決學生在校期間遇到的心理問題,幫助學生養成健康向上的心態,只有不斷學習和運用新技術,才能在互聯網時代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徑,促進高職院校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錢玉婷,季林飛,楊俊.“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體系模塊化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39(11):196-197.
[2]馮郁馨.移動互聯網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探索[J].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8(1):80-83.
[3]王竹青.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心理健康教育模塊式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0(4)54-55.
[4]劉歡.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探討[J].法制博覽,2017(34):246.
[5]陳娜.“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21(6):31-35.
作者簡介:趙艮權,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學生管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項目:2023年南京城市職業學院校級課題——“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編號:KY20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