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光,郭淑怡,閆 濤,張 楠,朱 浩,包 含,徐松美
(1.內蒙古醫科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9;2.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7)
醫學統計學是醫學類本科生、碩士研究生的必修課,介紹 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數據及結果解釋,為學生開展科研工作提供工具和方法支撐。掌握相關知識和方法、熟練應用相關技術等是學習醫學統計學的主要任務。隨著醫學學科的發展,醫學統計學日益受到重視,其在醫學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對于學生科研思維及能力培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1]。但是,醫學統計學被普遍認為是一門學習和應用難度較大的學科,教學效果不佳[2]。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較多,但大多數學者會強調數學基礎對于學習醫學統計學的重要性,教師也會花時間詳細進行公式推導和原理講解,導致學生的學習難度增加,進而影響教學效果。除了關注數學背景、專業、性別等因素外,教學中很少有人通過改善學習態度來提高醫學統計學教學質量。有研究者認為,醫學統計學學習態度對教學效果產生重要影響[3-4]。Zhang 等[4-6]研究發現,性別、數學背景、專業類型、學歷層次等因素可能與醫學統計學學習態度有關,數學背景越好、受教育年限越長或學歷越高者,其學習態度越積極,而不同專業學生的醫學統計學學習態度有所差異。有哪些因素影響醫學生醫學統計學學習態度;不同維度的醫學統計學學習態度與醫學生醫學統計學知識掌握情況存在關聯;除學習態度外,還有哪些因素可能影響醫學統計學知識的掌握。這些都是值得探索的問題。
學習態度是一個抽象概念,需要借助量表進行測量。國內外學者研發了一系列學習態度測量量表,統計學態度(SATS)量表于1995 年被提出(SATS-28 量表),后更新為SATS-36 量表,目前被廣泛使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4-5]。
本文應用SATS-36 量表,對內蒙古某醫科大學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展開問卷調查,了解其醫學統計學學習態度現狀,分析其影響因素。同時,結合醫學統計學考試成績,分析其與學習態度的關系,為提高醫學統計學教學質量提供思路和依據。
本研究以內蒙古某醫科大學2021 年秋季學期開設醫學統計學課程的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為調查對象,涉及臨床醫學、基礎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醫學、藥學、中藥學、護理學等專業。
在學生完成醫學統計學課程學習后,利用問卷星平臺對其人口學信息、專業以及數學能力等進行調查,利用SATS-36 量表了解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態度。人口學信息包括性別,年齡,專業和學歷(本科生、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和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數學能力,學習時長(平均每周用于學習醫學統計學課程的時間)。數學能力采用自我評分的形式進行評價,分為5 級,0~1 分為“差”,2~3 分為“較差”,4~6 分為“中等”,7~8 分為“較好”,9~10 分為“很好”。本科生、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和學術型碩士研究生醫學統計學課程考試試題不同,均為閉卷考試,成績采用百分制。
SATS-36 量表包含情感(6 個條目)、認知能力(6 個條目)、價值(9 個條目)、難度(7 個條目)、興趣(4 個條目)和努力(4 個條目)6 個維度。情感維度評價學生對醫學統計學課程的喜好程度,認知維度評價學生在學習醫學統計學課程時對自己的智力和技能的認知情況,價值維度評價學生對醫學統計學知識對個人和職業有用性的態度,難度維度評價學生對醫學統計學課程難度的認知情況,興趣維度評價學生對醫學統計學的興趣,努力維度評價學生期望在醫學統計學學習中付出的精力。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7 級計分法,1 分表示強烈反對,7 分表示非常贊同。對量表中的逆向計分條目進行正向計分轉換,量表總均分與各維度均分為量表總分或各維度條目得分之和除以條目數,分值越高表示學習態度越積極。
通過問卷星系統導出調查問卷和量表數據,利用SPSS 25.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或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描述。采用克朗巴赫系數對量表的信度進行分析,采用多重線性回歸分析醫學統計學學習態度的影響因素,使用Spearman相關系數分析量表得分及其他變量與考試成績的相關性,利用Logistic 回歸分析與考試成績相關的因素。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共收回問卷1 372 份,剔除數據不完整的問卷55份,最終獲得有效問卷1 317 份。調查對象中,男生占35.8%,女生占64.2%;本科生占31.9%,碩士研究生占68.1%。
從單因素分析結果來看,不同專業、數學能力、學習用時學生的SATS-36 量表得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專業型碩士研究生SATS-36 量表得分高于本科生和學術型碩士研究生;隨著數學能力的提升,學生SATS-36 量表得分有升高趨勢;醫學統計學學習時長越長,SATS-36 量表得分也越高(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基本特征及SATS-36 量表得分情況Table 1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urvey subjects and scores of SATS-36 Scale
本研究中,SATS-36 量表的克朗巴赫系數為0.92,除了難度維度的克朗巴赫系數略低(0.60)外,其他維度的克朗巴赫系數均≥0.77,說明該量表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
調查對象量表總均分為(4.46±0.72)分。各維度均分中,努力維度均分最高,為(6.18±0.89)分,表示學生在醫學統計學學習中愿意付出較多精力;難度維度均分最低,均值為2.82 分,說明對學生來說醫學統計學學習難度較大;興趣維度的標準差最大,為1.22 分,說明學生的學習興趣差異較大(見表2)。
表2 學生SATS-36 量表得分情況Table 2 Students' SATS-36 Scale scores
以量表總均分為因變量,性別、學歷、數學能力、學習時長為自變量進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學歷與學習態度無關;而數學能力越強、學習時長越長,醫學統計學學習態度越積極(見表3)。
表3 醫學統計學學習態度影響因素的多重線性回歸分析Table 3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attitudes towards learning medical statistics
對醫學統計學學習態度、數學能力、學習時長與醫學統計學考試成績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學歷學生各因素的相關性不完全一致。對于本科生,除難度維度外,SATS-36 量表總均分、數學能力、學習時長均與醫學統計學考試成績呈正相關關系;對于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僅興趣維度均分、學習時長與醫學統計學考試成績呈正相關關系;對于專業型碩士研究生,除價值和難度維度外的其他維度均分、學習時長與醫學統計學考試成績均呈正相關關系(見表4)。
表4 SATS-36 量表得分、數學能力及學習時長與醫學統計學考試成績的相關性分析Table 4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SATS-36 Scale scores,mathematical ability,and learning duration with medical statistics test scores
分別計算本科生、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專業型碩士研究生醫學統計學考試成績的60%分位數,將其作為考試成績是否合格的指標,以考試成績是否合格作為因變量;性別、學歷、數學能力、SATS-36 量表總均分和各維度均分、學習時長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利用前進法進行自變量篩選。分析發現,影響醫學統計學考試成績的因素為性別、學習時長和認知維度均分。與男生相比,女生考試成績合格的OR 值為2.011(95%CI:1.580~2.560);隨著學習時長逐漸增加,成績合格的可能性就越大(OR=1.024,95%CI:1.081~1.341);認知維度均分越高,考試成績合格的可能性越大(OR=1.313,95%CI:1.170~1.474),見表5。
表5 影響醫學統計學考試成績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Table 5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n the impact of medical statistics test scores
醫學統計學是醫學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學科,而學習態度是學生學習理論知識、提升應用能力的重要影響因素。為了解醫學類本科生、碩士研究生醫學統計學學習態度現狀以及影響課程考試成績的因素,本研究對內蒙古某醫科大學不同學歷、專業的學生展開調查。本研究使用的SATS-36 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總量表的克朗巴赫系數為0.92,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3,5,7]。除了難度維度的克朗巴赫系數略低外,其他維度的克朗巴赫系數均較高,為0.77~0.90,與國內其他研究結果相似[4,7]。與其他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的對象為醫學類本科生、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和專業型碩士研究生,能夠全面評價醫學類大學生對醫學統計學的學習態度,為探索改善醫學類大學生醫學統計學學習態度的策略提供了參考。此外,本研究還探索了影響醫學統計學考試成績的因素。學生SATS-36 量表總均分及大部分維度均分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說明其醫學統計學學習態度尚可,但與同類院校學生[5]相比,得分略低。在各維度均分方面,難度維度均分偏低,與其他研究一致[8-9]。研究顯示,學生對于統計描述或單因素分析方法掌握得較好,但對較復雜的統計方法掌握均較差[1]。未來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注重實際應用,避免繁雜公式的記憶和推導,結合實際應用場景幫助學生理解原理、掌握分析方法的使用[10]。
本研究結果表明,學生的數學能力、學習時長與醫學統計學學習態度相關,不同學歷學生的醫學統計學學習態度存在差異。關于不同性別學生的醫學統計學學習態度是否有差別,目前的研究結果尚不一致。有研究[11]顯示,不同性別學生的醫學統計學學習態度存在差異,也有研究與本研究結果相似,即未發現性別與醫學統計學學習態度相關[7]。與其他研究結果相似,本研究也發現,不同學歷學生的醫學統計學學習態度不存在差異[4]。但數學能力越強,學生醫學統計學學習態度越積極。既往研究[4,12-13]認為,數學能力是學習態度的重要源泉,這可能與數學能力的提升可以增強理解能力,而相關知識儲備的增加,會使學生醫學統計學學習態度更加積極。本研究中,學習時長與學習態度呈正相關關系,積極的學習態度會提高學習興趣、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降低學習難度,學生也更愿意花時間學習;而學習時長的增加,也會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態度也更積極。
本研究探討了學習態度、數學能力、學習時長與考試成績的關系,部分結果與國內其他研究相似[3,5,8]。研究結果顯示,本科生、專業型碩士研究生醫學統計學學習態度與其考試成績呈正相關關系;但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在以上方面并未表現出相關性,可能與學生的學習目標及要求不同有關。對學習時長與考試成績的相關性分析顯示,不同學歷的學生,學習時長與考試成績均呈正相關關系,即學習時長越長考試成績越好,說明學生要想掌握醫學統計學知識、應用醫學統計學技能,還需要不斷學習和實踐。本科生的數學能力與考試成績呈正相關關系,與其他研究結果相似[14],但在碩士研究生中未發現類似關系,表明數學能力對于醫學統計學學習效果的影響存在時效性。從多因素分析結果來看,女生、學習時長越長、對自身智力和技能的認知態度越好,醫學統計學考試成績合格的可能性越大,這也說明認知態度和學習時長等對醫學統計學知識的掌握發揮了重要作用。
建議從以下幾方面改革教學內容和形式,以提高教學質量:(1)調整課程開設時間。部分醫學院校開設醫學統計學課程的時間為大學二年級,此時醫學生尚未接觸與科研相關的內容且醫學基礎知識缺乏,會導致其認為醫學統計學與專業關聯性不強,產生消極心態,影響學習興趣[1]。建議在本科高年級開設該課程,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又可以與研究生階段學習醫學統計學進行銜接。對于碩士研究生,為了更好地與本科階段銜接使其成為科學研究的工具,建議在第一學年開設該課程[15]。(2)適當增加學時。目前,醫學院校的醫學統計學多為32學時,其中實習8 學時。有研究認為,該課程應安排36 學時以上為宜[1,16]。(3)優化教學方法,提高學習興趣。授課過程中,要注重對知識的應用,弱化公式推導,強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分析方法的應用,引入相應案例,進行案例分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17-18]。(4)增加輔助教學內容。開設與醫學統計學相關的科研方法、統計軟件等選修課以及進階的醫學統計學課程[14];舉辦相關學術講座,介紹醫學統計學方法應用于臨床醫學、基礎醫學、預防醫學等專業取得的學術成果,培養學生統計學思維;整合學習資源,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設計適合不同學歷、專業學生的線上教學模式,加強師生互動交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拓展學習的深度和廣度[19]。
通過本研究,建議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了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干預措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不斷進行醫學統計學技能訓練和應用,加深學生對醫學統計學知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