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核心素養下的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要求教師依據新課標、新教材和新高考,選擇能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和情景素材,設計學習活動、開展課堂教學、進行學習評價,環環緊扣,使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生根。但目前一線高中英語教師對單元整體教學感到困惑,這方面可參考的實例比較少,因此本文將以北師大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一冊Unit3為例,具體談談如何設計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
關鍵詞:主題;單元整體;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蔡爾茵(1984-),女,福建省晉江市子江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英語教學。
一、 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內涵與意義
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是指教師基于課程標準,圍繞特定主題,深入解讀、分析、整合和重組教材等教學資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搭建一個由大單元統領,各語篇子主題相關聯、邏輯清晰的完整教學單元。學生在學習整個單元后,能形成新的知識,具備解決問題的思維和創新能力,并能將這一能力遷移到新的情境中用于解決問題。
單元整體教學有利于教師整合課程內容,整體規劃教學和評價活動。也就是說,教師以更高站位,將凌亂的知識串成線、連成片、織成網,構建起知識體系。
單元整體教學可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語篇進行多元化解析。
二、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思路
以北師大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一冊Unit3“Celebration”為例,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思路如下:
(一)內容分析
對單元內容從語篇類型、語篇內容、寫作目的和教材編寫目的等角度進行分析,可以了解該單元的主題和聚焦點。下面對Unit3這個單元從課型、內容和功能方面進行分析:1. Topic Talk部分介紹中國的中秋節和西方的慶生活動,它可以預熱主題詞匯和表達句型,為后面的學習作鋪墊;2. Lesson1是閱讀課,由不同的人對春節的看法和節日經驗,讓學生體會節日的意義——愛。3.單元語法點是被動語態,讓學生學會正確使用被動語態。4. Lesson2為聽說課,通過語境學習如何表達感謝和拓展詞匯,還要掌握聽力技巧。5. Lesson3為閱讀課,文章講述了作者與奶奶一起度過的最后一個圣誕節,通過該文章可以了解西方圣誕節的文化意義和中西節日文化異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6. Writing Workshop是讀寫課。通過學習爺爺70歲慶生場景描寫方法,學會描述慶典活動,表達自我感受,從而升華主題內涵。7. Viewing Workshop是視聽課,介紹中國剪紙的歷史和含義,進一步學習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8.Reading Club1和Club2是閱讀課,一篇介紹了中國節日食物,拓展與本單元相關的文化知識,另一篇為《愛麗絲夢游仙境》的片段。
這樣編排的目的是先用Topic Talk來激活相關的背景知識和詞匯,讓學生對單元話題有整體的了解,并初步感知話題詞匯和句型。Lesson1、Lesson2 和Lesson3 通過閱讀語篇和聽力語篇,讓學生學習和積累相關的話題語言,探究中西方節日慶典的異同,從而體會到本單元的主題意義。Writing Workshop是本單元話題的寫作指導,目的是幫助學生進行語言輸出。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進度和學生英語水平選擇是否學習Viewing Workshop 、Reading Club1和 Club2。
通過上面的分析,教師可知本單元的三個聚焦點:1.學習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及其歷史、現實意義;2.了解英美國家的節日習俗,引導學生尊重文化多樣性;3.對比中西方節日的異同,理解節日的意義,這是本單元的重難點之一。
(二)學情分析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情,筆者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先用選擇題形式引導學生思考春節的意義,激活他們相關的背景知識。再針對西方節日進行調查,了解學生對西方節日的熟悉程度。最后用思維導圖來檢驗學生是否會運用語言知識介紹節日。調查中,問題層層遞進、環環相扣。
分析問卷,得知學生學情:1.英語學習概況:高一新生使用英語表達的能力中等,學習技能和策略略顯單一,但對學習內容有強烈的好奇心;2.語言知識和技能:對中國春節較為熟悉,能簡單描述部分中國傳統文化,但被動語態使用頻率不高,也不具備用英語來表達事物深層次內涵的能力;3.思維廣度:對外國節日的認識只停留在表層,沒有辦法深挖其背后的文化意義,看待事物缺乏廣度和深度;4.信息處理能力:學生能從多模態的資源中獲取信息,但還不懂如何交換信息來完善觀點。
(三)內容整合
在靜態的教材內容分析和鮮活生動的學情分析基礎上,教師重構教材內容。本單元的大觀念是了解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習俗及其背后的意義。教師可以結合本單元的聚焦點,把大觀念分成三個小觀念:1.學習中國傳統節日文化;2.學習外國節日文化;3.學會描述節日活動來表達主題“愛”。然后根據這三個小觀念對單元內容進行重構,如下:
整合后各課時的作用為:第1課時主要是激活單元知識,創設主題語境;第2、3課時和第5、6課時都是為了讓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探索主題意義;第4和第7課時在小觀念下起著拓展學生文化視野、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從小觀念的聯系來看,學生先從熟悉的文化入手,學習中國傳統節日的活動和食物、剪紙等,全方位了解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接著了解國外的圣誕節及參加慶典的禮儀規則,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對中西方節日文化的異同進行探究,這樣有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最后讓學生對所學語言和知識進行綜合和內化,通過主題寫作,學會表達節日的意義——愛。
除了對教材內容重新排序,還可以增刪。本單元增加了一節拓展閱讀課,內容涉及悉尼圣誕節。通過教材的多樣性,讓學生從不同的方面了解西方節日文化,從而達到深化主題的目的。還增加了一節詞匯復習課,設置節日語境,利用同語境詞匯復現的優勢,幫助學生搭建語言支架,為寫作作鋪墊。而Reading Club2是名著節選,學生閱讀起來難度大,于是筆者對其進行刪除。整合后教材內容的目的性和聯系性更加明顯了,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
(四)確定單元整體教學目標
單元教學目標是清晰、具體、可操作的,同時,也是可檢測的。根據重構后的教學內容和核心素養培養要求確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為:1.語言能力:(1)能獲取相關的事實性信息,并口頭談論相關的中外傳統節日;(2)能在特殊的場合或慶典正確使用表示祝賀和感謝的功能句;(3)可以用書面表達形式對一個事件進行描述。2.思維品質:能通過對比中外同類慶典活動的異同,探討二者有相同點的原因,明確二者存在差異的原因。3.文化意識:(1)學會尊重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自覺樹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4.知識目標:(1)詞匯目標:能梳理出描述各種慶典的主題詞匯和動詞搭配并進行分類記憶;(2)語法目標:能掌握被動語態的形式、功能和用法;(3)語篇知識:通過聽力、閱讀課文來概括梳理中外慶典的時間、方式和意義。學會用相關句型和時間順序來描述一個事件;(4)寫作知識:能用英語對慶典活動進行描述。
(五)活動設計
確定好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后,還要思考如何通過小觀念下的課時目標來一一實現單元整體目標。而課時目標的實現是通過教學活動來實現的,因此設計的教學活動要有層次性,要注意教、學、評的一體化。
1.教學活動要有層次性。教學活動設計應以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發展為目標,圍繞主題語境,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層層遞進的語言、思維、文化相融合的活動,幫助學生習得語言知識,運用語言技能,比較文化異同,創造性地表達個人觀點、情感和態度。
以本單元中Lesson3教學活動為例:
活動一:感知與注意。
(1)讓學生先通過聽歌When Christmas comes to you來填詞。
(2)通過Brainstorm讓學生說出有關圣誕節的元素。
活動二:獲取與梳理。
(1)讓學生通過skimming活動獲知文章的大意、類型和記敘手法。
(2)學生通過閱讀文章按時間順序梳理出圣誕節活動和奶奶做的事。
活動三:概括與整合。
(1)通過思維導圖,學生明確作者的情感變化。
(2)讓學生找出奶奶身體變化的表現。
活動四:分析與判斷。
(1)學生討論作者是否注意到奶奶身體的變化。
(2)學生通過問題思考為什么作者認為圣誕節是充滿魔力的。
活動五:內化與運用。
讓學生通過概要寫作把這篇文章進行總結,內化所學的語言。
活動六:評判與評價。
通過思維導圖,探究圣誕節的意義,并引導學生對比春節和圣誕節,體會理解節日的意義。
活動七:想象與創造。
聯系實際,運用所學知識和所給的要點,寫一篇關于自己的難忘回憶。
2.通過活動實現教、學、評一體化。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設計的教學活動要使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評價融合統一,從而實現教、學、評一體化。同時還要注意評價持續性、評價主體多元化和評價方式多樣性。教師可通過作業、實踐性任務、單元測驗等評價學生,通過師生對話、學生外在行為表現、學生完成作品情況等來評價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發展水平。以小觀念一“學習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下的課時為例:在Topic Talk,筆者設置了三個評價任務,分別為:課前分析學生關于“中國節日信息”的問卷調查;課中關注學生能否根據要求用英語表述一個傳統節日;課后關注學生是否能寫出三兩句話來介紹自己喜歡的節日。這三個評價任務其實就是采用了問卷調查、課堂觀察和書面作業等不同的評價方式。在Lesson1中,設置的評價任務為觀察學生是否能完成各項閱讀任務和學生復述春節活動的完成度。課中還要關注學生能否說出春節對這三個不同人物的意義。課后,根據寫作評價表,檢查學生能否完成一篇介紹節日的說明文。采用的評價方式是課堂觀察和寫作評價表。
教師每節課要依據教學目標確定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以多種評價手段監控學生的學習過程,檢測教與學的效果。在單元學習評價過程中,持續性評價更多的是形成性評價,貫穿學習的始終,讓學生始終記得學習的目標是什么,并自主監控學習目標是否達成,主動反思和調控學習進程。
3.活動設計還包括單元作業設計。作業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手段,也是診斷學生核心素養達成情況的重要方式。本單元作業鏈設計如下:(1)Topic Talk:查找有關中國節日的信息并填入相關的表格(至少三個節日);(2)Lesson1設計一個體現班級特色的節日(包括日期、慶祝方式、意義);(3)Lesson1 寫一篇說明文來介紹自己喜歡的一個節日(嘗試使用被動語態);(4)Viewing Workshop:拍一段視頻,給外國朋友Tom提出送結婚禮物的建議;(5)Lesson3:寫一篇記敘文,描述和家人歡度某個節日的場景;(6)Lesson2:完成一個參加畢業典禮的演講;(7)Writing Workshop:完成記敘文《和媽媽一起慶生》。
單元作業作為單元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遵循整體性和有序性兩大原則。將任務鏈引入單元作業設計中,能提升作業的整體性、關聯性和邏輯性,提升作業的品質和效能。因此可嘗試圍繞主題,將作業鏈指向學生的能力發展,從語言輸入到語言輸出,使學生的各項能力在作業鏈中循環操練。
參考文獻:
[1]李剛,呂立杰.大概念課程設計:指向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的課程架構[J].教育發展研究,2018(Z2):35-42.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王薔,周密,蔡銘珂.基于大觀念的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1(1):1-7.
[4]張丹,于國文.“觀念統領”的單元教學:促進學生的理解與遷移[J].課程·教材·教法,2020(5):1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