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婷
思政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關鍵課程。辦好思政課成為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心的一件事”。因此,我們要高度認識辦好思政課的重要意義,發揮思政課育人作用。近年來,高職院校思政課建設取得長足發展,但是仍然面臨一些挑戰難題。對此,必須要提出合理性對策,促進高職院校思政課高質量發展。
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我國的意識形態和西方國家不同,國外敵對勢力從來沒有停止對我國實施“西化”策略,策劃顏色革命,而青年一直是國內外敵對勢力爭奪的對象,西方通過歪曲事實,滲透西方價值觀,企圖顛覆破壞我國制度。思政課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為學生的發展提供科學的價值判斷與發展方向。辦好思政課,就是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發展大勢,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對我國具有什么樣的影響,只有充分了解到它是人民的正確選擇、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只有發自內心認同馬克思主義信仰,才能堅定不移承擔起時代責任與歷史使命,才能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而奮斗的信心和信念。
目前,我們正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我們培養的人要能夠完成“兩個一百年”的偉業。作為培養未來的接班人、建設者的核心課程,思政課責任重大。思政課是學校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青少年學習理解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核心課程,具有極強的價值塑造和精神感召力,能夠潛移默化地在學生心中培育起對黨和人民的忠誠熱愛,教育引導青年立鴻鵠志、做奮斗者,從而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障和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
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依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師是“講述人”“傳播者”和“領導者”,學生是“配角”,是“被動接受者”。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交互式信息的傳播模式以其快速、便捷等特點受到大學生的青睞。教師講授不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等眾多渠道獲得知識信息,教師的角色定位也受到沖擊,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由傳統課堂的依賴性轉變成平等性,如果教師在課堂中不能做好學生學習的“引路人”“設計者”和“合作者”,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啟發和引導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和創造性地學習,則在課堂中容易出現吸引力低的狀況。
隨著應試教育的盛行,部分大學生功利化學習的思想比較嚴重。部分學生的價值觀在當前大量經濟利益的誘惑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重技能輕素質的傾向。高職院校的辦學模式與培養目標有別于本科院校,高職院校往往和商業文化、企業文化相結合,強調“適用”“夠用”,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因此比較重視專業知識的學習,認為專業課對學生未來就業具有重大的作用,在部分學生認為思政課程很難為他們在以后的工作中帶來實際上的經濟效益,導致對思政課學習積極性不高。
職業教育教學必須在經濟產業發展和教育改革、就業需求與教育供給等多維張力中來定位,實現“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模式,這就決定了在培養人才過程中突出的實踐性、鮮明應用性和明確的就業導向性,所以思政課的建設也必須適應與跟上職業教育發展的轉型。但是縱觀當前高職思政課教學現狀與問題,不難發現,在授課中部分教師過度依賴課本,講授內容以說教為主,不能緊跟時代發展的要求,致使課堂乏味無趣;還有授課中缺乏與課程思政之間的融合,沒有深入挖掘和選取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案例,導致教學理論過于抽象化,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與思考。這些都會導致學生對思政課缺乏興趣。
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影響學生吸引力的重要原因。當今的大學生成長在互聯網發展的黃金時期,每天都會收到各種碎片化的信息,教師雖然使用了慕課、多媒體多樣化的信息手段,但是主要還是采用了“灌輸式”“填鴨式”的授課模式,對知識的講授更多依賴課本,把思政課簡單地視為知識的傳遞,為教學而教學,只求學生記住所講的內容,而不關注學生對問題有沒有理解接受;只停留在讓學生明白是什么、而忽視為什么,缺乏問題導向,導致思政課教學進入“死胡同”,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思政課是否具有吸引力,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1]。作為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要想改變思政課教學現狀,就要切實落實“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這一重要論斷,不斷強化對思政課的認識,明確思政課在育人中的重要意義,帶領學生通過分析社會現象,剖析社會熱點,以透徹的學理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不斷強化思政課說服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次,在教學方面增加魅力。對于思政課教學來說,思想和價值觀念是靈魂,離開了一定思想和價值觀念,再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也是蒼白無力的。因此,思政課教師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講深、講透、講活,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用理論的魅力感染學生,并在授課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全面了解國情,把握時代大勢,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樹立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信仰[2]。此外,思政課教師要注意培養言簡意賅、通俗易懂、風趣幽默的特質,要將灌輸型話語轉為對話型話語,將抽象的理論話語轉化為帶有生活味的教學話語,在互動中循循善誘,為學生解疑答惑,不斷提升思政課的感染力,使學生對所講內容能人腦、人心、人耳。
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性。部分高職生知識面廣但粗淺,對理論基礎課程有畏懼心理,學習熱情不高。要使這些學生對思政課講授內容入腦、入心,教師在教學方法上要融入高職元素,突出高職特色??梢圆捎脤W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真正地學懂、弄通思政課。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問題探究法、體驗式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情景式教學法、新聞案例式教學法等方式,讓學生親身參與進來,使思政課堂“動”起來。如《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可以從“小切口”詮釋大道理,要用好革命文物這些生動的素材,結合所在地域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對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講到“五位一體”中經濟、文化等方面,可以介紹本校優秀畢業生體現“工匠精神”的真實案例,或者帶他們提前感受企業文化,做到因材施教,不斷提升概論課的針對性。
注重信息化教學法運用?;ヂ摼W是當前宣傳思想工作的主陣地,思政課教師要樹立“思政課+互聯網”的教育理念,既發揮好思政課的教學優勢,又利用好信息技術快捷、高效等優勢,積極探索線上線下有機銜接模式。教師搭建優質教學資源網上共享平臺,充分借助微信公眾號、手機АPP等新媒體技術,利用慕課、微課等教學形式,推動課程教學從課堂延伸到線上,答疑解惑又從線上延伸到生活,使“現實課堂”與“虛擬課堂”相互支撐、同向發展。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思考習慣,又可以提高思政課的親和性,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配方”先進、“工藝”精湛、“包裝”時尚。
實踐教學是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是當前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的一個重要遵循。高職院校要積極建立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歷史文化教育、法制教育、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相關主題的實踐教學基地。積極與實踐教學基地有效對接,依托“互聯網+”遠程互動試聽交互設備建立遠程互動教學平臺,通過現場理論宣講、實地參觀調研、“大學生講思政課”等多種實踐活動,將思政小課堂延伸至校外,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在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同時,加深了對課堂教學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增強社會責任感,爭做時代棟梁之材。
針對吸引力低的問題,我們要多措并舉探討適合高職院校思政課堂的解決方案,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使學生能“學”“思”“用”貫通、“知”“行”“信”統一,真正讓思政課課堂熱起來、吸引力高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