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思辨性閱讀,推動語文學習從“言語積累”走向“言語思維”。教師應提升課堂教學的吸引力,探索課外閱讀教學方法,開發新的課程形式,在實踐中歷練成長,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和教學主張。
【關鍵詞】 思辨性閱讀 課外閱讀 課程開發 教學主張
帕斯卡爾在《思想錄》中說:“人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回望28年語文教學路,在課堂內外,我都努力讓思維在場,堅持在思維的叢林中散步。
今天,再回憶過往的一節節課例,它們是一次又一次思想的迭代,助推我逐步明晰、理清所踐行的“思辨性閱讀”的概念內涵與實踐路徑。
1995年8月,我從一名中師生轉變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初登講臺的我,時常因教學的新探索而手忙腳亂。時任區教研員的畢老師不斷地鼓勵我,在教學上給我以悉心指導。1998年,畢老師為我量身定制了一個展示平臺——面向全區的語文教師執教《麻雀》一文兩課時的完整教學。受寵若驚之余,我必然是苦心鉆研。我閱讀名家執教《麻雀》的實錄,透過文字,想象名師課堂的場景;我請教身邊的伙伴,研讀教參、教材,期待以“設計感”提升課堂的吸引力。我在沒有人的教室里,練習教學語言,期待抑揚頓挫;練習板書設計,期待耳目一新。直到今天,我依然記得,為了突出獵狗與麻雀的強與弱,我在黑板上用簡筆畫繪出“大大的獵狗”與“小小的麻雀”,生動的形象立即吸引了學生的目光。教學中,我又著力引導學生感受獵狗“身體上的強大”與老麻雀“精神上的強大”,在“兩個強大”的思辨中感受母愛的偉大。
一篇文章兩課時的教學,我在“累并快樂著”中度過。這一比較成功的首秀,為我增添了些許成為優秀教師的勇氣與信心,更讓我找到了上好一節課的一般路徑與策略。
語文能力的提升,從來就不是40分鐘的課堂所能完全解決的事情。因此,自2002年開始,我和一批南京小語人,在南京市教研室原主任汪笑梅老師和原教研員芮瓊老師的帶領下,開始實施“振興閱讀行動計劃”。在振興閱讀行動中,我們不僅追求閱讀課堂的效率,還努力打造學生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生活。我們通過閱讀推薦、親子閱讀、師生共讀、閱讀測評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在經典書籍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小學生的閱讀生活,“想去讀”與“讀什么”一樣重要,甚至前者更加重要。2007年12月1日,南京市教研室在北京東路小學舉辦課外閱讀推進活動,邀請名師與作家一起執教課外閱讀課例,表達課外閱讀主張。活動中,我以《淘氣包埃米爾》為教學內容,做整本書的閱讀推薦。
我以講故事的方式引導學生走近主人公埃米爾,用書中的圖片設置課堂的“包袱”,調動學生閱讀整本書的期待;我娓娓講述故事的部分情節,讓學生大膽猜測故事的情節走向,讓他們在故事情節的猜想中,獲得閱讀的快感,增強猜想的挑戰欲;最后,我依次呈現整本書的目錄,以及“童話外婆”林格倫的介紹與書評,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閱讀期待。下課鈴聲響起,學生蜂擁至我的身邊,久久不愿離開會場,他們“想讀書”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
課外閱讀,永遠在路上。在南京市振興閱讀行動和我的日常語文教學中,我且行且思,堅持做振興閱讀的推動者、學生閱讀的陪伴者、閱讀素養涵育的思想者。我“問診”當下振興閱讀行動,并開出破解困境的“處方”:課外閱讀,本應是學生思想與性靈的跑馬場;課外閱讀不要去動學生閱讀時間的“奶酪”;課外閱讀,書本是船,興趣是帆;課外閱讀,應廣泛地讀,在大量閱讀中培養興趣;課外閱讀,少一些枷鎖,多一些信馬由韁。
許多年來,課外閱讀一直是我在語文教學領域思考與實踐的重要板塊。我帶領學生閱讀繪本《愛心樹》,跟著繪本學寫作;我先后開發“品讀現代小詩”和“師生共讀‘折疊書”等課外閱讀資源,并做示范教學;在南京市“金陵特級話語文”活動中,我執教示范課《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一系列課外閱讀行動,帶給學生的是母語學習的滋養,帶給我的是對語文教學深度與廣度的思考。一個人語文素養的形成,需要豐沃的土壤,課外閱讀是自留地,也是生態林。一個不讀書的老師,教不出酷愛閱讀的學生;一個沒有課外書的童年,可能需要用一生的時光去治愈。
新時代的優秀教師,不僅需要在課堂中成長,在寫作中成長,更需要在課程中成長。所以,教師需要不斷提升對國家課程的理解力與執行力,更需要對課程進行探索與開發。
201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開始研究“題畫詩”。從王維、蘇軾、鄭板橋到齊白石,從自題到為他人題,從“畫之不足,題以發之”,到“畫寫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我愈發覺得“畫展其境,詩拓其意”的題畫詩,是學生語文學習不可或缺的精神大餐。于是,我從整體架構,系統設計、開發題畫詩教學資源。
2015年5月26日,在南京市閱讀教學活動中,我執教《詩與畫的相遇》一課,帶領學生走進鄭板橋關于“竹”的題畫詩。學生在先“畫”后“詩”的比照中,認識“題畫詩”;在對題畫詩語言的品讀中,猜想畫面;在“竹又不高峰又矮”的畫面欣賞中,破解鄭板橋“大都謙退是家風”的作品主旨;在詩畫互補的整體欣賞中,聯系鄭板橋的心境,感受“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為官之道;在“一干疏枝兼淡墨,挺然斷不要人扶”的想象中,感受鄭板橋一生磊落的風骨。學生徜徉于畫與詩的意境之中,在作品與人生的彼此映照中讀畫,讀詩,讀人。
后來,我又與學生一起開發并學習鄭板橋關于“蘭”的題畫詩,關于“石”的題畫詩。一組題畫詩的閱讀,不僅幫助學生打開了“題畫詩”的神秘面紗,讓詩人、畫家的形象主體豐滿起來,更倒逼我自己重新審視“課程”的價值——課程,不僅是學生成長的土壤,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天空。今天,再以新課程、新課標的視角去回望“題畫詩”的研究,我又豐富了對“跨學科”“大語文”“大任務”等概念的理解。
成尚榮先生指出:教學主張是名師“教育自覺”的關鍵性標志。但是,我們距離“教育自覺”常常存在“最后一公里”。這樣的專業發展自覺,需要跳出日常的“行動”,在看似尋常的行動中,梳理經驗,發現規律,凝練特色,形成主張。
2007年,我嘗試在日常的教學中實施“小微話題”研究,期待在一個又一個“小微話題”的研究中,“做一根思想著的蘆葦”。我進行“揭題導入”的研究——同一篇課文,我嘗試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在“同一個課題,不一樣地揭示”的比較研究中,思考“題眼”的教學價值。我研究每冊教材“目錄”資源的挖掘——開學第一課堅持進行“目錄課”教學,讓學生在一本書20余篇文章的題目的比較中,尋找單元編排的規律,發現文章之間的聯系,尋找不同題材的區別,根據課題猜想可能的選材與結構……
2007年下半年,我把正在進行的“小微話題”——思辨式閱讀,以課題的方式申報,并成功立項為南京市首批個人課題。我以此為平臺,把草根式的“小微話題”——思辨式閱讀與“個人課題”融合。在兩年的研究時間里,我以“思辨式閱讀”為方向,以課題研究為規范,研究不同文本的特點,探索思辨式閱讀的一般路徑,并及時記錄自己的行動和思維的火花。
2009年12月,我將自己的思考結集出版,我的第一本教學專著《思辨·行走——我的語文生活》正式面世。尤其讓我感佩的是,著名特級教師袁浩老師撥冗為該書寫序——《我記住了楊樹亞——語文路上的思辨者》。一本書,一篇序言,為我指明了實踐與思考的未來方向——我期待,自己能夠成為語文教學路上的思想者;我期待,我的課堂充滿思辨性,并不斷散發言語思維的張力。
從此開始,我在踽踽而行中不斷思辨,在不斷思辨中執著前行。我努力上好常態課,更精心設計公開課,并將教學體會凝練成文字。《維度與適度:閱讀教學的樸素追求》《化語成文:閱讀教學的彼岸》《思辨性閱讀:言語思維與言語智慧的產床》《思辨性閱讀,讓文學類文本增值》……一篇篇論文先后見刊,雖視角不一,但都指向我所理解的“思辨性閱讀”。
我所理解的“思辨性閱讀”,是以思辨為主要特征的閱讀方式,是閱讀主體對文本信息進行深入思考、辨析并做出合理判斷的閱讀活動。語言,是思維的外衣;思維,是語言的靈魂。思辨性閱讀,推動語文學習從“言語積累”走向“言語思維”。
我所追求的“思辨性閱讀”,有助于促進學生的語言運用,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有助于激活學生的審美創造。思維的品質是語文素養的重要內容。語文學得好不好,不僅看言語積累的厚度,更看言語思維的寬度:思維的準確性、思維的靈活性、思維的廣闊性、思維的深刻性、思維的獨特性等等。思辨性閱讀,追求在“言語思維”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言語智慧”。
我所實踐的“思辨性閱讀”,是閱讀的高階行為,是深度學習的必然路徑。它借助比較、推斷、質疑、討論、梳理、想象、聯想、創生等方式,咀嚼文本語言,發現言語樣式,表達觀點感受,發展理性思維,培養理性精神。思辨性閱讀,強調閱讀主體在文本語言中穿行,追求言語思維在語言情境中生長。
2023年3月,“南京教育文庫”首輯推出我的專著《思辨性閱讀——兒童思維品質的涵育》,這是自2007年以來我對思辨性閱讀不斷思考的應然表達。2023年6月,《中國教育報》推出“南京教育科研周”,其間推介了我的“思辨性閱讀”教學主張與實踐。這樣的推介,猶如一路走來的教學旅途中,成尚榮先生、袁浩校長、芮瓊老師等一批教育或教學專家對我的扶持一樣,讓我永遠銘記于心。
優秀教師需要擁有一雙澄明的“天眼”,如透視鏡般看見教育的本質,如顯微鏡般看見教學的細節,如望遠鏡般看見未來的教育。28年語文教學路,我努力打開專業成長的“天眼”,在“看見”中生發“主張”,在“看見”中凝練“思想”,在“看見”中突圍專業成長的“瓶頸”,逐漸形成鮮明的教學主張,進而“自己定義自己的教育”。
新時代呼喚教育的大先生,大先生需要在課堂中生長,在理想中變得深刻。在一個又一個課堂故事中,我的教學慢慢萌發出“思辨性閱讀”的種子;在一次又一次反思中,我漸漸廓清“思辨性閱讀”的教學主張。
人,因為思想而變得高貴;教師,因為思想而變得高尚。那么,我是否可以因為“思辨性閱讀”而變得優雅從容?※
(楊樹亞,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蘇教名家”培養對象,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小學黨總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