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艷 席廣正
摘 要 文章對醫學生人文精神培養進行了理論研究,對醫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方式進行了實踐探索和討論。多種教學材料和實踐方法的運用,對于提高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有重要幫助,符合時代對醫學生素質教育的要求。
關鍵詞 素質教育 人文精神 PBL教學 教育技術 課程開發
中圖分類號:R1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3.004
醫學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醫學中的體現,是對人的生命尊嚴、質量、價值以及人類未來的健康與幸福的維護、追求與關注,是對人類身心健康與自然、社會之間和諧互動與持續發展的關注,也是對醫療從業者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①②醫生是一個對道德性和專業性都要求極高的職業。教育部和衛生部聯合印發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上對素質品德教育的要求中包括遵紀守法、人道主義、追求卓越、交流意識、醫學倫理、文化信仰、實事求是、合作互助、依法行醫、兼顧效益、科學批判和維護醫德等十二條。英國的“明天的醫生”培訓規劃提出“21世紀的醫生,應是優秀的衛生管理人才,病人的社區代言人,出色的交際家,有創見的思想家,信息家,掌握社會科學和行為科學知識的專業醫師和努力終身學習的學者”。西方醫學之父、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提出醫生應具備哲學家的全部最好的品質:無私、謙虛、高尚、冷靜地判斷、必要的知識,以及不迷信。中國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則指出,欲為大醫者,除醫學知識外,還需涉獵五經三史、諸子莊老。可見醫學院校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使得盡人之才情和個性而為偉大之醫療。
生物醫學的迅速發展使醫學分科的不斷細化,科學課程的內容日益增加,人文科學內容被逐漸壓縮,醫學生的人文教育被專業教育所取代,更加注重實驗室技能的訓練,這種狀況一直延續至今。然而醫學技術發展和醫療體制的滯后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倫理、法律問題,因此醫學教育中人文學科的價值再次得到強調。③④歐美各國醫學院校都將醫學人文學科作為醫學教育的必要內容,提出醫學人文學科是培養高素質醫生的基礎。我們國家順應醫學教育的發展需要,也開設了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和醫學倫理學類課程,而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之于醫學生職業素質培養針對性較差,醫學倫理學課程內容側重于醫學史,而且采用大班課堂講授法教學,內容和形式都欠豐富,因此教學效果亟待提高。⑤醫生只有自己具備了人性的尊嚴,才會尊重病人的人性尊嚴;醫生自己是人性豐滿的人,才會把病人才能作為真正的人得到最恰當的救治。提高醫生的人文素養,必須從醫生的大學教育起始階段開始,在基礎醫學教育階段創新人文課程形式,豐富人文課堂教學內容,使醫學生真正得到人文方面的培養,幫助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真正成為“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精誠大醫”。
因此,我們提出創新醫學人文教育的教育理念,開發多種形式的人文教育課程,利用文學、藝術、影視、體驗等多種教育形式,采用討論會、體驗活動、專題研討、病區參觀等學習載體,以閱讀、沉思和理性的思辨作為學習形式,開發涵蓋課堂課下的立體式醫學人文教育課程。
1 教學材料
在素質教育課程中,教學材料與學生的學習興趣密切相關,一本教科書也無法向學生全面展示人文精神的光輝。我們擬在教學中運用多種與醫學人文精神相關的材料,如文學作品類:帕斯捷爾納克《日瓦格醫生》,索爾仁尼琴《癌癥樓》,加繆《鼠疫》,蘇珊·桑格塔《疾病的隱喻》,托馬斯·曼《魔山》等;電視劇《白色巨塔》、《心術》、《柳葉刀》、《永不放棄》;電影《大夫》、《人到中年》、《護士日記》、《宛如天堂》、《卡桑德拉大橋》等。
2 課程形式和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摒棄傳統的大班授課制,采用PBL(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小班教學法,這是一種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的小組討論式教學方法。根據教學材料選定課程主題,學生參與討論,教師負責引導。使教學目標在學生的思考、討論和總結中得到實現,將“人道、平等、自由”的人文精神內化為學生的品質,幫助學生實現從認識思考到心向往之再到付諸實踐的過程。
課下教學采用觀看電影電視、參觀病區、參觀醫學博物館、角色體驗和學生社團研討活動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在教師的引導中完成醫學人文精神的創新教學。
3 意義與討論
醫學人文精神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1)人道:“以人為本”,關心人,重視生命的質量、價值和尊嚴,讓醫學科學的發展始終沿著造福人類未來的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講,醫學人文精神是醫學科學發展的方向。(2)平等:“天賦人權”,人的生命權、健康權、自由權都是不容侵犯的,在醫療體制不完善,醫患對疾病認知不平等的情況下,醫生和醫療機構都不能凌駕與病患之上,代替或引導病患作出選擇。因此,醫學人文精神是醫生道德的源泉。(3)自由:“自由主義”,醫學學科、醫療體制、醫生培養、醫患關系,都是一門門科學,都有內在的發展規律,我們應該認識和掌握客觀規律。靠行政指導、輿論引導或醫生個人的無私奉獻是無法在根本上促進事業健康發展的。(4)醫生的個人發展。過去講醫學人文精神的“以人為本”、“天賦人權”和“自由主義”都是站在病患的一方,假定病患是弱勢群體,假定醫療機構和行政體制無須作為,片面的強調醫生的人文精神缺失。實際上,在講人文主義的時候,也應該重視醫生的“以人為本”、“天賦人權”和“自由主義”,即醫生的專業發展,職業榮譽和個人成就也是醫學人文精神的重要內涵。因此,醫學人文精神的核心包括醫生和病人兩個方面,在醫而言是職業榮譽,在患而言是生命尊重。
醫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使知識和技術的教育已經不成為重要的難題,但是人文素質的缺失、醫療條件局限和醫患矛盾的惡化已經凸顯為當代醫療系統的重要問題。教育探索與實踐表明,在醫生培養的基本階段開展的人文精神教育,既符合時代要求,促進醫學發展,又解決醫生內心的矛盾沖突,對于緩和醫患矛盾的現狀,促進醫生職業發展,推動醫學事業的進步具有重大的意義。⑥
注釋
① 文秋林.醫學人文精神的核心價值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2011(4):204-205.
② 楊小麗,劉曉村.重塑醫學人文精神[J].醫學教育探索,2006(11):702-705.
③ 李芳,李義庭,劉芳.醫學、醫學教育的本質與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9(10):66-68.
④ 莫碧珍.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實踐與創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18):9-10.
⑤ 吳平,李勁松,陳海燕等.醫科大學生的人文關懷能力及影響因素分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11):1672-1677.
⑥ 苗健,陳艷霞,陳曉燕等.人文精神在醫學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醫學與哲學(A),2013(10):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