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度報道通過深入挖掘和分析新聞事件,能夠提供更全面更準確的信息,滿足受眾深入了解新聞事件的需求。同時,深度報道還能通過更多的視角和觀點,促進公眾對多元聲音的接觸和思考,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復雜的問題和現象,拓展其視野和理解問題的思維。因此,新聞媒體歷來重視深度報道。新媒體時代,人們的閱讀習慣和需求在不斷發生變化,如何提升深度報道質量,更好滿足受眾需求,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基于此,文章首先闡述新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發展情況,分析新媒體時代深度報道的現實意義。其次探析新媒體時代深度報道的發展現狀,主要為全面深入報道上仍有不足、內容存在同質化等。最后,文章提出新媒體時代提升新聞深度報道效果的具體策略:深入一線,高質量呈現新聞內容;多角度分析點評,還原新聞事件事實;用好“單篇”與“系列”,做好深度文章;創新新聞內容呈現方式,提升受眾的閱讀體驗;創新傳播形式,拓寬內容傳播路徑;構建融媒體平臺,加大新聞報道傳播力度等。文章認為,通過提升深度報道效果,將促進輿論場上理性意見的形成。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深度報道;效果提升;閱讀體驗;受眾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4-0088-03
新媒體時代,深度報道的效果提升是一個迫切的任務。隨著信息的快速傳播和碎片化閱讀方式的流行,受眾的注意力越來越難以捕捉。通過提供有深度和價值的報道,可以吸引受眾對平臺和內容的關注與留存。深度報道不僅僅是對事件長篇幅的再現,更是通過深入調查和分析,揭示事件背后的真相。深度報道能讓受眾對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啟發。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和社交媒體的流行,新聞報道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新媒體時代,研究新聞報道的發展趨勢并因勢利導顯得尤為重要。
(一)形式多樣化和內容創新化
新技術應用和社交媒體的興起為新聞的生產與傳播提供了更多渠道和方式[1],如圖文、視頻、H5、移動直播等,傳統媒體如報紙、廣播和電視的新聞報道已無法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近年來,新聞內容的呈現形式在吸收傳統報道優勢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滿足了不同受眾的閱讀需求。新聞報道形式多樣化和內容創新化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二)強化互動和參與
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特點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參與,這也影響到新聞報道的形式和內容的生產。用戶不再是被動接受信息的對象,而是可以積極參與和互動的主體[2]。在進行新聞報道時,需要更加重視構建用戶參與傳播的渠道,從而增強用戶黏性。例如,開通投票和評論功能,方便受眾表達自己的觀點、意見和疑問,與其他受眾進行討論和交流[3]。在傳統的互動形式基礎上,用戶參與方式還將迭代升級。
(三)注重用戶體驗和個性化推薦
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部分媒體平臺能夠根據用戶的興趣和偏好進行個性化推薦,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獲取有價值的新聞內容[4]。媒體在新聞報道中,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將為受眾提供更加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受眾身臨其境地了解新聞事件。
新媒體時代,媒體投入資源更好地進行深度報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深度報道可以提供更全面更準確的信息,滿足受眾深入了解的需求[5]。深度報道有助于幫助受眾更好地理解復雜的問題和現象,促進他們對新聞事件的全面解讀。通過深度報道,受眾將獲取到更多的視角和觀點[6]。
隨著信息傳播高速化和碎片化閱讀流行,受眾注意力分散,難以聚焦捕捉到有深度和價值的優質新聞內容。但實際上,受眾對深入了解事件的需求并沒有減少,通常在了解過碎片化信息后,希望獲取更多的背景信息和專業分析[7]。媒體人有責任通過創作優質內容、創新呈現形式等方式,吸引受眾閱讀更多深度報道,促進輿論場形成一致的理性意見。
在傳統媒體時代,由于信息傳播渠道有限,公眾接觸到的觀點和聲音相對單一。而在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不同觀點和聲音得以更廣泛地傳播[8]。但這也容易造成非真實準確的消息四處傳播,甚至形成負面輿情。新媒體時代的深度報道,可以促進公眾對多元聲音的接觸和思考[9]。因此,主流媒體應主動履行黨和人民喉舌的責任,通過加強深度報道,幫助受眾辨別虛假信息。加強深度報道的策劃生產是新聞媒體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一大舉措。
新媒體時代,媒體機構受到客觀環境的影響,在對同一事件進行報道時,可能存在調查深度不足、內容同質化等問題。
(一)缺乏獨特的視角和深入的研究
由于競爭激烈,很多媒體追求熱點和轟動效應,加上受到時效、資源與精力的限制,媒體一般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內容創作,沒有投入足夠的力量,深入挖掘事件的背景和細節。這導致部分報道只是簡單陳述事實,缺乏深度分析和解讀[10]。
(二)存在模仿和復制的現象
一些媒體更加關注點擊率和收入,當某一篇報道產生影響時迅速跟風[11],沒有從新線索、新角度開展新調查,使用類似內容編輯而成的報道同質化顯著。模仿和復制現象的存在,使得受眾在各個媒體平臺上看到的新聞內容差異性不大,難以獲得新的觀點和見解。
(一)深入新聞一線,呈現高質量的深度報道
新媒體時代,碎片化和類碎片的新聞報道內容繁多,但缺乏深入和觀點鮮明的報道,更需要新聞工作者雙腳沾滿泥土,心中向往星空,深入事件發生地,與當事人、旁觀者、關系人等進行深入對話,發現表象背后的現象,溯源問題背后的原因,在紛繁復雜的素材中提出獨到的見解,創作出事實清晰、觀點獨到的深度報道。
提起深度報道,1987年6月24日至7月4日,中國青年報出版的三篇調查性報道《紅色的警告》《黑色的詠嘆》《綠色的悲哀》(“三色報道”)是所有新聞工作者都應仔細研讀的作品。當年5月,一場特大火災在大興安嶺持續了25個晝夜,造成巨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中青報采編組深入火場,歷時30多天寫成中國新聞史上一組經典篇章,記錄了災難中人與社會的關系,敘述了火災下人的命運和人在極端場合下的表現,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三色報道”帶給今天新聞工作者的啟示永不過時,深入一線、“內容為王”是新聞工作者應永遠奉為圭臬的理念,這也是新聞工作者踐行“四力”的基本要求。
(二)多角度分析點評,還原新聞事件事實
為了提升新媒體時代深度報道的效果,還要注意在采寫時從多個角度進行深入分析和點評,做到不僅還原新聞事件事實,還能助力創作出有思想、有溫度的深度報道,讓受眾了解真相、汲取力量、凝聚共識。在進行多角度分析時,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事件的歷史背景;各個參與方的立場和動機;事件對經濟、社會、個體的影響;事件與其他類似事件的對比等[12]。通過深入挖掘,可以為受眾呈現更詳盡、更全面的報道,使受眾能夠更好地認識和解讀新聞事件。必要時,可聯系在社會上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專家,對事件進行分析解讀、提出觀點,從而增加內容權威性,為受眾提供更多理解問題的路徑。
(三)用好“單篇”與“系列”,做好深度文章
深度報道一般圍繞一個事件中心展開立體化的新聞要素組織,進行由表入里、多個維度的呈現和思考。其報道的形式主要是單篇的獨立文體,以及系列和連續性報道,類型主要包括分析解釋式、追蹤調查式、典型升華式、歸納評論式等。
新媒體時代,新聞發布已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采編人員可根據內容及事件特征,充分考慮時效要求、受眾情緒等因素設計報道的形式。如典型性的報道,對時效要求不是特別急迫,采編人員可利用充足的時間深入采訪寫作,以獨立文體在受眾面前呈現一個完整的典型案例。在突發性公共事件等題材上,受眾群體有著獲得最新消息、更多深度內容的普遍心理,可通過系列或連續報道,分段式或遞進式迭代呈現報道內容。2022年3月,“3·21”東航MU5735航空器飛行事故發生后,廣西廣播電視臺采訪團隊駐扎現場持續發回上百條報道,完整記錄現場搜救情況,展現部隊官兵和當地干部群眾眾志成城做好事故應急處置的場景,報道全面客觀,充滿人性關懷,彰顯了媒體的責任與擔當。無論是“單篇”還是“系列”的深度報道,都要求采編人員從微觀、中觀、宏觀的層面,對各新聞要素進行組織架構,以鞭辟入里的內容呈現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深度報道。
(四)創新新聞內容呈現方式,提升閱讀體驗。
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要求新聞工作者充分利用數字化、多媒體和互動等技術手段,提升深度報道的效果。除了傳統的文字、圖片、鏡頭等,可以運用互動圖表、數據可視化等方式,提供更加豐富的新聞內容,吸引受眾的注意力,提升理解度。此外,運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以場景思維和元宇宙的手法,將有效助力新聞事件的還原和呈現,讓受眾更加身臨其境地了解新聞,提升閱讀體驗。2023年7月14日,福建省最大的引調水工程“一閘三線”工程全線通水,福州廣播電視臺推出的深度報道模擬了微信群聊的形式,邀請網友“入群”看新聞。作品通過文字、語音、視頻、效果圖等表現手法,報道通水的新聞事件,關注工程建設亮點和人文關懷,內容豐富,又體現出了深度性。
新聞工作者要善于利用新媒體技術和融合創新手段,提高新聞報道的效率和質量,但決不能為了追求點擊率和流量而犧牲真實性和客觀性。在使用新媒體技術的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職業道德規范,確保新聞報道的準確性和可信度[13]。
(五)創新傳播形式,拓寬傳播路徑
新媒體時代,要想提升深度報道的效果,更好地傳達關鍵信息,還需要采取一些創新的傳播形式,拓寬傳播路徑。除了傳統的文字報道,可以運用多種媒體形式,如圖片、視頻、音頻等,以更直觀、生動的方式綜合呈現內容。2022年6月,光明日報報道組來到江西井岡山神山村,開展行進式采訪,推出重磅報道《神山村三日》。記者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牽頭發起烈士尋親活動,以“血肉相連、感恩奮進”為主題,形成既是“雄文”更是“美文”的報道,并同步制作新聞紀錄片《人民之贊》。系列作品在光明日報及微博等平臺發出后,產生了巨大影響力。融合報道的形式,可以立體展現新聞事件的細節和背景。此外,可以通過社交媒體等渠道,提升新聞報道的曝光度和傳播力度[14]。通過在不同平臺上發布內容,擴大新聞報道的受眾范圍,讓更多的人了解新聞的深度和價值,并且促進公眾對重要議題的討論和反思。
(六)構建融媒體平臺,加大深度報道傳播力度
傳統媒體應強化自有融媒體平臺的建設運營,加強文字、圖片、視頻、音頻、互動等多種形式融合呈現,助力深度報道內容的傳播[15]。自有的融媒體平臺可控性更高,可以提供更多的展示和互動功能,如評論、分享、點贊、新線索新角度匯聚、為深度報道設計專題頁面等,提升受眾的參與度和平臺內容引導力,進一步擴大新聞報道的影響力。
新媒體時代,通過深入挖掘,能夠全面準確、由表入里地展現新聞事件,提供高質量的新聞內容,滿足受眾深入了解的需求。深度報道可以幫助受眾更好地理解復雜的問題和現象,接觸更多的視角和觀點,促進公眾對多元聲音的接觸和思考,形成理性輿論場。同時,通過技術助力、平臺打造,將有助于媒體在開展深度報道時提升受眾閱讀體驗,與受眾互動,提高內容的傳播力和受眾對平臺的忠誠度。因此,傳統媒體應該重視并投入更多資源,加強深度報道,提升其效果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陳曦.新媒體語境下廣播電視新聞的深度報道研究[J].新聞文化建設,2023(14):109-111.
[2] 張冰晶.短視頻在新媒體新聞報道中的多維度、立體化運用[J].新聞文化建設,2023(11):85-87.
[3] 吳晶晶.新媒體環境下深度報道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采寫編,2023(4):13-15.
[4] 劉雁林.新媒體語境下地方深度新聞報道研究[J].新聞文化建設,2023(3):72-74.
[5] 劉萍.新媒體時代報紙深度報道面臨的挑戰及應對建議[J].新聞文化建設,2023(1):30-32.
[6] 劉超.拒絕過度娛樂:媒體融合趨勢下強化新聞深度報道的路徑研究[J].新聞文化建設,2022(22):139-141.
[7] 施金果.淺析場景思維下新媒體深度新聞報道的創新路徑[J].新聞傳播,2022(21):51-53.
[8] 李沁園.新媒體時代報紙新聞深度報道面臨的挑戰及應對建議[J].中國傳媒科技,2022(6):47-48,70.
[9] 王琳雅.新媒體時代新聞深度報道效果提升方法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21):109-111.
[10] 方芳.新媒體時代如何提升新聞深度報道效果[J].新聞前哨,2022(10):54-55.
[11] 徐佳.融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深度報道面臨的考驗與對策[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1):32-34.
[12] 李獻菊.電視新聞深度報道面臨的挑戰與應對:基于融媒體時代背景下的研究[J].中國報業,2021(11):104-105.
[13] 趙華光.電視新聞記者如何做好深度報道[J].西部廣播電視,2020(14):192-193.
[14] 王麗華.新時期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實現策略及生成探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2):69-71.
[15] 林磊.場景思維下新媒體深度新聞報道的創新路徑探析[J].新聞知識,2020(8):44-48.
作者簡介 蘇木金,記者,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與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