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以“人民至上”所展現出的“溫度”、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所呈現出的“速度”和語言表達所反映出的黨的領導“力度”,構建“非凡十年”主題課程,有利于向學生普及新時代黨的實踐和理論偉大成就。依據黨的二十大報告,聯系實際,聯系教材,雙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整合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課程,能夠幫助學生在整體認知情境中理解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遠見卓識和責任擔當。
【關鍵詞】黨的二十大報告;課程育人;非凡十年;主題課程;中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3.3;G6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46-0024-04
【作者簡介】楊和平,廣州市教育研究院(廣州,510800)北部分院副院長,廣州市花都區教育發展研究院語文教研員,正高級教師,安徽省語文特級教師。
黨的二十大報告全面總結了新時代的實踐和理論偉大成就,擘畫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遠大圖景和實現路徑,為基礎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我們既要認認真真讀原文,準確領會、深刻把握黨的二十大精神,也要挖掘黨的二十大報告所蘊含的課程資源,聯系教材與實際,幫助學生理解黨的二十大精神。
一、構建“非凡十年”課程,引導學生從偉大成就中汲取奮進力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新時代黨的實踐和理論偉大成就,以及取得偉大成就的原因的總結,有諸多具體可感、形象生動的表達,可以作為課程資源用于課程教學,從而引導學生了解黨領導全體人民團結奮斗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和原因,并從中汲取奮進力量。
1.構建“溫度”主題課程,引導學生理解黨的“人民至上”理念
黨的二十大報告全文177次提到“人民”,兩次提到“人民至上”,并用一個完整段落闡釋“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理念。這些資源可以用于建構主題課程。一是中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二是人民群眾的“錢袋子”鼓了起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一萬六千五百元增加到三萬五千一百元。三是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增長到七十八點二歲,基本養老保險覆蓋十億四千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百分之九十五。四是中國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從課程建構角度看,我們可以多角度、多層次選取材料,形成認知語境,幫助學生理解中國共產黨帶給人民的“溫度”。一是摘錄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語料,幫助學生形成整體認知。二是從新聞報道中選擇生動形象的故事,用細節幫助學生“觸摸溫度”,形成感性認知。三是摘錄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數據,幫助學生形成理性認知。四是用中外對比性事例或數據,幫助學生形成客觀認知。這樣的課程建構,將有利于學生理解源自中國共產黨的“溫度”,理解廣大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從而在偉大成就中汲取力量、增強信心。
2.構建“速度”主題課程,引導學生理解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中國在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彰顯了中國速度,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一是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國內生產總值從五十四萬億元增長到一百一十四萬億元。二是中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新能源技術、大飛機制造、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三是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機場港口、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成就。這些“速度”無不彰顯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從課程建構的角度看,一方面需要讓學生從數據、現象、事實中感受到“中國速度”;另一方面,需要幫助學生在對比和理論分析中理解,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更好地發展中國。因此,我們用于構建課程的材料應包含事實性材料、對比性材料和論述性材料,以便幫助學生更好理解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而堅定“四個自信”,產生奮發有為的強大力量。
3.構建“力度”主題課程,引導學生理解黨的堅強意志與偉大成就之間的關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是一份有“力度”的報告,語言表達充滿“力度”,體現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偉大變革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決心和堅定意志。
從課程育人的角度看,我們可以依據報告的語言特點,進行分類整合,建構認知情境,引導學生通過黨的二十大報告的“語言力度”,認知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偉大變革和中國式現代化的行動“力度”。
一是整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大量的排比句,如詞語排比“志氣、骨氣、底氣”“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短語排比“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體制一新、結構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句子排比“敢于突進深水區,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面對新矛盾新挑戰”,以及大量的段落排比等,引導學生在誦讀排比中感受黨的二十大報告的文字表達傳送出來如虹氣勢和力度。
二是整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170余個包含“不”“沒”“無”等否定詞的詞語和句子,如“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體推進”“涵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唯有矢志不渝、篤行不怠,方能不負時代、不負人民”“敢于說前人沒有說過的新話,敢于干前人沒有干過的事情”“責任無比重大,使命無上光榮”等。我們可以整合這些句子,形成情境化課程,引導學生認知黨的二十大報告的“力度”,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奮發有為的底氣、志氣和魄力。
三是整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更”“牢牢”“堅定不移”“毫不動搖”等修飾語,如“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毫不動搖反對任何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行徑”等。我們可以整合這些語言,形成課程情境,幫助學生感受黨的二十大報告所呈現出的堅定意志和偉大精神。
四是整合報告中含有“力”“力度”的語句,構建認知情境,如“全力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力應對一系列重大自然災害”“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等,引導學生直接感知“力度”,從而感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的強大魄力。構建以“力度”為主題的課程,不僅幫助學生讀懂了黨的二十大報告的“力度”,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理解了偉大成就背后的原因是“離不開中國共產黨堅強有力的領導”,從而堅定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堅定奮發有為的理想信念。
二、創新“三種文化”課程,幫助學生在整體情境中獲得智慧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為我們實施課程育人,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指明了具體方向。
1.雙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引導學生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中國共產黨的卓越智慧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與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高度契合。從課程育人角度看,我們可以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新的場景、新的內涵和新的形式,從而幫助學生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大的生命力,理解中國共產黨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馬克思主義的卓越智慧和使命擔當。
一是古為今用,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應用情境。簡而言之,就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放在當下生產生活情境中,以解決新情況和新問題,激活其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或直接引用經典,或整合選用經典,或借鑒化用經典,用于創作自己的作品,應對當下新情況,解決當下新問題。
二是推陳出新,賦予傳統經典新的思想內涵。我們要結合新時代發展要求,不斷補充、豐富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拓展新的外延,研究新的闡發視角。例如,統編語文教材七上《杞人憂天》的練習設計是“重新設計情節,賦予其新的寓意,把它改寫成一篇新的寓言”,實際是在引導學生拓展“杞人憂天”這一成語的內涵,是課程的新闡釋,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新認知,獲得新智慧。
三是別開生面,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外在形式。例如,央視音樂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以“和詩以歌”的形式將“詩詞經典與現代流行”相融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音樂”的面貌呈現。又如央視春晚的節目《只此青綠》通過舞蹈、繪畫、音樂等藝術門類的跨界融合,展現中國古典藝術之美,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舞蹈詩劇”的面貌呈現。在這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情境中,學生一方面深刻理解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特殊生命力,另一方面也理解了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必要性和時代價值。
2.整合革命文化課程,引導學生深刻認知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
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學習和踐行偉大建黨精神,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牢記初心使命、開創美好未來”。政治、歷史和語文學科教材中大量的革命文化課程資源,能夠很好地回答這些問題。以初中語文為例,革命文化題材作品在統編教材中有所呈現,我們可以按照一定的標準或序列進行整合,形成“革命文化”專題課程,這樣的課程有助于學生理解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建黨精神和初心使命。
一是以人物類型為標準進行課程整合。如將《沁園春·雪》《周總理,你在哪里》《回憶我的母親》《梅嶺三章》等文章整合成一組群文,有利于幫助學生認識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和建設中的領導地位、核心作用和人民情懷。
二是以時代背景為標準進行課程整合。例如,將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陸定一的《老山界》、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毛澤東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等文章組成群文,可以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歷史,從而引導學生理解偉大建黨精神。
三是以主題內容為標準進行課程整合。例如,將毛澤東的《紀念白求恩》、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和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三篇文章組成群文,可以引導學生從中感受國際主義精神、共產主義精神、精益求精精神、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等,從而更好地理解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
3.整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課程,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的責任擔當
黨的二十大報告文本本身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最好體現,報告中對“非凡十年”的概括和提煉,為學生呈現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偉大成就和獨特魅力。與之相應,中小學教材中也充分展現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成就。
以統編語文教材為例,選文《太空一日》《“飛天”凌空》《一著驚海天》和綜合性學習活動“我們的互聯網時代”“倡導低碳生活”等,從不同角度全面地呈現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成就。我們要用好這些課程資源,聯系生活實際,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中國共產黨的責任擔當,理解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新發展理念。以跨學科主題活動“倡導低碳生活”為依托,教師可以整合初中各學科課程資源,包括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文明與家園”“建設美麗中國”、地理課程中的“天氣與氣候”、化學課程中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碳和碳的氧化物”、生物學課程中的“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等內容,加入新聞報道資料,與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相關內容整合,形成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跨學科主題學習課程,以此引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綠色低碳發展”的原因背景和意義,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遠見卓識和責任擔當。
梳理和挖掘黨的二十大報告建構育人課程,作為實現“以課程育人”的一種探索,希望在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育人方式建構上給大家一點啟發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