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真玉 龔汝左夫
[摘 要]國家紀念活動的舉辦有助于營造儀式氛圍,感染活動參與者,凝聚社會力量。高中歷史教師應注重在課堂上發(fā)揮國家紀念活動的教育功能。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運用國家紀念活動課程資源,通過師生互動、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與家國情懷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國家紀念活動;高中歷史;辛亥革命;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25-0058-04
國家紀念活動作為一種傳遞集體歷史記憶的方式,既是對重要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的總結,又是對人們歷史記憶的喚醒。高中歷史教師將國家紀念活動課程資源運用到教學中,既能為歷史教學增加一種拉近歷史與現實距離的課程資源,又能增強歷史教學的豐富性與趣味性,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認同和愛國情感。本文以統(tǒng)編高中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六單元第18課“辛亥革命”為例,將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活動作為課程資源運用到教學中,以加深高中歷史教師對國家紀念活動的教學價值的認識,拓寬教師的教學視野,為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提供一種新穎的歷史課程資源,進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設計思路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辛亥革命”的相關內容,但由于其歷史解釋素養(yǎng)不足,不能對相關史事進行恰當的歷史解釋。為了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教師需要在課前與學生對話,得知學生對“辛亥革命”的了解情況。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過本課的相關內容,對本課的歷史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較深層的認知。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注重開展關于“辛亥革命”的深度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補充史料的方式,與學生進行歷史對話,使學生在討論性、互動性的學習環(huán)境中提升歷史解釋核心素養(yǎng)。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辛亥革命”一課的要求為 “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1]14。筆者認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辛亥革命的評價,教學難點是辛亥革命爆發(fā)的原因。為了達到培養(yǎng)學生歷史解釋與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筆者決定將“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作為本課教學的核心,以解決“如何將國家紀念活動課程資源運用到高中歷史教學中”這一問題。本課教學中,通過一系列歷史材料,推動學生“能夠認識歷史解釋的重要性,學會從歷史表象中發(fā)現問題,對歷史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作出解釋”[1]6,使學生掌握辨析歷史材料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核心素養(yǎng);結合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活動的相關內容,讓學生“形成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正確的國家觀”[1]7,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
2021年是辛亥革命爆發(fā)110周年,國家舉辦了一系列紀念辛亥革命的活動。其中,將紀念活動推向高潮的是于2021年10月9日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的紀念辛亥革命 110周年大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會上發(fā)表了重要講話。由此可見,黨和國家對紀念辛亥革命活動之重視。在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先給學生播放簡短的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的視頻,再向學生提問:國家為什么如此重視紀念辛亥革命的活動?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的視頻,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課堂,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提出恰當的、具備思考價值的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為學生的課堂學習做好鋪墊。
(二)新課講授
1.革命之前
材料一 戰(zhàn)士不愛其命,閭閻不惜其力,則革命可成,民政可立。愿我四萬萬人共勉之!
——《孫中山全集》
活動一 為測試學生對辛亥革命爆發(fā)原因的了解程度,教師請學生將辛亥革命的背景寫于筆記本中,并回答以下問題:你認為辛亥革命爆發(fā)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如何判斷的?學生完成后,教師請兩名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教師總結學生的看法,再結合統(tǒng)編教材和其他版本教材的內容帶領學生分析辛亥革命爆發(fā)的原因。
【問題設計】依據材料一,說說你是如何看待革命志士為國家奮不顧身的行為的?;顒右坏男Ч绾??是否可促進教學順利開展?
【設計意圖】在師生共同探討辛亥革命爆發(fā)的原因之前,教師展示材料一讓學生感悟當時革命志士的魄力和決心。另外,活動一對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幫助,教師在了解學生對本課內容的掌握情況后,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新的歷史知識,幫助學生抓住本課的關鍵點,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在歷史課堂中,教師應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權,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本課教學中,教師從統(tǒng)編教材和其他教材著手,帶領學生了解辛亥革命爆發(fā)前的一系列準備活動和辛亥革命爆發(fā)的原因。統(tǒng)編教材的內容主要涉及清末新政、預備立憲,革命前的一系列準備活動包括軍事、組織、思想等方面。而其他版本教材的內容對師生思考經濟方面的原因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教師引導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從多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材料二 孫中山先生振興中華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驅對中華民族發(fā)展的美好憧憬,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并為之奮斗的偉大夢想已經或正在成為現實,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問題設計】結合材料二,孫中山先生的深切夙愿以及辛亥革命先驅的美好憧憬指的是什么?他們?yōu)槭裁磿岢龃朔N愿望?
【設計意圖】教師為了讓學生理解辛亥革命爆發(fā)的必然性,特意呈現了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內容,促使學生明白孫中山先生的深切夙愿和革命先驅對中華民族發(fā)展的美好憧憬對當時的歷史發(fā)展方向起到了關鍵的引領作用,以此激勵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和責任感。
2.革命之中
材料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頭槍聲一響,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發(fā)動了震驚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在中國延續(xù)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近代以來中國發(fā)生的深刻社會變革由此拉開了序幕。
——人民日報評論員《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材料四 辛亥革命形勢圖(見統(tǒng)編高中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10頁)。
【問題設計】閱讀材料三,同時結合教材中對武昌起義的文字描述,分析武昌起義爆發(fā)的歷史合理性,并結合材料四,分析辛亥革命發(fā)展的形勢。
【設計意圖】為了讓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給學生補充材料,讓學生利用教材中的知識分析材料三的內容,進而得出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重要一環(huán)。將材料三運用于高中歷史課堂,反映了國家紀念活動課程資源的價值。另外,讓學生閱讀教材中有關武昌起義的描述,有益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教材的習慣,使學生能從歷史知識認識歷史現象,形成對歷史事實的看法。學生分析地圖,將辛亥革命的形勢放入具體的時空情境中進行考察,從而達到建構起歷史事實與歷史時間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形成時空觀念,并拓展思維空間的目的。
3.革命之后
材料五 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為中華民族建立的歷史功績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奮斗和壯烈犧牲的志士們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材料六 由于歷史進程和社會條件的制約,由于沒有找到解決中國前途命運問題的正確道路和領導力量,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但開創(chuàng)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為中華民族建立的歷史功績彪炳千秋!
——人民日報評論員《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活動二 師生共同探究對辛亥革命的評價(要求:從短期產生的效果與深遠影響兩個方面展開思考)。學生可結合教材與輔助資料(每個小組配備一臺平板電腦),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
【問題設計】辛亥革命對中國近現代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學習完本課,請師生共同探究對辛亥革命的評價。
【設計意圖】關于辛亥革命的評價,教材主要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和局限性兩方面進行闡述,闡述的思路比較清晰,學生閱讀該部分內容時不僅不存在障礙,還能從中分層次得出結論,而其他材料對辛亥革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即從不同的視角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性評價。因此,教師需引導學生運用恰當的材料來辯證地思考問題,提升學生分析不同材料的能力;也可以引導學生站在不同的時段考慮問題,擴大學生的歷史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活動二中,教師引導學生從歷史紀念的角度感悟歷史事實,加深學生對國家的歸屬感與認同意識。為了在課堂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又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對辛亥革命進行評價,讓每個學生都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合作意識與提升交流溝通的能力。學生在查閱相關資料的過程中,還能提升收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反思
高中歷史教師要想提升自身教學水平,就要關注課程內容的小切入口。在確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后,教師要主動關注本課的設計理念,即本課的切入口。教師可從不同的切入口出發(fā),根據不同班級的不同發(fā)展水平,確立適合的教學方案,從而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應創(chuàng)新性地使用新穎的教學案例,汲取其中的有益元素,彌補自己在教學設計中的不足,在不斷的摸索中前進與成長,以此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上述教學設計的優(yōu)點與不足主要體現如下。
就優(yōu)點來講,其一,應用新穎的歷史課程資源。將國家紀念活動作為一種歷史課程資源應用到課堂教學中,此為一種突破。教師適當地將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活動的內容運用于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使得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教學形式更加新穎、師生歷史視野更加開闊,且加強了教材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此方式如同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梁。其二,設計緊扣歷史材料的問題。高中歷史教學可使用的歷史材料很多,包括一切用于教學的歷史文本,如歷史典籍、歷史專著、教科書乃至文學作品、漫畫等[2]。面對豐富的歷史材料,教師應當適當進行選擇,同時設計緊扣歷史材料的問題,增強歷史材料運用的有效性。該課展示的歷史材料較為簡潔且有說服力,設計的問題緊扣材料。教師提問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分析歷史材料,有助于提升學生分析材料和解答問題的能力;接著通過一系列的討論活動,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歷史敘述能力。其三,關注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紀念活動成為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3],國家紀念活動與歷史課堂的有效結合,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師將紀念活動與歷史知識相結合,可使學生感受真實、有溫度的歷史,況且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活動具有銘記歷史事實、塑造集體記憶、凝聚精神力量的功能,教師有效地運用辛亥革命紀念活動的資源輔助學生理解教科書知識,可讓學生認識、認同辛亥革命,體會革命志士堅貞不屈的革命精神,促使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
就不足來講,其一,未能充分發(fā)揮《辛亥革命形勢圖》的價值。每一張歷史地圖都蘊含著豐富的、有待發(fā)掘的信息。為了獲取有效信息,對地圖進行深入剖析顯得極其重要。《辛亥革命形勢圖》中注釋了地名、地域輪廓、各種圖標,蘊含的歷史信息極為豐富。該課中,教師只是簡單地給學生呈現了《辛亥革命形勢圖》,缺乏師生剖析該圖的步驟,師生也未能恰到好處地分析和運用該圖,從而導致該圖的價值未能得到充分發(fā)揮。其二,創(chuàng)設的歷史情境不到位。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可快速將學生帶入歷史時空,助推學生從歷史人物的視角,以“了解之同情”的態(tài)度看待歷史事件,認可或同情已經發(fā)生的歷史事件,進而使學生客觀理智地面對歷史事實。然而該課創(chuàng)設的歷史情境不到位,僅在導入時播放一個視頻,呈現一張地圖和幾則史料。為了給學生真實地還原歷史事實,教師可通過呈現歷史圖片、繪制時間軸、講述歷史故事等形式,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理解對歷史進行敘述,以促使學生看清歷史真相、認識歷史事實、深入理解歷史。
[ ? 參 ? 考 ? 文 ? 獻 ?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趙亞夫.中學歷史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3] ?陳金龍.紀念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以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的紀念活動為視角[J].思想教育研究,2008(8):3-7.
(責任編輯 ?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