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陽

近年來,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被廣泛應用于畢業生就業指導與培訓,以此提升畢業生的自主學習、團隊協作、自我表達等能力,該形式有助于學生長效利用多元資源提升自身核心就業能力。本研究以被培訓學生主體為研究樣本,對其學習過程與結果進行綜合分析,以了解翻轉課堂對學生學習及就業能力的影響。通過過程與結果的數據分析對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的效果進行評估。研究發現,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對不同學生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性,根據此差異性及所反映出的問題進行分析與反思,提出改進對策。
1 引言
翻轉課堂是指學生在課堂外通過視頻、閱讀等自學的形式完成新的知識學習,在課堂中與教師一同進行知識應用的探索。新時代大學畢業生就業面臨各種困境,由于大學生自身缺乏職業規劃,就業盲目從眾,大學生人數日益增多,就業競爭壓力增大。二十大報告提出,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表示,要把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作為重中之重。對于高校層面來說,核心就業能力的培訓對大學生提升就業競爭力起到重要作用。隨著就業形勢的變化,就業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已不再是單一的職業能力,而是覆蓋人際溝通、自我學習、團隊協作等多元發散能力。以往以教師灌輸為主導的就業指導課程無法勝任學生多元能力的提升。近年來,越來越多高校意識到對學生就業能力的培訓急需改革,翻轉課堂應用于就業培訓之中的方法逐漸受到重視。本研究基于培訓學生主體為研究樣本,對其學習過程與結果進行綜合分析,以了解翻轉課堂對學生學習的影響。通過對過程與結果的數據分析,對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的效果進行了評估。
2 研究背景
關于翻轉課堂的定義,國內外學者對其概念的厘定主要以其形式作為重點。張渝江認為,翻轉課堂就是由教師創建視頻,學生在家中或課外觀看視頻講解,回到課堂上師生面對面交流和完成作業的一種教學形態。金陵提出,所謂“翻轉課堂”,是指把“老師白天在教室上課,學生晚上回家做作業”的教學結構翻轉過來,構建“學生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識吸收與掌握的知識內化過程,晚上回家學習新知識”的教學結構。Massut Bocklet認為翻轉課堂強調逆轉學習過程,其顛倒了培訓過程中兩個最常見活動的發生順序:“課程”和“作業”。
當前國內外對于翻轉課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討如何將這一形式教學模式應用在具體的學科教學之中并對其效果進行評估,大多結論認為該模式對相關學科教學效果存在積極的影響,但卻較少地反饋學生參與翻轉課堂學習中動態的轉變過程,并對該模式提出反思與改進的方法探索。本研究以高職混合專業學生為對象,通過其動態行為過程與結果進行綜合研究。具體而言,本研究探討以下三個方面問題。(1)翻轉課堂在就業指導課程中的應用是否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團隊協作能力和自我表達能力有顯著影響。(2)翻轉課堂在就業指導課程中的應用是否提高了學生滿意度,學生對翻轉課堂在就業指導課程中的應用有何反饋和建議。(3)翻轉課堂對不同學生的效果是否一致,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如何采取策略來提高他們在翻轉課堂中的學習效果。
3 研究方案
3.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參與南京科技職業學院2023年核心就業能力培訓101名來自全校不同專業、專科二年級在讀學生作為研究樣本。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定性與定量的綜合研究方法,對參與本次培訓101個學員全部發放問卷,共回收97份問卷,回收率為97%。在問卷發放前進行了專家有效性評估,并邀請學校負責就業相關領域的專家給予見解,并調整了問卷相關內容,最終確定問卷采用半開放的設置。1~5題為基本信息,6~13題使用了李克特量表評價法,以評估參與者對本次翻轉課堂的效果。14~16題為開放性問題,以了解不同類型學生學習行為。利用SPSS 25.0軟件對問卷進行信度分析、標準差分析和相關性分析。
4 數據分析
4.1 樣本數據的基本描述(見表1)
調查樣本中男生共62人,占63.9%;女生共35人,占 36.1%;文科專業共32人,占33.0%,藝術共2人,占2.1%;理工科共63人,占64.9%;學業成績在班級排名在0%~20%的共5人,占5.2%;在21%~40%的共21人,占21.6%,在41%~60%的共63人,占64.9%;在61%~80%的共5人,占5.2%;在81%~100%的共1人,占1.0%;不方便透露的共2人,占2.1%;是班級學生干部的共72人,占74.2%,不是學生干部的共25人,占25.8%;認為自己性格外向的共43人,占44.3%;認為自己不是外向性格的共54人,占55.7%。
4.2 學生對翻轉課堂效果量化評價情況(見表2)
學生對培訓效果得分情況(表2)表明,大多數參與者本次翻轉課堂的內容、形式、風格和互動方面的滿意度得分較高,總體得分超過4.0分子。對該8項數據采用Cronbach's alpha(克隆巴赫系數)測驗數據的信度,Cronbachs α系數值為0.904,說明該問卷的信度較好。通過將評分與基本描述項目之間進行相關性分析,發現“自身是否外向”與“是否學生干部”與課堂評分相關顯著性較高,“班級學業成績排名”“性別”“學科類別”與課堂效果評分之間相關顯著性較低。以上數據情況綜合表明大多參與者對本次的課程效果評價較高,但不同的學員之間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性。
4.3 學生對翻轉課堂效果質性評價情況(見表3)
14~16題采取質性研究的方法,以半結構開放式的方式進行資料收集。(1)通過核心就業能力培訓的課程,你認為自身學習到了哪些能力?(2)本課程采用了線上+線下的模式,線上課程的學習效果如何?線下的課程中是否有使用到提前學習的線上知識?(3)線下課程中你的參與度如何?小組討論、互動游戲、集體探索等過程中你都扮演了哪些角色?隨后根據文本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分析資料,對質性數據進行分析、歸納與提煉。分析發現主要存在以下三個特點。
(1)學生在翻轉課堂的互動中能夠提升自我多元能力。學生在培訓班中能夠通過互動提升自己主動交流、探索解決問題與呈現結果的能力。在小組討論中,學生需要主動與小組成員交流,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和自信心。老師作為課堂引導者會在課堂中引導學生一起探索解決問題,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互動和參與,學生能夠提升自己的溝通、表達、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多元能力。
(2)學生線上學習效果在初期較差,中后期有所好轉。學生在培訓初期針對線上的課程大部分采取“掛課”的形式,沒有課前學習內容,線上學習效果極差,但隨著課程深入,部分學生會重新學習刷課的內容。高職的學生通常來自高中階段學習成績中下的學生,學習能力和自律性相對較弱,沒有認真對待線上課程,只是簡單地掛課或者刷課,導致對線上課程的知識掌握不夠扎實。部分學生認為線上課程節奏慢、內容枯燥乏味,可能與線上課程的設計和呈現方式有關,導致學生缺乏興趣和參與度。
(3)學生線下課程的互動參與度差異性較大。不同學生之間的線下課程互動參與度差異較大,積極地參與互動的同學集中在關鍵的那一小部分。線下課堂的互動參與度主要與學生性格特質有關,性格外向、自信、善于表達的學生通常更愿意參與課堂互動,而內向、害羞、不善于表達的學生則可能更少參與。
5 結論與反思
5.1 核心就業能力培訓的翻轉課堂重點不在內容而在課堂活動的組織
核心就業能力培訓的核心是幫助學生提升就業能力,翻轉課堂是一種教學策略,在課堂上開展更深層次的討論、實踐和應用等活動,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多元能力。這種教學策略的重點在于課堂活動的組織和設計,而非學習內容本身。通過線下的互動,可以幫助學生提升溝通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等。為了實現以上能力目標,核心就業能力培訓的翻轉課堂應該注重以下課堂活動的設計:(1)問題解決。設計實際問題或案例,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小組討論。將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圍繞某個主題進行討論,鼓勵他們提出觀點和解決方案,培養他們的溝通和協作能力。(3)角色扮演。設計模擬場景,讓學生模擬工作場景中的不同角色,幫助他們了解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挑戰。(4)反思和評估。在課程結束時,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和表現,評估自身的能力和進步,幫助他們更好地認知自己和提升自己。通過多元的實踐應用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核心就業能力,為未來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5.2 翻轉課堂需要改進線上課程的設計和呈現方式,增加趣味性和互動性
目前較多教師與研究者都將翻轉課堂的重點放在了線下課堂的改進上,往往忽略了線上課程的重要性。如果僅僅是將傳統課程原封不動地搬至線上,在沒有傳統課堂的空間控制下,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難以專注在線上的課程中。翻轉課堂不僅需要改進線下課堂,而且也需要對線上課程進行精心設計和有效實施。教師需要設計和制作高質量的在線課程材料。改進線上課程的設計和呈現方式,以增加趣味性和互動性,才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促進其學習效果。
5.3 翻轉課堂的線下課堂活動互動需要覆蓋全部的同學
盡管翻轉課堂的線下課堂活動參與度確實與學生的性格特質有一定關聯,但作為教師,更需要從整體上關注課堂的互動效果。鼓勵學生表達觀點,并保護那些可能缺乏自信的學生。教學不是個別同學的舞臺,而是需要所有學生的共同參與。教師應該營造一個鼓勵、尊重和安全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愿意參與課堂討論和提問。可以通過積極的語言和行為示范來實現。例如,表達對每個學生觀點的興趣,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并對他們的努力表示贊賞。對于那些在課堂互動中可能感到不自信的學生,教師需要對其進行支持,可以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參與討論,鼓勵在小組中發揮作用。也可以設立規則,確保已經參與的同學不再連續參與,或者指定小組組長,這樣可以平衡參與機會,并鼓勵其他學生積極參與。
6 結束語
本文旨在探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學生核心就業能力培訓的效果,本研究以被培訓學生主體為研究樣本,對其學習過程與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分析結果顯示,參與同學在課堂上對核心就業能力均有顯著提高。此外,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大多數同學認為這種教學方法有趣、創新且實用,能夠提高他們在職業探索過程中的核心就業能力。研究也發現不同學生在課程中的效果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性,這需要教師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均衡促進學生學習效果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本文系2021年度江蘇省高校哲社項目“基于三螺旋理論的高職‘三創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路徑研究”,編號:2021SJA0697;2022年南京科技職業學院校級課題“新媒體平臺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研究”,編號:NJPI-2022-ZC-03。
(作者單位:南京科技職業學院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