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靜 王麗芳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北京 100102
大數據時代,數字化是職業教育轉型發展的基本要求。2023 年7 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重點任務的通知》,明確提出建設職業教育信息化標桿學校、建設職業教育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等任務,為數字化賦能職業教育新生態提供指引。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魯昕在2023 年數字職業教育助推教育強國建設大會上表示,職教戰線要以數字技術賦能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賦能教師、教法、教材改革,要適應科技進步和產業變革趨勢,增強教師和學生的數字化意識,提高數字化素養和數字化能力,開辟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賽道、新路徑。[1]
專業要進行數字化的改造和升級,作為支撐的課程也要進行數字化的改造和升級。人力資源管理的基層從業者不僅要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還要具備較強的應用能力和實操能力。為了使我們所培養出來的人力資源管理人才能夠更好地勝任未來職場的工作,必須在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資源等方面引入現代的信息技術和數字化的方法,全要素推進教學數字化轉型,提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全方位、全過程的深度融合。[2]在數字經濟背景下,《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對于員工,尤其是數字化時代的員工,必須具備一定的數字素養,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協同工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
數字素養是指具有數字意識、計算思維,對數據有一定的敏感性,能夠有效進行數據的分析和處理,主動維護數據的安全等;實踐操作能力是指能夠運用企業的數字化辦公系統、操作各種數字化設備的能力等;協同工作能力和溝通交流的能力是指能夠借助科技的方法,通過在線遠程交流和協作,解決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和完成資源的調配,進行有效合作、溝通和信息資源共享等;終身學習能力是指面對不斷更新和迭代發展的信息技術,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新商業模式等,員工具備需要較強的終身學習能力。
企業數字化轉型給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帶來的變化體現在:企業普遍應用人力資源信息系統(HRIS)和人力資源管理軟件(HRMS),實現人力資源業務的數字化,即與員工相關的人力資源業務的在線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打造人力資源的數字化業務場景。首先將數字技術應用于人才的選用育留、員工績效管理、薪酬管理等業務模塊,可以使人力資源管理更高效地服務員工和支撐公司業務發展。其次是人才決策的數字化,即運用人力資源數據分析,進行與人才相關的決策。基于人力資源數據分析做出的人才決策,也有利于管理層更好地理解員工需求,評估其能力狀態和價值貢獻。
此外,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應用也在改變著人力資源管理的方式。例如,人才招聘中的人工智能篩選簡歷、員工培訓中的在線學習平臺,都能夠提高效率和準確性。這些技術的應用,使得人力資源管理變得更加科學化和數據驅動,提升了決策的準確性和效果。
遠程辦公、彈性工作時間、移動辦公設備等工具的普及,使得員工能夠更加自由地安排工作和生活。這種靈活的工作模式,能夠提高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和工作效率。
員工自助服務平臺的出現,使得員工能夠更方便地管理自己的個人信息、薪酬和福利等,給員工提供了良好的工作體驗,有助于吸引和留住優秀的人才,提升企業的聲譽和吸引力。[3]
數字化時代給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帶來諸多的變化,從學校人才培養和課程教學的角度,為了突出工學結合和產教融合,就要對《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教學目標作一些相應的調整,以適應社會對人力資源數字化管理人才的需求。
從教學目標的內容來看,為了實現人才培養的數字化和職業化,需要體現以下的人才培養新要求,如表1 所示。
表1 數字化時代對《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目標的新要求
雖然教師在教學設計方面很注重實踐教學的設計,也安排了一些實訓項目,如模擬招聘與面試、培訓活動策劃、績效考核指標設計等,但是總體來說,理論內容講授較多,除了這三個模塊安排了實訓項目,其他模塊還停留在理論學習層面,導致高職的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也沒有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無論從軟件還是硬件方面,都存在數字化、信息化教學方法應用不足的問題。從軟件上來看,沒有引進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學生沒有機會上機操作,演示或模擬處理人力資源管理的日常工作實務;從硬件上來看,學生在備有電腦的多媒體教室上課,沒有專門建設適用于人力資源工作的實訓室,如模擬面試的場所,沒有引進一些人工智能的設備。
目前雖然教師已經應用了一些在線教學平臺開展教學,但是存在在線教學資源庫建設不足的問題,導致學生利用在線平臺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沒有充分實現混合式教學的效果。教師在線上教學平臺上傳的教學資源以課件、視頻資料為主,資源系統性、立體化不足。
在大數據的背景下,企業在應用HR 系統處理日常工作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人力資源數據,基于這些數據可以對員工的能力狀態和價值貢獻進行評估,為人才決策提供依據,同時有利于管理層更好地了解員工的需求。但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各大模塊的基礎知識和應用,忽視了人力資源數據分析的相關內容。
在數字經濟背景下,《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教學改革要以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為指導,在課程教學中融入“數字化”“時代性”思維,要尊重“00 后”乃至“05 后”學生的特點,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設備開展教學,順應時代的潮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強調成果輸出、能力本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水平。
當前,教師要傳承弘揚教育家精神,因材施教,在課堂教學中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來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進行分層教學,根據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制定個性化的學習目標與評估標準,并適時依據標準進行評定和反饋,從而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與進度,對教學過程進行及時修正,確保提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質量。
在數字經濟的背景下,教師本身要增強數字意識,具備一定的數字素養,具體體現在:對數據有一定的敏感性,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增加人力資源數據分析的內容;教師要了解企業正在應用的人力資源數字化管理的前沿技術和設備,并能引進課堂中來;充分利用數字化設備與方法、在線教學平臺、立體化教學資源開展教學;教師本身要具備較強的終身學習能力等。
針對《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當前實訓條件的現狀,在實訓軟件和硬件的建設方面還需要進行改造或升級。
1.建設人力資源虛擬仿真實訓室和人力資源行為觀察實訓室。一方面,學生可以體驗人工智能設備帶來的科技感,例如,招聘機器人可以模擬人類的操作行為,自動執行一系列招聘流程中的重復性工作,如簡歷篩選、面試安排、發送面試邀請等;另一方面學生可以在真實的模擬工作情境中開展模擬面試、無領導小組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2.建設課訓一體化數字課堂。高校可以使用一些現成的在線教學平臺開展教學,如學習通、雨課堂等;也可以自己開發實訓軟件,實用性和針對性更強。其特點為:①建設一個專業內容資源平臺及隨堂微實訓、視頻素材、圖文案例等形態資源為一體的人力資源管理專屬資源庫;②彌合知識點與實訓環節的割裂狀態,隨堂、隨時進行課堂微實訓;③依托二維碼等信息化課堂方法,提升課堂數字化水平,提升互動效果。
高校完善了數字化實訓軟件和硬件的建設,教師在實踐教學的設計及實施等方面會更加得心應手,更能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教師可利用課堂實訓平臺、校內實訓室平臺、校內場景實訓平臺、企業實習平臺構建“四位一體”的實踐教學平臺,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未來職場的適應力。[4]如圖1 所示。
圖1 “四位一體”的實踐教學平臺
數字化教學資源庫是一個豐富的多媒體信息資源庫,內容一般包括多媒體素材、教學課件、教學大綱、教案、參考資料、試題庫、電子教材等,其媒體表現形式包括文本、圖形、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庫是為了整合優秀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實現資源的共享,為創新教學模式提供有力支持,也較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學習風格,促進他們對知識、技能的探索和獨立學習,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針對一門課程來說,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的建設主要由任課教師來完成。任課教師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牽頭成立一個教學團隊,共同來建設資源庫。
在數字化的經濟背景下,數據分析已經成為人力資源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有效的數據分析,能夠優化人力資源投入和使用效率,提高組織的整體績效。常見的人力資源數據分析包括人力資源結構分析、招聘數據分析、離職分析、培訓分析、薪酬滿意度分析等。
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企業開始重視人力資源數據的挖掘和分析,以此為企業決策提供有力的依據。在此背景下,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增加人力資源數據分析的內容,一方面通過數據分析切實發現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問題、趨勢和機會;另一方面,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到數據分析在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數字意識,培養學生的數據統計和分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