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百年中國殘障文學數據庫是在系統全面梳理百年中國殘障文學文獻資料的基礎之上,借助信息化大數據技術建成的殘障主題文學史料庫。該數據庫收錄了“五四”文學以來的大部分有影響力的殘障文學文獻資料,對其進行科學分類、合理設計、系統建設,可為特殊教育教學、殘障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為政府制定和實施有效的殘疾人文化發展策略、推動包括殘障人群在內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全面發展提供重要的參考和依據。
關鍵詞:百年中國殘障文學 文獻梳理 數據庫建設
百年中國文學是“人的文學”的覺醒、發現、發展和現代性塑造的過程。殘障人群作為特殊的人類群體,作為疾病、災難、殘缺等符號隱喻的承載者,其所帶來的創傷體驗、生命感悟及人性光輝具有文學關照的獨特意義。但在主流文學研究中,殘障主題、殘障人物形象、殘疾及其隱喻等文學現象往往混雜在一般文學史視野中,遮蔽在作家作品的個體分析中。以殘障為元素的文學現象、文學作品、文學作家往往被一筆帶過,甚至忽略不計,對殘障文學蘊含的生命意識和人性訴求缺乏價值認同和獨特審美體驗,對其在新時代的文學建構鮮有系統深入的梳理與挖掘。
在當下大數據時代,數據庫輔助文學研究已成為學術現代化進程的必然要求。數據庫可以彌補傳統“印象式批評”研究中“重感覺輕數據”的不足,并滿足文學研究和創作者的檢索需求,故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數據庫的功能,實現網絡服務社會、服務民眾的宗旨。但當下中國文學數據庫研究主要集中于古代文學、民國文學、民間文學、地方文學等領域,百年中國殘障文學數據庫的建設尚處于空白狀態。對散見的中國百年殘障文學作家作品、文學現象及文學研究等文獻資料進行系統化梳理,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百年殘障文學數據庫,正是本研究的現實目的和內在動力。
一、百年中國殘障文學數據庫建設背景與意義
(一)為中國殘障文學文獻梳理與應用提供全新視角
“作為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創傷性體驗,殘障文學以其‘獨特的生命存在,展現了對命運的抗爭、生命的謳歌和對未來的期望,這為殘障群體自我價值實現和心靈重建提供了文學體驗、深刻參照和正向引導?!保?]
中國殘障文學歷史悠久,近來創作與研究發展尤為迅速。殘障文學數據庫旨在對中國百年殘障文學進行縱向梳理,推動其在文學史中地位的凸顯,為殘障文學研究提供有效數據支撐。數據庫建成后, 研究者可以借助功能強大的檢索軟件, 對數據進行文本分析, 研究殘障文學語言輸出的特點及規律, 探究改進當代殘障文學教學方法,為特殊教育教學和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同時為殘障文化的推廣與研究提供支持。
(二)為中國文學數據庫建設提供新的家族成員
中國百年殘障文學作品眾多,其中不僅有健全人對殘障的書寫,眾多殘疾作家也加入了創作的行列,如朱彥夫、史鐵生、賀緒林、張海迪、史光柱、余秀華等。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大量殘疾作家通過網絡等平臺發表的作品更是數不勝數。除少數進入主流文學,出現在文學史上,其他大量的殘障文學資料散見于中國殘疾人網、中國殘疾人創作研究網、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官方網站、個人博客等,查找起來比較零散、困難,如能對它們進行系統梳理,建設百年殘障文獻數據庫,將會給研究者、創作者和教育者帶來極大方便。在資料梳理的基礎上研究數據庫的建設原則、系統分類、計量分析、定性判斷,建立殘障文學數據庫,為相關研究及創作提供參照,可以填補中國文學殘障主題數據庫的空白。
(三)為政府制定和實施有效的殘疾人文化發展策略提供參考和依據
我國大約有8500萬殘疾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6.34%,涉及2.6億家庭。這是一個數目龐大、特征突出、特別需要幫助的社會群體。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發展殘疾人事業”“辦好特殊教育”重要部署,他們的社會接納度也在日益提高,“同等、參加、共享”的社會環境日趨形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促進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2]。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人的身體與精神全面發展,并非單一的發展。
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上,殘障文學專題和現象的研究不僅是文學問題,更是社會發展問題,如何以殘障文學研究為契機推動殘疾人文學和文化的發展、進而推動全社會對殘疾人的了解與接納是當代殘障文學研究所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本課題的研究與應用有助于推動我們進一步思考殘疾人的現狀與未來,為政府制定和實施有效的殘疾人文化發展策略提供重要的參考和依據,為推動殘健共建、共享提供智庫支持。
二、百年中國殘障文學數據庫建設原則與思路
百年中國殘障文學數據庫建設的目標是搜集中國百年來的殘障文學文獻資料,系統梳理發展脈絡,為中國殘障文學文獻整理奠定基礎。我們要通過研究探究傳統目錄學的分類標準,整理中國百年殘障文學文獻資料,為中國殘障文學文獻整理與應用提供參照。確立中國百年殘障文學數據庫的建庫原則,擬訂設計方案,統籌布局、合理分類,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數據庫,為中國殘障文學數據庫建設提供學術性參考。
(一)基本原則
1. 符合專業特色
數據庫的建立目的是為百年殘障文學研究提供文獻支撐,為殘障文化事業發展提供系統參照。因此,建庫原則應該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滿足研究和應用需求,既為專業研究人員提供高質量數據,又為業內學術交流提供專業平臺。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是國內唯一一所培訓特殊教育師資的高等院校,校內擁有中國特殊教育博物館、特教圖書館、資料庫、展館和研究機構,因此,百年殘障文學數據庫應依托其專業特色,挖掘優勢資源,本著優勢互補和不重復建設原則,在體現本校辦學特色和學科專業特色、地域特色和館藏特色方面加強研究探索。
2. 經濟實用原則
“目前網絡數據庫評價體系主要是以點擊率、下載率、引用率為標準的。這樣的評價標準存在明顯的不足,其最大的弊端是只強調產品不注重服務。”[3]實用原則主要體現為數據庫平臺的檢索和應用要實用、便捷和經濟。
首先,實用原則。要從用戶角度出發設計數據庫及網頁,注重用戶體驗,提供多種瀏覽和檢索方式,讓用戶在盡量短的時間內檢索匹配到所需資料,最大限度地提高查全率,實現一站式數據檢索。其次,便捷原則。要根據數據庫的資源類型、分類原則、信息發布模式、數據接口通用性、對硬件設備的要求等多項指標綜合考慮進行設計和建設,以便實現迭代升級與后續開發的互聯互通。最后,經濟原則。主要體現在數據庫建設過程中要量力而行,先打基礎,再做升級;突出特色,注重實效;學科融合,共同開發。
3.規范化與標準化原則
好的數據庫不僅具有資料池作用,還具有科學性和權威性,這要求數據庫“要保證數據來源的真實性、數據格式的標準化和規范化”[4],對各類型資源力求做出符合形式邏輯或內容邏輯的劃分。
數據庫信息采集與建庫過程中,要注意資料收集的全面性、多樣性、系統性和連續性。數據庫的建設必須嚴格按照《國際標準書目著錄》等有關文獻數據庫的標準,遵循CNMARC標準著錄格式進行標引和著錄,以方便與互聯網和普遍使用的信息資源檢索系統接軌。
(二)總體框架
數據庫的總體框架分為五個部分:① 大數據背景下百年殘障文學國內外發展現狀與比較,即在當下大數據背景下,中國殘障文學發展狀況的調查分析,國內外殘障文學發展與研究的比較與借鑒;② 搜集和梳理中國百年殘障文學的發展階段、文學思潮和作家作品,基本形成史料脈絡,建立文獻庫;③ 根據殘障文學研究的需求,探究中國百年殘障文學的分類標準和分類模式,系統梳理文獻資料,為百年殘障文學數據庫的建立奠定文獻基礎;④ 確定百年中國殘障文學數據庫設計框架、建庫原則、系統分類、計量分析、定性判斷,完成數據庫設計方案;⑤ 確定中國百年殘障文學數據庫建設與應用,將已梳理的文獻資料納入系統框架,根據設計方案,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完成數據庫建設,并應用到特殊教育教學、殘障文化研究等領域,從而獲得實踐反饋。
(三)數據來源
數據庫建設之前,首先要對從“五四”時期至今的中國殘障文學文獻資料進行全面搜集,內容包括殘疾文學作家的文學作品、以殘障為書寫主題的文學作品,數據來源包括已出版的紙質資料、網絡資料(含中國殘疾人網、中國殘疾人創作研究網、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官方網站、個人博客、抖音等視頻平臺日志等)。
根據傳統目錄學標準和文學研究現代化的需求,探究已有資料的分類標準和整理原則,系統梳理作家作品、文學思潮等,對中國百年殘障文學文獻資料進行統籌安排及科學整理,主要涉及:① 國內外公開出版發行的相關出版物;② 未公開出版的但具有權威性的出版物,如殘聯系統的內部交流資料、自辦刊物等;③ 學術期刊;④ 田野調研搜集的材料;⑤ 互聯網上殘障群體亞文化作品資料。
本研究在百年中國殘障文學文獻資料搜集與整理的基礎上,借鑒已有的數據庫建設的成功經驗,如中國古代文學史電子史料庫、抗戰大后方文學史料數據庫、《紅樓夢》數據庫等,根據中國百年殘障文學的研究特點,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深入探究數據庫的分類標準和設計原則,制訂設計方案,完成百年中國殘障文學數據庫建設。
三、百年中國殘障文學數據庫建設分類原則
百年中國殘障文學數據庫建設的一個難點就是制訂百年中國殘障文學文獻分類標準,如何將所收集的文獻資料予以全面系統有序的分類,實現檢索便捷、數據全面、分類不重復的目標,本數據庫至少可以考慮四種分類思路。
一是依據文學作品傳統的分類范式簡單分類,如小說、散文、詩歌、評論、影視等。二是按照創作者身份可以分為殘障作家和非殘障作家?,F代文學史上,殘障主題文學主要是通過魯迅、柔石這樣的健全作家、“為人生吶喊”的文學先行者創作出來的,真正的殘障作家寥寥無幾。本文通過讀秀、知網數據庫以及百度文庫搜索1949年以來進入發表出版環節的殘疾作家作品,進行統計并篩選,歸納出35位103部主要作家作品。三是基于審美視角按照主題、題材、流派、敘事、語言風格等標準分類。四是依據研究者統計學需求按照時間、性別、數量、地域、獲獎情況、殘疾類型、研究文獻等標準分類。下面擇其要分析幾種類型,而這些類型就是數據庫設計中優先檢索的數據索引。
(一)按時間順序分類
百年中國殘障文學從五四新文化運動至今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跨越中國現代文學30年和當代文學70年,其間,殘障文學作品眾多,紛繁復雜,如果按照時間順序梳理,就會條理清晰,便于檢索?,F代白話小說的開篇——魯迅的《狂人日記》可以看作百年中國殘障文學的第一聲吶喊,拉開了百年中國殘障文學的序幕,自此,殘障文學作品源源不斷地涌現,如魯迅的《長明燈》中的瘋子,柔石《瘋人》中的瘋子,許欽文《瘋婦》中的雙喜大娘,張愛玲《金鎖記》中的二少爺,等等。20世紀50年代有吳運鐸的《把一切獻給黨》;80年代有張一弓的《犯人李銅鐘的故事》,古華的《爬滿青藤的木屋》,張海迪的《輪椅上的夢》,韓少功的《爸爸爸》,莫言的《白狗秋千架》《天堂蒜薹之歌》《透明的紅蘿卜》《酒國》,史鐵生的《山頂上的傳說》《夏天的玫瑰》《毒藥》,余華的《我沒有自己的名字》《一九八六年》,蘇童的《1934年的逃亡》等;90年代有阿來的《塵埃落定》,莫言的《豐乳肥臀》《三十年前的一次長跑比賽》,遲子建的《盲人報攤》《霧月牛欄》《逆行的精靈》,史鐵生的《老屋小記》《務虛筆記》《命若琴弦》,李佩甫的《羊的門》,余華的《活著》、彭見明的《鳥唱魚躍是風景》,朱彥夫的《極限人生》等;新世紀以來有莫言的《民間音樂》《蛙》《檀香刑》,遲子建的《花牤子的春天》《群山之巔》《額爾古納河右岸》《雪壩下的新娘》《晚安玫瑰》,閆連科的《受活》,畢飛宇的《推拿》等。
(二)按殘疾類型分類
百年中國殘障文學作品眾多,不同的作品所塑造的殘障人物形象更是姿態各異,涉及的殘疾類型也各有不同,表1梳理了部分殘障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殘疾類型,并加以示例。
(三)按敘事主題分類
殘障文學有多種敘事主題,主要有三種。第一,生存創傷體驗。如史鐵生的《命若琴弦》中的老瞎子,當他終于彈斷了1000根琴弦即將重見光明的時候,卻發現苦苦追尋的藥方竟是一張無字的白紙,絕望之后他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將無字的白紙塞進小瞎子的琴盒里。東西的《沒有語言的生活》中,王老炳一家三人分別是瞎子、聾子和啞巴,他們之間不僅存在溝通困難,還時時受到健全人的欺負。后來,王家寬夫婦生 了一個正常的兒子,可面對周遭惡劣的環境,這個孩子最終變得“又瞎又聾又啞”,生存的焦慮與無助在這一家人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第二,殘疾隱喻。殘疾不僅是一種簡單的生理缺陷,更是一種社會病癥的影射。魯迅《狂人日記》里的狂人從滿是“仁義道德”的歷史中看出“吃人”二字;《長明燈》里的瘋子不顧一切地想要熄掉象征幾千年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的長明燈??袢撕童傋佣际桥f的封建專制文化叛逆者的形象隱喻。
第三,精神救贖。史鐵生的殘障文學作品顯示出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精神救贖,如《山頂上的傳說》《務虛筆記》《我的丁一之旅》《我之舞》等;畢飛宇的《推拿》中一群盲人為生存苦苦追求、自我救贖的生命歷程就是一部精神救贖史。
(四)按人物形象分類
百年中國殘障文學中人物形象豐富多彩,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殘障人物形象多為精神殘疾與民族命運的隱喻代碼,如魯迅《狂人日記》中的狂人,《長明燈》中的瘋子,柔石《瘋人》中的瘋子,許欽文《瘋婦》中的雙喜妻等形象都是精神殘疾的人物代表,作家們通過這些形象深刻地剖析了國家與民族的種種劣根性,為世人揭示出了封建傳統文化中的種種“病態”。中國當代文學中殘障文學作品數量增多,人物形象也呈現出多種姿態。新時期文學集中刻畫了眾多的殘疾人形象,成為時代的隱喻載體。如古華的《芙蓉鎮》中因為“文革”結束失去生命方向而瘋癲的王秋赦成為時代“瘋癲”的象征。在之后的“尋根文學”中,如韓少功的《爸爸爸》中通過丙崽在原始部落“雞頭寨”的經歷,在文明與愚昧、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激烈沖突中尋找民族文明與世界文明的連接點,而丙崽形象已成為民族原始文明的代碼。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作家們更加關注殘疾生命的生存狀態,殘疾人形象擺脫隱喻功能,回歸真實化和生活化。
(五)按研究文獻分類
百年中國殘障文學是與百年中國相向而行共同發展的,而對中國文學作品發展演變有顯著影響的教育制度、文藝理論思潮、文化思潮、人物言論等或與中國文學作品發展有關的事件、會議、重要文學期刊、研究機構、學術會議等資料都同樣作用于中國殘障文學的發展。因此,從國家政策、歷史文獻、期刊會議等客觀史料入手,開展數據庫的填充和檢索,也是一個重要的分類原則。但在這個過程中,要恰當精準區分哪些是文學史上共通的影響因素,哪些是中國殘障文學發展史上特殊的影響因子,這樣才能讓入庫資料更具權威性和價值性。
四、結語
百年中國殘障文學數據庫是借助大數據支撐和媒體融合手段,通過對國內外文學數據庫研究的比較與借鑒,建立在對我國殘障文學發展狀況的調查分析基礎上,搜集和梳理百年中國殘障文學的發展階段、文學思潮和作家作品,形成史料脈絡、科學分類歸納,方便高效檢索,服務研究應用的文獻庫系統建設工程。
百年中國殘障文學數據庫的建設要貫徹系統思維、服務思維和發展思維,按照技術能力和專業需求,突出殘障主題和文學特質,嚴格分類標準,全面吸納文獻資料,科學分析建庫原則、系統分類、計量分析、定性判斷,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完成數據庫建設,從而為特殊教育教學、殘障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為殘障作家作品的大眾傳播提供數據支撐,為政府制定和實施有效的殘疾人文化發展策略、推動包括殘障人群在內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全面發展提供重要的參考和依據。
參考文獻:
[1] 國麗蕓. 百年中國殘疾人文學史論[J]. 中國現代文學論叢,2022(2):83-96.
[2]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8.
[3] 劉叔明. 文學數據庫的現狀與未來——以《紅樓夢》數據庫研究為例[J]. 文藝爭鳴,2014(11):191-195.
[4] 劉菊霞. 客家文化產業化案例數據庫建設研究[J]. 情報探索,2017(1):55-58.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百年殘障文學文獻數據庫建設與研究” (20ZWB00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